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3136章当名望遇到名利

诡三国 第3136章当名望遇到名利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2-02 01:23:59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庞统说的是真话,斐潜确实已经回来了,但同时庞统也没说全部的真话,因为斐潜并不在长安城,而是到了河东。

当然,斐潜到了平阳,是有一些原因的……

龙门渡如今已经冰封,直接可以走马而过。

从龙门渡到平阳,不过就是快马加鞭的事情而已。

平阳侯府正堂之中,如今迎来了它的主人。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斐潜就是这一块地皮上的真正的主人,从山林到溪水,从人类到动物,从草皮到深林,从泥土到岩石,都是属于斐潜的,直至大汉王朝明确诏令剥夺了斐潜的权柄之前,斐潜都可以在这一片土地上行使他至高无上的权柄。

这才是真正的『封』建。

不过很显然这种彻底的封建结构,对于皇权的威胁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八王之乱后,后续的封建王朝就几乎不采用实封了,而是采用虚封,中间加了中央少府,或是户部,亦或是地方郡州过了一道手,以此来限制王侯的权柄,但是这种限制又同样使得王侯子孙更多的演化成了猪猡,进一步加深了王侯和百姓之间的冲突,使得地方官僚可以从中渔利。

很明显,华夏很多政策,其实本意都没有错,而导致最终走向错误的,往往是人的**……

就像是司马懿,他也完全没有想到司马孚会死。

司马懿穿了一身的布衣,麻布衣。

斐潜在经过司马懿身边的时候,见司马懿衣着如此,面容憔悴,便是停了下来,拍了拍司马懿的手臂,『仲达,节哀。』

对于司马孚的死,斐潜也感觉比较意外。

司马懿无言而拜。

在汉代,父母长辈死亡,是要服孝的,但是兄弟么……

兄弟,终究隔了一层。

父母尚在的时候,兄弟大多数都是兄弟,父母不在了,兄弟也就各自各自的家庭,就算是稍微伸出手相帮一把,都会被各种讥讽嘲笑是伏地魔,即便可能这种付出是在一个相对来说合理的范围之内,也照样辱骂不休。

司马懿原本也当了一回伏地魔,结果没扶好。

他之前只想要帮助司马孚获取功勋,可是没想到拔苗助长,一下子给薅断了……

大汉的书生,虽说依旧可以提剑砍人,但司马孚的体质显然无法和膀大腰圆,胳膊上能跑马的单福相比较。(徐庶:『咳咳……』)

不过当下司马孚死了,八王……

嗯……

不过司马懿在河东斩获两名曹军大将,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和曹操结下了死仇了。

司马懿斩断了他自己的退路,也封死了河东这些士族乡绅的『后路』。

对这些士族乡绅而言,家族利益才是第一位,所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窥测时势』,或是墙头草,或是多方下注。

司马懿当下的举动,无疑就等于是将重注都压在了斐潜身上。

这让斐潜多少有些感慨。

历史上司马懿对于曹操似乎不怎么感冒,也谈不上什么忠诚,这让一些企图将自己代入曹操立场的后世之人很是不满,觉得司马懿这个人狼心狗肺,鹰视狼顾,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实际上是因为屁股位置不一样所造成的……

实际上历史当中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以及后来曹氏对其的提防,都是要放在整个的大环境之下来看的,涉及了个人信仰,政治理念,以及现实考量等等的因素,绝非像是脸谱化的奸臣小人,或是老奸巨猾所谓一言而盖之。

斐潜个人觉得么,司马懿之所以和曹氏不对付,并非是真的因为八字不合,而是曹操出身有问题……

曹操是宦官之后,一方面因为在皇权相权争夺当中,宦官往往都扮演着并不怎么正面的角色,另外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宦官是属于天子家奴。所以曹操挟天子,妥妥就是下克上。

搜嘎,所以东倭才那么喜欢三国……

斐潜到了河东,原因就是太原陷落。

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战争就是如此,从来没有说按照剧本一丝不苟的在走,而是随时都会发生演变……

不过在解决太原的问题之前,斐潜必须站出来给这一次的战事,正面的定下一个基调。

华夏都喜欢有一个说法,甚至为了一个说法,不惜拼尽最后的一口气,所以一个正确的说法,无疑是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而打仗,理解的人越多,思想越是统一,发挥出来的力量就越大。这是在后世被伟人所证明的真理,斐潜也不过是在伟人脚边捡点便宜来用而已。

斐潜坐在上首,环视一周。

『生老病死,人之常理也。人如是,家国亦如此。昔日大汉初立,百姓皆欲安定,是以上下同心,地方繁荣昌盛。后遇匈奴施虐,众人亦是齐心抵御外敌,其可歌可泣之事何其多也!然岁月如梭,山川不改,人心不古。』

斐潜缓缓的说道,『山东见雍凉贫困,便欲弃之,今又见富庶,便欲夺之,可有半分兄弟手足,枝连相傍之情乎?既大汉山东之风已然颓坏,自当改之。吾辈当仁不让,当为天下苍生计,濯污除垢,祛腐纳新,不使明珠蒙尘,不堕大汉威名!』

肮脏而稀烂的制度,何以长久?

何以昌盛?

去除腐朽,迎来新生。

人类的生存,这屁股自然就是正得不能再正了。

这就是大义。

斐潜到了平阳,在这一块隶属于他起家,也成为了他封地的地盘上,召见了荀谌、司马懿,黄成、张绣,也自然是先表明了态度,奠定了基调。

这一次的战争,不是谋逆,只是同室操戈。

兄弟相争。

大汉旗帜之下的相争。

这让一些人有些失望,但是也同样让一些人松了一口气。

尤其是在山东之人大喊着斐潜是逆贼,他们是奉天子诏讨贼的情况下,斐潜的这个表态尤其重要。

如果说斐潜这个时候拍案而起,表示老子就是反贼怎么了,既然大汉做了初一,老子就要来做十五,那么必然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动荡。

人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有一心想要颠覆社稷,搞事不嫌事情大的乐子魂,自然也有想着纵然大汉有千般不是,依旧需要忠诚于其身的顽固派。但不管是乐子魂还是顽固派,大都更愿意去接受一个『自家兄弟』的强势,而不愿意去向『杀父仇人』低头。

大汉四百年来,忠孝二字已经是深入人心,任何反其道而行之的人,都会受到这四百年所形成的思想,道德,风俗的压制,就算是自己的心脏足够大,可以承受这么多的压力,但是如何保证自己手下谋臣武将,麾下的兵卒百姓,都能一样有大心脏?

只是靠拳头讲道理,是非常不稳妥且愚蠢的,因为只有暴力就很容易养出一群虎豹豺狼出来,然后一旦上头的人不在了,这些虎豹豺狼就立刻在笼子里面撕扯开来。就算是鱼缸里面的八只王八,也是要决出谁是王八王……

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但是也有些事情,顶多只是说说,做都不能做。

就像是斐潜原本的中心是在平阳,而长安当时属于半残废的状态,斐潜就毅然将政治中心南迁,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但其实也是一种宣告。

长安对上雒阳,甚至对上山东,天然就有一种压迫感。

荀谌低头而拜,朗声说道:『主公英明。今关中河东之所,乃大汉之初兴盛之地,如今主公翼辅大汉以平四海,百业兴盛,万民得安。主公进北地,定关中,踏阴山,通西域,平西凉,镇川蜀,西征外域,北临大漠,异族无不望旗止武,番邦无不束手震服。羌戎内附,叛逆诛伏,主公为大汉立不世之功也。今有山东权奸,虚邀名望,使大汉蒙尘,其谁之咎?今日之大汉,犹如沉疴,内虚元气,外邪乘之,若是攻治得当,尤可得延,然山东之辈,民心已去,士无忠谋,将无远虑,暮气迟迟,言行哀哀,实无一人可担此挽天下之将倾也,唯有主公可治大汉,救苍生,服八荒是也。故肯请览礼典程章,立邦光宅,显赫平阳,以安天下万民之心。』

光宅,光耀门楣,而骠骑再往上光耀一步,还能是什么?

司马懿在一旁,听闻荀谌之言,便是身躯微微一抖。或是这一段时间因为司马孚之事伤心难过,司马懿竟然有些疏忽了……

确实,随着斐潜的地盘逐渐扩大,威势增强,而且在这一次的战争之后,封王号几乎就是摆在了面前的问题,可偏偏被荀谌给抢先一步。

不过旋即司马懿的目光就落在了自己的衣服上,然后自嘲了一下,看来确实是被司马孚之死影响比较大,自己该警醒一些了。虽说是兄弟之死,不至于说是要服热孝,但是自己确实不太适合在当下提出劝进之言……

不过司马懿也想要听一听斐潜对于此事是什么态度。

其实对于斐潜来说,名号倒不是最为重要的——嗯,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有了更高的名号,就可以意味着有更多的萝卜坑——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的,优良的,更具备活力,更有广阔空间的制度。

大汉的制度已经是腐朽不堪了。外戚宦官清流三家你打我我打你的游戏已经是进行不下去了,天人感应理论使得国家重要官吏三公就像是在过家家一般的儿戏,整个国家指导思想,数据统计依旧按照几百年前的那一套,严重和生产力脱节。

就拿大汉的田亩数据来说,书面上给朝堂看的和实际上很早就出现了偏差,然后各地官府还在不断的强调大汉子民户均田亩数值稳定,户均皆有百亩之地,而且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重要指标之一,大汉百姓户均田亩每年还能有百分几的正增长……

打仗都打成这样,经济垮塌得一塌糊涂,流民四处找不到安身之所,然后大汉平均起来,每家每户居然还有百亩之地?

哇哦!

斐潜一直以来,都在税制、兵制、官制、法制等等诸多事宜进行改进。但是这些制度上改进,毕竟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如果斐潜称王,一切名义上的问题都会被解决。

大汉残留着春秋战国的遗风,在王地之中,自然就是听从王命。

斐潜并没有立刻就顺水推舟的顺着荀谌的意思称王,而是表示自己仁德不足,不可僭越称王,否则与山东袁氏又有什么分别?

不过斐潜提出了一个建议,『若此战定,可请天子还都否?』

迁都?

众人不由得都是一愣。

董卓迁都过一次,曹操也迁都过一次,现在斐潜又问还都……

董卓迁都是强行迁都,曹操那一次算是拐骗迁都,那么现在斐潜说的还都,又是属于哪一种?

不过从政治层面来说,比起直接僭越称王,表示请天子迁都,或许才是更为精妙的一招。

首先是名正言顺,大汉的京都是长安,后来才是雒阳,至于许县么……

那是什么玩意?

不论在西汉还是在东汉,许县连个行宫都算不上,即便是到了当下,也谈不上是什么正儿八经的京都。如今斐潜表示请天子还都,于情于理都是没什么问题。

可是天子刘协会愿意还都么?

或许刘协有可能会心动,但是山东那一帮子人会愿意么?

山东之辈,已经将斐潜视为董卓第二,觉得西凉并州威胁很大,又怎么可能愿意将天子送到斐潜的手里?

如果天子真的迁都到了长安,那么到时候他们要不要搞第二次的酸枣会盟?第一次都搞不成,第二次又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关键是天子到了长安之后,挟天子的就成了斐潜,而这些山东之辈要么夹起尾巴来,要么就要变成了谋逆之人,或者是就算夹尾巴也会被找各种理由挑毛病,不管进大殿是左脚先还是右脚先,亦或是两只脚蹦进来,都是错!

于是,势必又会出现当年刘邦割山东韭菜的局面……

但是不送过来,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长安雒阳,是大汉京都,这是天下共识,而天子不愿意还都,那么就意味着刘氏子弟放弃了他们祖先的基业,到时候斐潜不管是称王还是再做些什么,天下人也无话可说。天子都放弃还都了,其他人还有什么话好说?想要为天子所打抱不平,都找不到理由来!

这几乎就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不管山东之人怎么选,都是一个极难的结果。

『至于太原晋阳……』斐潜沉声说道,『倒也不急攻伐……』

众人不由得一愣。

『盖天下之事,三王以来,其所论者多备矣,奈何尤有不劳而功成,名盛而实副者众也。』斐潜缓缓的说道,『得天子命,牧一方民,无饥寒穷困之忧,无力役劳苦之患,其所任职不过簿书之间,闲暇之时宁可高会歌舞,却不愿有所发明致志,何也?若其论之,皆为有要,若其行知,却失其道。孝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孝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

『是故,太原晋阳之失,非旁人之责,乃某之过也。』斐潜环视一圈,『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者,当以举荐乎?孝廉乎?亦或科考乎?推之公卿之间,列之士民之上,便可为德乎?可为用乎?当可用乎?任之若失之如晋阳,则为公卿故,亦或士民故?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天下安,乃古之人淳朴而利微也。今之世人,律法森严而不可禁,乃今之世事繁杂且利甚也。』

『天下之未治,责谁?』

『乡野之贤曰,「不在其职,焉可谋之乎?」』

『郡县之吏曰,「上令如此,非我之故也。」』

『朝堂公卿曰,「所托非人,奈何错之哉!」』

『家国天下,唯有天子之责乎?』

『天子又以天命之,则天下之罪亦可谓为天命之?百姓之苦百姓承,皆为天命莫嗟叹!』

『如此,可乎?』

『夫子有言,有错则改,善莫大焉。然不知错,不认错,不以错为鉴,何可改之?何如善之?』

『某令崔氏为太原守,以其名而不查其人,为某之过也。』斐潜缓缓的说道,声音铿锵有力,『今有过,则当改!以太原晋阳之例,而告天下!名不符实者,害国甚也!以名望而定人事,误国甚也!为天子令,所牧一方,当有能,能当考之,当有德,德当察之,当有绩,民当诵之,能德绩三者合一者,方可称之晋之是也。』

『名望孝廉之论,今可休之也!』

斐潜斩钉截铁的说道,『太原晋阳之事,可引为天下戒!』

众人齐齐应是。

谁能想到,斐潜对于太原的态度,竟然不是捂盖子,也不是急切的将其收复,而是准备挂起来裱在墙上?

晋阳陷落,是斐潜识人不明。

斐潜识人不明,是因为大汉之前以名望为先。

现在好么,当年郑玄好不容易劝说斐潜同意开出的口子,因为晋阳崔均一事,给彻底的封死了,天下名士还驳斥不了什么,毕竟当年崔均也是名士啊!自己又如何能够证明此名士不是彼名士?要试图证明,那么就等于是参与科考了,若是不证明,那么就默认名不符实。

荀谌司马懿等人都是暗自心惊,同时也不免感慨,如此一来,崔氏上下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