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烽火十国 > 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编禁军

烽火十国 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编禁军

簡繁轉換
作者:青璃居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8 11:03:1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凡事都是有代价的。

听完了韩熙载的叙述,李源不由得对皇帝李璟的决定深感佩服,却又有些头疼。只因李璟做了一个看上去符合逻辑、暗地里却带着凶险的决定,或者说在他看来对于维护皇权极为高明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将导致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

按照南唐军制,扩军一事非同小可,尤其对于节度使的属军数量更是限制颇多,其用意当然便是不希望地方坐大以致威胁中央。

故而南唐开国以来,不管某一个节镇兵马数额如何增减,总会有另一个节镇兵马的数额随之变化,最终为的便是使所有地方节镇的兵马总量,尽可能保持不变,永远要比中央禁军的人数少上那么几分。

而这次武平军所增加的四万兵额,便是从何敬洙的武昌军头上攫取过来的。

李源心中暗道,军师许匡衡的计策果然是起了成效,昔日许匡衡身为楚州参军,何敬洙为楚州刺史时,许匡衡便时常为何敬洙处理回复朝廷的公文,久而久之临摹起何敬洙的笔迹更是惟妙惟肖。

那一道所谓李源遇刺而从刺客身上搜到的帛书,便是许匡衡的手笔,自然便不惧吏部如何对比查验,这便是此次李源能够侥幸成功、令皇帝李璟逆转心意的关键,并且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朝廷变局......

故而皇帝李璟这次拿何敬洙的武昌军开刀,自然另有一番深意,要知道连左相冯延巳都陷在了大理寺,作为刺杀李源的“凶手”之一,何敬洙又岂能幸免。而何敬洙也非省油的灯,估计只有李源这边才能理解他心中的委屈。

何敬洙在接到削减兵额的圣旨之后,第一反应便是莫名其妙,武昌军可是镇守南唐边陲的重要军事力量,开国以来兵马只有增多未有减少,加上武昌军的西边便可是李源节制的楚地,朝中上下谁人不知李源与日增长的声势,万一李源有反心,武昌军扼守着江南门户,便是首当其冲的抵挡之力。

按理来说,武昌军的兵马数量应该增多才对,为何反倒削去了过半的兵马?难道皇帝是昏了头么?

故而何敬洙遣了自己的长子何秩快马进了金陵。中书门下很快便向皇帝李璟转呈了何敬洙的一份奏疏,奏疏上何敬洙似是怨气很重,更是自称年纪大了,精力不够,无法替陛下守卫大唐边陲,无法再为陛下防范强敌的进攻,所以请求李璟另派高明之人统帅武昌军,他要告老辞官云云。

还说自己全力为陛下效忠,在前方马革裹尸亦在所不惜,但最怕的便是小人在身后捣鬼。自己可以死在战场上,但却绝不愿死在背后的冷箭上云云。一份奏折写的,那是一个情深意切、慷慨激昂、涕泪横流。

这下好了,原本李璟是念在何敬洙昔日的战功以及节使不可轻动的想法,只以削减兵额这等方式施以惩戒,说白了便是在暗示何敬洙以后老实点,莫要再做出任何蝇营狗苟的事情,同时李璟也想看一看何敬洙的反应。如果何敬洙不作声,这件事便可糊弄过去,自己也就坡下驴,但现在显然未能如愿。

毕竟朝廷对于李源遭受刺杀一事秘而不宣,连左相冯延巳的倒台原因亦没有公之于众,何敬洙又哪里知道自己已然成了刺杀李源的“凶手”之一?

所谓不知者不罪,但此时的何敬洙显然不包括在内,这封满带怨气的请辞奏疏立马引发了李璟更大的怒气。

“......好一个何敬洙!前度秘密结交重臣,刺杀我边镇节使,已是罪不可赦,朕念其劳苦功高,留了他的性命,也保住了他的职权,只不过是从他头上挪四万兵额给武平,竟然还敢发起牢骚?!武昌军,亦是朕的兵马!这天下,到底还是不是朕的天下!......”

这是李璟的原话,一段杀气腾腾的话语,令澄心堂内的韩熙载以及几名重臣无不胆战心惊。

实际上,关于各节度增减兵额的问题,有人增,必然有人减,皇帝向来只能厚此薄彼,哪个边镇节度不想增兵?因此每当节度兵额有变动时,大家心里都有数,被削减兵额的节镇自然便会将另外那个获利的节镇视为眼中钉。

兵马,那是节度使的命。这回李源挪走了何敬洙的兵额,也意味着两人之间的矛盾从今以后再难调和。

虽然何敬洙的奏折不是真的要辞,而是在耍脾气罢了,但皇帝却当真了,在澄心堂雷霆发怒过后,立即下旨扣留了何敬洙长子何秩,并且欲遣禁军前往鄂州问罪。

千钧一发之际,新任左相徐铉、新任枢密使魏岑、连同新任枢密副使李征古纷纷站了出来。

他们很聪明,也极能揣摩李璟的心思。一眼便看出李璟的原本用意,只是对何敬洙略施惩戒罢了,并非是真想对其痛下杀手,何况何敬洙并不老,还没到无法效力的地步。更主要的原因是,李璟此前对何敬洙是十分欣赏的。

要知道李璟自登基之后,素有一统天下的宏愿,何敬洙是什么人?那可是当年第一个率军攻入楚地的大将,在李璟心目中的何敬洙,功劳不可磨灭,是独当一面的悍将,是大唐边境安宁的保证,像何敬洙奏疏中所言,还需要防范强敌。

强敌是谁?除了北边虎视眈眈的周国之外,隐晦地说,自然便是楚地的朗州大都督李源。

无论如何,皇帝对李源的忌惮始终难以放下,徐铉等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这回李璟看上去确实满足了李源的一应要求,但实际上只是借此机会将朝堂大洗牌罢了,否则也没有他们上位的机会。

皇帝,只为了维护皇权,为君之道便是要懂得平衡臣子之间的矛盾,或者利用这些矛盾为大唐江山更好的效力。这一次,既然拿冯延巳开刀,拿何敬洙开刀,看上去的确是维护了李源,但作为一名皇帝,臣子是否遭遇刺杀,哪怕死不死,顶多都是一时愤慨或者惋惜罢了。

不管对李源如何补偿,如何恩宠,该防备的还是要防备,而如今皇帝公开将何敬洙的部分兵额挪给了李源,已然将二人的矛盾扩大到了极致,只要他日朝廷有对付李源的用意,何敬洙也必将成为那把最锋利的刀刃。

因此,只要李源尚在楚地,何敬洙便是有些用处的。在徐铉等人的说服下,李璟最终收回了旨意,并没有对何敬洙再次追责,反而下了一道劝勉其好生守护边陲报效朝廷的旨意。

但武昌军的兵额已由原来的七万削减至三万,李源的武平军却已达十万,若真要防备,如何防得住?李璟忽而又头疼起来,将目光又投向了两位新任的枢密使,以求新的解决办法,前提是不可违背自己已经下达的圣旨,增减兵马可非儿戏,既然说减了,岂有马上再增的道理。

如何解决?李璟尚在踌躇之中的时候,几位重臣眼神交流了一番后,枢密副使兼兵部尚书李征古给了李璟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便是将武昌军削减去的那四万兵马,重新整编成新军,另派一名可靠的大将前往节制,以巡阅洞庭水路的名义屯驻岳州。

李征古的理由很充足,既然需要防备手握重兵的李源,保证大唐西境的安宁,那自然在边境的兵马上便要至少做到与李源旗鼓相当,而朝廷无法给武昌军重新增加兵额,干脆便将裁撤的四万兵马编为新的禁军,中央禁军的设立历来不受限制,只需皇帝点头即可。

而这四万兵马本就是由名将刘仁瞻一手调校,算是南唐地方的一支精兵,招兵容易练兵难,这样一来,这些训练有素的人马也不会因裁撤而白白流散。

至于为何进驻岳州,自然不言则明。岳州归属武昌军治下,却位处楚地,离朗州路程快马不过两三日,朗州、岳州、鄂州,三者是连在一起的,朝廷将这四万新编禁军摆在岳州,摆在李源枕头边上,便像一个楔子一般直接插在了武平军的心脏。

一旦有事,这四万禁军哪怕敌不过武平军,也足可利用水路,等待鄂州武昌军的调动增援,以及源源不断地物资补充,完美解决了防备李源兵力不足的问题,又可将战火控制在楚地范围之内,不至于那么快燃至江南。

见皇帝李璟点头默认,李征古急不可耐地抛出真实的用意,很快便提及了问题的关键,那便是举荐何人统率这支禁军的建议。

在这个人选的问题上毫无悬念,徐铉、魏岑以及李征古无需商量,亦知该举荐何人,只不过不能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太过明显罢了。

于是魏岑、李征古故意相继推荐了一些战功平平、显然不受皇帝待见的将领过后,最终还是由徐铉这位左相压后,装作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一个令皇帝意想不到的名字——张文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