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鏝拻第2810章寻常农户投军喜,复种轮耕劳作忙鋤坏嘲枬

诡三国 鏝拻第2810章寻常农户投军喜,复种轮耕劳作忙鋤坏嘲枬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关中,右扶风。

美阳。

『族长……』又一个年轻人有些畏畏缩缩的走到了族长的面前。

老者是美阳苏氏的族长。

最近有个事情让他很是头疼,尤其是看到『又』一个年轻人来找他的时候,『你也要去当兵?』

『对,对的……』年轻人连连点头,目光之中带着期盼的神色。

『我记得你家里就只有兄弟两个罢?你父亲腿脚不太方便,你要是去当兵了,你家田亩都要你兄弟来耕作,忙得过来么?』族长问道。

年轻人有些拘谨的说道:『忙,忙得过来……我父亲说了,实在不行就去请个劳役来帮忙……』

因为秦岭劳役营的存在,一些服役时间较长,表现较好,即将满期的劳役,将获得这种短期工作的选择权,一方面可以让这些劳役提前接触外界的社会,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劳役知道自己出了营地之后应该去哪里赚钱养活自己。

这种方式在后世之中很常见。

这个方式方法,未必全数都是劳役或是罪犯,也比如一些正常的职业,比如大学生,或是迁徙户的社会实践,其实意图是差不多的,让这些人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走向陌生的世界之前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但是在真正实施环节当中,因为种种原因,往往落不到实处。

族长叹了口气。这两天来找他开条子去应征的年轻人已经不下二十个了,再加上被农学社和工学社招走的年轻学徒,他村子里面的青年劳动力已经减少了不下三十人,再这样下去,先不说眼前春耕的问题,后续这些劳动力短缺造成的影响可能还会更多……

如今这当兵的待遇也给得太好了罢!

族长有些郁闷的想着。

竟然还有安家费……

五石粟,也可兑换成为相应的钱。

不仅有安家费,兵饷也是足月发放,可以留着自己用,也可以让骠骑之下的倾银铺托转回家中。若是在战场上获得了功勋,则可以用来爵田,再加上军中吃穿全包,也难怪这些年轻人都要去当兵了。

『当兵要吃苦的,还有性命危险,你可是要想好了……』老族长提醒道。

年轻人显然不是非常明白死亡的含义,或是知道了但是并不太在乎,『没事,真要是真那啥了……抚恤金都给俺爹,给俺兄弟娶媳妇……』

『行吧,我给你开个条子……』族长有些无奈的说道,摇了摇头。他虽然不是很愿意年轻人都去当兵,但是如今来说,这也确实是一条好路子,他也没有理由去拦阻这些年轻人去追逐他们的梦想。

……(o?▽?)o……

斐潜当下,正在位于右扶风的农学社之中。

原本这里只是作为枣祗的试验田基地,但是后来越扩越大,占地越来越多,再往后连农学士的培训都放在了这里,也就成为了一个集学术科研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新兴小乡镇。

在斐潜和曹操达成了停战协议之后,斐潜就清醒的认识到,双方的这样一个短暂和平建设时间,并不会维持多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短暂的和平约定,将越来越不稳定,随着山东山西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冲突自然越来越多。

这种政治上的不可调和的分歧和冲突,最终必然是导向战争。

无论是山东还是山西,都在积蓄着力量,然后在某个时刻,将会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是解决产生问题的人,毕竟这是华夏的优良传统,从上古炎黄暴揍蛮尤开始,解决分歧的手段就包括但是不限于**上消灭对手。

即便是不去理会山东山西之间的矛盾,从长期来看,无论是什么政治体系,什么封建王朝,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否则周边的『好邻居』就会兴高采烈的到华夏来零元购。

要支撑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就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对于斐潜这里为什么能用较少的土地,较少的人力却能供养出更多的兵卒,以及进行更多的商业活动,山东之人多数都以为是斐潜在商业上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是实际上,很多山东人都被斐潜给骗了……

很多山东人都以为斐潜是重商主义,实际上斐潜骨子里面依旧是重农主义,只不过是从简单的重农主义,进化到了强调科学技术的重农主义罢了。

每年的春天,斐潜都会来找枣祗,在枣祗的陪同之下查看着农业上面的相关改良和发展,并且一同研讨下一步的农业的方向。

大汉的农业和后世相比,是非常粗糙的。

这一点,斐潜很清楚,但是对于斐潜来说,他知道现代农业和大汉农业之间的差距很大,同时让斐潜说出这其中差距的决定因素也不难,无非就是农药、化肥、良种、水利、转基因、土壤化学等等而已……

没错,而已。

但是想要改变这些『而已』,却不简单。

在大汉当下,很多后世农业上面的东西都是无法复制的。

无他,条件太差了。

在汉代能够算得上是『即刻』提升粮食产量的方式只有两个,一个是农田水利,另外一个就是推广良种。基础的有机肥料只能是辅助,因为肥料的标准不能统一,各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肥料还不是一个决定性非常重大的因素。至于后世那些什么通用性的磷肥氮肥之类肥料,更是想都不要想,大汉当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斐潜也很庆幸自己拐骗了一个枣祗来作为农业上面的助手,使得斐潜那些零星的农业知识可以通过枣祗进行本土化。

斐潜是在后世社会大分工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在社会化大分工的体系之下,斐潜的农业知识,甚至是其他方面的知识,其实都未免有些片面化且不连续的。

后世的斐潜要种几颗菜,只需要去买种子来种就是了,顶多了解一下如何辨别种子的好坏,以及种植的注意事项就是了,其余的部分,比如种子是怎样产生的,又是要多少道的工序什么的,斐潜并不需要知道,也没有必要去知道。可是在汉代,如果没有枣祗等人的协助,斐潜就无法将他知晓的这些东西,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如果将大汉原本的农业体系看是一根普通的铁链条,那么斐潜的后世知识就是一颗颗的金珠子,可问题是斐潜的金珠子都是单独的,和原本大汉的农业体系格格不入。

而在中间作为桥梁,进行转化的人,就是枣祗。

枣祗提供了斐潜在军事上的底气,而另外给斐潜的骠骑宝座之下也垫上些基石的,则是南匈奴人。

其实汉武帝在当年就已经摸到了一点封建王朝的巅峰形态,但是很遗憾的是汉武帝并没有坚持探索,也没有将其固化,对其中产生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于是很快的四条腿变成了两条腿,再后面封建王朝甚至连腿都给砍了,死死的钉在庄园之中,用户籍和严苛的律法,使得基层百姓永远只能在有限的地区内从生到死,一代又是一代。

南匈奴人虽然也有匈奴两个字,但是他们和大汉早期遇到的那些匈奴人已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列了,更喜欢稳定生活的南匈奴人选择了亲近汉人,而汉人原本给与这些南匈奴人的态度并不好,一方面不让这些南匈奴人有更多融入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又试图压制和欺负这些人,雇佣了还不给钱粮……

斐潜现在通过了种种手段,分化和吸收了这些南匈奴人。虽然说这些南匈奴人在耕作上面确实没有汉人那么好用,但是在畜牧方面的能力确实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在生猪养殖方面,给与了斐潜很大的帮助。

毕竟斐潜在后世只是知道在菜市场超市买猪肉,并不知道现代养猪场里一头苗猪从生下来到出栏要打多少疫苗,吃多少药,还有猪栏里的日常消毒又是怎样,需要用多少药品等等,即便是后世养猪,若是一个不小心闹起猪瘟来,还是一死一大批。

因此有南匈奴人这样对于畜牧很是熟练的帮手,才有了斐潜在上郡等地的大规模的,半散养半猪场模式的畜牧产业,也才给长安三辅河东北地的这些百姓和军人,提供了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来源。

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才能保证整个的团队运作正常。

枣祗作为农业的负责人,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农业不是坐在庙堂之中,写计划做文章搞出来的,是靠每个农技人员脚踏实地的在土地、鱼塘和果树林里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来的。

对于一个农业技术人员来说,就得住在靠近农田的地方。

整个农学社全部都是用砖窑场最新生产的青砖建造的,整齐的建筑物透出一种沉稳的气度。

在这些建筑物之中,玻璃大棚显然是最为显眼的建筑体。这个原本只是为了斐潜想要解决一下冬天吃菜的问题的产物,现在因为可以常年保持适宜的温度,成为了育种和选种的重要场所。

从渭水之中引来的水,顺着水渠在农田之间流淌。

这里不仅是有庄禾等粮食类的农作物,同样也有蔬菜的培育,还有一些经济类的植物,比如棉花的培育。

果树相对来说比较少,这不奇怪,毕竟对于果树的培育选种工作,也是近一段时间才展开的。

在农田之中,有挖开的鱼塘,有鲤鱼和草鱼之类养殖,规模不大,但同样也是一个新开端。

即便是在农学社的建筑体周边空地,也没有浪费,苜蓿草种植在道路的两侧,葡萄架搭建在天井中间……

枣祗一边给斐潜介绍着,一边向斐潜抱怨说劳动力太少了。有一些重复性较强技术性较少的工作,并不太适合农学士去做,毕竟农学士更需要在农业技术上提升自己,而不是在农学社里面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握田间除草。

关于这个问题,斐潜也只能苦笑,在答应了枣祗增加调派一些劳役过来之后,便是将谈话的内容拐到了庄禾上。

劳动力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资源,所谓过剩的劳动力,只不过是没有找到利用这些劳动力的地方,或者是故意过剩而已。

就像是所谓失业率,其实是资本主义为了保证长期都有廉价的劳动力,为了维护人力商品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故意视之不见,甚至是特意强调的。每一个资本家都非常乐意每时每刻都朝着员工大吼,『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爱干干,不干滚,有的是人要干』……

斐潜这里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过剩的劳动力,因为斐潜那边都需要人,故而甚至出现了一些劳动力的短缺,使得原本可以高速发展的脚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次斐潜来找枣祗,主要是看一看豆类作物和其他庄禾轮耕技术的发展。

豆禾轮耕并非是斐潜的首创,但是将这个轮耕作为技术来研究,并且专门专项的进行记录和发展,确实是斐潜给大汉农业指出的一条提升亩产总量的道路。

华夏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耕技术是维系整个华夏社会发展的核心,早在上古时期,轮耕技术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是非常粗放,当一个地区可耕土地耕作过后,短时期内地力不能恢复,人们就要举族迁徙,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垦农田。

当时所谓的开垦,便是放火烧一把,然后用木棍凿几个洞,扔下种子,浇点水,甚至连水都不浇,就完事了。这种耕作制也叫抛荒制或称游耕制,是一种掠夺性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耕作模式周期长,一般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且土地利用率低下,人工养地能力弱。

后来出现的灌既术和井田制,再加上农业生产工具大为改进,使得商周时期农业生产进入全新的耜耕和锄耕阶段。铁具和牛耕也让周朝『菑—新—畲』的三年一循环和春秋时期『田来制』或『易田制』的轮耕模式能够实现和发展。

施肥、灌既、除草、治虫等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粮食的产出带来了人口的提升,人口的增加也对于亩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到了汉代的时候,『田来制』或『易田制』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轮荒便是最终变成了真正的轮耕。

同类作物连续种植,一方面相同的庄禾就意味着每一年都会吸收相同种类的养分,引起土壤之中的营养元素的某方面的片面消耗,造成土壤养分状况的不均衡;另一方面,庄禾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也容易导致杂草丛生,病虫害蔓延加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

于是在西汉时期,就盛行了代田法与区田法。

区田法虽然说有产量更高,而且不仅适用于平地和熟田,也可施之于坡地和荒地,有利于扩大土地利用范围,可以提高粮食的亩产量等等的优势,不过因为这种耕作方法在技术要求高,又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最终汉代之后还是以代田法为主,而区田法只是用在小范围的试验田之中……

但是现在,斐潜又让枣祗将区田法用了起来。

斐潜眼前的这一片庄禾之地,就是用的区田法。在眼前的这一片田亩之中,庄禾露出了一些嫩芽,不少农学士和劳役正在田间忙碌。区田法的田间布置有两种,开沟点播和坑穴点播。这一次两种都有用,并且记录所用的人力和物力等等,最终会作为衡量采纳推广与否的标准。

在远处一些的另外一片的田亩之中,则是用斐潜的建议,采用的复种轮耕模式。没错,现在就是要看究竟是区田法的收成更高,还是新的复种轮耕模式更好了。

单种轮耕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际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包括在年际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和在一年多熟条件下的轮作耕种方法。

复种轮耕则是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按照年份进行轮换。这个模式的好处就是庄禾种植更加的密集,在不增加田亩面积的同时增加了播种面积,特别是对于人多地少的区域,比如像是关中三辅这样的地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种复种轮耕的模式在宋代的时候就比较成熟了,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官方推广,尤其是在南宋之时,几乎成为了所有农户必然的选择。

斐潜将这种模式提前几百年运用到当下,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会适合于大汉目前的生产力水准的,毕竟斐潜之前也已经开发出了不少的相关农业方面的前置技术,比如深耕方法,绿肥培育,翻耕工具等等。

正是有了这些前置的农业技术,也才能有当下这个复种轮耕制的试验条件。

要不然就说是筛土碎石,深耕土壤,混合肥料等工序,若是没有相应的工具支持减免劳动强度的话,只是单纯的凭人力硬上,那是坚持不了多久,也不利于推广的。

但是这个复种轮耕法究竟怎么样,依旧是要靠实践出来的结果来验证。

斐潜正和枣祗在田间缓缓而行,看着田亩之中的那些鲜嫩的小禾苗从土壤里面冒出了芽头,倍觉欣喜之时,忽然在远处养殖场之中,一阵吵杂之声传来,不由得让斐潜等人侧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