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 第86章 太子藏有杀手锏

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86章 太子藏有杀手锏

簡繁轉換
作者:黑咖啡少糖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3 10:23:17 来源:源1

尽管刘孔和前往济宁的目的是机密,然而这个时代保密的观念并不强,太子再怎么强调,也不能杜绝大家的好奇心。

义勇左营撂了挑子,找个借口先撤了?

不可能。

刘孔和乃名门之后,大学士刘鸿训之子,燕京危急之际,主动北上勤王的忠义之士。

义勇左营在沧州之战表现出色,转为太子嫡系后士气更高,不是害怕大战的怂包。

假借南下之名,迂回到别的地方驻防?

也不可能。

忠贞营北上五十里提前遮蔽战场,没有遮遮掩掩。

临清城附近地势很平坦,没什么高山,更没什么重要关隘,没什么好驻扎的。

只见军议之后,刘孔和便匆匆赶回左营动员,接着将一车车的甲胄往义勇右营送。

右营主将王桢也很客气,将所有战马移交给了左营。

两营装备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右营变成了纯粹的重装步兵营,而左营则增加了大量轻骑兵。

轻到什么地步呢?

眼尖的王国栋、郭铉等人发现,左营出发时人手一把武器而已,连弓箭都没带。就连粮食草料,都是士兵们自己背的,份量很少。

义勇左营似乎打定主意,就靠沿途村镇补给,一路打秋风打到济宁。

这样子赶路,速度或许快到不可思议,不过也仅仅是“赶路”而已了,完全不能称之为行军。

因为即便义勇左营抵达目的地,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哪怕数百名敌人,他们也打不过。

基于这一点,大家猜测义勇左营不是去战斗,而是完成某种特殊任务。

很快就有人猜测,他们运城防炮去了。

自从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济宁一直是山东重镇,地位没比临清差多少。在济宁城头,应该配有很多城防大炮。

义勇左营快马赶路,三四天内赶到济宁,再花两三天时间,就能把城防大炮拆下来装船。

从济宁到临清是顺流,二十天之内,就能把大炮运来。

这个猜测有很多漏洞,比如壬午之变济宁也沦陷了,清军不可能给明军留下完好无损的大炮。

又比如,运大炮不需要这多士兵,派一队使者过去传令,在当地征召民夫即可。

一切都好像说不通,然而刘孔和的使命实在太过神秘,大家都猜不透,只能往这方面想。

另一边,近卫营、柳沟营、义勇右营也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参谋们通宵达旦地连轴转,调配、征集大战所需要的钱粮物资,并组织士兵装船。

七月初一,三营将士如约出征,向卫河上游的馆陶县开拔。

随着各营陆续离开,城内守军少了一大半,一些谣言开始秘密传播。

谣言里,太子嫡系全部离开城池,是提前跑路了。留在临清的六七千兵马,就是断后的炮灰。

这个谣言在城内扩散得很快,不少富商抛弃店铺和货物,带着家仆雇船南下。另外一些人则拖妻带口离开城池,前往乡下躲避战火。

留守士兵亦人心惶惶,不知道临清城能不能守得住。

这个时候,凌駉再次站了出来,向所有高级、中级军官保证,整个反击计划很完美,且必将得以实施。

因为派出去的每一路部队,都至少有一个枢密参议统领。而每一个枢密参议都看过那沓“天书”,知道太子藏有杀手锏。

此战必胜无疑,没有哪个枢密参议会掉链子,搞不团结。

这个保证让王国栋、郭铉等将领安心不少,巡防时精神头旺盛了很多。

只是大家心中疑云更重了——太子殿下的底牌,到底是个啥?难道真是大炮吗?

-----------------

大名府,元城。

自从六月十九收到紧急军令,罗绣锦就竭尽所能配合,为金玉和拼凑出一支精锐之师。

金玉和升任怀庆总兵官,爵位由二等甲喇章京升至三等梅勒章京。

在他麾下有副将常鼎,守备白忠顺、佘国谏、陈应杰、石斗耀、康虎等近十名经验丰富的悍将。

至于千总、把总更多达二十余人,全是关外时期就加入汉军旗的老军官。

五千余人里,可谓将星璀璨,猛将云集。

所以在沁阳(怀庆府治)誓师出发时,金玉和志得意满,对此战的结果极有信心。

近卫营?

近卫营算什么番号,连听都没听过。说白了,不就是伪明太子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吗?

河南清军顺流直下,连人带马都可以乘坐运兵船,行军速度快得惊人。

六月二十三在沁阳启程,六月二十九便赶到元城(大名府治),创下六天战斗行军六百里的壮举。

途中,他甚至还有闲心余力,顺手打下几个顺贼余孽占据的县城,抢了几波东西。

然而进入元城后,临清倒戈,董学礼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让他起了警惕之心。

情报里不是这么说的呀!

不是说好了,凌駉早就归顺朝廷,留在临清当内应来着?

不是说好了,联合凌、董两军,一起围剿伪明太子来着?

怎么才走了几百里路,就变成五千打两万五了?

鉴于军情不明,进入临清州之后,他的狂妄收敛了很多,一边控制行军速度,一边派出大量探马沿途搜索。

经过临清州下辖的馆陶县时,他甚至没有允许士兵去劫掠一番。他一面继续缓慢行军,一面派出骑兵抄小道前往武城,希望联络上天津大军。

副将常鼎对此很不以为然,傲慢地抛出一个观点:

即便明军人数是怀庆军的四倍,也远不是怀庆军的对手。原因很简单,伪明太子的手下杂乱得惊人,不可能很团结。

那可是两万多人啊,统一旗号就需要很长时间了吧,更别提每一个军阀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伪明太子不想全军散架,只有坚守城池一途。

况且按日程推算,巴哈纳、石廷柱两位大人也快到了,明军怎敢出城伏击呢。

常鼎道:“伪太子必在南逃的路上,咱们不快马加鞭,就赶不上趟了。”

金玉和没有反驳的理由,然而他还是坚持谨慎行军,绝不过份冒进。

因为算命先生跟他说过,近两年最好少打遭遇战,不太吉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