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三百五十章 《丁卯别门生》!(4k哈)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三百五十章 《丁卯别门生》!(4k哈)

簡繁轉換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3 22:34: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50章《丁卯别门生》!(4k哈)

王抱朴太全面了!

王抱朴除了身材有些矮小出身贫寒,其馀就是六边形战士!

论学术,他是众人之首;

论经济政治理论,他亦是佼佼者;

论处事不惊,他不逊色平子澄;

论手段,阮川桥都对他颇为敬佩;

论团结众人,长袖善舞,韩幼安都得甘拜下风;

论军事能力,苏允赞誉郑朝宗可为韩信,但赞誉王抱朴却是可为大宋之李靖。

这就是为什麽众人各有本事,但就是以王抱朴为首的缘故。

因此王抱朴这麽一开口,众人便尽皆不说话了。

苏允闻言笑道:「守真不行,守真乃是堂堂状元郎,哪有去西北的道理。

真要将你派去西北,说不得有人说你得罪了人呢。」

众人尽皆大笑起来。

这会儿韩幼安笑道:「还得是我去,先生,交给我吧。」

苏允笑道:「你也憋屈,你的才能,可为宰相,当然也可以为将,但这回的事情你还是不太合适。」

韩幼安顿时有些憋闷。

平子澄安静道:「先生,还是我去吧。」

苏允看了一下平子澄,还没有说话,郑朝宗便道:「先生,这种事情除了学生,别人去还真是不合适,还是学生去吧。

您放心,这数百静塞军交给我,学生会让他们成为学会最忠诚的士兵!」

苏允笑着点头道:「可。但是海夫,这一去,可能便是经年,你可是想好了,西北苦寒,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得了的。」

郑朝宗笑道:「先生,学生尤其仰慕您当年在西北的丰功伟绩,想要沿着您走过的路,去追寻你的伟大,因此学生不怕苦,先生能吃得了的苦,学生哪有吃不了的。」

毕太华:……人长嘴是为了吃饭,但你郑朝宗长嘴是为了说漂亮话罢?

苏允微笑点头,道:「你既然有这个思想准备,那事情应该也就难不了你,行,我答应你了。」

郑朝宗脸上顿时焕发出来莫大的神采,他热爱军事,掌军乃是他最为心心念念之事,可文人想要亲自掌军的机会可不多,但现在却是有这样的机会,他怎麽可能放过!

苏允这会儿与众人,道:「咱们军队要设一指挥使,亦要设置一都虞侯辅佐指挥使……」

说到这里,苏允看向平子澄,道:「清澜,你愿意担起这个责任吗?」

平子澄霍然起身,与苏允道:「先生,学生愿意!先生请放心,学生一定辅佐好海夫,将这支武力天下有数的强军,先生但有令下,这支军队将不打折扣执行命令,坚定遵守先生的指挥!」

苏允满意点点头道:「好,那此事就交给海夫以及清澜了,你们的授官会如常进行,但实缺暂时就不授了,你们便直接去西北吧,对外可说是去考察西北边事。」

有热血年轻人去西北考察边事是常有之事,这个藉口并不罕见。

随后苏允看向其他人道:「至于你们,可有什麽想法?」

毕太华没有说话,因为他之前已经定了下来。

王抱朴也没有说话,就如苏允所说,他乃是状元郎,轨迹通常是定下来的。

平子澄与郑朝宗去西北,自然不用多言,主要是韩幼安以及阮川桥。

韩幼安笑道:「先生您安排便是,学生无论去哪里,都能好好学习东西,若在京城,便协助先生好好发展学会,若是去地方,那便在地方发展学会,都是一样为学会贡献力量。」

苏允笑着点点头道:「好,那你的去向我就不干涉,但肯定会给你谋个实缺,你好好学些好好干。」

韩幼安称是。

苏允看向阮川桥,阮川桥赶紧道:「先生,学生想去皇城司。」

众人顿时侧目。

苏允亦是有些诧异,想了想,道:「皇城司有用进士出身的吗?

我记得皇城司官员一般由武臣和宦官充任的。

毕竟皇城司的核心职责包括刺探情报丶监察官员丶护卫宫禁,其成员多选自禁军精锐或亲信内侍。

这类职务需要具备军事素养或隐秘行动能力,与进士出身的文官路径差异太大了。」

王抱朴赶紧道:「应该没有这样的先例,学生研究过大宋官员出身的问题。

咱们大宋官员分为「有出身」(科举)和「杂出身」(恩荫丶吏员丶军功等)。

皇城司官员便是典型的「杂出身」衙门,衙门官员大多都是杂出身,如宦官丶武臣丶禁军将领等。

进士属于「有出身」,制度上鲜少进入特务机构的。」

苏允点点头,与阮川桥道:「听到了吧。」

阮川桥笑道:「先生一定有办法是不是,而且,这进士身份,学生可以不要的啊。」

苏允诧异道:「你的想法是什麽,进士出身可不简单,哪能说不要就不要的,皇城司有什麽,值得你放弃进士身份?」

阮川桥神色顿时凝重了起来,道:「海夫与清澜可以放弃前程去西北领军,那我亦是要为学会做出牺牲。

先生自从创立学会以来,除了大力发展学会之外,最为关切二事,一是学会的军队,二是学会的保密工作,提起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因此这个工作之重要,恐怕不逊色于军事,因此学生想要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守真(王抱朴)丶静宁(韩幼安)擅内政擅发展学会,海夫(郑朝宗)丶清澜(平子澄)去西北领军队,盛章(毕太华)主财政,各有各的职责,那学生便领起秘密战线吧。

但学生并没有什麽经验,因此想着进皇城司去学习,当然,若是能够在皇城司内部发展一些学会成员,那就更好了。」

苏允:「……」

好吧,的确是有心了。

不过想要进皇城司,的确是存在着实际性的困难的。

苏允皱起了眉头,一会之后,他微微点头道:「我想想办法,但不保证。」

阮川桥大喜的,道:「多谢先生费心!」

到这里,事情基本算是定了下来,接下来众人便开始谈起接下来的工作的安排,郑朝宗与平子澄抓紧时间问起苏允该怎麽改造军队的事情,除了苏允在说,其馀人也帮着一起探讨。

说到后面,众人便有些伤感起来。

此次郑朝宗与平子澄去西北,阮川桥要遁入皇城司,韩幼安应该会去地方,留在京城的应该也就只有王抱朴以及毕太华了。

苏门六子此次一别,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够再相见,再见的时候,恐怕也没有办法聚得这般齐整了。

感伤之下,苏允挥笔写下一首离别诗。

《丁卯别门生》:

鹤鸣堂前别玉骢,山河万里各峥嵘。

守真当效寒松劲,海夫须磨剑气横。

静理民氓织经纬,渡藏虎穴试霜锋。

清澜定海安云塞,盛业何辞散赤衷?

此诗一出,顿时六子伤感变成了壮志满怀,是啊,山河万里各峥嵘呢,何必效那儿女状。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毕太华喝多了几杯,又听得先生苏允之诗,顿时逸兴遄飞起来,慷慨写下:

【金缕曲·六骏分镳会。

鹤觞倾北斗,正霜天丶云麾列阵,六骏分镳。

矮柏经冬犹劲骨,自守朴真玄道。

看海沸丶郑侯兵韬。

稚凤清鸣安九郡,更阮郎潜夜渡津桥。平虏策,定波涛。

千金散作甘棠召,算从来丶毕郎珠履,气吞虹蛟。

最忆苏门传灯处,夜雨松窗论道。

忍重看丶征衫如缟。

万里关山同此月,待捷书共写凌烟稿。

铁笛起,破寒晓!】

此词一出,众人尽皆喝彩,此词化用六个典故,分别用来形容六子。

矮柏经冬犹劲骨取自松柏后凋之典故,以形容矮小坚韧王抱朴;

看海沸丶郑侯兵韬化用投笔从戎典故,以夸赞郑朝宗军事无双之才能;

稚凤清鸣安九郡则是化用召伯甘棠典故,以称赞韩幼安之治世之才;

更阮郎潜夜渡津桥化用张骞凿空典故,以形容阮川桥遁入皇城司之举。

平虏策,定波涛则是宗悫长风典故,形容上将军平子澄有定海神针之能;

千金散作甘棠召,算从来丶毕郎珠履,气吞虹蛟,则是毕太华喝多了自夸春申珠履呢。

嗯,有些不要脸了,但也很巧妙,而毕太华也没有忘记先生苏允,在最后写下:

【最忆苏门传灯处,夜雨松窗论道。忍重看丶征衫如缟。万里关山同此月,待捷书共写凌烟稿。铁笛起,破寒晓。】

满满的都是对苏允的感激。

此词一出,气氛更是热烈了起来。

他们虽然背负了重大的志向,但此时的他们,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值此离别之际,自然是真情流露。

到得后面,苏允一一拥抱这六个杰出门生,颇有些感慨。

此次一别,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够再齐聚,甚至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许会有不忍卒视之事发生,毕竟他们是在谋求革命。

向来革命常有流血,有人在这个期间以身献国也不是不可能。

便在汴京苏门六子各自奔赴属于自己的战场之时,在洛阳的周行己三人,已经是在自己的战场上厮杀见红矣。

他们登门洛阳世家梅氏。

洛阳梅氏,占据了洛阳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这梅氏原是宣城人,后梅尧臣来洛阳,便随之而来,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如今的梅氏,其文学影响力可延伸至书院经营丶刻书坊运作或藏书楼建设,形成集诗词创作丶典籍刊印丶文人雅集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据周行己几人调查,梅氏或掌控洛阳本地雕版印刷资源,刊印经典文集丶文人作品及梅花主题诗画集,已经形成对洛阳文学传播领域的主导。

而且,梅氏还拥有一个大型梅园作为洛阳的文化地标,如唐代成都梅林传统一般,梅氏通过举办赏梅诗会丶梅画展览丶文人茶宴等活动吸引士族聚集,同时衍生出园林设计丶花卉培育丶宴会承办等产业,成为洛阳雅文化消费的中心场所。

可以这麽定位梅氏,程学或许是洛阳学术的巅峰,但在做文化经营上,梅氏才是洛阳真正的主人!

当然,这也是因为梅尧臣留下来的馀荫。

梅尧臣在后世的名气不大,比起欧阳修丶苏东坡的名声要差得远了,但在大宋,梅尧臣的名气却是极大!

他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与欧阳修一起推动了宋代诗歌的革新运动,因此在当时就受到了许多名人的提携和支持,如欧阳修丶尹洙等人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欧阳修甚至自认为诗才不如梅尧臣。

正是因为梅尧臣的馀荫,因此梅氏在洛阳的经营才这般顺风顺水,几十年时间,已经是占据了洛阳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至于梅氏为什麽会有一个大型的梅林,则是因为梅妻鹤子的林逋所赠送,后来梅氏在林逋梅林的基础上继续种梅树,发展为洛阳有名的景观,然后梅氏开始运营梅林。

梅氏也因梅林而开始发家,后来逐步涉及出版等经营,经过二三十年的经营,梅氏才有这般规模。

梅埛乃是梅尧臣三子,大哥梅增阴荫在福建当官,二哥四弟尽皆早夭,而他则是留在洛阳经营。

梅埛自己读书不太行,但他却是个天生的商人,梅氏有今天的成就,全是他一手经营出来的,这样的人,自然是精明得很。

此时他笑眯眯地看着三个年轻人,道:「三位少年郎年纪轻轻,便能在洛阳搞出好大的场面,着实是令人钦佩啊,古话说英雄出少年,诚不我欺也,就是不知道三位今日到来,是有何指教?」

周行己拱手笑道:「今日前来,乃是遵老师之命,前来拜访梅先生的。」

梅埛闻言一愣:「你们老师……是小苏学士麽?」

周行己笑道:「我们乃是苏学传人,我们的老师,自然是当朝枢密丶翰林大学士苏公。」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