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派人勸降陳康,陳康乃開城投降,並獻謝躬妻子。
謝躬兵敗而回,不知陳康反叛,入城之後,被吳漢殺死。
此後,吳漢隨劉秀北上進攻銅馬、重連、高湖各支農民軍,常率突騎衝鋒陷陣。
劉秀平定河北後,吳漢又與諸將一同勸進。
劉秀即位後,根據讖語任命孫鹹為大司馬,導致群臣反對。
劉秀隻得讓群臣推舉,群臣都推選吳漢與景丹。
劉秀認為吳漢有“誅苗幽州、謝尚書”的功勞,封其為大司馬,統帥全軍,更封舞陽侯。
不久,吳漢率朱祜等十一將討伐朱鮪,圍困洛陽。
征討關東建武二年,吳漢率王梁、耿弇等九人共擊檀鄉農民軍於漳水,大破敵軍,收降十萬余人。
劉秀派使者封吳漢為廣平侯,食邑四縣。
後來,吳漢率諸將擊鄴西山賊黎伯卿等,追到河內脩武,攻破賊兵所有屯聚。
劉秀親自趕來撫問慰勞,又遣吳漢進兵南陽郡,攻取宛、涅陽、酈、穰、新野諸城。吳漢在南陽放縱部下劫掠鄉裡,致使民怨沸騰,結果逼反了破虜將軍鄧奉。
不久,吳漢引兵南下,與秦豐戰於黃郵水,大破秦豐;又與偏將軍馮異擊潰銅馬、五幡等農民軍。
建武三年春,吳漢率領耿弇、蓋延進攻軹縣地區的青犢農民軍,迫使農民軍投降。
此後,吳漢又率領杜茂、陳俊等南下攻打梁王劉永,將其大將蘇茂圍困在廣樂。
劉永部將周建率兵來救,吳漢以輕騎接戰,結果墜馬傷膝,隻得還營養傷。
諸將道:“大敵當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
吳漢裹創而起,殺牛飽饗士卒,激勵三軍,士氣大振。
次日天明,周建、蘇茂出兵圍吳漢。
吳漢選精兵為前鋒,奮力還擊,大破敵軍,蘇茂、周建棄城突圍出走。
吳漢留杜茂、陳俊守廣樂,自率大軍與蓋延將劉永圍困在睢陽。
不久,城中食盡,劉永被部將殺害。
建武四年,吳漢率陳俊、王梁在臨平擊破五校農民軍,一直追到東郡箕山。
此時,鬲縣五姓豪強造反,驅逐縣長。
吳漢認為鬲縣造反,是縣長的責任,於是將縣長逮捕,傳檄各郡。
五姓豪強自動開城投降,諸將盡皆拜服。
同年冬,吳漢率耿弇、王常在平原擊破富平、獲索農民軍。
建武五年,農民軍夜攻漢營,軍中驚亂,吳漢堅守不動,不久軍心安定。
吳漢連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敵軍,追討余黨,一直追到無鹽縣,進擊勃海。
不久,吳漢隨劉秀南征董憲,圍困朐城。
建武六年,吳漢攻破朐城,斬殺董憲。
至此,東方諸郡國完全平定。
攻伐隴右關東平定後,隗囂又反,劉秀命吳漢率軍鎮守長安。
建武八年,吳漢隨劉秀西征隗囂,與岑彭圍隗囂於西城,關中諸郡甲卒亦奉調圍城。
劉秀東歸前,告誡吳漢道:“諸郡甲卒但且坐費糧食,若有逃亡,就會沮敗眾心,應當都罷之。”
吳漢與諸將以兵多勢眾,留諸郡兵以借其力,遂不遵命。
後來果然糧食短缺,士卒逃亡。
隗囂部將行巡,周宗亦率所借蜀兵前來救援,吳漢終以軍糧不繼而告敗退。
平定蜀地建武十一年,吳漢率征南大將軍岑彭自荊州入蜀討伐公孫述。
岑彭攻破荊門後,率領大軍長驅入蜀。
吳漢留守夷陵,修理舟船,事畢率所部三萬人溯江西上。
適逢岑彭遇刺,吳漢兼領其軍。
建武十二年,吳漢率部與公孫述大將魏克、公孫永大戰於魚涪津,大破蜀軍,遂北上進攻武陽,擊潰來救的蜀將史興,攻下廣都,前鋒直逼成都。
東漢平公孫述之戰示意圖劉秀曾經告誡吳漢:“成都有十多萬部隊,不可輕視。
只要堅守廣都,待他們來攻時,不要與他們爭鋒。
如果他們不敢來攻,你轉營強迫他們接戰,必須等到他們精疲力竭,才可以發起攻擊。”
吳漢求勝心切,率兵二萬進逼成都,倚江為營。
自駐江北,留副將劉尚率萬余人屯守江南,相距二十余裡,在江岸修築浮橋作為聯絡。
劉秀聞知大驚,遣使責問吳漢道:“我對你下過許多指令,為什麽事到臨頭又亂套了呢?
既輕敵深入,又與劉尚另建營壘,如事情急迫,就來不及了。
敵軍如果出兵牽製你,而以大兵攻劉尚,劉尚被攻破了,你也就敗了。
幸虧現在沒事,你趕快引兵回廣都。”
詔書尚未趕到,公孫述便已派謝豐、袁吉率兵十余萬圍攻吳漢,另派萬余人攻劉尚,使其兩不能救。
吳漢與謝豐大戰一日,兵敗還營,召諸將訓話:“如今與劉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將來的禍患難以估量。
如今要潛師尋得劉尚於江南,合兵一處共同禦敵。
若是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必立;如其不然,敗必無余。
成敗的時機,就在此一戰了。”
諸將應諾。
於是閉營三日不出,乘謝豐等不備,夜間拔營疾走與劉尚合軍。
謝豐、袁吉發覺後急忙率兵追擊,吳漢等奮力迎戰,大敗蜀軍,斬謝豐、袁吉。
吳漢回到廣都後,留劉尚拒公孫述,上書報告劉秀,而且自我譴責。
劉秀道:“你回廣都,很是適宜,公孫述必不敢忽略劉尚而攻擊你。
如果他先攻劉尚,你從廣都五十裡率全部步騎赴敵,剛好遇到他的危困,必可破蜀兵。”
此後,兩軍激戰於廣都、成都之間,漢軍八戰皆捷,圍困成都。
公孫述自率數萬人出城大戰,吳漢使護軍高午、唐邯率精兵數萬人衝鋒陷陣。
蜀兵大亂,高午衝入陣中刺傷公孫述,公孫述返回城中傷重而亡。
次日,公孫述大將延岑開城出降。
吳漢率部入城,放兵大掠,族滅公孫述、延岑家族,燒毀宮室,殘殺百姓。
劉秀大怒,嚴詞譴責吳漢,又指責副將劉尚失伐罪吊民之義。
晚年生活建武十三年正月,吳漢旅浮江而下,到達宛城後,奉詔令祭祖。
建武十五年,吳漢再率馬成、馬武北擊匈奴,把雁門、代郡、上谷官吏人民六萬余口,遷徙安置到居庸關、常山關以東。
建武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在成都謀反,自稱大司馬,進攻太守張穆。
張穆逃奔廣都,史歆就移檄到郡縣,而宕渠楊偉、朐月忍徐容等各起兵響應史歆。
劉秀因史歆曾是岑彭的護軍,精通軍事,所以派遣吳漢率領劉尚及太中大夫臧宮率萬余人前往討伐。
吳漢進入武都,征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困成都。
後成都城破,史歆被殺。
吳漢乘筏沿江而下巴郡,楊偉、徐容等惶恐解散,吳漢殺其大帥二百多人,將其黨與百家遷徙到南郡、長沙。
建武二十年,吳漢病危。
劉秀親臨看望,並問吳漢後事。
吳漢道:“臣愚昧無知,隻願陛下慎重不要輕易赦免罪犯而已。”
吳漢去世後,劉秀賜諡號忠侯,並發北軍五校、兵車、甲士為其送葬,效法大將軍霍光的喪禮。
吳漢性格好強、每次出征,劉秀都放心不下。
諸將見戰陣不利,有的便惶恐畏懼,失去鬥志。
而吳漢意氣如常,正整理武器,審閱兵馬。
劉秀知道後歎道:“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也就是說,劉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吳公頗能振奮人的意志,他的威望抵得上一國軍隊。
分田宅吳漢出征後,妻子在家購置田業。
吳漢回來後,責備妻子道:“軍師在外,官吏士卒供養不足,何必多買田宅?”
於是盡數分給昆弟們和外家。
按照舊製,驃騎大將軍的職位與大司馬的職位是相等的,景將軍可以擔任這個職務。”
於是,劉秀任命吳漢為大司馬,景丹則為驃騎大將軍。
建武元年七月,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強弩將軍陳俊率軍南下潁川郡、汝南郡,討伐“厭新將軍”劉茂。
兩軍在敖倉開戰,漢軍兵鋒銳不可當,厭新軍戰敗,劉茂被迫率部眾十余萬投降。
建武二年春,劉秀第二次大封功臣,更封景丹為櫟陽侯。
劉秀定都洛陽之後,為了鞏固洛陽,首要任務是剿滅洛陽西、南一帶的流民軍,建武二年春,劉秀命令景丹與王常、朱祐、祭遵、王梁、臧宮一起統領大軍南出箕關。
向南進軍,去清剿盤踞在洛陽西南地區的弘農、厭新、柏華、蠻中等流民武裝,經過一年的苦戰,平定了這些地方。
隨後,建武二年秋天,景丹與大司馬吳漢、建威大將軍耿弇、建義大將軍朱祐、強弩大將軍陳俊、執金吾賈複、偏將軍馮異、左曹王常、騎都尉臧宮等擊破五校農民軍殘部於羛陽,光投降的就有五萬多人。
建武二年九月,陝賊蘇況攻破弘農郡,活捉太守。
秀任命景丹為弘農太守,前去平定局勢。
景丹此時正在患病,隻得帶病出征。
不料,景丹到達弘農十幾天之後便病死於軍中。
建武二年劉秀定都洛陽之後,按照諸將的功勞,重新分封諸侯,封地名單公布之後,諸將都表示封地很合自己的心意,只有景丹表示不想要櫟陽為封地,劉秀就對景丹說:“經常長期征戰,關東這一帶好幾個縣加到一起,也不如櫟陽一個地方啊,而且富貴之後不回到故鄉誇耀,就如同夜裡穿著華麗的衣服走路,沒有人知道啊,所以我才把你故鄉櫟陽封給你。”
景丹這才接受。
建武二年,景丹患病,在洛陽休養。
這時,弘農蘇況作亂,光武帝連夜召見景丹,任命他為弘農太守,並對他說:“亂賊迫近京師,急需大將鎮壓,憑將軍的威信,睡在床上鎮守就夠了。”
景丹勉強接受任命,不久便去世了。
這樣,在赤眉軍據有長安的一段時間內,劉秀已完成佔領從河北地區經洛陽向南到河南、荊州地區以及豫西地區一線的重大戰略部署,加上原來已派鄧禹佔領河東,不但堵住了赤眉軍東歸的道路,而且形成了對長安的大半個包圍圈。
此時,赤眉軍在長安城中並沒有充分利用佔領首都的優勢,穩定秩序,繼續擴大戰果,而是貪戀京師,論功行賞不休。
紀律也松弛下來,甚至發展到燒宮室市裡,宗廟園陵皆發掘。
由於赤眉軍百萬之眾固守幾經戰亂的長安孤城,僅四個月後,建世政權便陷入了軍糧嚴重匱乏的地步。
為籌集糧草,赤眉軍放棄長安,引兵向西,取道南山、鄠縣,轉向西北的安定、北地一帶。
在那裡,赤眉軍雖然打敗了更始將軍嚴春,終因天寒地凍,加之遇到隴西豪強隗囂的阻擊,戰鬥力大為削弱,隻好返回長安。
此時,三輔地區經過連年戰亂,已是城郭皆空,白骨蔽野了。
建武二年,只剩下二十余萬人的赤眉軍隻好離開長安,出華陰,準備向東方轉移。
建武三年閏正月,赤眉軍行至澠池崤底時,遭劉秀部將馮異伏擊,大敗而逃。
接著,赤眉軍南下宜陽,陷入劉秀設下的包圍圈中。饑寒交迫的赤眉軍卒突遇伏兵,又逢大雨,措手不及,被劉秀全殲。
三月,劉秀軍佔領長安。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
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後殿第二間屋裡。
他出生的當晚沒有燈火,卻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
父親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佔卜的人。
充蘭與馬下卒蘇永一起去卜人王長孫的住所。王長孫卜卦後,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
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
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
關於劉秀的長相,史書記載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準,比眾不同。
元始三年,父親劉欽在南頓縣縣令任上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的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
但另一方面,劉秀也常常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門過問。
新朝天鳳年間,劉秀到長安,入讀太學,隨名儒許子威治《尚書》,略通大義,並結識了鄧禹、朱佑等,二人後來皆列入“雲台二十八將”,是劉秀創業的班底。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
到了漢成帝之時,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
致使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
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之侄王莽連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歷經“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
初始元年,王莽廢孺子嬰為定安公,正式代漢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
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裡、哀鴻遍野。
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
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一脈。
劉秀的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
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
劉秀經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秋,劉秀到宛城賣谷,與當地人李通及其從弟李軼密謀起兵。
李通計劃在材官都試騎士日起事,讓李軼和劉秀到舂陵起兵。
十月,劉縯正式打出了“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口號,宣布起義,並派遣親客,通知鄧晨在新野起義,劉秀、李通、李軼等在宛城起義,自己則率七八千人在舂陵起義,自稱“柱天都部”,聯合新市、平林等綠林軍。
十一月,劉秀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長兄劉縯會眾起兵。
起初劉縯起兵時,宗族都不願意跟隨,紛紛逃跑,直到看見劉秀穿絳衣大冠,驚歎“謹厚者亦複為之”,才安下心來。
劉祉、劉良等也追隨起兵。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
更始元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
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複平關中“,功勞卓著。
鄧禹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從師學習,當時劉秀也遊學京師,鄧禹雖年幼,但見到劉秀後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近交往。
數年後回家。
等到漢兵起,更始即位,豪傑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相從。
後來聽說劉秀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
劉秀見到鄧禹很喜歡,對鄧禹說:“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
鄧禹說:“不願做官。“
劉秀說:“即便這樣,想幹什麽呢?“
鄧禹說:“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我得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於史冊哩。“
劉秀大笑。
鄧禹進言說:“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
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並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撫百姓的。
四方分崩離析,形勢清楚可見。
明公雖然建立了輔佐王室的功勞,恐怕也難成大業。
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
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劉秀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
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劃。
等到王郎起兵,劉秀從薊到信都,派鄧禹征發各郡國的“快速部隊“,得數千人,令他親自率領,另去攻拔樂陽縣,又跟劉秀到廣阿,光武住在城樓上,打開地圖,指示鄧禹說:“天下的郡國這樣多,如今僅得了一個,你以前說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為什麽呢?“
鄧禹說:“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君,就像嬰兒思慕慈母一樣。古代興大業得天下的,在於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
劉秀聽後很高興。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於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
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銅馬軍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銅馬軍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
從劉秀追擊銅馬軍到蒲陽,連戰連勝,北州大致平定。
更始二年,青州兵西入函谷關。
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
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
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
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二萬前往,並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欣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引兵西進。
韓歆,字翁君,南陽人,為當地名士,曾任更始政權河內郡太守,後歸順劉秀,作為軍師隨鄧禹西征長安。
劉秀稱帝之後,被封扶陽侯。
歷任尚書令、沛郡太守、大司徒。因屨屢直諫,被劉秀罷官,回鄉途中又遭詔書問責,與其子雙雙自殺。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更始元年,綠林軍諸將擁立漢朝宗室劉玄為帝,建立了更始政權,韓歆作為南陽名士,被更始劉玄任命為河內郡太守,牧守一方。
不久,韓歆的同鄉岑彭被任命為穎川郡太守,但因為穎川郡當時被劉茂佔據,不能上任,他隻好跑到河內郡來投奔韓歆。
韓歆將其收留,同守河內。
韓歆歸順劉秀連環畫《銅馬皇帝》插圖更始二年秋,劉秀率領大軍在射犬一帶擊敗農民軍之後,乘勢進入河內郡,收取各縣。
韓歆得報,準備閉門堅守,以抗劉秀。
岑彭因曾在劉秀的大哥劉縯部下效力,所以極力勸說韓歆歸附劉秀。
可是韓歆卻拒絕了岑彭的勸說。
不久,劉秀率領軍進至懷縣,韓歆見劉秀兵強馬壯,知道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然而,當劉秀得知韓曾想帶兵抵抗自己時,勃然大怒,令人將韓歆捆綁起來,按在門外鼓下,準備斬首。
幸得岑彭求情,說韓歆是南陽名士,可以為劉秀效力。
劉秀才赦免韓歆,讓韓歆到鄧禹軍中做軍師。
更始二年,樊崇率領赤眉軍主力大舉西進長安。
為了爭奪長安的控制權,十二月,劉秀任命鄧禹為前將軍,率二萬余人出師西征長安,韓歆作為鄧禹的軍師也隨軍出征。
西征軍一路西進,直抵安邑,劉玄急令王匡﹑成丹﹑劉均帶兵救援。
六月二十五日,雙方在安邑城下展開了一場大戰。
鄧禹失利,天黑後雙方停戰。
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堅持出戰,大破敵軍,平定河東。
佔據河東郡之後,鄧禹、韓歆率軍繼西進,最終在長安附近與赤眉軍展開大戰,被擊敗。
建武三年閏正月,鄧禹隻率領二十四騎逃回宜陽,韓歆就在其中。
西征失利之後,韓歆繼續隨劉秀征戰,立下許多功勞,被封為扶陽侯,並先後被任命為尚書令、沛郡太守。
韓歆被迫自殺建武十三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劉秀把韓歆從沛郡調到京城,讓他代替侯霸擔任大司徒。
韓歆喜歡有話直說,沒有隱諱,常常讓劉秀感到難以容忍。
有一次朝會,劉秀在讀隗囂、公孫述的來信之後歎道:“可惜了,其實,此二人也有才。”
韓歆應聲答道:“亡國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紂王就很有才。”
劉秀聽了勃然大怒,認為他的言詞太過激。
建武十五年正月,韓歆上書劉秀,說漢朝要遇到莊稼歉收出現饑民,韓歆指天畫地,言辭急切。
正月二十三日,劉秀正式頒詔,將韓歆免職遣送回鄉。
即便如此,劉秀還是覺得不解氣。
於是,他又下了一道詔書,派使者去路上繼續追責韓歆。
司隸校尉鮑永一再為韓歆求情,劉秀都沒有答應。
韓歆與他的兒子韓嬰在路上接到責問詔書,當即伏劍自殺。
韓歆一向名氣很大,死於無罪,大家都不滿,劉秀也後悔了。
為了彌補前過,他下詔對韓家追賜金錢、糧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禮安葬,並對其家屬予以安慰撫恤。
建武元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
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
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但數月未能攻下。
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
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余萬,共擊鄧禹。
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
天黑後雙方停戰,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為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
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
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
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
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將其斬殺,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
同月,劉秀已在鄗邑即帝位,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
並說:“詔令前將軍鄧禹:深執忠孝,與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孔子說過:'自從我有了顏回,弟子們日益親密。'
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勳尤著。如果百姓不親,缺少五常的訓導,你作為司徒,應對百姓施行五常的教化,五常的教化在於寬厚。
今派遣奉車都尉授你印綬,封為酂侯,食邑萬戶。“
鄧禹這時只有二十四歲。
河東既定,鄧禹又率得勝之師於汾陰渡河,入夏陽。
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帶其部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同拒鄧禹於衙縣,鄧禹再次將其攻破趕走,而赤眉軍就進入長安。
這時三輔的軍隊接連覆敗,赤眉軍所過之處殘暴掠奪,百姓不知所歸。
聽說鄧禹每每乘勝獨克而部隊紀律嚴明,於是都望風攜老扶幼迎接鄧禹軍隊,歸從的日以千數,人眾號稱百萬。
鄧禹每到之處,常停車住節,慰勞問好,父老童稚,白發垂髻,擠滿在他車下,莫不感激歡樂,於是鄧禹名震關西。
劉秀非常高興,幾次寫信讚揚他。
鄧禹部眾皆勸入關,直接進攻長安。
但鄧禹卻取持重態度,不欲速進,便對眾將說“:不然,現在我部眾雖多,但能打仗的卻少,前面沒有可依賴的積蓄,後面也沒有可供轉運的資財。
赤眉軍剛剛攻取長安,財富充實,士氣銳不可擋。
然而盜賊群居,無整天的打算,財谷雖多,變故萬端,哪能堅守下去呢?
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廣人稀,谷米牲畜多,我們暫時整軍北道,就糧養士,以觀察赤眉軍的弱點,才可以設法進攻他們哩!“
於是引軍北至縌邑縣。
鄧禹所到之處,擊破赤眉軍別將諸營保,郡縣都開門歸附。
西河太守宗育遣兒子手奉鄧禹曉諭各地的文書歸降,鄧禹派遣他到國都去。
劉秀因關中未定,而鄧禹又久不進兵,遂下詔催促鄧禹進兵長安。
長安的官吏民眾,惶惶無所依歸。應掌握時機進討,安定撫慰西京,以維系百姓的心。
鄧禹仍堅持前意,派軍攻取上郡諸縣,留將軍馮愔、宗歆守枸邑。
自統主力平定北地。
但馮愔、宗歆二人爭權相攻,馮愔遂殺宗歆,因而反擊鄧禹。
鄧禹遣使問計於劉秀,劉秀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說是護軍黃防。
劉秀猜馮愔、黃防不能久和,回報鄧禹說:“逮捕馮愔的人,一定是黃防。“
於是派遣尚書宗廣拿著符節招降黃防。
一個月後,黃防果然抓住馮愔。
率領其部眾歸罪。更始諸將王匡、胡殷等都到宗廣處投降,與宗廣一起東歸。
到了安邑,王匡等想中途逃跑,宗廣把他們都殺了。
馮愔到洛陽,赦免不殺。
建武二年春,劉秀遣使者改封鄧禹為梁侯,食邑四縣。
這時赤眉軍西走扶風,鄧禹才往南至長安,駐軍昆明池,用酒食大宴士卒。
率領諸將軍沐浴更衣齋戒,選擇吉日,演習禮儀祭祀高祖廟, 收了十一帝的神主,派使者捧到洛陽,因而巡視園陵,特安置官吏士卒奉祀守陵。
鄧禹率兵與延岑戰於藍田,不勝,再就食雲陽。
漢中王劉嘉到鄧禹處投降。
劉嘉相李寶傲慢無禮,鄧禹把他殺了。
李寶的弟弟收集李寶部眾擊鄧禹,並殺了將軍耿欣。
自從馮愔反叛後,鄧禹的威望受到損害。
這時赤眉軍再次還入長安,鄧禹與之戰,敗走,到了高陵,軍士饑餓,都吃棗菜度日。
劉秀於是讓鄧禹回來,詔令說:“赤眉缺糧,自然會向東而來,我只要折斷策馬的杖去鞭打他就可把他打敗。
不是諸將值得憂慮的,不要再妄動進兵。“
鄧禹以受任而功不成為慚愧,幾次驅饑餓之兵去征戰,常不利。
建武三年春,鄧禹率部至湖縣,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軍。
馮異認為赤眉軍尚強,應放其過去,東西夾擊才能獲勝。
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邀功心切,急於迎戰。
鄧弘率部與赤眉軍大戰整日,赤眉軍佯敗棄輜重退走,車上盡裝泥土,僅用豆子覆蓋在表面,鄧弘軍士卒爭相取食。
赤眉軍乘機還軍猛攻,鄧弘軍大敗。
鄧禹、馮異合兵救之,赤眉軍退。
禹複戰,大敗,死傷3000余人,隻帶24騎逃歸宜陽。
馮異亦被擊敗,棄戰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堅壁自守。
鄧禹因此戰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
數月後,拜右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