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518章 精卫填海有奥秘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518章 精卫填海有奥秘

簡繁轉換
作者:刘荆洪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10:24:34 来源:源1

原来,龙太子发现了女娃的船,张牙舞爪地对精卫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还敢跑到我家门前,赶快磕头认罪,不然,我让你葬身大海。”

女娃倔强地说:“我没有罪,凭什么磕头。”

龙太子一听,立即掀起更凶的狂风恶浪,女娃性格顽强,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与龙王的儿子周旋。她以为龙王的儿子虽然会惩罚她一下,还不至于将自己置于死地。没有想到,海涛更加汹涌磅礴,又饿又渴的女娃,终于筋疲力尽。小舟被巨浪的牙齿咬成了碎片,女娃被大海的旋涡拖向死亡的深渊。

女孩真诚的呼叫十分凄惨:“老天啊,真的容忍恶龙兴风作浪吗?真的要我毁灭于大海吗?真的要让我与慈祥的父亲永别吗?”

星星们听了,难过地闭上了眼睛,它们不忍目睹惨剧。天地大海一片黑暗,好比给女娃披上了巨大的黑纱。

刘傻子教授的眼眶红了,考古教授张洪德的眼眶里热泪滚动,许小玲哭出了声,黄梅、杨扬的眼眶里眼泪在打转。

刘傻子继续给大家讲述——

几天过后,女娃的不死冤魂化成一只小鸟,从海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鸟鸦,它发出的声音像‘精卫。’人们喊她精卫鸟,称她是女娃不屈灵魂的化身。精卫鸟是不屈精神的化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狂风呼啸,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洁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

恼怒的东海龙王掀起百丈浪涛:“你为什么要往东海扔石头树枝?”精卫鸟发出啼鸣:“因为你的儿子无情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现在我要填平东海。”

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你真是一只小傻鸟!你难道不知道,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东海呀!”

不死乌精卫悲啸着:“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精卫鸟说完,从大海到发鸠山再到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永无休止。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的口号,所向披靡地冲刺,它发誓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填平浩浩荡荡的东海。

精卫填海具有的美学价值。小小的精卫鸟,居然敢于去跟浩瀚无边的大海作对,而且前仆后继,不肯罢休,这种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炎帝来到大海边,他对着苍天呼喊:“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

人们也赞扬精卫,钦佩精卫,同情精卫,有的叫它“冤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有冤案的鸟。有的叫它“誓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立下誓言的鸟。有的叫它“志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有雄心壮志的鸟。因为它是炎帝的女儿,又叫它“帝女雀”,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帝王女儿化身的小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还在东海边上立个石碑,刻上“精卫誓水处。”

张洪德教授说:“《精卫填海》的神话,千百年来,引得人们赞颂不已。精卫填海是中华民族一则悲壮的神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精卫鸟以渺小的身体,敢于对无比强大的大海发起攻击,其悲剧感构建为悲剧美。一只渺小的生物,显示出人性的单纯、人性的坚强,显示出人性对于死神的仇恨,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包含的意义对于发展中的人类却十分重大。”

田幻想十分感慨地说:“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十分喜欢《山海经》,曾赋诗十三首赞美《山海经》。当他读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后,心灵为精卫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字里行间,激情满腔地赞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杨扬说:“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相信,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诸葛亮大概也受了精卫的影响,在《后出师表》中发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

黄梅插了一句:“鲁迅先生的《希望》一文‘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反映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为理想而在无望之中前仆后继、死不旋踵,他们都是精卫精神的继承者和体现者。马克思对神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张洪德说:“神话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美感。古代人们经过长远的时间,糅合了丰富的想象力,也许原先只是东海边上所常见的海鸟口衔树枝的景象,附丽在女娃淹死大海的传说之上。在人类遭受的灾难中,死亡是一种冷酷的事实。无穷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中,而人被局限在狭小的世界之中。而人类又要借助神话来超越时间、空间,张扬精卫不屈的呼唤。它使人类感受悲剧的同时,深深感受伟大的生命是永远无止境的,只要坚持一种意志,坚持一个誓愿。敢于坚持,就是生命的本质。”

黄梅说:“精卫这种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虽然屡遭坎坷,但最终能够顽强生存,不断发展,与精卫、愚公的这种顽强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虽然,东海确实巨大无比,精卫鸟是无能为力的,但是,精卫鸟填海的决心非常撼动人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意识。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所具有的力量十分渺小,人类要改造大自然,又要保护大自然,要战胜大自然,还得顺应大自然。”

刘傻子教授说:“今天,在人们眼里,或许精卫鸟是荒谬的角色,做的徒劳无益的傻事,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傻事。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只逆风飞翔的海鸟,衔着小石子与树枝,投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一阵猛浪,树枝被大浪卷走,而海鸟继续挣扎奋飞。这个画面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抗争的画面,这是悲剧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是悲剧美给我们带来的浪漫主义的想象。《精卫填海》用死来反映崇高的理想追求,让人们对精卫鸟的不凡举动产生由衷的敬仰。反映的悲剧美、崇高美、真善美,影响人类发展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逢莱山,即蓬莱山。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

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日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刘傻子教授、张洪德教授,带着大家来到蓬莱。刘傻子教授说,“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张洪德教授教授说,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

刘傻子教授说,蓬莱山又名“九仙山”,位于尤溪坂面乡山面村,距县城35公里,海拔1288米,峰顶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是尤溪最高的山峰之一。岩凿百栏曲径峰回,峰顶立有观音佛祖像,建于唐贞观年间。蓬莱山不仅是尤溪建县前最早开发的名胜景点和宗教信士活动场所,而且是三明市最优美的旅游自然景区之一。

黄梅说,蓬莱山景区内,山峦奇特,山势雄壮,峰峦峭拔,怪石嵯峨,流泉飞瀑,鬼斧神工,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奇花异草,山明水秀。山上有金鲫池、石棋盘、黑白二石子、炼丹灶、白鹤洞等胜景。同时,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峡谷险绝,山泉潺潺,苍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宜人。相传山巅有仙人来往,并可闻鼓乐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