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不用是我們,可以說是,從始皇開始,郡縣製下的帝國行政制度,都是現成的。”
此時,考場,趙構在說出他的觀點看法後,也在自己答題。
對這個題目,他可是太有感觸了。
尤其是第二項,確定一套趨近平衡的權力製衡官製,這可算是他們趙家開國以來的皇帝必修課。
從趙匡胤開始,他們趙家都在搞這一套平衡。
時而打壓主戰派,時而扶持求和派,時而又主戰,時而又主和……
如此靈活的執政思路,隻取決於,他們是否感受到了權力受到威脅、裹夾,他們不能接受某一方獨大。
至於……凝聚共識統一思想?
需要嗎?
抗金呼聲那麽高,迎回二帝的呼聲那麽高,他不需要這種共識。
還有下面,確定一套成熟治國禦民方針……還不夠成熟嗎,他們大宋在這一套,可太成熟了!
要不然,也不會那麽多士大夫感覺靖康之恥,是天下之恥,其實也只是他們趙家之恥罷了。
他趙構都對趙家之恥從恐懼到麻木到無動於衷了,下面的人卻還不忘打回去。
打得過嗎,能打嗎?沒那個能力知道吧。
萬一完顏爹再來一遍紹興之恥,他又該逃跑到哪兒呢?
跑了那麽多路,他已經不想再跑路了,他不想追隨蘇東坡的足跡,到什麽天涯海角去看看,那些年的經歷,已經成為了他的心理陰影。
隨著年紀增大,他隻想安穩。
還有……危機應對方案,當前的大宋,求和才是危機應對方案,其他的,就真的別折騰了,能守住這份家業,已經不錯了。
趙構發現,一通默默的選擇篩查,這道題對他來說,不是多選題,甚至是單選題,零選題,他任何一項答案都不想選。
然而偏偏,考場外有那麽多百姓關注……
考場這種設置,好像是要逼他做那種表面上雄才大略的明君,對標對表趙匡胤、對標對表光武帝劉秀,他真的沒那能力,人貴要有自知之明啊!
……
“這個,不斷凝聚思想共識是什麽?”
“恢復漢唐故土,算不算?”
趙匡胤也在答題,面對這一題,他其他選項都沒有異議,都覺得應該選。
最後,就只有唯獨這個思想上共識上的東西,他感覺……摸不到,有點無從著手。
“大漢的共識是什麽?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但這好像也不算開國定下來的吧?”
“大唐的共識是什麽?萬國來賀兼容並蓄?這是經歷貞觀、開元才有的吧?”
他只能用既往例子來找答案,發現,都不怎麽貼切。
“大隋的共識是什麽?沒有吧……”
“王莽的新朝是什麽共識……也沒有吧,那只是王莽一個人的共識,大家都不跟他玩!”
在這種找共識之下,趙匡胤好像隱約意識到,凝聚共識,好像是一個看似不重要,卻是大一統長命王朝所需的精神內核。
而這種精神內核,好像各路開國皇帝,都沒人去做過。
唯有王莽,算是典型的有自己思想的君王,也嘗試去凝聚回到周製的共識,但,沒人陪他玩。
“始皇大一統的思想,算不算後來王朝每一個皇帝的共識?”
找來找去,他好像也只找到一個例子。
“不對……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好像就是一個凝聚共識的舉措……” “甚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也是一個凝聚共識的舉措!”
“嘶……焚書坑儒,也是凝聚共識的舉措!”
隨著思路漸漸打開,趙匡胤終於找到了凝聚共識,是什麽東西了!
他沒從開國皇帝身上找到,而是從漢武帝劉徹、孝文帝拓跋宏身上找到的成功案例。
這讓他都嚇了一跳,凝聚共識竟然是這樣的東西。
……
“凝聚共識……”
“這也太難了吧……”
“朕能凝聚幾大汗國共識,可是用了幾十年,都這樣還隻算勉強……”
忽必烈在做這個題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個選項,這直接讓他想到了大元立國以來,好像都是在不斷凝聚各種共識的過程之中。
尤其是他當初與阿裡不哥爭奪汗位的時候,可是引發了兩大汗國的分裂,進行了一場持續四年的同室操戈,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那共識,簡直就是難以凝聚,甚至壓根凝聚不到一起,最後只能用拳頭來凝聚。
還有,建立大元後,他也在力圖讓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凝聚共識,但幾次嘗試後,均已失敗告終,反而凝聚成了一種,雙方衝突觀念勉強平衡互不干擾打擾的共識。
如果這也算共識,他也算成功了。
因此,這道題,他要選這個嗎?
這算是,他必做的的事情嗎?
……
“設計一套完整的帝國行政制度!”
“咱做了!這是開國就做的!”
“確定一套趨近平衡的權力製衡官製!咱……廢除宰相製,肯定是打破平衡了,至於,要怎麽平衡,咱還沒有看到……”
“確定一套成熟的治國方針,咱也做了吧。”
“確定一套危機應對方案……咱為咱大明做了不止一套危機應對方案吧!藩王……后宮乾政,甚至是災害應對方案……”
朱元璋此刻,看著這些題,就直接非常順滑的打鉤鉤,因為這些功課,站在他這個後來者的角度,他有無數經驗教訓可以汲取。
他毫無疑問都做了,而且做得已經力求盡善盡美或者是吹毛求疵了。
“不斷凝聚共識統一思想……”
“咱大明需要什麽共識……”
“不,應該是咱大明,需要怎樣的精氣神?”
五個答案很快選擇,然而不斷凝聚共識,也讓朱元璋犯了難,他甚至可以直接得出,不斷凝聚共識,就是塑造大明的精氣神。
只是,大明需要什麽精氣神,他一時間都答不上來。
還有,大明的精氣神,到底是他老朱家的精氣神,還是包含整個大明百姓的精氣神?
站在他的角度,他需要大明有什麽精氣神?
其他東西,他倒是方方面面考慮到了,唯獨這個……他感覺考慮不多。
“科舉,是凝聚精氣神的舉措嗎?”
毫無疑問,精氣神直接讓他聯想到了文人風骨,魏晉風流、唐詩宋詞……
很快,他就想到了大明讀書人。
“不,那群只會書生意氣的書呆子們,能有什麽精氣神!”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們都把大宋折騰成什麽樣了!”
“不要!這些家夥……不能讓他們學黃巢,學宋江,要讓他們多學忠君書籍……”
朱元璋一下子甩頭,他雖然也想要唐宋文人,但也想到更多敗類文人,他直接很快掐斷讓文人引領大明精氣神的打算和念頭。
真若是這樣,他的大明和大宋有什麽區別?
因此,他稍稍思考,稍作猶豫,這不斷凝聚共識,或許可以稍後,不算是他必做的事情。
就算要做,也要在後續思考出一個比較完善的方案再說,這種事情,不是考場考試幾分鍾短時間就能做下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