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511章唱什么才是什么

诡三国 第2511章唱什么才是什么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长安。

青龙寺。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以及某些小学者,年轻儒生等等的铺垫,在长安青龙寺之中,郑玄也准备开始登坛正解了。

郑玄登坛之前,几乎所有其他人的活动都停止了下来,就像是在变奏曲之前的短暂平静,亦或是大佬出场的时候的下意识的藏拙。

对于大部分的汉代学子来说,郑玄是一个不可攀越的高峰。

这一点,即便是水镜先生多年一边磨牙,一边念叨,也依旧无法将其超越。有些时候,不是说纯粹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一切。基本上来说,若是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一百分,那么个人的努力至少占据其中八十分,但是八十分往上,就是个人天赋了

比如说,有的人擅长数学,心算能力十分强悍,进超市买东西都不用收银台,就可以算出最终的钱款,有的人却遇到计算就麻爪,算了上一个数字便是忘记了下一个数字,没了计算器简直就是人生灰暗。或许后者通过大量的努力,可以达到前者的七八成水准,但是想要继续往上,就很艰难了。

儒家经文也是如此,如果说要通读背诵,达到七八成的水准,花费苦功夫,一年不成两年,十年不成二十年,总归大体上能成为一个书虫的,可是要从书中灵活应用,旁征博引,甚至相互印证,推陈出新,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了。

郑玄在当下大汉,几乎就是站在经学上顶尖的人物,这不仅仅是郑玄能熟读背诵经书,而是郑玄可以融会贯通,抵达儒学大成境界。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是也

郑玄坐在高台之上,侃侃而谈,每说一句,便是由其弟子国渊于侧再次高声诵读,以便让周边的子弟都能听闻。当然持续大声呼喝是一件很费嗓子的事情,一般人还做不来,三下两下就呲了,而国渊显然之前多少是练过的,因此声音不仅是洪亮,而且咬字清晰,即便是离得远的,也是能大体上听清楚。

之所以说大体上,是因为郑玄说一句,低下便是多少有人下意识重复的,有人感慨的,有人忍不住要显摆的,即便是每个人的声音再低,到了外围也就嗡嗡嗡一片

另外一点,各地口音略有不同,关中雒阳的口音显然是大汉正统,而边缘地区的么,也就自然自能是去适应了。

在高台另外一侧,间隔着围墙和回廊的一间厢房中,有两人正在侧耳静听。

桌案之上,清茶蕴蕴。

斐潜当然是没有坐到台下去。一方面是避免出现什么领导先走的情况,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听到真话,不至于斐潜到场装修粉饰,斐潜离开立刻连旗帜都撤走。

因此斐潜谁都没通知,偷偷带了许褚和些许护卫,就和庞统远远的躲在青龙寺偏殿当中的小厢房之内,一边喝茶,一边听着高台之上郑玄的讲课。

三礼,是仪礼、周礼、礼记。

前两者,是汉之前就有了,而礼记则是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大概和孝经差不是很多。

当然,三礼据称是周公所著,然后经由孔老夫子论述,其弟子记载。

但是么,和汉代大部分的经文一样,这个事情,其实不太靠谱。

周公他老人家太忙了,不仅要治国理政,还需要带兵打仗,然后家里面还要生一堆孩子,顺带视察地方,然后还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著书,比如写个平安经呸,是易经,还有周礼,还要帮人解梦

睡个觉不安稳了都要找周公,你说周公忙不忙?

所以在这些书籍之中,有一部分是周公写的,这倒是没错,但是要说所有的都归到周公头上

这不就是跟后世某人一样么,什么话都是他说的。周什么人你坐下!你扪心自问,难道你自己说过那么多话,误会你一句两句的,有什么问题么?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期么,是叫做周官,直至王莽居摄时,才改为周礼,然后沿用到了现在,至于为什么老王同学要改官为礼,这个心思么自然大家都知道。

汉代的周礼是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获得此书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刘德了,嗯,没华,就刘德二字。

刘德是刘启次子。他和长子刘荣,都是同母而出,刘德之下还有一个弟弟,兄弟三人都是一个母亲,占据了刘启皇家血脉的前三。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刘启之后,是皇十子继承了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而作为皇长子,刘荣,则是因为其暴躁老母栗姬一顿骚操作给拉下了水,最终被废,连带着刘德也被发配到了河间。

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河间王,却在儒家之中获得了大量的声望,不仅是亲自接见普通的儒者,甚至连自己吃食的标准都不超过宾客。然后,刘德给刘彻献上了周礼

刘彻笑眯眯的接过,旋即扔到了秘府之中冷藏。直至汉成帝期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才重新将其罗列出来。

其中原由,自然是可圈可点。所以若说是周礼真是周公他老人家亲自写的,这就呵呵了,但是也不能说全部都是假的,毕竟当时孔子也周游列国好生推崇了一番周礼,嗯,从这个方面来说,当时刘德献周礼,然后刘彻扔周礼,都是打得一手好牌啊!

就像是当下,斐潜将郑玄推到前面去打牌,其实也几乎是类似的目的。

周礼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做官的规矩。

三礼之言,非郑公不可啊斐潜听了一会儿,有些感慨的说道,若是论纯熟背诵,这守山学宫之中,怕是能者多矣,然欲求精通博引,引经传史籍等,诸子百家之说以正其解怕是天下难出其右也

庞统也是点头,然后说道:便如这句,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郑公引老子之言而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便是绝妙。治民,当重民心,古今未有遗民者而可为治是也

斐潜颔首。

郑玄不仅是熟悉三礼,精通黄老,甚至对于法家农家兵家天文历法等等都有一些涉及,于是在讲解三礼的时候,时不时牵扯出这些内容来,进行讲解,引起台下阵阵的议论和惊叹。

又是听了一会儿,斐潜忽然笑道:这里郑公改了

庞统也是侧头而听,片刻之后也跟着笑了起来,说道:对,和上次郑公所言已是不同了。

说起来,郑玄当下改变了说辞,还是因为斐潜。

谶纬。

这个玩意,在斐潜一力的拉扯之下,终究是和正经的文学分开了些许,虽然没有完全被切除,但是和之前那种寄生状态强了不少。

宗教就是宗教,学术就是学术。

暂时生产力、认知水准达不到,可以将一部分未知的东西归于宗教神秘学,但是不能说依靠神秘学去解释一切。因为人性都是懒惰和贪婪的,若是发现有省事的途径,那么自然就会选择省事的方式,而什么都不解释什么都归于神秘的宗教体系,显然就是一个比较省事的途径,那么还需要费劲去研究发展新科技干什么呢?

等到宗教权柄大了,烧死的不仅仅是白尼老哥,啊?没烧死?就当烧了吧,反正烧烤这个事,宗教很熟练。

而且这里面还有其他的问题,斐潜也正在布置当中

原先郑玄在和斐潜第一次讲述礼记的时候,作为预演也好,先期沟通也罢,郑玄也是收到了之前的一些风气影响,用以谶纬来注解周礼并用于建构其礼学体系。

周礼中有五帝、五人帝和五官神的说法。

那个时候郑玄以为斐潜推出了五方上帝教,因此以为斐潜也是略倾向于神秘侧谶纬学的,因此对于周礼当中的五帝,郑玄当时是这么说的,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

郑玄的解释,是说天上有五精帝,下有五人帝,乃是其母感五帝之精受孕而生,五人帝是五天帝之子。五人帝之下有五官,五官死后为五人神,祭祀时五人神各自配食其帝。

粗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五方上帝有名有来历甚至还有方位,就像是确确实实的真事一样,但是实际上都是虚构的。这个说法是从河图相关的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春秋纬元命苞、春秋纬文耀钩、易纬乾凿度等等当中而来的。

虽然说郑玄之前的说辞也可以用来解释五帝、五人帝和五官神,但是斐潜却明确的表示了不妥。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斐潜当时这么对郑玄说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周之五方,未必汉之五帝,不必强加附会。

郑玄精心准备的五方五帝注解,竟然被斐潜说是牵强附会,这就有些让郑玄难堪了,但是没办法啊,毕竟斐潜地盘上斐潜说了算,再加上第一届的青龙寺大论也正式确定了谶纬是谶纬,经文是经文,必须求真求正,所以当下郑玄便是不得不将原本的天地以定说,改成了远域未知说

华夏自然是中帝,然则其余四方也有四帝,居极遥远的未知之地,四方帝是当年炎黄打跑了的,那么自然也就有和炎黄一样的官职体系,构建出一个庞大的世界

所以四方之人,亦敌亦友。中弱四方强,则四方主之,若是中强而四方弱,则中治之,云云。

这样的说辞,便是脱离了原本的谶纬,虽然说也避免不了携带了一些神秘的味道,但是至少其中核心变化了,由原本的确定的,不可变更的变成了未知的,可能会产生变化的东西。

这才是真正的周礼。

就算是周礼是周老夫子在家里憋了三年又三年,最终亲自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刻刀划拉出来的,但是周老夫子一开始做周礼的目的是什么?

写着好玩的?

不是,是制定规矩,定下标准啊!

所以在千年之前,周老夫子就已经懂得标准的重要性,并且还加以实践了,结果到了后世反倒是被东洋西洋的标准一个个压在头上卡在脖子上,也不知道周老夫子泉下有知,会不会怒掀棺材板?

从一个部落,到一个国家,就像是从一个地方小企业到了全国,甚至是跨国的大集团,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什么最重要?

人才?

或许,但不是最重要的。

毕竟人才最重要这句话是谁说的?葛叔啊!然后只是知道重视人才的葛叔最后是什么下场?

所以,规矩才重要!标准才重要!怎么更好的使用人才,比单纯的追求人才更重要!除了像是斐潜这样的怪胎之外,怎么确保所谓的人才到了分公司之后,不会摸女下属的胸,不会贪公司的钱,不会上报假账,不会虚增开销?

越是人才,越是聪明,便越是容易发现公司当中的漏洞!

不先把规矩定下来,不先确定好标准,瞎搞就自然无法避免。

而郑玄这一次的注解,关键的不仅仅是未知,而且还有可替!

连五方上帝都是轮流坐庄,低下的五方人神五方官,有什么好世袭罔替的?

规矩和标准,根据时代进行变化,想要不被替换,就必须做出努力。

就像是斐潜在陇西陇右进行的事项一样,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大堆的官吏以为自己很安稳,觉得斐潜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即便是换掉一小批,还有一大片,赌运气呗,顶多就是几个小喽啰被抓起来警示一下,其他人顶多就是训勉一番就完事了

所以在陇右陇西最开始混乱的时候,所有的官吏都不怎么会害怕,都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或许自己只需要做得隐蔽一点,不是最跳脱的,就没事了。

但是没想到斐潜早就准备好了人手,直接从关中三辅,还有河东之中抽调,然后直接从上到下进行替换,一个县,一个县的换过去,从县令到县丞,从仓曹到户吏,直接全数换掉!

陇右陇西之地的官吏立刻就傻眼了

其实说起来,在一个县城当中,真正的官吏有几个?

汉代,大县,也就是万户以上,称之为县令,万户之下成为为县长,但是职权差不多,都是一县最高长官,也有国,邑,道的称呼,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而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再这样的县当中,除了县令县长之外,就是功曹史,总揆众事。县尉,掌县军事,有时候是县丞兼任。然后是县丞、主簿、廷掾(或他人兼任)、主记室、少府。

至于门下游缴等基本上都已经是下等吏了,没有定数。简单来说就是临时工,县长县令聘请的那种大何谁。

简单来说,一个县,大概官吏也就是六人到八人,而只要派遣一个四人小组,就可以直接完全接手替代!然后依靠着周边大军的威势,替换的官吏甚至不需要带什么特别的护卫兵卒,毕竟被换只是个人丢官而已,要是搞事,那结果就是抄家灭族!

因此,陇西陇右的官吏一看到临泾等县城被替换了,顿时就乖了。认错的认错,投诚的投诚,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位置,发挥出比平日超出千百倍的勤勉来

而一旦认真做事了,事情就自然好办了。原先的困难,也不再是无法克服,无法解决的了,之前想不到的办法也想出来了。

这就很有意思。

究竟是事情变得容易了,还是人变得聪明了?或是两者都是,亦或是两者都不是?

有时候就是这样。

斐潜站起身,表示可以了,他准备回去了。相比较于庞统等人来说,他的劳累并非是在具体事情的经办上,而是对于整体规划的思考上,而这一点,其他的人可以协助,但是无法替代。

无法替代,就弥足珍贵,而可以被替代的,就没有什么好自满的。

对于这些官吏来说,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办法,不是真的什么都不能改,也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对于他们来说什么,这些精明的官吏会自然而然的为了官帽子去想办法,去改变思路,真的若只是听这些官吏说一些什么就是什么,不落地去真的看看,那谈何了解实情,又怎么做出决策?

就像是这一次的青龙寺大论,斐潜也是会偷偷的来,然后静静的走,要不然只是单纯的听手下描述?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手下官吏听不听得懂郑玄说一些什么是一回事,能不能表述到要点上,又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底下官吏说没问题,就真没问题了?

任凭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还要自己的脑子干什么?

斐潜避开人流,往外走。

反正青龙寺的规划建筑师就在旁边,对于青龙寺里面亭台楼榭当然是门清,带着斐潜左绕右拐,就避开了喧哗的主会场区域,然后从偏门出了青龙寺。

曹丞相那边果然动手了斐潜一边走,一边说道,现在就是看看这群人要如何回应了

庞统在一旁说道,曹丞相撬开了荀氏坞堡,豫州因此震荡只不过,这些人未必肯善罢甘休啊

斐潜点了点头,望向了东面,就看曹丞相能做到多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