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621章 战国时期的风帆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621章 战国时期的风帆

簡繁轉換
作者:刘荆洪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10:24:34 来源:源1

刘傻子教授说,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国。这样,华夏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可以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国。秦始皇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杨扬导游插话说:“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经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位年轻的星国学者问:“华夏海路贸易是怎样兴起的呢?有人说是汉朝商业发达,丝绸产量很大,需要出口。”

夏青教授回答说:“汉承秦制,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强大且历时久远的封建大一统帝国。鉴于秦朝的弊政,汉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

张洪德教授说:“伴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汉代的纺织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官营、私营纺织业这时皆已颇具规模。汉朝政府设置官营丝织作坊,西汉设有东、西两织室,在山东淄博设立三服官,这些官营工场人数众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

黄梅导游说:“汉代纺织业更普遍存在民间纺织品生产。政府一年间就在各地征收丝帛达500余万匹,足见汉代丝绸产量之大。在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商业的勃兴。这些为海路商贸的形成打下了物质基础。”

田工说:“不仅仅是经济力量的影响,我认为,政治因素也对海路贸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东西方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特别是处于东西两端的中国和罗马的变化。汉朝于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国,社会经济繁荣,中国生产的丝绸,更是风靡世界,深受古代东西方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一时期的罗马,正处于罗马共和国晚期和罗马帝国早期交替之际,帝国版图辽阔,国力处于上升时期。由于这两个强大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兴盛,彼此间需要加强交往和联系。我国丝绸传入古罗马以后,迅速受到了古罗马人的喜爱。古罗马对中国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夏青说:“但古罗马与东方的陆上贸易,一直存在障碍。丝绸贸易中这种极端不利的地位,迫使古罗马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不得不为争夺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而与垄断丝绸贸易的国家进行斗争。在不能打通陆上丝绸之路的情况下,古罗马只能寻求开辟从海上进行丝绸贸易的通道。

到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地区,并发现了利用季风进行航海的规律。对于季风的发现和利用,使古罗马摆脱了沿海近距离航行的束缚,可以从红海直达印度的港口。古罗马人对海上贸易之路的积极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形成。”

海洋专家高敏说:“我认为是因为造船技术的发达,才有丝绸之路的开拓。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春秋战国时代,我国造船技术已有了很大发展。春秋时,吴国战船已有大翼、桥船、戈船等多种。秦汉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造船技术的飞跃。1975年至1976年,在广州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工场遗址,考古研究结果表明,这工场是当时能成批生产内河和沿海船只的大规模造船中心,可造宽六至八米、长二十至三十米,载重数十吨的大型船只,适合内河和沿海航行。”

机器人小黑插话说:“出现在汉代的‘楼船’最能体现汉代的高超造船技术。元狩三年(公元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除大型的适合海上航行的船舶,风帆的使用,也是远洋航海的必要条件。战国时期的铜钺出现带有风帆图案的船纹,说明战国时代已出现了风帆,但此时的帆不能转动,只能顺风行驶,还不能满足远洋航行的需求。到了汉代,出现了活动的帆。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所作《南州异物志》中载‘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击,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使用转动灵活,升降自由的风帆,克服了以往船舶只能顺风行驶的局限性,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夏青说:“在罗盘没有应用到海上航行以前,光有大船也是没有办法的。海上航行辨明方向,也是一个难题。但天文学的进步,使得汉代舟师可以‘观星定海’。《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等总结航海天文学的著作,多达136卷。

刘傻子教授说:“这足见当时航海借助星宿定位的技术,已普遍使用。看来,随着汉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为海外贸易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位老年星国学者说:“据考证,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华夏古代海路经贸的发祥地。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路商贸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华夏第一大港,也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刘傻子教授说:“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政府实行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高敏所长说:“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路经贸的便是泉州。元代,始于泉州的海上贸易东至日本,西达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海舶蚁集,出口陶瓷、绸缎、茶叶、钢铁等,进口香料、胡椒、药材、珠贝等。”

夏青说:“唐代,明州(宁波)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浙江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既是鱼米之乡,又是建造唐舶之所,越窑青瓷产地,还有深受海外欢迎的湖纺和杭缎,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明州成为日本遣唐使主要登岸港之一。唐朝政府规定,遣唐使到明州后,在此办理入京手续,需时数月至一年。当时通过海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洋贸易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刘傻子教授说:“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洋贸易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海路也逐渐消亡了。我们现在肩负振兴海路商贸的历史使命。”

华夏与星国双方的学者,交谈了片刻,李导游提出:“我们要走了,一起合张影吧。”华夏、星国的学者,在一个鱼尾狮的背景下合影留念。

张洪德教授说:“夏青教授的故事,太令人悲伤,为了冲淡痛苦,我谈一段自己的经历,当做笑话,供诸位消遣。”

当年,武汉成立了几家报社,需要招收一批记者编辑。当年,有大学学历的少,报社招人的时候,高中学历的也要。不过,这些老高中生很厉害,他们是下放知青,下放农村后,被招进工厂,成了报社的通讯员。因为我发表了几篇文章,也作为先进通讯员进了《文化报》报社,被安排到广告科当副科长。

文化报有个健康文化版,由于报社经费比较紧张,广告科的任务很重。我们想做医院的广告,医药的广告,读者有的愿意看,有的反感,因为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微妙。例如,有个王老板的父亲患阑尾炎,需要开刀,他打听到外科医生是张医生,就找到张医生,对他说:“张医生,你明天对我父亲开刀时,要认真负责。”

说完,王老板顺手塞给医生一个装了一叠钱的信封。张医生说:“我坚决不能够收病人家属的钱。”王老板一听火了:“为什么不收?”这医生说:“医院规定医生不能够接收红包。”王老板说:“你到底收还是不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