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047章金银之论,粗浅经济

诡三国 第2047章金银之论,粗浅经济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长安。

华夏自从进入了农耕道路之后,基本上来说就是以粮食为重了,民众对于粮食的执念,往往都是超越了其他的东西,故而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其中固然也有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有意宣扬,但另外一方面也同样的表现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民众对于食物的渴求。

而这样的渴求,往往又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起来,就比如说重农抑商。

因此当郑玄开始尝试着表示对商业进行谏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忍不住了……

然后引发正式的争论,就是斐潜聚集了众人,商议关于西域开发的时候。

对于华夏而言,西域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接受着华夏王朝的管辖。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汉武经营西域以来,这种管辖,并非是简单的羁縻而已,汉代即设西域都护、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等,后来的唐朝,也设立了安西都护、北庭都护等,都有命官、驻军,以监护南北两道。即便中原大乱之际,西域亦往往仍旧受到中原王朝所遣官员、兵士的守卫,以防来自于北方或西北方的游牧各国趁虚而入。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西域整体脱离了华夏中原管控的年代,大体上也就是怂宋时期,但是如果说契丹和辽国也算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一部分,那么就可以说西域基本上没有脱离过华夏了。

西域偏远,地广人稀,有限的土地并不能支撑农耕大规模展开,所以对于重视粮食产出的古代华夏而言,这一块区域往往就像是鸡肋一般,不算是多么的重视。

而当下骠骑将军斐潜在西域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但是如果仅是靠西域自己生产的土地产出,是难以维护兵马开支的,尤其是吕布所统领的那种精锐骑兵的开支,所以必然需要动用到商业贸易。

事实历史上多数时候,维护西域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商贸。

『自前汉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之称,其后迭有增减,于今葱岭以东,南北两道并有六大国……』

作为斐潜之下的首席军事顾问,庞统指点着西域地图侃侃而谈。

『西域南道六国,由东向西为鄯善、且末、精绝、扜弥、于阗和莎车;北道六国,由东向西则是高昌、车师、焉耆、龟兹、乌孙和疏勒;其余小国数十,则不必备数了……』

『如今西域南道,基本平定,北道之中,唯有乌孙,若即若离,仗其地幅辽阔,兵甲众多,收拢敌叛,拒不来降……』

其实乌孙受到汉代影响一直很大,或许因为多次和亲的关系,其风俗、文化、官制等都受中国影响很深。

庞统讲得神采飞扬,众人也是不由得身体前倾,竖起耳朵来生怕是漏了些什么,毕竟这些信息对于绝大多数的士族子弟来说都是很新鲜的,尤其是当庞统讲到了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特产,以及兵卒数量等等的时候,众人便不禁偷偷瞄了瞄斐潜,这不知不觉之中,骠骑将军就已经将西域摸得如此通透,莫不是要准备进攻乌孙,彻底归拢西域?

但是这西域地理,多为荒漠,数百里不见人烟是常有的事情,若是大军进攻,物资转运都是困难,当年李广利为了大宛马,发属国兵六千及郡国恶少年数万,来回二岁有余,其卒十不存一……

这样的征讨,显然不划算罢?

众人相互交换着眼色。

庞统将情况介绍完毕,然后转头向斐潜行礼,归座。

斐潜转头看了看荀攸。

荀攸拱手,站起身来,然后示意堂外的护卫将一些漆盘端了上来。『此等金银币,皆为西域各国所用,多无孔,多以花鸟纹饰,夹杂其主头像,各位不妨观之……』

其实西域金银币,对于关中各族都不是很陌生,有的甚至家中都有一些,不过既然荀攸这么说了,众人也就纷纷取而观之。

『华夏之地,铜多银少,之前于吕梁开铜,阴山掘金,虽有裨益,然尤不足,如今以丝绢易金银,或可补华夏之缺也。此等金银,西域甚多,其各国贵人,以为首饰、器皿,损耗其值而不得用……』

华夏春秋战国以来,就以铜为钱,金币、银币不是没有,但大多数跟后世纪念币似的,并不能直接在市面上流通。这主要是因为金价昂贵,小老百姓用不起,而银产量低,所以价值也虚高,同样难用。

就此经过千年积累,逐渐形成习惯,哪怕后来到了明朝,来自东瀛和新大陆的银货大量流入,甚至于朝堂都已经是全数以银两来征收赋税了,但也没想着要铸银币,都是先铸成锭,然后剪碎了用,极其的不方便。

斐潜改用金银铜三级金属货币之后,随着地盘的扩大,铜相对来说产量还算是可以,毕竟一南一北都有铜矿,另外储备量也不低。

至于金么,有阴山之北的金矿,还有南中永昌金矿,虽说转运难度不小,依旧不免有些缺乏,但是并不算是多么短缺,唯独只有银,一直以来都比较紧缺,以至于市面上的征西银币的价值,已经虚浮了许多。

银矿么,因为朱提山之处的银矿是伴生矿,而冶炼的技术受到了科技限制,所以产量很小,而其余的什么银矿的具体位置么,斐潜之前只是公司职员,哪里会关心那个?如何能记得住?所以现在这个阶段,斐潜只能派遣人员不断探查而已,还远远没有办法做到大规模开采的程度。

即便是斐潜知道云南岭南一带是有金银的,找到了矿点,要开山劈岭的进去,还要组织大规模的人力持续挖掘提炼,难度其实也不小,所以直接搞西域,难道说不香么?

若是对于经济不敏感的,或许并不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太大的问题,甚至会不以为然,但是斐潜当然不可能无视这个问题,所以对于西域的金银开发,就必须提到议程上来了,否则很有可能导致金银币供应不上,最终华夏又不得不退回铜本位的货币体系上。

荀攸继续说道:『如今当励商贾,流通东西,一来可富西域、凉州之贫瘠,二来可多纳金银,填补华夏之空缺……今有商会,以定规则,通达西域之商户,多携金银归华夏……』

荀攸说道此处之时,便有下首一人高声说道:『令君此言,在下以为不妥!』

荀攸的意思就是减少西域各种物品的输入,扩大金银的携带量,毕竟一个商队往来,运载量都不是无限的,所以多腾出一些空间来运输金银,相对来说也是商贾所乐意的,毕竟比起运输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还不如运输金银这种体积小价值高的来的划算……

只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那么剩下的事情自然就等着商户自己去做了,而一旦和西域大规模通商之后,使得从西域到长安的金银铜三级货币体系逐渐稳定和常态化下来,那么自然就可以渐渐辐射到了其他区域,然后华夏整体贵重金属货币体系,大体上也就算是奠基完成了。

斐潜转头看去,却是郗虑。

当然这也是应有之意,毕竟郗虑是郑玄弟子,郑玄前几天提出来了对于商业的谏言,然后现在荀攸又提关于大汉商会的事情,作为郑玄弟子,自然有些忍不住,出言反对了。

荀攸微微皱眉,正要批评郗虑,却见到斐潜伸手示意,然后微微笑着说道:『鸿豫有言,自当直说,切莫隐之』

郗虑起身,行礼之后答道:『荀令君适才所言,欲使西商多输金银,以便流通。然虑以为当农为本,商为末,骠骑志在抒难兴国,理当重视耕织农桑,垂顾于田土水利,积蓄粮草以备不时,而不应关注商贾之末也。之前郑大夫有表上谏,骠骑鼓励工商,凡有所得获,多给名爵,窃以为此乃摇动国本之害,不可以为常例也!还望骠骑三思!』

郑玄正式成为了谏议大夫,而郗虑也多了一个议郎的身份,所以郗虑站出来表示反对,在礼节上也并不算是一种僭越。

斐潜笑了笑,心中感叹,都这么几天下来了,居然还是这些老调子弹来弹去的,就没有些新鲜论点么?还以为对货币政策能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不过这也是应有之意就是了,总不能郑玄一上来就放大招罢,就像是下棋,那有上手就动将帅的?总是要先出个兵卒探探路。

斐潜没有直接说话,而是先环顾左右,目光在后面的小萝卜头处停留了一下,『诸位以为鸿豫所言如何?』

诸葛亮在下首站了起来,朗声说道:『郗议郎所言,国当以农为本,倒也无错,但重农者,便需轻商乎?书有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如今各地纷乱,社稷衰颓,理当并重农商,振兴各业,使百姓厚积,方可富国强兵!』

郗虑拱手说道:『虑亦知此四事者,皆不可废。然而如木有根,有干,有枝,有叶,亦不可短,然根不固,枝叶何存?故农为国家之本,本厚而诸业并兴,若是本末倒置,便树根腐朽,纵枝叶高十丈,亦枯亡不远矣……』

郗虑还想要继续引申大论,却被诸葛亮打断道:『郗议郎可曾躬耕于田亩,植树于道旁?』

『嗯?』郗虑愣了一下。

『亮不才,曾自耕于南阳。』诸葛亮笑了笑,说道,『郗议郎所言,倒也不假,根朽自然木枯,然亮试问,树植于林中,庄禾于田亩,所用其何也?果实甘美,粟麦香甜,何尝皆为用其根乎?若无枝叶果实,一味求其根盛,又有何裨益?』

郗虑有些卡壳,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一些什么好。

一旁的国渊站了起来,说道:『重农,乃护之根固也。根固而不伐,自然枝叶繁茂,诸业自兴。事有轻重缓急,社稷之政,也当有偏重,在下并非言工商之业无用,而是不应特以关注,别加荣耀而已,若是皆以商可贾名爵,又有何人愿上阵搏杀?即以今日论,社稷倾颓之际,自当重农兴作,商贾之事。何足道哉……』

然后并没有等诸葛亮反驳,便是急促的继续说道,『先帝于雒阳之时,商贾供输而可得官,此非恶政乎?商贾之人,重利而轻义,若使为吏,必然刻剥百姓,使朝堂污浊,人竞奢靡、刑罚过差,甚至以腹诽入罪,其根由皆在于此!是故,重农可,重商不可,还望骠骑三思!』

『汝误矣!』诸葛亮指点着国渊笑道,『商贾输粟而可为吏,非先帝一人,乃孝文孝武之始也,莫非此亦为恶乎?政本善也,奈何用之以为恶,便恶甚也!政之过乎?用之过乎?』

『然愚蠹之辈,多以孝武盐铁而恶之,输粟得爵而懑之,殊不知孝武之时,外有匈奴之逼,内有诸侯之扰,国用不足,兵戈不强,若无孔桑等为政,又何能北逐匈奴,南定瓯越,成就盛世?凡事皆有利弊,农如此,商如是,大言其弊,讳言其利,便是传学有道,经书渊博?其可怪也欤!』

国渊涨红了脸,就连郑玄也不免咳嗽了一声。

『好了!』斐潜出言说道,『孔明不可无礼!还不向郑公道歉!』

诸葛亮连忙转身,向郑玄行礼,『小子一时妄言,还望郑公恕罪……』

郑玄抽了一下面皮,『无妨,无妨……』

斐潜示意诸葛亮坐下,然后说道:『上古之民,自由自在,并无规矩,周公定井田,方有赋税,传承至今。周公定之赋税劳役,善乎?恶乎?若其善,何有战国礼乐崩坏,周朝覆灭而不今在?若为恶,何有民以诗经传唱,延国祚八百年?』

『或有贤,言必上古如何,春秋怎样,亦或是汉初孝武光武之时,义愤填膺者有之,惋惜怨叹者有之,旁征博引,据字论句,似乎甚是有理。然世间事,有利则必有弊,若因有弊而不为,则唯垂手待死而已。国家为政,要在应天时、问风俗、察民情,加以教化、疏导。今四方疲敝,百业不兴,是当皆重之,何必分农商?如天旱之时,理应堰河储水,偏偏有人言水多则洪,害田无数,故不应蓄水。其言可乎?』

斐潜此言,也是隐晦的表示如今重商的政策,是临时性的。既然是临时性的,你们别太激动。同时也暗示,倘若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自然会收紧口子,而倘若还没有这种危机萌现,那也叽叽歪歪的说这个讲那个了。

斐潜的话句句占着理,却又极其油滑,虽然还是有些人觉得这个『临时』有些问题,但是一时之间却也难以找到什么否决的地方,只好抓之前的小问题,『既然如此,骠骑又为何要西贾输入金银?钱之为物,只便流通,饥不能食,寒不可衣,非民所急也。』

斐潜哈哈大笑,然后示意一旁的黄旭,拿过了几个空茶碗来,一一摆放在了桌案之上,然后指着这几个空茶碗说道:『金银之道,原本是社稷之法也,历来密不外传,今日见贤才济济,便是多言了……各位切莫外传……』

众人不由得齐声应是,然后各个都伸长了脖子。

斐潜指着第一只空茶碗,『若是概而论之,未免空泛,便以例说明……此碗么,就是城西驿站……』

斐潜拿过一枚金币,放入了空茶碗之中,叮当有声。『今有客,欲住宿,不知房好坏,便纳百钱,言若房好,便宿之,若房不妥,便退之……』

斐潜说完,环视一周。

众人或是点头,或是皱眉,或是捋须。

斐潜将第一个茶碗里面的金币拿出来,放到了第二个空碗里,『时有城外庄寨农夫至驿站,言驿站购赊菜金当结,驿长便取此百钱与农夫……』

叮当!金币进了第三个空碗,『农夫得百钱,进的长安市坊,还了之前所欠盐醋酒钱……』

斐潜继续慢条斯理的将金币从第三个空碗当中捞出来,然后放进了第四个空碗之中,『此贾售杂货之人,又欠衣铺百钱未结清,得此钱后,便给了衣铺……』

『衣铺么,则用牛车采买葛麻布匹,常停于驿站,欠百钱草料之费,得钱之后么……』斐潜将金币再一次拿起,放回第一个空碗之中,『便结了驿站草料钱……』

众人不禁都有些呆滞起来……

斐潜又将金币拿在了手中,然后扔给了黄旭,『驿站之客,言房多鄙陋,实不堪住,便退了百钱,别处投宿了……』

斐潜饶有兴趣的再次环视一周,点着桌案上的四个空碗,说道:『且问,何人受损?何人裨益?钱财之物,衣不能衣之,食不能食之,究竟当何用之?』

『此乃粗浅经济之学也……』斐潜看着不免有些陷入了『怪圈』之中难以自拔的众人说道,『复有言西域金银无用之人否?』

众人多数茫然,一时皆无言以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