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烽火十国 > 第二百八十五章 盐井

烽火十国 第二百八十五章 盐井

簡繁轉換
作者:青璃居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8 11:03:1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李源的兴奋当然是有原因的,谁不知道盐是个好东西?

自有王朝统治以来,这玩意便是由国家垄断的重要民生物资之一。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盐铁粮茶这些垄断的基本物资每年都会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给朝廷带来巨大的收入。

偏安于江淮的南唐自然也不例外,私盐的贩卖是被绝对禁止的,只有由朝廷进行专卖。

但即便如此,民间私盐的贩卖依旧屡禁不绝,如同去岁李源在楚州的亲身经历,那些私盐贩子就算冒着砍头的危险,也依旧进行着私盐的贩卖活动,因为利润着实可观,而不少皇族以及***也会为之庇护甚至亲自参与其中。

南唐的产盐地却是普天之下皆知,淮南,便是周世宗柴荣拼着命也要打下的江北十四州之地,诚然,这块人口富庶、贸易发达的地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取得这块珍贵的产盐之地,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气运与未来。

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自从李璟失了江北十四州后,南唐只能每年付出巨大的代价反过来去向周国买盐,以维持宫廷与民间的生活所需,经济贸易一蹶不振,国家财政可谓元气大伤,也极大动摇了军队与百姓对于朝廷的信心,没了土地没了钱,缺了人口缺了盐,这也是南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邹老汉嘴里听闻澧州有盐井时,李源心里极为震惊,至少在他所知的真实历史里,楚地也就是湖南之地产盐,也是等到清朝灭亡五六十载之后。

历朝历代「例食淮盐」,靠水运逆流输入,极为不易。淮盐的总集散地在南唐东都府扬州的十二圩,从十二圩到淮南盐场约两千里许。

盐船自十二圩出江,过国都金陵下关码头,接着逆长江西上,经鄂州入岳州约两千一百余里,再转运到全国各地,平均水路里程也有七八百里,这样算下来,若是淮盐入楚,平均水程实有五千里之辽远,可谓是「粒粒皆辛苦」矣。

楚地食用淮盐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中后期,那时的满清朝廷考虑到湘西、湘南皆山区,道路崎岖,私盐泛滥难禁,随着粤盐与川盐的兴起,又给湖南划分了粤盐区和川盐区。粤盐销区在南岭北的湘南山区,包括郴县、宜章、永兴、资兴、桂阳、耒阳、嘉禾和蓝山等十余县。

粤盐入湘有两条主道,一条从广东乐昌的坪石北江码头卸盐,靠人挑骡运翻越南岭山脉至宜章,走九十里青石板路到郴州再入耒水;另一条从广东连州的连水星子码头卸盐,也是人挑骡运翻过南岭至临武北江的水东码头上岸,或至桂阳的舂陵江舍人渡码头北上衡阳入湘江。

川盐并销区主要是湘西等地山区就近购食川盐,后来澧州也划入了川盐并销区。

但从销量来说,淮盐还是占了八成,粤盐和川盐各占了一成左右。

一句话,无淮盐,楚地难续,天下难续。

说到盐价,今南唐正值保大年间,由于江南战乱少,人口富足,劳力较多,粮米价格算是低廉,但盐价却始终居高不下,哪怕自身产盐。

以金陵为例,保大十年金陵粮价一石糙米只有二百文钱,一匹普通的布的价格也只有四百五十文,已算是便宜惠民了。这就是为何大多数南唐百姓,全家只要努努力,但凡每月只要有一两贯的进账,便能保证全家上下吃饱穿暖的原因。

但还是在金陵,盐价每斗却已在三百文上下,也就是说,每石盐的价格在三贯左右。别小看这一石三贯的盐价,这年头可食用的东西不多,人只能在调味上动心思,口味往往较重,甭管南北都喜欢吃腌制的食物,这就导致了食盐消费量的庞大。

单单国都江宁府金陵一地人口,不算权贵阶层,普通百姓一年便得消耗粗盐将近五十万石

也就是说,仅仅金陵一地,每年普通百姓消费食盐这一项便要花费一百五十万贯的收入。

这还仅仅是金陵一地的普通百姓。自唐朝以来,军队里士兵供给的食盐标准比之普通百姓高出一倍,算上金陵的禁军以及附近拱卫国都的兵马十万上下,这些士兵每年消耗的食盐在五万石左右,这便是十五万贯钱的消耗。

再有,若以为只是人吃盐,那就大错特错了。牲口吃盐的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特别是军中的战马,马无盐奔行无力,和人一样,要想有气力,必须要吃盐。

南唐延续唐律,从枢密院规定的马盐供给条例便可见一斑:「马盐,一马日支盐三合,一月九升,六个月五斗四升。一军马日支盐三十七石五斗,一月一千一百二十五石,六个月六千七百五十石。」

(注: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所谓「一军马」数目相当于一万两千匹战马。南唐通过海上贸易,光是金陵一地所饲养马匹便超过五万匹,所以,仅仅是军马食盐这一项,金陵一地又需要两万余石,那也是六万贯的巨款。至于百姓养的猪羊牛马等牲口食盐便也不用去算了......

放眼天下,乱世当中诸国林立,光是南唐这个偏安江淮的小朝廷,百姓、军队、战马,每年消耗的食盐价值已是极为惊人。

总而言之,盐,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当然这块蛋糕从律法上是属于朝廷的,朝廷才有资格获取这块巨大利益。当然,对于现在的李源而言,在如今外放镇守一方的时机下,已经不存在敢不敢触碰这块蛋糕的顾忌了。

唯一的前提是,他这地方要有盐,还要有稳定的销售盐的渠道,若真有盐,除了满足自身地方所需,自然还要销往各地,为自己获得巨大的经济优势。

现如今在邹老汉这里得到了一个珍贵的信息,得知在武平境内的澧州竟有盐井一说,李源当然会往这方面去遐想,虽然当年楚王马希范费了大力气并未得偿所愿,但李源此时却无比笃信自己的直觉。

因为澧州这个地点,在后世确实是产盐的,而且是湖南最有名的两大盐场之一,但那可是千年之后的事情,没想到马希范竟然在五代十国这个年代却已经开挖了,这一段在史书上的记载确实是寥寥......

(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地质普查和勘探,发现湖南境内盐矿资源超级丰富,探明岩盐储量及开发远景高达一百三十六亿吨。1969年6月,湘北的湘澧盐矿在澧县盐井乡破土动工,同年12月,湘南的湘衡盐矿在衡阳市郊的茶山坳开始兴建,二者成为湖南产盐的两大支柱,自此完全颠覆了往昔「例食淮盐」的概念。)

至于盐的挖掘、生产模式以及销售渠道,李源心里也大抵有数,尽管自己并不通晓,但自己可是有着旁人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便是老岳父周宗。

要知道自南唐开国以来,周宗便一直奉命掌管全国盐铁大权,这也是周家成为淮南首富的根本原因,哪怕老人家现在转任户部尚书,其职能也是直接挂钩盐铁粮茶等事务的专卖,有这位最资深的专业人士加持,若澧州真能产盐,还需要发愁以后的事情么?

也不必思虑周宗是否会相助,不说翁婿之情,光凭这巨额的利润,李源也相信岳父周宗不会拒绝,否则他是怎么发家的呢?

如今唯一的问题是,盐井中的盐,要如何制成食用盐的问题。与淮盐靠海取盐不同,内陆盐井中的盐成分复杂,具体是哪几种李源并不清楚。但以李源的知识储备而言,盐井中的盐确实掺杂着大量的杂质成分,会对人产生危害,这或许便是当年马希范放弃的原因之一。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总会有各种办法让这些盐变得纯净精细,而且少量的杂质,其实也不会对人畜产生多大的影

响。要知道如今行销天下的粗盐也是一些含有大量杂质的盐,很多都是直接晒海之后的沉淀物,含有泥沙杂质和大量的其他成分,官民百姓们还不是照样吃下肚去,也没见人被毒死。

现在的问题是,似乎只有如何确定澧州产盐了。

……

邹老汉亲自指导用回心草和陈皮、芍药、川芎、甘草在一起蒸煮熬制,李源当然不肯白拿他的东西,这玩意既然如老汉所言的那么珍贵,自然是要花钱买下。邹老汉推三阻四不肯收钱,李源好说歹说才强行让他收下二十贯药钱。

实际上,这回心草其实也没那么贵,拢共这十几株回心草若卖到药店里也不过七八贯左右,但李源感激的是这对老夫妇从澧州赶来送药的心意。另外邹老汉给自己无意间透露出了这么重要的信息,这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wa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