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587章 黄山怪石黄山云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587章 黄山怪石黄山云

簡繁轉換
作者:刘荆洪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10:24:34 来源:源1

刘傻子教授知道,黄山轩辕峰下面的夫子山一带,早在商周时期或更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从已知的出土物件来看,那里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类似黄山北大门“蒋家山遗址”的良渚文化。

张洪德教授知道,在三口夫子山的黄帝坑、新民樵山神仙洞、黄山轩辕峰上的神仙洞,陆续出现了与黄帝祭祀、商代、西周王系的石刻。文字大多介乎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之间。部分文字明显不同与现已收入《甲金篆隶大字典》,具有地方特色。

刘傻子教授判断:根据以上黄帝文化的遗物分析,黄山的黄帝文化历史应该发生在3500年--2500年左右的时间,即商代初到西周末或春秋初。《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黄山名叫“三天子都”。这三天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另一种说法是浮丘翁、容成公和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里就有“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

黄梅导游说,由此可见,黄帝的一族支系——青阳在上古时期就散居在长江流域。而在以黄山为源头的长江支流——青弋江中游就有一个“故青阳城”。那里曾经是西周的“泰伯奔荆蛮”后居住的故城。

杨扬导游说,泰伯是勾吴的始祖,也就是吴人的一世祖。周人居西方一直以“黄帝嫡系”自称。因此,在西周灭商后,就开始了以“周公旦”和召伯为首的“伐淮夷”和“伐楚蛮”的“布道宣德”之战。黄帝及其大公至德的思想,则是周族人高举的精神旗帜。

张洪德教授说:“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山岳都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作解释或说明。那些山岳的自然美景与动人的故事相结合,构成了十分厚实的风物传说文化版模。这种由民族风物传说圈形成的山岳文化版模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

刘傻子教授说:“我在海南考察,像黎族的《黎母山传说》,正是以信奉本民族祖先神黎母为主要内容的。传说雷公经过海南岛带来了一颗蛇卵,壳破以后,从中跳出一个女孩,靠吃野果长大,与大陆来岛上采沉香的一个青年成婚,繁衍了子孙后代,进行捕捞、种植山兰旱稻。这个女孩是谁呢?”

沈聪明插话说:“刘傻瓜,这女子被尊称为黎母,子孙后代成为黎人。这则风物传说的地理分布应当在海南岛思河的峒一带;但是,由于黎族对民族祖先神黎母的信奉有普遍性,所以,由这则风物传说引导出的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圈,已经远远超越了该峒范围。黎族关于五指山的传说有几种异文,但也都紧紧地围绕着对雷神或大力神的信仰而传播。”

沈聪明说完后,对刘傻子说:“刘傻瓜,别认为我不懂神话,还要我继续讲吗?”于张喜说:“沈聪明,你接着说说大力神的故事,结合五指山来讲。”沈聪明说:“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广泛。一种说雷公兄弟杨叉为了镇压天翻地覆,堆起了五座岭,另一种说是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

于张喜问:“沈聪明,你讲完了,你能够进行文化解说吗?”沈聪明编辑说:“我看还是请刘傻瓜讲吧。”刘傻子说:“雷公兄弟杨叉为了镇压天翻地覆堆起五座岭的传说,以黎族普遍传播信奉雷神的传说为特征。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五指山的传说,以黎族普遍流传的大力神的传说为特征。因此五指山传说形成的民俗文化圈带有黎族全民族性。值得注意的是因本民族信仰而构成的风物传说圈,往往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及其范围相互联系,使风物传说呈现出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活泼状态,迅速向更广远的范围传播,形成了人文特征很强的民族文化圈。”

张洪德教授说:“我们下一步去黄山排云亭。”刘傻子、张洪德带着队伍来到排云亭。许小玲说:“我好像感觉脚下云雾在翻江倒海,感觉云雾的气息扑面而来。”

刘傻子教授说:“黄山的云雾变化多端,幻化无穷,有时好比汪洋云海,将丛山峻岭,隐没其间。云消雾散,黄山复峥嵘;云蒸霞蔚,黄山更磅礴;黄山之美,实在难于言表。”

黄梅导游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中国山岳的自然美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中国人偏偏用自己的民俗文化美描绘自然美,让中国的山岳具备各种各样的民俗性格,展现千姿百态的民俗风貌,反映了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

杨扬导游说:“在古老的山岳神话中,山岳是令人崇拜的大神。高大险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

刘傻子教授说:“黄山是至高无上的,藏族崇拜的贡嘎山,山名的藏语含义就是‘至高无上’;蒙古族崇拜的腾格里山,山名的蒙古语含义正是‘天’的含义。这些山都具有原始崇拜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多民族中,广泛残留着恭祭山或山神的习俗,正是这种原始文化的遗存。”

张洪德教授说:“在《礼记·祭法》中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中山神居多。仅《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记载就有近400尊山神之多。”

沈明贵编辑说:“上古时期就发展起来的‘相地’之术,首先以相山为重。”

刘傻子教授说:“古人以龙形为山岳连绵起伏地貌之相。这种神话思维的古代巫术,使中国产生了许许多多以龙为名的山岳,并从此发展了风水术,以山岳的逶迤曲折为来龙去脉,选定吉祥宝地。”

张洪德教授说:“如辽宁朝阳、湖北江陵、河南宝丰、山西浑源都有山被称为龙山,被崇拜为灵山。东晋慕容氏以现在的朝阳柳河之北龙山,以南为福德宝地,筑龙城为首都,建和龙宫,龙翔祠。古人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把大小山岳嵌入龙文化版模也同样有灵。”

刘傻子教授说:“中国的大小山岳几乎都成为美妙传说的造型,并把那些造型作为传说的依托和可印证的信物。山岳的自然景观于是拥有了民俗文化属性。山岳的民间传说造型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山岳象形的奇异故事,甚至是精怪故事。像我国海南、台湾、河北承德都有的五指山,以及不少地方都有的龙山、虎山、猴山、龟山、蛤蟆山、鸡冠山、帽山、鼓山等,都有象形的民间传说作证。”

张洪德教授说:“除了象形的神奇传说附着于山岳外,最具有人文价值的是另一类人物传奇故事与山岳的粘合。例如,传说舜帝南巡驾崩于九嶷山上,追赶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闻舜帝已死,攀竹而哭,泪滴竹上化成泪痕斑斑的湘妃竹。”

杨扬导游说:“于是,九嶷山和君山成为名山。苏州缥缈峰林屋洞,因传说大禹入洞取《水经》治理百脚河道而扬名。浙江的莫干山所以成为名山,据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期曾有干将和莫邪夫妇在此山铸造名剑而得名。新疆天山的博格达峰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传说山上的天池是西王母的居所,在这里曾经宴请过游览天下的周穆王。”

黄梅导游是个画家,她的眼光却被黄山怪石所吸引。黄山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它们形态别致,或大或小,争相竞秀,意趣无穷。黄山怪石,有的酷似珍禽异兽,诸如“猴子望太平”、“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乌龟爬山”。

有的宛如各式人物,诸如:“仙人下棋”、“天女绣花”、“夫妻谈心”、“童子拜观音”。有的形同各种物品,诸如“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晒靴”、“飞来钟”。有的又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有“苏武牧羊”、“太白醉旧”、“武松打虎”、“达摩面壁”等。

谈起石头,刘傻子教授兴致勃勃,他喜欢收藏石头,对黄山的石头如数家珍。他说,怪石因观赏角度改变,景致随之变化,具有移布换景的奇趣,如天都峰侧的“金鸡叫天门”,由天门坎再回首东望,石景变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门溪旁的“喜鹊登梅”,若从皮篷的入口处观之,则又变成了“仙人指路”。他边走边说,这些巧石,或叫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如仙桃峰、笔锋,老人峰等,这些亦峰亦石的景观,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称奇于世的奇峰,盖由于这些峰上形象生动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观海”上的“猴石”,“鳌鱼吃螺蛳”中的“螺蛳石”等,块石大小均在3米以内,如雕如塑,妙趣横生。

龙小宏到过黄山摄影,他对于黄山石不陌生。他一直想在王丽君、方艳红表现自己,几乎来了,他说:“黄山怪石个个巧夺天工,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横生。黄山有名称可指的巧石多达120余处。它们因以酷似的形态和优美的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使得个个有画的蕴含,诗的韵味,可谓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令人神往。

黄山怪石的命名,既各具不同的含义,也饶有趣味,主要体现了形似或神似的特征,石名或与宗教仅相依联,带有浓重的仙家色彩;或以禽兽形象或以物件状态、人物行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对各种形态毕肖的怪石作形神兼具的命名,给静态的石景赋予了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