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 第16章 招贤纳士的理论

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16章 招贤纳士的理论

簡繁轉換
作者:黑咖啡少糖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3 10:23:17 来源:源1

麾下从七十一人,急剧扩张到四百多人,朱慈烺顿感指挥压力倍增,直呼吃不消。

录好兵册文书,简单甄别之后,他抽调出身最好,体格最健壮的五十名新兵,补充到第一哨队。

良家子出身的新兵加入,可以冲淡顺营色彩,使得这支亲兵队更加忠诚、可靠。

同时,由三个老兵带两个新兵,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影响,战斗力不至于断崖式下降。

前路充满坎坷和危险,没有一支可以随时顶上的主力可不行。

剩余三百新兵则编为三个后备哨队,就当壮丁来使用。

人员方面,赵大勇晋升第一哨的哨总,成为亲兵队的指挥官;毕长喜接替朱慈烺的位置,晋升第一哨乙队的队总。

陈富贵、老魏等人则带着几个手下,分别调任第二、三、四哨的哨总、什长和伍长,以维持后备哨队的基本秩序。

经过大刀阔斧改编,第一步兵营宣告成立。朱慈烺起了一个响亮的番号,名曰“近卫营”。

这个名号让所有将士与有荣焉。什么叫近卫?那就是皇家禁卫军啊。

仅仅两天时间,队伍就从半个哨队,扩张到守备营的规模,老兵们的士气非常高涨。

毕竟部队规模越大,职缺越多,升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面报效朝廷,一面光宗耀祖,两者并不矛盾。

毕长喜则在心中感慨,从大明禁军到顺营,如今又变回大明禁军,真是世事难料。他希望这支军队不要再沾染京城三大营的坏习气,不要再败亡了。

至于人数太多,辎重不好运送的问题,赵大勇等军官根本没放在心上,认为不需要担心。

新兵不懂得列阵,没有挥动刀剑的勇气,打仗肯定是不行的。然而,这些新兵都是年轻人,身上有榨不完的力气,正合适运输辎重。

每两个人推一辆独轮车,就能拉一百斤粮食草料。即便用扁担来挑,三百个人也能挑不少东西。

再加上二三十辆驴车、骡车,够用了。

这样,既不会影响行军速度,又能节约老兵的体力,让老兵可以随时投入战斗。

在项城之战以前,顺军也没有多少骡马,辎重都是靠新兵来运的,行军速度一点都不慢。

当时,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及总兵贺人龙、李国奇、虎大威等合兵4万,联合围剿顺军。

顺军就靠两条腿,在汝宁府一带,带着拥有大量骡马的明军兜圈圈。

最后,顺军非但跑赢了敌人,还抽空设下埋伏,大破明军。从此以后,顺军才总算有了骑兵,有了骡马运送辎重。

所以说,以老兵为战兵主战斗,以新兵为辅兵主运送辎重,这是很传统,且很有效的作战方式,绝对没有问题。

额外增加三百个新兵,总比什么事都让老兵干强。新兵扛不动?用鞭子抽就行。

人的负重能力虽然不如骡马,但耐力比任何牲畜都强,很扛造的。

太子就是心太善,总想着体恤士兵,把所有人都带到德州,那怎么行嘛。

不过,赵大勇的说法很快被现实打脸。

七十一个老兵里,有指挥百人以上经验者,唯他一人而已。

很多新晋军官两天前还是大头兵,一天前还是伍长、什长,现在却要担任哨总、队总的角色。可想而知,他们有多么迷茫。

面对大量新兵,新晋军官们不知道该如何管束手下,吆喝声在军营此起彼伏,乱哄哄的就像菜市场。

折腾到二更时分,新晋军官们才总算学会最基本的口令,把新兵带回营房休息。

在军营里,秩序便如此之差,到了正式行军,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

这正是朱慈烺和方以智最担心的情形,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农民军可以滚雪球,是因为在滚起来之前,就在历次战斗中锻炼出很多低级军官。

李自成可以在新兵队里安插很多老兵做军官,当然能快速掌控队伍。

再说了,李自成有无穷无尽的兵源可以利用,一队新兵被打散,剩下的就自动变成老兵。主打一个生生不息。

而朱慈烺在两天前还是光杆司令,有限的老兵又要留在第一哨队,随时准备战斗,没那么多老兵可以调配。

如果说将军是军队的脑袋,士兵是军队的血肉,那么中低级军官和老兵,就是一支军队的骨架和脊梁。

光有脑袋和血肉,没有脊梁骨架,是无法组成一支精锐部队的。

反之,若能得到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层军官,再加上几个月训练,再怂的壮丁也能练成铁军。

想到这一点,朱慈烺把赵大勇叫到房间里,询问县狱的招降情况。一天过去了,那些囚犯,到底肯不肯效忠?

答案令人失望。

赵大勇坦言,以都尉程虎为首的囚犯非常顽固,不肯效忠大明。那程虎还说,部下都死绝了,他亦不愿独活,唯求一个痛快。

“这个程虎倒是个硬汉,其他人呢?”

赵大勇叹道:“程都尉打仗很厉害,在军中素有威望,牢内其他军官都听他的。他不肯降,其他人也愿意跟他一起赴死。”

朱慈烺长叹一声,暗呼可惜。

顺营嫡系的战斗力,朱慈烺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像程虎这样经验丰富、部下愿意誓死追随的将领,正是当前最紧缺的军事人才。

他早上看到囚犯名册时,便起了招揽之心。

只可惜身边没有上等貂裘,暂时没想到令对方“纳头便拜”的法子。

如今军队扩充,军官紧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然而,方以智却在旁连使眼色,似乎有话要说。

朱慈烺识趣地屏退左右,说道:“翰林不用拘谨,有话请讲。”

方以智道:“微臣去见过那些匪首,他们受李贼荼毒至深,应尽早处决。殿下就……没必要再走一趟了。”

朱慈烺不以为然道:“招贤纳士须有诚意,或许本宫亲自去,他们就愿意效忠了呢。实在不行,就多去几趟嘛。刘皇叔三顾茅庐,本太子三顾牢房……”

“殿下!”

方以智端正身形,躬身一拜,以示接下来要说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谏言。

“殿下,程虎等人都是伪顺匪首,万万不可招降,更不可以重用。否则……有违天理伦常啊,殿下。微臣恳请将他们明刑正典,以正视听。”

方以智在说“天理伦常”四个字时,故意加重了语气,希望通过暗示来委婉提醒对方,顺贼逼死了崇祯皇帝。

大头兵,或者赵大勇等低级军官就算了,用“被裹挟”“被蛊惑”为借口,可以勉强开脱。

都尉、掌旅之流已是伪顺的匪首,当负逼死先帝之责,万万不能宽恕。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是道德伦理的核心,社会的基石,重要性无与伦比。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只要生而为人,都要遵循孝道,不可有一丝怠慢和亵渎。

而不报父仇,就是最严重的不孝之举,必然引起天下非议。哪怕贵为东宫太子,沾上不孝的罪名,亦要焦头烂额。

天下人会说,太子让先帝含冤九泉之下,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质疑的人多了,坎坷就多了。即便勉强登基,皇位也坐不稳当。

然而,朱慈烺一心扑在抗清上,并没有马上领会这层意思。

他叹道:“这些人连死都不怕,想来也是一群好汉。若本宫亲自去招揽,他们还不肯效忠,明天就带出城放了。若他们有幸逃回山西,回到李贼麾下,或许还能再杀几个鞑子……”

“殿下!”

方以智见暗示没起效果,便把心一横,将“不孝”的担忧明着说了出来。

接着,他又以田唯嘉叛逃为案例,力证招揽伪顺匪首,很容易让天下士族心怀不满。

李自成推行的“均田免粮”和“追赃助饷”政策,得罪太多人了。没有人愿意看到顺军出身的将领得势。

方以智道:“微臣也知现下很缺军官,可此事关乎天理伦常,关乎天下所望,不可不谨慎。若先帝地下有灵,也万万不会答应的。请殿下三思。”

朱慈烺终于听懂了谏言,忽然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哀。

三思?怎么三思?

大明快亡了,天下也快亡了,中华文明即将堕入最黑暗的三百年。在这个时候,还谈什么天理,讲什么伦常?

因为连年战败,大明九边精锐尽丧,剩下来的将领,多半是蝇营狗苟的鼠辈。

比如说吴三桂、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姜瓖之流……他们不是已经背叛大明,就是在待价而沽,盘算着如何卖一个好价钱。

若不是这些军头如此无德,几个月前不至于没有军队勤王,京城不至于被顺军攻破。

如今,清军就在百里之外,随时可能来袭,不吸纳大牢里的囚犯,又去哪里找合格的军官,去哪里找敢战之士呢?

在北直隶,除了顺军出身的悍将,还有哪个够胆子对抗清军?还有什么人,有能力对抗八旗劲旅?

在昨夜金刀立誓的那一刻,朱慈烺就下定决心效仿隆武帝,联合一切可联合之势力,团结一致抗清。

试图招降程虎等人,只是贯彻这个思路罢了。

很显然,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时间和天下大势。

在崇祯十七年,天下人普遍认为,满清只是大明的疥疮之疾——恶心,却不致命。

不就是京城沦陷嘛,唐朝时,吐蕃也占领过长安,最后不也撤退了?满清的根基在辽东,就好像前几次入关一样,劫掠一番就会北返。

再不济,也可以效仿南、北宋,与清廷来一个划江而治。

而李顺在山西、陕西、湖广还有几十万军队,均田免粮的政策对穷人太有蛊惑性,那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清军得势,只是丢失江北领土;李顺得势,士人就没活路了。

睿智如方以智,也想不到清军竟如此强悍,仅用短短一年,就干穿整个中国,把李顺打得覆灭。

直到弘光二年,清军席卷大江南北,李自成身死九宫山,南京被攻破,天下人才终于警醒;

直到清廷颁发强制剃发令,在扬州、江阴、嘉兴屠杀不肯剃发的老百姓,天下人才恍然大悟;

中华文明,已到了灭亡的边缘。

在那样的绝望下,隆武推出的“联寇抗清”政策,才终于得到部分士绅的理解和支持。

还没有死到临头,大家就不醒悟;等醒悟时,局势已无法挽回。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

所以,若朱慈烺执意宽恕匪首,或者联络李自成一起抗清,不孝的帽子就算是戴实了。

朱慈烺将心中的思绪强行平复,叹道:“翰林,你有没有想过,谁才是大明真正的敌人?”

方以智略想了一下,答道:“李顺、后金,皆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无分先后。”

“若李顺覆灭呢?”

“那自然是鞑子。”方以智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四川的西贼。”

“可我们没法子同时对付那么多敌人,大明太虚弱了,万万不可腹背受敌。”

“驱虎吞狼如何,让清贼去打李……”

方以智说到一半,又猛地摇头,觉得此计不妥。

山陕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啊,他不能说服自己,让那些无辜的老百姓直面清军的屠刀。

不过,他仍执著地坚持,不可重用程虎等一干伪顺匪首。宁可轻骑前往德州,也比受千夫所指强。

朱慈烺长叹一口气,心底忽然涌起一种孤独的感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他没法让对方相信,李自成的气数已尽,宽恕他的部下,并不会对大明造成任何损害。

反之,现在就要尽早考虑,如何在李自成死后,顺利接收顺营残部。

如果对顺营残部赶尽杀绝,那些人便只能降清,成为大明的敌人。

最后,他放弃马上去大牢招降程虎等人,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思索一套全新的说法。

一套既能招降顽固的顺军俘虏,又可以说服天下人的说法。

与此同时,在祁州方向,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清军,马上就要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