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申科與瓦圖京的對話還在繼續,並且話題很快就轉移到了馬拉申科最關心的問題上來。
“至於即將到來的出國作戰問題”
一聽這話的馬拉申科立刻來了精神,為了給英國佬和美國佬上課而把自己的部隊撂下不管、仗也不打,這在馬拉申科看來簡直是最虧、虧大了的事情。而瓦圖京作為方面軍司令員,在這事兒上是怎麽安排的,將直接關系到馬拉申科接下來的行動。
“雖然還沒有擬定詳細的部隊部署計劃,但是出國作戰的第一仗必定是波蘭,這一點是能夠肯定的。”
“從目前傳回的情報來看,德國佬駐扎在波蘭境內的軍隊基本都囤積在首都華沙附近,幾個黨衛軍的裝甲師還有國防軍比較精銳的師級部隊都在那兒,德國佬很有可能是打算依托華沙作為一個核心點跟我們拚正面決戰,他們手頭還有點像樣的實力。”
“所以初期的對波蘭行動預計不會遭遇到太大的抵抗,我能保證的事情不多,但至少讓你在對華沙一帶展開大規模進攻行動前返回前線,這點是沒什麽問題的。”
“另外你也可以提前啟程返回去,照你目前的這個攻勢進展來看,我判斷最多到明天,切斷突出部根部的部隊就能南北會師、完成第一階段的包圍作戰行動,你們師的任務到這裡也就算完成了。”
“人困馬乏連續激戰很久了,是時候讓你們退下去開始休整,圍殲包圍圈內剩余敵人的事就交給其它部隊來做,沒必要把你們師消耗在一場贏得勝利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的戰鬥中。”
“另外.”
話已至此的瓦圖京突然話鋒一轉,接下來的話就更是令身旁的馬拉申科始料未及。
“我猜你應該還不知道,不過上級計劃在巴格拉季昂行動結束後,也就是出國作戰之前,對你們師進行新一輪的整編擴建升級。屆時會有大量的新增技術裝備和人員擴充到位,整編部隊和形成戰鬥力都需要時間,所以這不光是你去授課的問題,部隊也需要時間,這兩件事剛好可以同期進行,彼此互不耽誤。”
“.”
啥玩意兒?部隊還要升級,老子要當軍長了???
馬拉申科的第一反應如上所述,面目表情也是一臉的錯愕,寫滿了“我是真沒想到”。
瓦圖京大概能料到馬拉申科會有這種反應,也知道馬拉申科緩過神來之後想問怎樣的問題,索性沒等馬拉申科開口就兀自把話接著說了下去。
“雖然是新一輪的整編擴建升級,不過並不是將你們師升級成軍一級單位。而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擴編下設部隊,並新增更多的技術裝備,建制不變但是實力擴充。還記得你當初提交給朱可夫元帥的部隊建設構想和計劃嗎?元帥同志打算按照你的意思先試試,至於效果如何還得看你的指揮能力和戰場表現。”
“.”
說起來,馬拉申科是有段時間沒見到老朱同志了,也不知道這位自己的大恩人最近過的怎樣。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是朱可夫主張讓斯大林近衛第一坦克師進一步擴充實力的話,老實說馬拉申科覺得這並不意外。
正如瓦圖京所言,自己確實曾經給朱可夫提交過一份名為《關於部隊構成和我軍日後發展建設的構想與計劃》的報告,時間是在普羅霍羅夫卡戰役結束後,馬拉申科傷愈出院,重返一線去全新組建的斯大林近衛第一坦克師赴任之時。
在這份報告中,馬拉申科向朱可夫詳細概述了自己目前基於實戰經驗,所研究總結出來的戰術技巧和戰法,在部隊的發展建設上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諸兵種合成化。
“鑒於當今現代戰爭的發展已經不再是過去傳統的單一維面、單一環境戰爭,在地面戰鬥中尤其如此。”
“一支擔任主力戰鬥任務的軍團級部隊,需要在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下應對多種多樣的戰鬥任務,傳統的單一技術裝備集中整合至一支部隊,執行多支獨立建制下擁有大量專長型技術裝備的部隊互相配合作戰戰法,目前來看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變革和實戰需要,理由如下。”
“有鑒於此,我建議上級應當今早開始研究並籌備基於新時代現代戰爭背景下,將多種本來是集中配置給單一建制作戰部隊的專長型技術裝備打散重組,整合至一支具備一定實力規模的部隊建制內,進行諸兵種協同化作戰。”
“請務必注意,此種部隊構成構想和現階段的集中配屬專長型裝備至一支部隊,進行多個獨立建制部隊配合作戰的戰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新的諸兵種合成化部隊,將能夠全方位適應目前已知的任何作戰環境,和複雜多變的戰場情況。這在部隊調動和協同作戰等方面都會形成很大的優勢,在實戰中會提供給指戰員更多靈活多變的戰術選擇,利用手中的多元化專長型技術裝備組合優勢,找到並遏製敵人的弱點展開針對性打擊將變得更加輕松。”
“但此種構想的實現,需要建立在有充足可靠的多元化專長型技術裝備支撐的前提下。此外指戰員的戰術思維與實踐應用也必須要與時俱進,不能拿舊時代的戰爭頭腦去指揮新的諸兵種合成化部隊打仗,這對指戰員的個人素質以及能力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各型專長型技術裝備之間的分工協作,必須要全方位覆蓋到任何可能面臨的戰場環境。覆蓋的范圍越完善,部隊的實戰表現也就會越好。但戰役級支援單位仍應獨立掌握在軍、集團軍、方面軍一級來直屬指揮,作為決定性力量在各種戰場環境中靈活使用。”
再往後的內容,基本就是馬拉申科展開來說的一些具體詳細的部隊構成,還有關於實戰應用思考了。篇幅更是海了去了足足好幾大張,作為始作俑者親自提筆的馬拉申科,都不太記得自己當初是怎羅裡吧嗦、反覆推敲地寫了那麽一大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