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426章烧火

诡三国 第2426章烧火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就在诸葛亮在川蜀之西北大展拳脚,又是放了一把火将氐人烧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和他年岁相同的一个人也准备放那么一把火。

嗯,其实在历史上,这两个不仅是同一年出生,也在同一年内死去,所以后世难免有些牵强附会的说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葛亮一把火烧了氐人,刘协也准备烧敌人一把火。

刘协这一段时间来,召集了包括郗虑在内的很多人,讲述和描绘关中三辅,关于骠骑斐潜的情况,也在纷杂的,真假不一的言词当中,抓出了一些重点。

一些关于斐潜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可以在北地立足,在关中壮大的原因。

有时候在夜里梦回之时,刘协回想起自己曾经在斐潜面前宣称什么治国理念,表示什么传承轮回之说的场景,便是不由得面红耳热,觉得羞耻难受,同时不免也有了一些埋怨,觉得当时斐潜一定是在看笑话,明明都知道却憋着什么都不说。

在刘协默默的研究和总结当中,他终于是发现了一些关于斐潜治理政治的特殊之处,也意识到了这些举措对于现实的意义所在。。

就比如说对于寒门子弟。

这些子弟并没有什么名望,也没有什么财产,唯一值得夸耀的便是其自身的才学能力,而这些才学和能力么,在之前的大汉朝堂之上,根本不算是什么值得注重的要点。

家族和师承,才是之前大汉官吏所看重的。

尤其是越靠近中枢,便越是如此。

所以当斐潜在北地展开了对于官吏的考试的时候,虽然说在很多时间之中也被许多人叱责为邪魔外道,但是实际上对于那些一直无法寻求到官场道路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如同天籁一般。

否则,就像是原本大汉那样,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进入了官场之后,总是最先被外放到外州去担任什么县令县尉之类的,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机缘, 甚至什么过硬的能力, 那么想要再回到朝中, 简直就是遥遥无期。

这也是导致这些外放的官吏,更多的去选择贪腐敛财,一来用这些钱财买通向上的道路, 二来晋升无望的话也可以回家做个富家翁。

如此之下,大汉官吏怎能不坏?

刘协发现了这一点之后, 便是越发的觉得斐潜之所以能够成功, 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在官吏的选择上的不同。对于这些渴求着仕途上进的士族子弟, 这些年轻的寒门弟子来说,他们并不会太在意斐潜究竟是不是代表了国统, 他们更多的是在乎自身的机遇。

于是乎,越是朝堂动荡,这些人得到擢升的机会便是越多。

所以斐潜当下能走到这样的位置, 能够在关中三辅站稳脚跟大为发展, 绝不仅仅只是街头巷尾所描述的那种青面獠牙, 凶神恶煞的只懂得杀戮的凶残之徒, 也不可能依靠杀戮,利用酷吏来维持其政治, 斐潜治下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于寒门庶人所开放的政治资源,远远超出了山东这里, 而且通过考试制度确保了不至于是泥沙俱下、良莠莫辨。

越是研究,刘协就觉得斐潜的策略越是精妙。

其实刘协的父亲, 或是他爷爷那一辈,就开始打压山东士族, 只不过并没有获得多少成功,甚至导致了反效果。刘协现在这个阶段还难以判断究竟党锢是太激进, 下药太猛,还是说根本就没有做到位,力度还不够

反正对于他父亲汉灵帝来说,他不满意于这个灵字,但是他又无可奈何,个人的情绪和现实的无奈交织于一处,使得他也无法更为客观的, 清晰的分辨其中的是是非非。

其次,在大量吸纳寒门子弟作为基层官吏之后,针对于那些中层偏上的官吏,刘协也觉得斐潜开创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这些中上层的官吏, 要么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历,要么是具备相当的名望,这些人看重的并非是一地一县,也不是什么钱财美女,而是更看重未来,自己和家族的传承。

斐潜是怎么做的呢?他开设了一些全新的机构,然后容纳了这些官吏,并且将这些官吏分成了好几部分,比如说参律院和青龙寺,虽然说都有参政议政的权柄,但是其中各自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参律院更重律法,而青龙寺更偏向于文学经书。

这就使得这些中上层的官吏可以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不至于受到三公九卿的架构制约

刘协其实有一点明白为什么大汉为什么使用三公九卿作为朝堂中枢的官吏架构,还不是因为皇权和相权的相争么?皇权与相权,是一个天然的矛盾,皇帝如果权威过盛,宰相形同虚设。宰相如果太过势大,皇帝则就被直接架空。

就像是他自己当下,裤裆下嗯,石榴裙下,嗨,脚底下就没有多少基石,显得空荡荡,晃晃悠悠的,好不难受。

皇权要稳,就必须分权,之前三公九卿,其实还分得不够!看看当下的斐潜,刘协才是豁然开朗,何必局限于之前的那些机构呢,扩大了之后,人就自然多了,然后不是自然而然的就分权了么!

想通了这两点之后,刘协便是如同拨云见天,复见光明一般,觉得胸腹通畅,大有轻身飘飘欲临风而起之感

然后等落到实处,刘协却发现他并没有办法像是斐潜那样,一言出而万人从,他放的屁还没有出崇德殿,便是已经消散了,离开大殿三尺之外,便是连个味道都没有。

怎么办?

刘协准备双管齐下,放两把火。

刘协身边有什么曹操和斐潜都没有的?宦官。就像是之前他父亲,然后再往上的大汉皇帝一样,都有利用这些宦官的策略,刘协自然也不能抛弃这个大汉优良的传统。虽然说现在他已经培养出了几个心腹,但是这依旧不够,数量还是太少。这些宦官当然不能取代朝臣,但是可以充当刘协的触手和耳目,直通内外,然后慢慢的扩展实力。

所以,第一把火,便是扩招宦官!

第二把火,则是烧在了郗虑等人的身上

这些离开了关中三辅,来到了刘协身边的人,首先可以确定一点,这些人和斐潜合不来,因此就可以成为刘协的助力。

刘协召集这些人讲经,也没有受到太多的制约,又可以说明其实这些人也并不受到颍川这一派的重视

就像是颍川的这些家伙从来都不会花时间来和刘协讲经一样,这些颍川人更愿意花时间在摄取更多的权柄上,因此郗虑这些人也同样和颍川人之间有着矛盾。

虽然说这种矛盾并不是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但是刘协觉得可以利用一下,点上些火烧一烧,看看有什么变化。

至少不要像是当下死水一潭。

所以第二把火要怎么烧,刘协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火之处!

修史!

若说是经书注解是经学世家梦寐以求之事的话,那么修史就是全天下所有有识之士的心头好

后世之人可能难以理解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就大体上能明白了。在唐代有一个丞相,薛元超,多少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然后其言有平生三恨,一不能进士及第,二不能娶五姓女,三不能修国史。由此可见修国史这一件事,对于这位高如宰相薛同学来说,都有着极大诱惑。

而修史这个事情,只能由刘协发起,其他人没有这个资格!

当年班固修史,才没开始多久,被人探知,便是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旋即班固就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幸好他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经过了一番调查之后,汉明帝才将班固无罪开释,并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因此没有天子授权,私自写史,是大罪。

当然刘协肚子里面也没有多少墨水,他亲自去修订国史就是个笑话。

后世认为修国史是要等下一个朝代才能做的事情,其实在汉代还真没有这个讲究,就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史记来说,也是直接写到了汉武帝鼻子下面。后来的汉书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也是后代写前代,是东汉人写西汉,可是毕竟依旧用同一个汉家旗号,而且在汉灵帝时期,蔡邕等人也一度表示有汉以来,当续作汉书,所以在汉代人观念里面,编写当代国史也是正常的。

这可是比经书注解刺激多了

一个是给经文做注释,而国史那是给国家做注释,这本身就是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莫大诱惑。笔削春秋而留名青史,这是很多士族子弟心中的梦想。

如今刘协和曹操的关系,不算是好,也不算是太差,但是刘协经过前几次的事件,多少头脑清醒了一些,知晓自己和曹操之间的力量差距还是非常的大,一方面刘协寄希望于曹操可以替他去收拾那些不服王法,肆意对抗朝堂的地方诸侯,这里面甚至包括了斐潜;另外一方面刘协也对于曹操的势力深深地忌惮,忧心曹操最终也会变成董卓,或是李郭一类的人物。

当年刘协离开斐潜,执意要来豫州许县,并不是得知许县有多美,而是因为关中是在是一个他的伤心地,而且他确实害怕斐潜掌控了西凉之后,成为了董卓第二。他不敢赌,害怕真的那一天发生了,他连跑都跑不出来。

因此刘协当下的准备,一则是在宫内积蓄力量,纵然是没有小叽叽的宦官,也是可以使唤的人手,而且一直以来都被监视和监听的生活也让刘协心中厌倦,愤怒,以及痛恨。另外则是在宫外寻求援助,通过修史的名义,将更多的人汇集起来,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些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当然,在初期的时候,刘协认为,需要吸取上一次和上上一次的教训,不能急躁,不能过早的暴露自己的目标。

招募宦官的事情,刘协直接找了个由头吩咐少府就是了,反正说一些比如宫殿内人手太少,打扫地面都不干净等等的理由,向外界招收一些流民,青少年为主,基本上来说,少府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径直就向外发布了招募的信息。

毕竟不是选秀女,招募些活不下去的流民,给这些孩子活下去的一口饭,虽说要以失去小叽叽为代价,但是这些人原本一辈子或许也用不上这玩意,那么又有什么好为难的?

等招募了一定数量之后,刘协再以一些什么宦官粗鄙啊,整理文书的时候手脚出错啊等等的理由,搞一个内部培训什么的,召集这些小家伙来听课,培养其忠诚,至于锻炼其躯体么,初期就用蹴鞠的名头来进行好了

反正即便是在后世,华夏之中有小叽叽的反而踢不好,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事情。

另外修史的事情,刘协就稍微透露了这样的意思,然后试探的指派了郗虑去新建的观云台之中检索历史卷宗。

毕竟距离汉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两百年,不管是不是真的要修史,一些资料收拾整理一番也没有什么坏处。

观云台,则是因为之前的东观被焚烧之后,在许县仿制其规格重建的大汉皇家藏书馆,颍川士族最初贡献了一批的手抄本和原本,也算是让这新建的大汉皇家藏书馆不至于那么的空空荡荡。

但是郗虑到了观云台之后,便是真切的感受到了和关中藏书的差距

骠骑之下,号称天下最大的藏书规模,真不是吹嘘。

在关中的时候,只要是士族子弟想要借阅书籍,可以像是后世图书馆那样,缴纳一定的押金,然后就可以借出普通的手抄本、雕刻本,或是拓本之类,相对来说数量多一些的书籍,而孤本和残本,则是需要一定的身份,并且要承担起万一丢失或是损坏的责任。

而在许县的观云台之中,这个正儿八经的皇家图书馆之内,虽然也积累了许多书牍卷宗,但是等郗虑认真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卷宗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重要性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普通的经书,甚至在这些经书当中,郗虑还发现了一些经书的瑕疵,比如早早就被关中勘定的错误的句读,亦或是解读。

在观云台之内任事的,也是几个年老的士子,还有老宦官。另外就是一些打下手,只是负责打扫清洁的不通文墨之辈。

在郗虑翻阅这些藏书的时候,偶尔会望向门外,便发现其实还未到正午,已经陆续有人偷偷的离开,有的还会到正堂禀明一声,有的甚至连打个招呼都没有,径直溜走了。

而正堂之中,原本负责观云台的日常事务的台丞王氏,也宛如未见一般,只是捧着书卷读得入神,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整整一上午,只发生了一件和观云台相关的事务,那就是尚书台的书佐前来求借一批与献虏有关的仪式的书卷,足足借出一大箱笼的书籍,由两名下人负责搬抬离开

此情此景,让原本接受了修史任务的郗虑,心中的热情也不免凉了三分。

郗虑细不可查的低声嘟囔,虽然说听不清楚在说一些什么,但是猜测应该和橘麻麦皮有所关联

这怎么搞?

要人手没有人手,要书籍没有书籍,再加上郗虑本身虽然顶着一个郑玄的弟子名头,但毕竟不是郑玄本尊,真说要单枪匹马搞修史,有这个心,但是没这个力啊,毕竟班氏从生写到死,都没能写完汉书,郗虑纵然自傲,但是在这一点上,还是知道自己斤两的。

而且按照天子的意思,并不能动作太大,这一点,郗虑也是深有感触。毕竟之前上岗培训的那一段经历,也给郗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郗虑也捧着一本书,但是心思完全不在书简之上,半响忽然灵光一动,便是急急放下了手中的书简,起身要走,走了两步才反应过来,转身朝着正堂上的台丞王氏施礼,打了一声招呼。

台丞王氏略微放下书卷,回礼,然后目送郗虑离去,目光之中透出了几分难明的神色

郗虑急急返回了崇德殿,拜见了天子,禀告道:陛下臣觉得,可先由献虏一事入手

之前斐潜就已经早早的押送了西羌叛乱的俘虏到了豫州,却一直被扣押,嗯,滞留在阳城,现在终于是进入了正式的流程,准备开始进行献虏的仪式了。

爱卿之意刘协皱眉,他有些不明白郗虑的意思。

郗虑拱手,略微有些含糊的说道,献虏之人早抵豫州如今则是想必是大将军得胜回朝参与此事,可暗中积纳人手,而不引他患也

修史总是要人手的,而且还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郗虑就像是借用这一次的献虏,借着统计关于汉代的一些献虏仪式,规模,次数等等的问题,然后小部分的入手,一方面是也牵扯到大将军曹操得胜而归,不会被颍川派额外针对,另外一方面也是趁机发展一点力量,至少手下要保证有几个人,才能在献虏仪式之后开展后续的事项。

刘协沉吟片刻,最后叹息了一声,准了,便依爱卿所言

郗虑领了最新的指令,朝着尚书台而去。

刘协却在大殿之中沉默了许久。

曹操获胜了?

听郗虑这么一说,刘协认为还是真有这种可能,但是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人告知他!若不是今天郗虑刚好碰见了,说不得刘协又是到了最后才知道!

刘协轻轻喟叹一声。

阳光斜斜的照进崇德殿,按照道理来说,当下的天气也不能算是寒冷,可是刘协依旧是觉得手脚有些发寒,然后不由自主的裹了裹身上的衣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