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阳神朋克 > 第八十九章 骨干部分

阳神朋克 第八十九章 骨干部分

簡繁轉換
作者:生煎包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1 22:31: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此次出航,没有紧急战事,加之又携有百姓,所以航速并不急。直到第三天下午才抵达瑚州。

靠岸之后,各船执事官吏放猪一样将流民赶上了港口。乔银他们也送周近和随时官吏一同登了岛,准备在这里休整最后一夜。

曾经的黑云寨,如今早就变了样子。除了已经修好的炮台依稀有当时的影子,原本黑沉凌乱的设施大多修缮一新,类似于内陆的小村镇了。

瑚州原本有一万多奴隶,开垦的田亩约百余顷。收复后一直由洋务衙门在代管。

如今仅过去一年,就有不少内陆人接二连三的逃到瑚州,人口已接近三万,几乎翻了一倍。

新开垦的土地也向内延伸了许多。

乔银在村寨外转了转,就找到了当时砍伐虹衫的遗迹,这里现在已然成了农田。

可以说周近这个知县,也算名副其实。三万人口,也当得起一个小县了。

周近一上岛,就带着随行官吏大致了解了一下当地情况。然后和洋务衙门的人做交接。

瑚州的设施自然及不上内陆,不过像样的宅子还有几间。以前大小头领的住所,也都翻修过。

比如公孙恩的潜邸“怀恩殿”,现在拆除了许多后宫隔墙,重新整改之后成了县衙。大门上挂起的“瑚中县衙”四个大字,也算气派。

周近带在身边的人很多。除去县丞,县教两位副手,还有内陆拨来的百十个衙吏。此外还有百十名由太平庄中拨来的农民。

这些农民,自然都是熟悉如何组织农庄生产的人。

按周近的经验,一个什长可以带十个人一同组织生产,能力强的可以带几十个。生产过程中,他们还能发现培养有能力的人也成为什长和伍长。

等新人成长起来,就能再培养更多的人。这其中有周近的功劳,也有“庶民蒙学”的功劳。

周近的新政能试行,和百姓们识字开蒙是分不开的。

这种有能力上传下达,组织生产的人,是政策推行之基石。他们未必是官员,但作用比官员更为重要,周近将他们比作队伍的“骨干部分”。

所以“干部”不是官,但在逢年过节,衙门也会适当给予补贴,改善他们的生活。

干部的待遇,会激发其他人的进取心。与其强迫百姓遵守新的生产方式,不如让他们自发的向新政靠拢,哪怕初衷是为了年节时领的那点酒肉钱粮。

加之瑚州离内陆并不太远。源州府的巡府,知府,知县,洋务衙门都会给周近鼎力支持。开发瑚州所需的粮食物资,也会尽可能的调配。

还有程松铭和林芝良两位武举人,李缘宏这位武进士也过来捧周近的场,暂时充当他的幕僚。

“李兄,程兄,林兄,我哥就拜托你们了。”

乔银对此也很是感激。有他们在,县衙的安全问题起码有了保证。

程松铭笑道:“乔大人说哪里话?这次来到泯南,让我们兄弟大开眼界,能跟着周大人这样的人物一起做点实事,才不枉我们求取了半世功名。”

自从来到泯南,看到了太平庄,这三位客人就被一点点折服了。他们来到瑚州,完全是心甘情愿,不存在乔银帮过谁,拉谁入伙这种事。

不光是他们,就是泸源,胡三娘这些有庄园的人,太平庄周边的诸多开明士绅们,丘掌柜这些在乡下有田产的商户,也都响应新政,效仿周府整改土地,请太平庄的干部过去指导生产。

若问为什么?

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就像乔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冒死出去航海一样。

将士们为什么要保家卫国,义士们为什么要舍已救人,弱者遇难我们为什么会同情……世上有很多为什么,但没有必要问那么清楚。

正如那些清流士大夫为什么禁海,为什么兼并土地,为什么鱼肉百姓。乔银也没有兴趣知道。

总之,这次的新政上始皇帝,下到乞丐。大家各自有不同的需求,但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形成一股力量,反而应验了圣人的那句话。

“君子和而不同。”

乔银带着几位客人在瑚州走了一小圈,不觉天色又晚。一行人才意犹未尽的回到县衙。

县衙大堂上,明亮的岩油灯照亮了桌案。

看着在案前认真整理材料的周近,乔银也没再打扰他。周近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把瑚州构建成理想中的样子,需要一点一点抽丝剥茧的治理。

眼见夜色已深,乔银便先回了自己的船上。

……

“起航!”

次日放明,三艘远洋大舰终于再渡起航。这一回是真正要离开大肃的国土了。

风浪中,船行渐远。回头眺望瑚州港口,乔银还能看见周近他们送行的身影。

直到瑚州的港口消失在视野之外,剩下的便是尚未开发的荒凉滩涂,和岛屿深处大片的森林。

最后,滩涂和森林也终于到了尽头。乔银又看到了瑚州岛的东南山岭。

瑚州南岸,地处北回归线。超过千丈的高山之上,全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哪怕现在内陆的许多树叶都开始枯黄,这里依然是生机勃勃。

随着航程越来越远,瑚州岛的轮廓也逐渐变得模糊,直到模糊得难以分辨。

“我们,终于离开大肃的国土了。”

乔银一时又有些感慨。哪怕试航的时候也远离过陆地,但和现在的感受多少有些不同。

郎先生也站在甲板上,放眼眺望南方。那里只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更不知道会通向何处。

看着乔银巴巴的望着大肃,他忍不住打趣道:“怎么了小乔,这么快就开始想家了吗?”

乔银回过神,连忙说道:“怎么可能。”

郎先生笑道:“这次的航行,恐怕会很漫长啊?你打算怎么消磨时光,想学一下牌九吗?”

乔银也笑了笑:“这个就不必了。我早就做好了打算,远航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修炼!”

“修炼?那可太好了。”

郎先生听了,便从怀中摸出一本小册子。“你看这是什么?”

乔银接过来翻看了一下,不由得惊道:“轮回经!”

郎先生笑道:“不错,正是轮回经!可惜不是正本,是廉州天龙观手抄的残本。我们一直指望有人能参悟一下,好给祁大人治好伤势。”

“残本,也很不错了!”

乔银边翻看,边流露出惊喜,“有了经文,我能给祁大人治伤的把握也就更大了!”

郎先生说道:“我也相信你的能力,但万事不要勉强。这经文不是原本,没有确切的观想图像,所以也一直没人敢修炼。如果有阻碍,你千万不要冒险。”

乔银合上书,点头道:“放心,我会小心的。”

一部功法,无论是修武还是修道,文字和图像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文字没有图像,就无法直观的描述表达的内容,只有图像没有文字,也无法确切掌握细节。

特别是轮回经这种幻术秘典,就是拿到原本经文修炼都风险极高,更何况是抄本。

抄本的价值,肯定不及原本。

就像乔银当初得到的八部神王经,最具价值的观想图像就是那尊金蟾。他现在也能把经文写成抄本,甚至把悲母还魂经都写出来,别人也能拿来修炼。

但别人没见过乔氏,哪怕见过,也无法体会到这位母亲对子女的慈爱。练出的神通自然不可能有乔银这样神奇,只能凭个人感悟定论了。

好在乔银对轮回经的理解,在观想上并不缺失。他几次落入过幻空的幻术之中,又在察看祁云伟伤势时看到了六道的法阵,并且完全记忆在了念头里。

再加上他有幻灵佛珠这样的法宝,只要和郎先生慢慢参悟,得到的成果至少能有个七八成。

很快,乔银和郎先生一同回到了船舱,一起先讨论经文上的含义,为将来的修炼做好准备。

银环号也跟随瑚州号,乘风号向着南方大洋飞速航行,在广阔的大海上呈现出一种壮丽。

……

西北季风的形成,是海洋与内陆的温差所致。所以离海岸线越远,海洋较内陆的积温越高,风力也就越足,风帆鼓起的幅度也就更大。

另外,从北向南的东瀛寒流也从瑚州海峡流向南大洋。这也是乔银当初追袭公孙恩顺行的寒流,它的流速达到每个小时辰五海里(远洋时将一个大时辰分成上下两个小时辰,方便计算航速)。

如今这三艘风帆大舰,平均航速在十到十二节之间。而在完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航速已接近十六节,远超海船航速的危险指数十四节。

不过舰队的航线在洋流之上,因此听起来危险,实际上稳如泰山。

从早上天蒙蒙亮开始出航,到太阳西沉后天色变黑才停航,一天的航行时间整整六个时辰。

按每个小时辰航行十五海里保守测算,舰队一天总共航行超过一百八十海里,离瑚州岛的距离已有六七百里。

这样的航行,当真只有在天时,地利完全占尽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堪比朝庭六百里加急的快马。就是神魂高手夜游一千,日行八百,也不过稍胜一筹。

随着三艘大舰相继停船下锚,各自开伙造饭,就如同当初试航的时候一样,轻车熟路。

停舰之后,各舰之上的官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航海日志。各知舰,舰丞,都统都要仔细审查日志内容,然后签名留证。

水手们也相继来到甲板上放风,排队打饭。

如今的舰队人数要少上一半,不用那么拥挤,活动空间也更大。

银环号上,照例是范大师傅负责掌勺,其乐融融。瑚州号也是当差休息两分开。

乘风号上的方皓,开航之初依然展露着旺盛的精力,在船上管天管地,声震四海。

“单论嗓门,老方简直要比得上武圣了。”

天黑下来后,乔银便坐在甲板上,望着深秋天空上稀疏的星辰,慢慢整理着自己的修为。

听着乘风号上的动静,乔银真庆幸自己没和方皓在一起航海。

旁边,郎先生正在岩油灯下翻阅着一些功法图文,口中只说道:“但愿他别搞出哗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