袍子是指男子穿著的外衣;
襜褕則是男女通用的一種單衣,一般作為內衣穿著;
襦則是一種短衣,就如同現代的上衣;
裙就是女性穿著的各種裙子。
這個時代因為紡織和刺繡方面的手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可以穿著綾羅綢緞,穿很漂亮的衣服。
而普通百姓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則是短褐,也就是用粗布做的短衣。
婦女的穿著則有衣服和裙子兩種方式,也有長袍,而裙子的樣式就更多了。
至於在軍隊裡,將士們所穿著的一般也是短衣、長褲,然後根據不同諸侯麾下的軍隊進行顏色上的區分,江東軍所穿著的軍服為紅色。
而為了統一製造軍服,我也在金陵大營旁邊,建立了一座金陵軍服廠。
從金陵招募女工,進行縫製,至於所用的布料則是從各郡縣統一運送過來。
軍中將士除了身著短衣長褲之外,還有綁腿,統一製式的軍鞋,還有根據周瑜發明的圍脖了。
圍脖在冬天可以禦寒,夏天可以擦汗,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來包扎傷口,所以非常實用。一經問世,就廣受將士們的好評。
飲食方面,這個時代畢竟調味料缺乏,而揚州境內又以清淡為主,所以針對軍隊的夥食,我也作出了相應的改革!
江東境內盛產水稻,也就是大米,所以以後江東軍的主食將分為三種。
一種是飯團,用大米包裹野菜或者其他食材做成的飯團。
另一種是鍋巴,又或者叫米餅。這類食物容易保存,而且保存時間很長。所以今後在戰前,我都會派人進行大量製作,然後分發給每一位將士。這樣一來,在作戰時遇到特殊情況也不需要再擔心肚子餓,和影響戰鬥力的問題了。
最後一種便是米粥,在冬季天寒地凍的時候,將士們吃啥都不如喝上兩碗熱乎乎的米粥來得愜意。
原本我還打算發明一些諸如大餅、饅頭、包子之類的食物,但因為揚州境內大麥種植的很少,所以也只能到以後再進行嘗試了。
而菜肴方面,揚州境內水域縱橫,所以魚蝦多到數不勝數,江東軍將士也都很喜歡吃魚,但也只能在非戰時給將士們提供了。
至於戰時,將士們的菜肴則只能以鹹菜、醃菜、野菜為主,軍中將校則會多一些肉食。這些肉食來源於獵捕的動物,以及醃製過的鹹肉,或者是臘肉和熏肉。
考慮到普通士卒普遍缺少蛋白質來源,於是我和張昭在商議之後,決定將來在揚州境內加大對豆類的種植,豆類的蛋白質含量可一點也不比肉類要少!
肉類的話,這個時代不管中原腹地,還是南方,都還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畜牧業。百姓也頂多養養雞鴨、養養豬,所以我對此自然也要大力扶持。甚至今後,我還要在各個郡縣都開設官方養殖場。這樣一來,將士們就能經常吃到雞蛋和鴨蛋,甚至偶爾還能吃到豬肉了。
另外在淮南和豫章,在後世本就是盛產牛肉的地方,我便派人傳令步騭和呂范,讓他們登記兩郡的耕牛數量,在足夠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收購多余的耕牛,然後開辦兩家養牛場。
以後養牛場內再飼養和培育黃牛、水牛,等以後數量多了,一部分可以用來出租給百姓,用作耕地使用。另一部分就可以作為肉牛,用於食用。但這一計劃,沒個十來年,怕是實現不了了。
除此以外,我還派人傳令吳郡的朱治,和會稽的虞翻二人,在沿海地區開設鹽廠,並由官府進行管制。將海水曬成海鹽,再製成鹽磚進行銷售。或將漁民捕獲的海魚洗淨,再在海水中浸泡,曬乾,製成鹹魚乾進行販賣。
又分別派人通知各郡太守,尤其是丹陽的吳景,會稽的虞翻,在境內鼓勵商賈多多種植茶葉。
這樣一來,百姓和軍中將士們在飲食方面,就能夠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住房方面,因為金陵從原先人口三四萬的小縣城,發展到了現在人口二三十萬的中大型城市。原本的房屋數量也漸漸滿足不了這麽多人的住房需求了,所以在金陵境內,又誕生了兩種新的職業,建房者和裝修者。
建房者,一般多是商賈,他們自己養著一群民夫,然後負責挖地基、砌牆、蓋房等等。 只不過因為時代原因,一切都只能依靠人力罷了。
裝修的話,也是基於時代原因,只有達官顯貴們的宅邸,和官府需要進行裝修。比如給木質的房梁和柱子上漆,室內鋪貼磚塊(多數是大理石和花崗岩),或者鋪設實木地板等等。
最主要的就是園林綠化了,這個無論在哪個時代都非常吃香。假山、池塘、亭台樓閣,歪歪滴愛死。
而人們原本在出行方面,只有步行、坐車輛、騎牲畜、坐船四種。為此,我在揚州境內仿照秦朝制度,準備修建馳道和直道,並疏通所有的水路,甚至準備開鑿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南起余杭,北至涿郡,途經揚州境內的會稽郡、吳郡、建業郡。春秋的吳國為討伐齊國,就專門開鑿了邗溝,可惜的是這條河道如今在廣陵境內,並不在我的治下。所以只能從金陵開始,慢慢挖到孫策的富春老家,然後連接富春江就可以了。
直道,是筆直的道路。
馳道,便是古代的高速公路,有統一的寬度,可以供車輛快速通行,方便陸地上的運輸。
和水路一起,將在揚州境內構成一張完整的交通網絡。
而基於以上這些,日後的揚州境內,養蠶、紡織、刺繡、種植、畜牧、養殖、裝修,許多原本這個時代沒有的行業也都相繼出現,許多行業又因此得到大興。
注:邗溝,又稱淮揚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道,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全長一百七十余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