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阳神朋克 > 第二百五十三章 圣地的气象

阳神朋克 第二百五十三章 圣地的气象

簡繁轉換
作者:生煎包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1 22:31: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太平庄上,乔银和肃慈一路游览,边走边聊。

乔银介绍当地的土地政策,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各项新规。肃慈也根据所见所闻,结合着相应的法规,品味着其中的道理。

盛夏时节,蝉鸣蛙叫;阳光透过树冠的间隙,斑斑点点洒在平展的石土路上,显得祥和而又温馨。哪怕天气如此炎热,却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此时也正值夏收时节,泯南又迎来了一个好年景。太平庄又是源州最早改革土地的地方,农民收入最高,一个个喜气洋洋,干劲十足。

改良后的稻子在太平庄试种成功。如今一亩水田能收获八百斤稻子,以后必然会开始推广,那时新政的成就将再提升一个高度。

肃慈之前来这里,都是琐事缠身,没有心思去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源州无非是开展新政,人民相对富足,繁华程度不下于京城。

但现在静下心来,他才意识到源州的繁华似乎更在京城之上!毕竟京城是集一国之力奉养出来的,源州是完全凭本地发展起来的。

就拿庶民体操来说,源州是推行真正彻底的地方。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绝大多数都孔武有力,武徒武生遍地都是,武士,甚至武师也不稀奇。

他们劳作的农具,也都是精钢和玄钢打造。这在以前是只有军队才能装配的,但这里成立了诸多生产队与合作社,让普通人用得起这样的工具。

强健的体魄,精良的农具,优质的种子,加上合理的劳动分工,让农业生产效率十倍的增加。一个人顶十个人,在太平庄绝对不是空谈。

而且人民的体魄强健了,不代表就一定要当苦力。小河与小溪上,一座座水库上转动着水轮机,把打粮,研磨这些劳作全部分摊。

太平庄如今有数百户人家,但真正种地的还不到一半。因为粮食加工同样从小农走向集约化,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并不比种地的人少。

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明细,围绕周府建成的各种农业加工场也越来越多。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在这里落户,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农村风貌。

加之乔银从海外带来的银行,也开始在源州筹备了。太平庄再次成为新政试点,建立了第一个信用社,这让本地的经济更加活跃。

建立信用社,洋务衙门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等各乡镇的信用社都顺利运营,银行就能真正成立。

“太平庄如今已经是一个乡镇了,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并入源州,成为州府新的行政区。”

“我说源州怎么这样大,原来是发展扩建出来的!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城市。”

乔银带着肃慈在太平庄转了一小圈,不觉已至正午。

沿路上,周边的人家都开始炒菜做饭;夹杂着油烟的香气四散飘溢,直勾人肚子里的馋虫。

现在的太平庄,普通农家小户的菜品都有了肉沫斩蛋,肉糜豆腐,或者猪油烧鸡。再配上各种小菜,清茶,香喷的米饭,足够让人吃饱吃好。

这是乔银幼年之时,村里的富农,甚至地主才能过上的生活。而现在,大半的村民日子都是这样,孩子们更是活泼健康。

眼见到了饭点,乔银便在一家小摊歇息了下来。

肃慈大量着周围清爽的景致,由衷感慨道:“真是夺天地之造化!亏太平庄如何能进行土地整改,将乡土建设成这个地步?难怪老夫人修得人仙业位,真是让人敬佩。”

说着,小摊老板也过来接待客人。

“哟,乔大人,还有这位老爷!来用点儿什么?”

“小赵哥,两年不见,你越发精神了啊?”

乔银似乎和这个老板挺熟,说起话来很是随意。

“我们就过来坐坐,炒俩农家乐就行。比如你拿手的红烧鱼桥,油泼田鸡,泥鳅钻豆腐,还有那个酱油肘子……对了,再来一大坛冰米酒!”

说着,他问肃慈:“肃兄是习惯吃饭,还是吃面?”

肃慈笑道:“来到泯南,自然是吃饭了!我倒想尝尝你们这里高产的大米是什么味道。”

乔银便问老板:“有新米吗?”

“有!”

“那就炒两大碗来!”

“得!二位稍候,马上来!”

老板唱了个喏,先把酒端上了桌,便到后厨忙活去了。

装酒的是一口九寸高的青花大瓷坛子。

因为装的是冰米酒,坛子端上来就已经结出了一片水珠,看着让人神清气爽。乔银轻轻将坛子托起,往肃慈的青花碗里倒了一碗。

这一大坛酒少说有七八斤。乔银却能捻着坛口,轻松自如的将酒倒出来,好像泡茶一样。

肃慈不禁赞道:“乔大人好功夫!如果在下没看错,你已经突破境界,要成就武圣了吧?”

说着,他也接过酒坛,为乔银的碗里也斟上了一碗。

乔银也赞叹道:“肃大人更是深藏不露,原来已经是武圣先天!佩服!”

肃慈是武圣,这并不稀奇。但他却是修炼出武道拳意,踏入先天境界的武圣!这就非同一般了,要知道他也就比乔银大几岁而已。

肃慈也并不过谦,只说道:“在下之前在源州中举,险些遭人陷害,多蒙一位侠士,不光搭救了在下性命,更是指点我打破心结!之后会试得中,武道也为之突破,可以说泯南是在下的福地,圣地。”

乔银听了,也颇为欣慰,和他一同举碗道:“如此,我们就为这圣地干杯!”

说着,二人一同举碗,将酒饮了下去。

冰凉而又甘甜的米酒,在酷暑时节一碗入肚,当真让人口鼻冰爽,心腹舒畅。

肃慈放下碗,再次感慨道:“泯南当真富足,连这种街边小摊都能用得起冰!”

诚然,这种乡镇街道边的小摊,依着土墙而建,就是几支竹蒿搭个凉棚。就连桌椅都凑不出一整套,实在和吃冰有些违合。

乔银笑道:“因为洋务发展日新月异,制冰不用再等到冬天了。大人在舍下作客时,就没有发现房里比较凉快吗?”

肃慈这才反应过来:“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贵府房子盖得通风呢!”

“哈哈……”

说着,小摊老板已做好了菜,一盆一盆的端了上来。

正值饭点,乔银和肃慈也真饿了。这农家菜虽不精致,味道却十分可口,加上冰米酒下饭,二人都吃得很香,不消多少功夫就将饭菜一扫而空。

结了帐,乔银便请肃慈一道往州府而去。

……

源州府依然是那么繁华。

沾染了一点本地的乡土气息,肃慈也逐渐看清了繁华是如何造就的。

各种产业,场房,在源州府遍地开花。正如农民提高了素质,改良了生产工具,重组了合作关系,就能让生产十倍的提高。

城市中的工场生产力则是几十倍,上百倍提高。

毕竟工场的生产更为自由。哪怕水车,水轮也受季节影响,却远不像农业靠天吃饭。

周家的纱场,丘家的织布场,宁家的搪瓷场,郎家的灯具场,孙家的造磁场,祁家的锅具场……另外还有电讯衙门,邮政衙门,净水衙门,以及大小不一的各种场房,有的私营,有的官督,有的商办,交汇成了源州庞大的产业群。

街上,各色行人,车马来往穿梭;拉着二轮人力车的车夫也在招揽着生意。偶尔看到一个在电讯杆上张贴纸片的,以为他是闲人,其实人家也是在帮工,是某家老板雇他出来贴洋画广告的。

至于清水洒路,大扫净街,这种皇帝出行才有的待遇,源州时刻都有。

因为街上实在太热闹了,当地衙门有专门的清洁工打扫街市。于是就有了清洁工和张贴小广告的工人发生冲突,毕竟都要挣钱吃饭。

源州常驻人口超过二百万,几乎和银京相当。但和京城不同的是,这里大部分人都有正当职业,或许他们从事的职业以前根本没人听说过。

这样的社会结构,旧衙门根本无法管理。

一路上,乔银便和肃慈聊着源州的发展,以及议会召开的意义。肃慈也聊了一些自己参加会试的往事,被皇帝召为龙乾卫,外放在应天府当了提刑官的事。

正好肃慈是掌管刑律的官员,因此乔银解释议会职能,他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乔大人,您先别说累进税的事了……”

当然肃慈现在最关心的,还是路线问题,“咱们好像走错路了吧?这里是利济小路,不是利济北路……”

“啊?”

乔银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我在海外忙了两年,回来一看居然不认路了?呵呵……”

利济路,就是兴建赡民堂的地方。

赡民堂原本只有一座,后来又分为赡养老人,残障人士,残障儿童,健康儿童等多处堂院。随着街道扩建,就有了利济南路和利济北路。

另外,这里还是源州第一所医疗合作社所在地。

为了钻研医道,郎先生召集了诸多幕僚,游方和尚,道士们成立了合作社。随着乔银带回大量香料,药材,甚至元婴丹,终于让这所合作社也开始壮大。

医疗和残障赡民堂建在一起,本意也是为了救死扶伤。同时也为传播道术又打了一道幌子。

因为机构太多,修建的塔楼也越来越多,于是又有了利济东路和利济西路。

加上机构里的官员和干部们也要生活,相应的服务业也应运而生,终于就出现了利济小路,利济横路,利济侧路,利济偏路等一大片细街小巷。

等乔银终于找到儿童赡民院的大门时,肃慈都怀疑他是不是本地人了。

“乔大人,您也是打乡下进城不久吧?”

“胡说!我八岁中的秀才,就是在省城考上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