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630章 郑先生下西洋贡献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630章 郑先生下西洋贡献

簡繁轉換
作者:刘荆洪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10:24:34 来源:源1

刘傻子教授说,宣德七年七月初八,郑先生船队抵达满刺加国,先送巫宝赤纳回国复命,然后前往暹罗国宣读明宣宗的敕书,告诫其“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具体如何交涉,不得而知,但郑先生往返满刺加和暹罗两国之间,忙了一个多月,才调解妥当。八月十八日,船队到达苏门答剌,然后去阿鲁、那故儿、黎代、南渤利等国访问。

黄梅导游说,前几次下西洋,郑先生已在这些国家举行过封王仪式,赐其国王或酋长玺书、彩币、御窑瓷器等物。事实上,郑先生船队,又名取宝船,他所率领的部属,本就是押送朝廷物资的军队,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宝物”,运回国之后,主要是供皇帝和贵族享受。这些宝物,并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

沈明贵给刘傻子出难题说:“刘傻子,我想考考你,你说说,在郑先生下西洋的船队中有几种类型的船舶。”

刘傻子听到穿越号机器人手机与他沟通,便说,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海洋专家高敏说,郑先生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郑先生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文史作家于张喜说,阿拉伯旅行象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中早已记录中国巨大的12艘帆可载千人的海船。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先生首次出海宝船为“二千料”,据推论,折合长约为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先生使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先生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郑先生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的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夏青教授说:“郑先生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文航海技术。很早以前,中国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先生船队,将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

黄梅导游说:“二是地文航海技术。郑先生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

杨扬导游说:“三是《郑先生航海图》。《郑先生航海图》记载了五百三十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三百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十六个,还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

刘傻子教授说:“郑先生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先生下西洋的伟大航程。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

张洪德教授说:“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他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

夏青教授说:“郑先生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是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

从1405年开始,在二十八年间,郑先生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两百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七次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三千八百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

张洪德教授说,今天,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先生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其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刘傻子教授说:“这一盛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欧阳旭副教授说:“这些记载,都代表了华夏的航海探险的辉煌,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郑先生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先生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先生下西洋期间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先生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

张洪德教授说:“当郑先生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迎接,设宴款待。郑先生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

华夏的丝织品、瓷器受到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先生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

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明成祖朱棣进一步对外扩展海外贸易,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华夏唐、宋、元朝以来,造船技术发达,中国古代罗盘与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永乐帝明成祖,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宣扬大国国威。元朝时华夏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还有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郑先生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先生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甚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黄梅说:“郑先生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之多。郑先生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四次。郑先生每次下西洋人数在二万七千人以上。明朝军队有五个卫,每个卫五千多人。从《武职簿》来看,他们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最高是二百多人。航海人数的多少,也反映了一种实力。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先生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是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先生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是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