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阳神朋克 > 第五十八章 天变不足畏

阳神朋克 第五十八章 天变不足畏

簡繁轉換
作者:生煎包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1 22:31: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骆家是书香门第。虽不是千年世家,但也家风禀正,只求治国民。

骆诚国更是天资不匪。他九岁进学,十五岁中举,十六岁中头甲第二名进士,入驻翰林编修。

他殿试那天,还与一位同窗发生过争执。只因朋友取笑他说:“我小时候还救过你命呢。”

骆诚国当时年轻气盛,回敬道:“你赔老子家的缸!”

经此一闹,乱了他的心情,殿试原本无心再战。

但龙椅上端坐的太子竟然下了位,亲自帮他掌灯。

太子说:“不因外物而浮燥,戒急用忍。”

这句话,留给了骆诚国极深的印象。

后来他担任编修,帮太子起草文案,也慢慢知道太子在干什么。

当年真是亘古未有之盛况。

各国鸿儒都聚集在皇城之中,集天下之智慧,继前人之伟业,几乎触及了历代王朝都未曾到达的瓶颈。

骆诚国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他逐渐开始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沉浸于其中。

太子比骆诚国年长,性格也十分谦和,就像兄长一样亲切。骆诚国的妹妹更是受到太子赏识,二人时常相会,探讨洋务的发展。

骆诚国原以为,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下去。

但朝局动荡,他不会想到原本还在监国的太子,会突然被当堂弹劾。

骆诚国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员外郎。

他亲眼目睹军队包围了皇宫,太子被士大夫们围堵,硬生生从龙椅上拽下来。

太子被押出大殿时,望了骆诚国最后一眼。那时他感觉到了一种信念,传承到了自己身上。

后来太子被圈禁,先皇随之驾崩,朝局一度动荡不安。

不过令骆诚国欣慰的是,新登基的皇帝并没有对太子的新政全盘否定,反而尽力维持。

这也让骆诚国逐渐开始受到重用,慢慢从一个郎外员提拔担任要职,直到全面主持洋务。

当时,洋务衙门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骆诚国也一直在想办法搭救太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无论是骆诚国还是皇帝,都没想到太子竟然会被人刺杀了。

这件事情,终于让皇帝震怒了,甚至当庭咆哮。

而且当时他羽翼已丰,胞弟宜亲王更是抚远大将军王,总理天下兵马大权。

于是骆诚国又看到了一次兵马围堵皇宫的情景,不过这次被捆出大殿的,是一个又一个清流士大夫。

当时有人质问皇帝:“皇上滥杀忠臣,难道不怕留下千古骂名吗?”

皇帝怒斥道:“朕不想留这个骂名也不行了!”

这次清理门户,虽有借题发挥之嫌,但也绝对称得上名正言顺。朝堂上下没有任何敢反驳的声音。

废太子也是太子!

曾经监国十三年,与亿兆生灵有过君臣之谊,岂是谁想杀就能杀的?

最后,皇帝让骆诚国罗织出了忤逆大罪九十六款之巨,将一干朝庭重臣尽皆处死;外省官员被牵连的更是不计其数,一时间只杀得风云变色,人头滚滚。

也就是从那时起,新政才真正推行顺利,洋务衙门也重新站稳了脚跟。

皇帝和骆诚国,也因此落下了昏君奸臣的“美名”。

不过,明面上反对新政的人不在了,但背地里使坏的依然大有人在。

而且皇权也不敢直接和圣贤作对,骆诚国对一些特殊的人还得洗罪开脱。对这些人的处罚,最多让他们退休赋闲,远离朝堂罢了。

毕竟这些名门世家,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家族在民间声威甚大,高手也多,依然可以影响朝局。

这次生员罢考,明显就是这些世家煽动起来的。

因此骆诚国看到司马匡的信函之后,心里就明白了什么。同时也为这位同僚感到惋惜。

他原本不打算回信的。

毕竟已经年过半百。骆诚国早不是三十多年前,那个在殿试上差点与人打起来的热血少年。

于是他在书房里缓缓的走动了一会儿,心平气和的回到了桌前,慢慢的开始研墨。

略一思索,他便给司马匡写了一封回信。

大意为:

谨拜司马兄。弟,诚国。

兄所言洋务之事,愚早有浅言。我大肃地狭民稠,开荒造田乃是正途。

圣人云:“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是否可以认为,先古圣贤早就看到了海洋之广大,前程之似锦?愚以为是。毕竟圣贤就是圣贤,圣贤是不会欺骗我们这些普通人的。

而稼穑维艰,尚需一年才得成熟,垦田之劳,一代方见成效!愚闻前方军民大灾之难,尚不因天变而畏,官吏以身示行,老幼携力同心;愚窃以为,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业,何言有辱圣德之说?

愚自入朝以来,每常受公指教。私下以为与公游处相好之时日渐久,然每次议事多有不合。皆因所奉行之理念不同。想到皇上对臣寄予厚望,在朝堂议事之时不宜鲁莽,因此一直想契机详细道明原由,希望明公见谅。

儒家历来所争论,尤其在于名节与实际是否相符。若相符,则会取得天下之理。公一直见教的,无非认为洋务衙门侵夺了官员之职权,惹是生非;征敛民利,拒绝纳谏。以至于招致天下人的埋怨和毁谤。

愚却以为,自己是受命于人主,在朝堂上公开阐述洋务之利弊,而后正式成立衙门去执行,并没有侵夺任何官员之权力。

推行先朝善政,以兴利除弊,这不是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使百姓脱离赤贫,这不是征敛民利;驳斥邪门歪论,责难巧言谄媚之徒,这不是拒绝纳谏。

至于有如厮埋怨和毁谤,那是洋务衙门设立之初就能预料到的。

因为,人们习惯于因循苟且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不能体恤国事,随同世俗,把讨好上差当作本领;皇上于是想要变此风气,而臣不去估量敌之众寡,想要出力助皇上与之周旋,百官怎不气势汹汹呢?

如衣冠南渡,那是连百姓都埋怨,并非只有朝庭士大夫而已。高宗不以埋怨的人而更改计划,因为那是精心权衡利弊所动,所以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正如公责备愚在位许久,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以泽被百姓,那么愚承认有罪。但因此说,现在应该自请罢黜,什么事都不再去做,墨守之前的陈规旧法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愚敢领教的了。

更何况,有的政务三年五载便可成效,有的政务却要三五十年,亦或更久才能见初见端倪。所以公之所言,愚想扬名四海,以留圣贤美名?愚从来没有想过。只要洋务得以传承,利之国民,这就足以让愚欣慰了。

虽然政见不合,但愚还是对明公仰慕至极。望明公体谅愚之用心,也不要埋没公忧国之意。即留愚有用之躯,再听明公教诲,以尽忠报效国家。

愚生骆诚国,惶恐回拜,尽述所悟,不知所云……

写完回信,骆诚国搁下笔。

回首窗外,原来天已经蒙蒙亮了;他慢慢拧熄了岩油灯,再次踱到了窗边。

“听说,洋务学堂又有一期生员要毕业了!希望这些年轻人能不负所望,考出好的成绩啊……”

东方升起的红日,渐渐照亮了骆诚国端正的面庞。

……

一个月后,廉州府。

廉州是岭南第一大州府,位于国土西南端,也是大肃海岸线的西陲起始之处。

再往西南,便是南安国境。

廉州原是粤东省的一块飞地。二十年前被皇帝找了个由头,划到了粤西省。

因为粤西和它不熟,粤东又管不着,于是廉州成了一个行政独立的港口。

加之它原本也有一处洋务衙门,所以廉州也和珒门一样,保留了海军。随着新政推行顺利,数十年间,这片贫瘠的渔村一跃成为了巨大的贸易口岸。

所以廉州只是一个府,但最高行政长官却是总督,直属于大肃朝庭管辖。

作为连通西南诸国的市地,廉州贸易兴盛,经济繁华。其主城人口也有二十多万,并不比源州差多少。

加之岭南民间多有商贾,百姓跑海者甚众。较大的三桅帆船在富裕的商户中也并不罕见。

不过今天,廉州港口上又多了几艘装载有火炮的二十丈巨舰。这明显不是普通商户用得起的。

有见识的人自然知道,这是洋务衙门又有海员参加考核,准备出师了。

岸边的官港上,乔银和参加考核的三期学员们站成一排,接受检阅。

看着这些成长起来的后辈,祁云伟眼中满是欣慰。

他说道:“恭喜你们,年轻人!今天是你们的好日子,通过考核,以后我们就是真正的同僚了。希望你们考出最好的成绩,奔个最好的前程!”

“是!”

乔银他们齐齐应了一声。

洋务考核,只要不出现叛国,私逃这样原则性的事端,绝大多数都是能出师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出海远航的能力。很多人毕业后会被安排进海关等文职衙门,一样可以发光发热。

“准备出师!”

随着祁云伟一声令下,各方学员都带着所属的水兵,水手团队,登上了准备好的大舰。

乔银登上的,正是缴获来的那艘准三级战舰。它如今已然修复一新,被正式赐名“银环号”。

“瑚州号”的名字被那艘二级舰占用了,所以衙门就把银窗岛的名字给了这艘船。

这两艘大舰虽然不再年轻,但至少能再用二十年。

对于登舰,乔银丝毫不陌生了。从剿灭瑚州水匪开始,他的人生就和军舰不再分开。

但这一次登舰,意义非比寻常。

上舰之后,先仔细寻视了一遍舰内的状况。以后出师,“银环号”将是乔银的海船。

大舰基本上是按照他呈上去的规划修缮的,首先水兵和水手区都有了隔间栅板,长官的楼舱也拆除了许多华而不实的设施,这让乔银非常满意。

从军库舱,弹药舱,到水手舱;再到水兵舱,板甲,桅楼,最后来到了粮水舱。

因为这艘“银环号”的功能定为协同,所以把炮台和弹药的配置降低了些,使用的救生船也不是牙舰。这样物资的存储更多,大舰的承载能力基本能与三级舰持平。

“参见知舰大人!”

见乔银进了舱门,把守在这里的水手们马上站好,杨树向前拱手行礼。

乔银也微微拱手还礼:“诸位兄弟少礼!我这次参加考核,全仗大家的帮衬,因此出发前万事俱要齐备。干粮和淡水必然是要抽查的。”

“大人请!”

杨树没有任何顾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