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368章 控制世界的经济学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第368章 控制世界的经济学

簡繁轉換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1 22:31:1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只是事到临头。

张居正心中又难免生出了一点不舍。

毕竟。

当下这座北京城,才是大明朝的权力中心。

若是离开这里,自己想要推动朝廷变法革新的事情,就要耽搁下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自己离京任职,原本在朝中聚拢起来的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恐怕也会受到影响。

不说这些人可能会受到牵连,就是往后这些人还会不会继续支持变法也是两说。

但严绍庭此时提出的这个话题,却明显是吸引住了皇帝的注意。

张居正是和等人。

自然看得出,虽然严绍庭提的这件事,看似只是涉及金银这等黄白之物,但背后却依旧是牵连着变法革新。

毕竟。

若是朝廷当真要出海开采倭国海上的那座金银岛,便算是开了大明朝的先河。

而同样按照严绍庭所说,朝廷必然会在水师方面更进一步的增加投入,用于打造战船,招募士卒、水手。

大明朝往后会越来越倾向于海洋方面。

毕竟当下,朝廷每年就能直接通过海外的丝绸贸易获利千万。若是加上开海之后通商所得,这其中的价值已经不可估量。

不得不说。

严绍庭为自己想的这个法子,算是个好法子。

但终究需要自己远离朝廷,离开这个能让变法政令从上到下推行的地方。

因为厌恶极了在朝中与徐阶争斗的张居正,陷入纠结之中。

而道台上。

嘉靖却在心里算着另一笔账。

说到底,嘉靖还是大明的皇帝,考虑的除了钱粮,还有旁的。

他不由缓缓开口:“朕刚刚在想,朝廷如今做着丝绸的买卖,也已经开海通商,朝廷所得金银也必然会越来越多。若单单是为了倭国海上那座所谓金银岛,便大肆催促水师督造战船,是不是有些浪费。便是到时候将金银都弄了回来,天下百姓恐怕日常之物价格也必然会水涨船高。”

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常识了。

就算是嘉靖,也能看的明白。

严绍庭当即拱手开口:“陛下英明,若单单只是开采海外金银,与海外诸国通商赚去金银财货,我朝民间物价必然会因为金银大量涌入而变得如陛下所言水涨船高。到时候,这些涨起来的价钱也都得要我朝的百姓们白白承担。”

嘉靖瞄了一眼严绍庭。

他的脸上带着一抹笑容。

自己没有这小子那么多赚钱的门路和点子,但看人用人却是准的。

嘉靖当即幽幽发笑:“看来,你已经有法子解决这个问题了。”

嘉靖脸上带着浓郁的笑容。

他对严绍庭这小子看的最准。

要是这小子没有想好万全的法子,就不会急匆匆的将这个事情提出来。

而这一点,也正是自己一直看重这小子的原因所在。

就连张居正亦是侧目看了过去。

他实在有些想不到,严绍庭究竟要如何能在这件事情上,顾虑到金银涌入导致大明物价上涨,而且还能让这件事始终和将来的变法革新联系在一起。

这可是个大难题。

就算是自己当下,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鱼与熊掌。

到底还是难以兼得的。

张居正目光平静的注视着严绍庭,心里头却并没有多少期待。

严绍庭则是不急不慌,显得甚是从容。

他缓缓当着老道长和老张的面,缓缓开口。

“微臣以为,若想解决此事便要首在流通。”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情。

那就是,钱只有流通起来,才能被称之为钱,才能发挥原本的作用。

若是无法流通,那就是一堆金属而已。

不能起到半点作用,还会平白拉高物价,增加百姓负担。

而这个说法,其实对于嘉靖和张居正来说,并不是什么难懂的点。

嘉靖更是皱眉道:“朝廷历来都有旨意,不许民间私藏金银,更不许重陪葬,将金银埋于地下。但我中原风俗如此,又岂能一时改变?”

严绍庭摇了摇头。

“回禀陛下,臣说的流通,并非是要让我朝内部钱财流通,而是用往后必然会越来越多的钱钞,转为各类货物,流通与海外。”

这话立马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

他当即不由开口:“如何操作?以货物流通海外,又是何等道理?”

严绍庭侧目看了一眼张居正。

随后则是看向上方的老道长,继续解释:“微臣以为,朝廷若简单颁行旨意,很难改变当下国中局面。但朝廷却能从上而下的推动事情,使我朝能多产各类货物。”

说到此处,严绍庭的脸上流露出一抹浓郁的自豪。

他器宇轩昂,自信满满道:“放眼天下,诸国林立,唯我大明可傲视天下,我朝所产之物,皆为诸国竞相追逐。一件官窑瓷器,便能引得诸多外商趋之若鹜,而若这瓷器之体型越大、规格越高,则外商愿以万金购之。更不要说,我朝所产那些精美绝伦的丝绸、漆器等物。微臣望遍诸国,无一国能有之。而这,也必将成为我朝称霸天下的真正利器!”

这一刻。

严绍庭就是这么的自信。

因为。

他所说的,就是事实。

当下这个时候,就是独属于中原的销售市场。

严绍庭接着语气放缓:“而我朝虽然地大物博,可却也有众多事物,非我朝能产。诸如南洋香料、西洋宝石,更莫说我朝一直紧缺的易于开采的金银铜铁,乃至于是山中巨木。

“朝廷只消以政令推动,鼓励我朝民间大肆生产成品,进而通过如今已经通商的海路,将我朝所产之物运往海外诸国,再与当地换成我朝所需的一切原料,将其带回。

而这其中,必然也是我朝占据上风。一旦此事操办得当,不需要多少年,可能只需要三五年海外诸国就会变得离不开我朝,往后必将纷纷仰仗我朝鼻息而生。”

贸易限制。

这才是严绍庭真正想说的事情。

用贸易的垄断,来真正控制海外诸国,从而用大明大量生产的物品来控制这些地区,去大肆掠夺那些原材料。

一旦这件事情做成。

至少放眼望去,将来的几十年里,大明都能成为控制这个世界的唯一的国家。

严绍庭停顿了一下,换了一口气,而后笑着说:“陛下,这才是微臣想说的流通之法。”

道台上,嘉靖还在思考着这件事情其中利弊和可能。

而张居正已经是醒悟了过来。

一旦这件事情真的做成。

那么什么变法革新,都将不再会有阻力。朝廷当下之所以会有这么多针对变法革新的阻力,完全是因为中原的利益早就已经被所有人分好了。

谁也不愿意让出自己手上的那一份利益。

可若是按照严绍庭说的这个法子,那么只需要将这件事做成,日后海外的利益将必然会超过中原内部能产出的利益。

甚至……

或许有朝一日,天下百姓都将不需要再缴纳田赋!

因为朝廷完全可以靠着海外的利益,来供养天下!

那才是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的大同世界啊!

不!

张居正很快就否定了自己心中的设想。

因为不只是如此。

而是真到了那一天,可能天下百姓都将会舍弃耕种田地,转而去生产那些能销往海外的事物。

土地,也就真正变成了不值钱无人问津的东西了。

中原千年之困,似乎真的有了一个可行的解决之法。

张居正心中满是震惊。

虽然这只是一个设想,但却至少给了人们一个设想的机会啊。

他当即压着心中的激动,沉声道:“所以严宾客今日所言,水师督造战船,出海控制倭国海上之金银岛,使我朝能在其上开采,并非是全盘谋划,只是开端?”

严绍庭看了眼似乎是明白了自己真正意图的老张,点了点头。

“大学士慧眼,我之所以于陛下圣前奏议此事,其实皆是因为若要促成此事,使我朝所产货物能行销海外诸国掠夺各地原料,便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师保护我朝在海外之官民安全和利益。”

得到严绍庭肯定的回答后。

张居正立马摆正态度,双手抱拳,看向道台上的嘉靖。

“皇上,虽然微臣不如严宾客知晓海外之事,但严宾客今日所说却是符合常理。一旦我朝所产货物能大肆行销海外,不需要多长时间,最多三五年,我朝所产货物席卷之地,必然离不开我朝。一旦此地不敬,我朝便可以切断货物通行,即刻使此地大乱,而我朝却不费一兵一卒!”

这是真正的制衡之术啊!

张居正心中惊讶之余,对严绍庭的评价正在无限的拔高。

这一刻。

在张居正心中,严绍庭真正有了谋国之能,是能在日后入阁拜相,与自己一同将大明治理成一个万世盛世的人。

有了张居正为自己的话站台。

严绍庭心中松了一口气,还算老张是有点眼光的。

他则是重新抬头看向老道长:“陛下,臣之所以在昌平书院开设百业,其实也是为了激励百姓子弟,能多学技艺,能在往后为我朝带来更多的新事物、新的商品,可以用这些货物去席卷海外诸国。”

张居正这一刻已经忘了变法革新和自己要不要离开京师的事情了。

他双手紧紧抱拳:“皇上,臣以为朝廷当降下旨意昭告天下,凡是新生之物,皆可得朝廷激励。若能有造出新物之人,便可赏以财帛,而一旦这些新物能大肆生产售往海外,更可朝廷降旨褒奖!”

张居正目光闪烁,虽然大明当下的货物很多,但只有大明能生产的东西更多,才能更好的控制海外诸国。

他甚至是开始微微有些激动道:“一旦有朝一日,海外诸国凡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皆需仰仗我朝售卖,则我朝王道便可宣威天下,也必将真正达万国来朝,陛下即为天下共主!”

这话一出。

道台上,原本还在思考着严绍庭今日所说的这个能控制天下的流通之法的嘉靖,不由的心中猛的一颤。

万国来朝。

天下共主!

这可是远超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的大功绩啊。

前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成为后世君王之典范,那个天可汗的头衔加成可是不少。

严绍庭不由侧目看了一眼张居正。

没想到,老张竟然也能生出这等大的抱负来。

他立马又笑着说道:“其实,若是我朝操办得当,关外之事也能遵循此法,使关外蒙古人、辽人皆为我朝所用,永远离不开我朝,而需依附于我朝羽翼之下。”

其实过些年的隆庆合议,也就是这个路子。

当下辽东局势在大多数时候处于稳定状态,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朝廷一直在给关外的部族发放通商的文牒。

没有人是真的愿意将脑袋悬在腰上,和大明作对的。

当然。

严绍庭也清楚,自己说的这句话是将大明内部的问题给屏蔽掉了的。

而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

边疆地区,很多时候那些掌握军政权力的人,都在干着养寇自重的脏事。

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就弄明白。

若是边关终日无事,年年太平。

朝廷又如何会心甘情愿的拨付那海量的钱粮?

这里。

严绍庭就不得不点名辽东的某人了。

虽然前期确实有功于朝廷,但后期却渐渐狂妄自大,最后将养寇自重这事给玩脱了。

最后的结局就是。

大明在辽东彻底失去控制,进而因为鞑子入关的事情。

其实一开始朝廷在辽东,充当的都是裁判的角色,平衡各部各方的纷争,与各方保持友好的关系,双方通商。

只是某些人啊……

呵忒!

严绍庭不由在心里唾弃了一嘴。

不过话分两说。

万寿宫内殿。

严绍庭望向老道长,语气真诚道:“陛下,此事若是办成,决不只是开疆拓土之功可以比拟,一旦做成则万国皆需仰仗我朝。一国兴荣皆在陛下一言之下而定!”

道台上。

嘉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

他的目光闪烁不定的看向严绍庭和张居正。

在他看来。

这两人算是朝廷里难得的能干之臣,却都年纪轻轻,完全可以在朝中干上几十年。

他当即沉声开口:“此事,当真能成?”

“朕能期待有朝一日,看到万邦来朝。”

严绍庭眉头一挑。

瞟了老道长一眼。

这个不要脸的!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