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三百三十三章 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三百三十三章 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

簡繁轉換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3 22:34: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33章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4k哈)

经过苏允的运作,工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苏允也争分夺秒开始施行他的计划。

第一要务乃是治河。

之所以苏允将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因为黄河泛滥乃是有宋一朝一个极大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宋朝一个不断失血的伤口!

根据苏允统计,黄河平均每一两年便会发生一次决口或改道,每次淹没农田数十万至数百万亩。

比如说天禧三年河南滑州决口,淹豫北丶鲁西三十馀州县,毁田数百万亩。

最近一次是熙宁十年,澶州决口,淹没四十五州县,导致河北平原「千里无复耕桑」。

而正因为河患频发,土地盐硷化丶河道淤积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河北丶京东路等传统产粮区也在逐渐荒废。

收入在减少。河北路在黄河改道后,农业税从占全国15%降至不足5%。

支出则是在大幅度的增加。

单次大灾需调拨数十万石粮食,如澶州灾后朝廷拨粮五十万石丶钱三十万贯赈济。

年均治河经费约占财政收入的2%-5%,每次大的决口,单次耗资可达岁入的1%(约60万贯)。

而因为黄河决口,导致的漕运中断与商业衰退亦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黄河决口常阻断汴河漕运,导致京师开封粮食危机。

例如,当年滑州决口后,汴河断航数月,粮价暴涨三倍。

长期以来的影响是,河北丶山东商路因水患荒废,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出现逐渐南移迹象。

而上面那些只是从经济上计算,黄河决堤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大量百姓的死亡。

澶州决口时候,「溺死者无算,浮尸蔽河」,据事后统计,当年可能死了十几万百姓。

而且不仅如此,直接淹死的其实并不多,后期死的可能更多,比如说庆历八年商胡决口的时候,数十万河北流民南下开封,当时都城米贵,民多饿殍,死者何止数万!

而治河徵调民夫常达10万-30万人,如熙宁年便徵调10万兵卒丶15万民夫参与治河,导致农业生产中断。

而这些年来,河北丶山东大量人口南迁,北方劳动力锐减!

这导致的后果是北方经济总体衰落,而北宋经济总体衰弱的影响是对防御辽国上的成本增加更多,因为北方粮食不稳定,必须从南方调入,成本更是飞涨!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苏允得出了一个结论:北宋黄河灾害造成的总损失难以精确计算,但其影响远超经济范畴!

在经济上拖垮北宋的财政,加速了「积贫」局面;

在军事上削弱边防,迫使朝廷依赖「以金钱换和平」;

而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流民潮动摇了统治根基。

所以,治河在苏允看来乃是重塑北宋国运的第一步!

然而在苏允召集来全国优秀水利工程师前来汴京一起开会讨论之后,发现在北宋当下的技术条件下,想要治河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否则也不可能几年发生一次决口,而朝廷依然只能容忍。

苏允听取了各位水利工程师的汇报之后,总结出来黄河频繁泛滥的原因,根本主因还是因为泥沙淤积!

泥沙淤泥导致河床抬高,河床抬高,自然会导致改道频发。

水利工程师们在苏允的鼓励之下,结合当下的技术条件,有效治理需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是必须系统筑堤与加固,进行需大量夯土堤坝,辅以木桩丶柳条等材料加固。

随后是分段维护,将黄河分为若干段,设专职官员,如「河堤使」负责巡视修缮,避免全线崩溃。

三是疏浚河道与分流减淤,定时组织民夫挖沙疏浚。

四是分洪区建设,在低洼地带开辟滞洪区,牺牲局部农田以保护下游。

当然,也有人提出在黄河中游(如陕西丶山西)推广植树,减少水土流失丶设立「水则碑」监测水位,建立驿马快报系统,提前疏散沿岸居民等等。

这些提议可以看得出来大宋朝的水利工程师的确是有真本事的,提出来的这些解决方案有解决根本原因的,也有解决当下问题的。

但在计算了一下成本之后,别说是水工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连苏允都觉得所需的钱太多了!

若实施大规模疏浚丶筑堤和分洪工程,需一次性投入约两百万贯到五百万贯的资金,而后续年维护费增至两百万贯以上!

这些成本是可以算出来的,材料费包括木材丶石料丶柳梢等占大头,至少要占整体花销的四五成,也就是要花个二百多万贯左右。

而人力徵调的成本保罗民工丶兵卒口粮与工钱,要占成本的三到四成。

至于剩馀的一二成成本,嘿嘿,水工们没有说,但苏允却是心中明白,那玩意叫**损耗,可能高达两成,这还算是钱花到实处了,若是有心更黑的官员,直接给你干到七八成!

你以为到这儿就算是完了?

远着呢,苏允知道这里面还有更大的隐性成本,比如说灾后赈济丶减免赋税丶移民安置等间接支出,可能超过直接工程费用。

不过还好,这些是朝廷支出的,跟工部没有关系,倒是不用去考虑这些问题。

水师们提出来这些方法,讨论过程之中,苏允倒是被启发,或者说萌生了几个想法。

一个是束水攻沙与蓄清刷黄理论的提出。

另一个则是混泥土筑堤的想法。

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上升,用束水攻沙以及蓄清刷黄的方式可以代替人工清淤。

这个理论的提出让水师们十分兴奋,立即进行理论上论证以及可能性实践。

而苏允则是召集工部的材料工匠来讨论混凝土的可行性。

黄河之所以屡屡泛滥,一是淤泥淤积,其次则是河堤用泥土构筑,在受到河水长期冲刷之下根本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因此很容易溃堤。

若是用了束水冲沙以及蓄清刷黄的理论能够成功用于实践,再加上用水泥混凝土来营造河堤的话,说不定可以让黄患大大地减少,如此可以畜养起来大宋朝的一口元气。

不过跟工匠们讨论之后,发现困难亦是重重。

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又有经济上的。

在大宋里寻找水泥的原料是不难的,大宋疆域内,如河南丶河北丶陕西等地的石灰石储量丰富,开采技术亦是十分成熟,在宋代已广泛使用石灰。

至于黏土在黄河流域十分易得,只需筛选出高矽铝成分的黏土即可。

至于石膏在苏允的印象中膏矿分布亦是很广,虽然大宋尚未系统开发,需额外勘探与运输,但应该也不难找。

至于燃料这一块更是无须担心,大宋煤炭开采已具规模,如山西丶河南等都有,可支撑高温煅烧的需求。

现在技术上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窑炉温度丶另一个是粉碎工艺。

听工匠们介绍,这种煅烧工艺对于温度要求很高,现在的技术未必可以达到,须得寻找专门烧窑师傅才知道。

苏允派人寻了瓷窑师傅过来,瓷窑师傅描述了一下,苏允顿时皱起了眉头,根据师傅的描述,这温度或许还差得不少呢!

不过这个倒是没有关系,或许通过改进窑炉结构与通风系统,如增加烟囱高度丶强制鼓风,或可达到目标温度。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其次是粉碎工艺,大宋已有水力石磨,可初步粉碎原料,但细度不足,需人工二次研磨。

不过这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苏允相信有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以及宋代的现有的技术结合,肯定是可以造出来水泥的,但关键要能够算得过来经济帐。

不过苏允很快也就决定了:必须做!

这事情很难,但却是必须做的!

而且现在可以依托黄河治理这个大工程项目的情况下,有多达二三百万贯的资金可以用来研发生产水泥,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再想要让水泥诞生以及推广可就难了。

于是苏允开始让工部兵分两路,一路是让水师们带着人开始考察黄河,制定治理黄河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许多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有可能。

这是因为虽然之前也年年在维护黄河,但现在这种方式与之前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治河方案,因此所需的时间要多得多。

正好,苏允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水泥的研发。

水泥的研发乃是科学项目,不是一拍脑袋便可以的,不仅须得研发出来合适的水泥精准配比,还得研发出来均化工艺。

水泥要求石灰石丶黏土丶铁矿石按严格比例混合,如矽酸盐水泥配比为石灰石80%丶黏土15%丶铁矿石5%,在不知道这个配比的情况下,便需要进行不断地尝试。

而大宋缺乏化学分析手段,依赖经验调整,成品强度波动大,因此得培养出来一批可以用经验进行调整的材料师。

因此,这个过程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少,若是按照一般的科研的程序,这个过程从研发出来,到开始小规模试验,到工艺改进,到最后的大规模生产的过程,或许需要多达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但现在苏允没有那麽多的时间,从研发到最终大规模化生产,他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够赶上治黄工程。

如此一来,时间可就是非常紧张了。

若是没有一个极为严密的机构来进行统筹,要在这麽短的时间内完成此事,亦是绝无可能。

因为研发过程之中不仅得统筹各大矿场丶还得统筹瓷场丶工匠丶研发各种工具用于生产,制定各种工艺标准等等,这不是一个松散的团队可以做到的。

因此苏允开始苦笑,他发现,在这个时候要做一个事情,便须得从零开始做起。

便比如现在,他又得开始筹办一个研究院了。

不过还好,他原本便有这个打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研究院给搭起来!

苏允原本就打算构建一个集中各行各业匠人,进行工具研发推广,并且将大宋朝的各种尖端技术推广向民间的机构,唐宋积攒下来的工程技术等是很多的,比如说当朝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苏允看过这本书,这本书涵盖天文丶数学丶物理丶地质丶化学丶生物丶医学丶工程技术等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另外还有类似还没有出现的《营造法式》这类书,是后世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建筑技术规范,详细记录宋代木构建筑的设计丶施工丶材料及工限。

这些书籍虽然在宋朝出现,但在推广上并不广,更别说在实际上生活之中进行大规模的运用。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成应用成果,大量的技术被束之高阁,而民间依然沿用旧的技术。

苏允打算打造一个机构,一是收集各行各业的尖端技术进行推广,让各项新技术在行业之中大规模运用起来。

二是针对各行业的技术痛点,进行专项研发,推进行业技术的进步。

三是要实现他自己的各项技术上的构思,必然说开发蒸汽机丶水泥丶炸药丶枪械等新技术。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这个研究院给建立起来,在研发水泥之中,进行不断地规范引导,形成一种与后世科研相类似的工作方法。

当然,苏允在后世也没有搞过科研,但他搞过管理,他有信心用后世先进的管理办法,然后让当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沿着他的思路,进行一个革命性的创新,群策群力之下,未必就不能搞出来一套成熟的科研规范来!

苏允对这个机构的期待是颇大的,就宋朝当下的局面,想要在政治上破局太难,在军事上他做过一些努力,但实际上阻力太大,那就换一种方式,在大宋朝推动一场工业革命!

工业狂潮之下,势必改变大宋朝的经济基础,然后浪潮自然会卷向上层建筑。

当然,这个效果如何苏允并不能预测,但无论如何,大宋朝需要这麽一场工业革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