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烽火十国 > 第八十一章 貌合神离

烽火十国 第八十一章 貌合神离

簡繁轉換
作者:青璃居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8 11:03:1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事不宜迟,待众将火速集聚于帅帐后,李金全立即表明,欲派遣精兵出城,攻袭唐军大营。

而众将领近日来奉命坚守城池,昼夜目睹城外来去自如的唐军,心里似是憋屈,此时闻言颇为踊跃,纷纷向李金全请战。

群情激昂之时,李金全并不言语,心里却反复斟酌起来。

如今敌我双方呈相持状态,此次出兵若想着一举攻灭唐军显然不现实,唯一的目标只是焚毁投石机以及木料,但唐军如今的统帅,李源和刘仁瞻又怎会猜不到对手的心思?堂堂唐国名将不至于连大营的防备都疏忽!就算拼尽全力,侥幸攻入营中,无论能否达成目标,自身伤亡也定然不可避免,甚至有去无回。

但这不意味着李金全反对出兵,明汉荣的言语确实一针见血,如今军中已是人心惶惶,若是真等到唐军在城下摆出百架投石机,且不说这寿州城能否扛得住,恐怕连守城的士兵们都会吓得丧失斗志。因此派兵出城势在必行,但如何调兵遣将却成了首要的难题。

选取精悍的兵马自然不用多说,而李金全考虑的是,这支兵马折损之后带来的影响,在他眼里,此举已等同于羊入虎口。

如今在寿州城中,除了近日征召的新兵外,不外乎三支兵马,李金全的卫圣军右厢,李嵩的保信军以及王士凛的光州兵。卫圣军右厢,这些将士几乎都是跟随李金全从中原而来的北人,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底牌,死伤一人便少一人,实力也会随之削弱,李金全如何能舍得他们前去送死?

况且对于李嵩与王士凛,李金全始终不放心,虽说这两人都信誓旦旦地表明追随之意,但起兵造反本就人心难测,谁也说不准他们是否潜藏异心。如若自己的嫡系部队有所损伤,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机在寿州城内酿起兵变?

再三权衡下,李金全最终下令,由李嵩亲领八千保信军,于黄昏时分出城攻袭唐营,不惜代价焚毁唐军的投石机以及一应木料。

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嵩同为北国降将,其麾下的保信军也大多都是北人,只论战斗力来说,并不逊色于李金全手下的卫圣军,而这也恰恰引发了李金全的忌惮,因此派遣保信军前去再合适不过,既能完美承担作战任务,纵有死伤也不可惜。

至于王士凛的光州兵,在李金全眼中,不过是一帮南人组成的乌合之众。一样是充当炮灰,就怕这炮灰不合格。

“末将领命!必不负大帅期望!”

在帐内一众热切的目光下,端坐于右侧首位的庐州刺史李嵩并不犹豫,而是立即起身拱手,接下了这个凶险的军令。

......

傍晚时分,天边火焰般燃烧着的晚霞,将偌大的寿州城渲染成一片晕红。

此时南门已经开启,吊桥缓缓放下,李嵩怀揣着复杂的思绪,骑着棕红骏马,连同身后的八千保信军鱼贯而出。

这些昔日守卫着淮西重镇的军人,虽然已经反叛了南唐,但仍旧穿着南唐的制式铠甲,所用的战旗也依然是保信军旗,并非是那怪异的日月星图案,此间含义不得不耐人寻味。

虽然同为中原南下的降将,也都受到皇帝李璟的忌惮,但李嵩与李金全的经历可谓大不相同。

李金全昔日少年得志,又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投奔南唐之前,在晋国早已官拜节度使。南下降唐的起因却十分荒唐。

要知道李金全出身吐谷浑族,虽然骁勇善战,但对于中原的政令却一窍不通,在晋国当安远军节度使时,便将地方政务全部交给自己的心腹明汉荣。

而明汉荣此人贪财,大权在手后,搜刮百姓、收受贿赂这样的事自然不在话下,转眼间富得流油,这便使得李金全的治所安州民不聊生。

很快,明汉荣的事迹便传到了开封,晋国皇帝石敬瑭隐忍下来,只是亲自挑选了一个廉洁自律的官员贾仁沼前往代替。过后李金全的谋士庞令图也献言,称贾仁沼廉洁奉公并且能力不差,比明汉荣强多了云云。

向来善妒的明汉荣收到风声后,立即在当天夜里,派杀手潜入庞令图的家将他全家杀光,同时派人对贾仁沼下毒,导致贾仁沼舌烂而死,再顺其自然地嫁祸给盗匪。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贾仁沼的两个儿子逃到京师诉冤,愤怒的石敬瑭果断命大将马全节率军前往安州,问罪并代替李金全。心中有鬼的明汉荣闻言惊恐不已,于是如同此番劝说李金全反唐一般,最终成功地说服李金全反了晋国,并收拢了所有士兵南下投降南唐。

而南唐虽然给了李金全卫圣统军、忠武军节度使一系列名号,但却不给其实权,将他连同麾下士兵牢牢地控制在了边境寿州,甚至还把三万清淮军摆在了他的身边,这种令人芒刺在背的做法,使得李金全心中怨恨至深。

相反地,与李金全“被迫”降唐不同,李嵩是在契丹灭晋、中原无主时主动率军南下,其麾下的北人大多都是与契丹交战过的生猛汉子。

同样是携带兵马归降,李嵩在金陵面圣时却十分谦恭,甚至主动表明愿上交兵权,这便使得李璟大有好感,再三思考后,最终决定将李嵩封为庐州刺史,将其麾下兵马编入淮西的保信军,仍归他统率。

庐州这个地方在南唐有着特殊的意义,除了作为南唐保信军节度使的治所,更是杨吴太祖杨行密的发家之地。

南唐的江山毕竟是杨吴“禅让”得来,于是烈祖李昪还是将保信军节度使这个头衔留给了杨氏皇族后代,允许他们在庐州祭祀祖庙。但同时也另派大将前去担任庐州刺史,将保信军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防止杨吴后人再生异心。

这就直接导致了处于保信军节度使与庐州刺史位置上的这两人,必定是水火不容。

很不幸,李嵩上任后,又正好遇到了杨家人最跋扈的一代,如今的保信军节度使杨惟岳。

李璟继位后,杨吴后人的处境明显好了许多,杨惟岳不仅与朝中官员来往甚密,还娶了皇后钟氏的小妹为妻,权势上去了,**自然也随之高涨,哪里能满足于头上的虚衔?

但杨惟岳毕竟是前朝皇族,若敢向皇帝李璟索要兵权,几乎与求死无异,他的胆子还没大到如此的地步,故而又把目光投向了新上任的李嵩身上。

杨惟岳原本以为,李嵩作为降将处境艰难,定然容易拉拢,谁料李嵩并不愚蠢,心里清楚绝不可掺和此事,于是往往闪烁其词,敷衍了事,始终老老实实地履行职责。

半年来,杨惟岳百般试探不成,终于恼羞成怒,转而开始处处刁难。最后在一次酒宴中,杨惟岳的一名心腹因“醉酒”竟将李嵩年仅五岁的亲子“失手”推入湖中溺死,而凶手也于次日突然不知所踪。

痛失爱子,李嵩悲愤至极,多次上门与杨惟岳理论无果后,只得接连上疏金陵,请求朝廷彻查。而朝中的大臣们得知此事与杨惟岳有关,竟纷纷躲闪,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位降将说话。

有人甚至还扣下了这份奏疏,反倒朝皇帝李璟诬告,称降将李嵩率兵逼迫节度使杨惟岳府邸,为祸地方,定有悖逆之心。

而李璟满门心思只想着南征北战,根本无暇理会,竟听信了朝臣的请奏,下旨严惩李嵩,不仅将其兵权剥夺,还要将他一家老小解至金陵问罪,并要求他立即赔偿杨惟岳宅院的损失,亲自上门谢罪。

当接到来自金陵的圣旨后,李嵩忠于朝廷的最后一丝信念彻底崩塌,保信军中的北人闻之也心怀愤恨。此时恰逢李金全起兵造反并朝自己发来邀约,已背上悖逆之名的李嵩本就万念俱灰,即刻召集旧部响应,当夜便杀入杨惟岳的府邸,将其枭首而死。

自从到了寿州后,李金全的暴虐无常及刚愎多疑,加上其心腹明汉荣的贪功善妒,李嵩很快便有所察觉,心中不免大失所望,两人渐渐貌合神离。

近日唐军连番猛烈攻城,李金全又故意将李嵩的保信军几乎都放置在最危险的东门一线,如同先前的清淮军一般充作炮灰使用,短短数日很快便从入城时的万余人马锐减至八千。

而此次奉命率部出城攻袭唐营,李嵩已反应过来,除了保信军精悍之外,李金全无非是心生忌惮,继续变相削弱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笃定了保信军这些北人定然不会投归南唐朝廷。

既如此,该何去何从?

李嵩自然有自己的心思。此时他已传令,出南门后全军加快步伐,进入当日唐军主帅李源出现的密林。自从寿州城南大战过后,城中的将士们早已知晓,密林中潜藏着一条通往八公山的道路。

但所谓道路又岂止一个方向?

(.23xstxt./book/66085/66085061/36056515.html)

.23xstxt.m.23xstx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