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鼐和楊善也起身告辭,張益親自將人送出公房,然後拿著孫長海的奏疏直奔禦書房。
他現在已經不在乎死不死人了,徐溥說的沒錯,都是一群腐儒而已,留著這些人只會對大明的發展起到負面作用。
時代變了,現在是科學院的天下,以後也都將如此,至於那些堅守傳統經典的儒生……
算逑,毀滅吧,不管了!
出乎意料的是,朱祁鎮看完奏疏,並沒有表現出憤怒和殺意,而是輕描淡寫地扔在一旁。
“皇,臣以為……”
朱祁鎮揮手示意,道:“禮部開始安排一條……一條什麽來著?”
“哦,是倭國關白一條兼良。”
“管他一條什麽,安排他覲見吧!”
“臣遵旨!”
張益行禮,然後有些猶豫,道:“關於員外郎孫長海的奏疏……”
朱祁鎮又問道:“聽說東林書院的人都來了?”
“都來了,大致有千人。”
“嗯!”
朱祁鎮沉吟片刻,又道:“那個講學的大儒,叫孫長河的,是孫長海的親戚是吧?”
“正是,兩人乃同族兄弟。”
“你去通知一下翰林院,組織一場講學,到時候朕親自去聽一聽。”
張益十分不解,皇並不喜歡翰林院,更不喜歡聽他們講四書五經,今天這是怎麽了?
莫非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學子加入東林書院,準備妥協了?
“記得把那個孫長河也叫,此人來到京師不就是為了宣揚儒學嗎,朕給他這個機會。”
張益是徹底懵了,如果皇二話不說,下旨將這些人全都砍了,反倒容易接受。
可是如今這態度,不應該啊……
要知道,不久前皇剛剛經歷政變,對江南士族恨之入骨,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為何突然之間轉了性子?
“怎麽,有什麽問題?”
“這個,這個……臣這就去辦!”
張益行禮告退,心中暗道,你愛怎怎,我不猜了,心累!
翌日,翰林院突然傳出消息,三日後開筵,講授經義,並且特別說明,皇會親自到場。
此消息一經流出,整個京師的儒生都在奔走相告,一個個激動的熱淚盈眶。
近些年來,皇越來越偏向科學院,早就不將翰林院當作一回事,如今傳統儒學子弟已經再無用武之地,每天閑的發慌。
這樣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閑下來說明不受重視,說的再直白些,就是失去了躋身權力中心的機會。
寒窗苦讀十余載,為的什麽?
不就是為了那點特權嗎?
特權沒了,就是天塌了,就是禮崩樂壞,就是國將不國!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奪回失去的特權,只能借著緬懷古人感慨一番,什麽今不如昔,動不動就暢想三皇五帝時期的大治之世,諸如此類。
有些私底下也會說一些過分的話,當然了,皇的壞話不能說,那就只能是朝有奸佞……
不過,這種也不能說的太多,因為……犯忌諱!
今日這個消息,讓大家重新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翰林院積極準備自是不必說,孫長河下榻的江蘇會館,已經門庭若市。
此人在江南素有大儒之名,雖然只是一個舉人,據說很早就不再參加科舉,而是潛心投入到對四書五經的研究當中,其精神讓無數人敬佩。
此番皇點名要求孫長河參加講學,對於東林書院的學子來說,就好像熬過了黎明前最後的黑暗,接下來將是光明無限!
甚至京師很多官員都親自登門拜訪,
巴結之心,溢於言表。翰林侍讀學士王景奉命送來請帖,說道:“先生大才,連皇都為之敬仰,只可惜,近年來皇偏聽偏信,一頭扎進科學院那些奇技淫巧之中,朝堂之再無仁義禮智,明日的講學還請先生大駕光臨,我等與有榮焉。”
孫長河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面帶微笑,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
去肯定是要去的,只是……
咱什麽身份?
你發出邀請,我馬就答應,豈不顯得掉價?
“老夫早已無心過問世俗之事,如今已經全身心讀經史典學,此番進京,亦是與當年的同窗好友討論儒學,僅此而已,並無他想。”
“先生!”
夏紹鵬、岑光耀、魏灝等眾弟子們跪了一地,已是熱淚盈眶。
“天下禮樂崩壞,先生若不出山,置蒼生而何?”
孫長河聽罷,歎了口氣, 道:“老夫身無功名,不便過問朝堂之事,今承蒙聖恩邀請,真叫人左右為難,唉……”
王景趕忙道:“還望先生莫要推辭!”
孫長河再次歎息之後,才朝著弟子們說道:“我大明以仁孝治天下,如今卻是道德淪喪,人心不古,非盛世之兆也!老夫若能借此機會向皇進言,也算對得起聖人的教誨。王翰林請放心,明日老夫定會前往!”
“學生恭候先生大駕!”
王景任務完成,自然滿心歡喜地離開。
東林書院眾學子亦是喜出望外,如果先生能在皇面前露臉,儒學必能重新崛起。
苦苦蟄伏了這麽久,終於熬出頭了!
“先生以蒼生為念,學生佩服。”
“先生大義!”
“好了!”
孫長河擺了擺手,說道:“明日講學去的人不宜太多,這樣吧,夏紹鵬,岑光耀,魏灝,你三人追隨老夫時間最久,到時候便跟在老夫身邊,其他人就別跟著進去了。”
夏紹鵬三人趕忙叩頭稱謝,明天可是要面聖啊!
如此殊榮,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
三人心中已經在暗暗盤算,如果明日有機會表現一番,被皇看中,這輩子的榮華富貴不就來了嗎!
其他人眼中只有羨慕,若論資歷,確實是夏紹鵬三人資歷最深,從東林書院成立之日便跟在先生身邊。
不過,只要傳統儒學能夠東山再起,所有人都有希望。
:感謝書友“掉下一毛飄過”的打賞!
最近作息時間極其不規律,時間很亂,而且這段劇情一口氣寫不完,大家可以適當養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