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驚訝的看向關羽,隨即肅容道:“陛下有何遺命?”
對於關羽,劉備是絕對能信任的。
因此,除了一開始有些驚訝外,劉備並未懷疑關羽口中的遺命真假。
“陛下的遺命,是‘誅袁者,天下共主’!”關羽一字一頓,道出了鄭平信中早已給關羽準備的理由,就是為了應對今日局勢。
鄭平懂劉備,關羽也懂劉備。
劉備是不會因為有人推舉,就放棄過往的名聲而從容登基稱帝的。
匡扶漢室,不等於就要稱帝。
劉備是漢室宗親,匡扶漢室就是匡扶劉氏,對於劉備而言,誰當皇帝都可以,只要是漢室宗親就行。
不過劉備如此想,其余人卻未必會這般想。
劉備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跟著匡扶漢室的人,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振興家族的。
沒有任何利益,隻憑借一個匡扶漢室的口號就要跟著劉備去給別人當臣子、未來又因為劉備失去皇帝的寵信而讓家族受到牽連波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鄭平只相信一個永恆不變的道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談利益隻談理想,是不能長久的。
唯有將理想和利益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將理想貫徹到底。
想要匡扶漢室,就不能要求追隨的人無欲無求。
劉備不願意踏上稱帝的這一步,鄭平會推動劉備走向這一步。
倘若讓劉備錯過這個機會,那麽劉備今後幾乎就不可能順理成章的稱帝了。
難道還要再來一次,新帝禪位?
那就等於是脫褲子放屁,還要讓周圍人嘲諷看笑話。
而這個惡人,只能由鄭平和關羽來當。
一個是助劉備高唐起兵,打下了大部分基業的謀主;一個是跟隨劉備多年,絕對不會害劉備的義弟。
雖然這會損壞鄭平和關羽的名聲,但舍去這些名聲,卻能讓劉備早日繼承帝位!
一旦劉備繼承帝位,那麽之後的任何戰事,都會變得明正而言順。
光武帝劉秀為何能在短短十四年時間就結束了王莽亂世,並非是戲言中的天命魔法師,而是因為光武帝劉秀,起兵到稱帝隻用了三年!
然後以大義征討四方,這才能在短短的十四年就再次統一了天下。
同樣,這也是鄭平要讓劉備走的路。
自初平元年夏高唐助劉備開始,到如今興平三年春,劉備已經用了近六年的時間了。
之所以會讓匡扶漢室的大業變得艱難,其根本原因就是劉備的身份不如劉秀。
以至於鄭平要不斷的去算計袁紹和曹操,不斷的去合縱連橫,不斷的去拉攏分化,不斷的去誑騙欺詐,才讓劉備能在這個群雄並立的時代,成為僅次於袁紹的第二勢力。
然而,時間拖得越久,北方三州對袁紹的支持就越強。
再拖個幾年,當北方三州的士人都認為袁氏才是天命所歸,那麽戰爭就會升級到真正的國戰。
哪怕劉備是漢室宗親,以大義征討北方三州,對於北方三州的士人而言,都叫侵略!
這戰爭,再打個三十年都未必能結束!
若按歷史的進程,哪怕曹操在官渡之戰和倉亭之戰連贏兩場,袁紹又病逝,而且還有袁紹三子內鬥的情況下,曹操統一北方四州也用了足足八年!
由此可見,倘若袁紹未死,即便曹操贏了官渡和倉亭,也未必敢說穩贏袁紹。
這便是袁氏的恐怖影響力!
故而,鄭平必須快刀斬亂麻,這才趁著忽悠逢紀去打許都的這次機會,弄死劉協,趁機讓劉備上位。
只有劉備上位了,才能趁著袁紹在北方三州的影響力還未達到巔峰的時候,迅速發動滅州之戰,才能將北方三州袁氏的勢力影響,降到最低!
關羽雖然不如鄭平看得長遠,但關羽相信鄭平不會加害劉備。
而這些年,鄭平的任何決定,都能讓劉備更進一步,這也讓關羽信任鄭平的手段。
“誅袁者,天下共主!”
短短七個字,卻讓劉備陷入了沉思。
如今天下,有實力誅殺袁紹且又是漢室宗親的,就只有劉備一人有這資格了。
關羽這謊稱的劉協遺命,幾乎就等於是在告訴劉備:兄長,別猶豫了,除了你,誰還有資格當天下共主?
“雲長,為何你不早說有陛下遺命?”劉備盯著關羽,徐徐開口。
關羽面不改色,搖頭道:“若早說有陛下遺命,恐怕眾人會以為,陛下是因為兄長的陰謀而亡。”
劉備勃然變色,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道理。
劉協死於關羽懷中,然後關羽說劉協有遺命“誅袁者,天下共主”,那不等於告訴所有人,劉備要當皇帝了。
曹操和眾公卿必然會同仇敵愾的反對劉備,並製造各種流言蜚語來中傷劉備。
如今,僅僅只是劉虞的推舉,就讓劉備陷入了流言之中,更遑論再來個劉協遺命了。
許都眾勢力,在為誰稱帝而爭論不休。
鄴城的袁紹,也得到了劉協死亡的消息。
“劉協小兒,竟被一個西涼無名之輩射殺,蒼天已死,漢室將亡啊!”袁紹驚喜大笑:“子遠,本將有意稱帝,再聚三州之兵南下,徹底滅了漢室余孽。”
雖說四路南下的兵馬,都未能成功,但袁紹並不在意這小小的失敗。
勝敗乃兵家常事,袁紹尚能卷土重來。
許攸卻是搖頭道:“明公,暫緩稱帝之心吧。雖說漢室將亡,但其底蘊尚在,明公也未能完全讓北方的士民都尊崇袁氏。”
“更何況,若此時稱帝,等於讓曹操劉備再次攜手。”
“雖說劉陔已死,但真正知道劉陔如何死的並不多,上回議和雖然出現了意外,但也因此被證實是明公的布計,故而明公只需要發布檄文,就可以讓劉陔死而複生。”
“攸料定,南州最終能稱帝的,必然不會是孟德能控制的。”
“明公不如遣人去招孟德,依舊許以司空之位,共同輔佐劉陔。”
“待孟德到了河北,劉陔是生是死,就不重要了。”
袁紹眼前一亮,仔細琢磨了一陣,道:“孟德麾下的兵馬,亦是能征善戰,若能來河北,他日對付劉備,就容易多了。”
“只是一個司空之位,孟德未必肯來!”
許攸冷笑:“許都的探子回報,逢紀殺了曹操的幾個兒子。如今逢紀已經逃到了河內,不如擒了逢紀,以其人頭來安撫曹操。”
“曹操在許都待不下去,又記恨逢紀,必然會來河北!”
“至於司空之位,曹操若不願意當,可封其為征西將軍,讓其率兵去西涼,正好讓曹操去收拾馬騰韓遂這兩個畏罪而逃的。”
“不論如何,沒了曹操的劉備,都會失去一大助力,明公再行南征之事,也能容易得多。”
袁紹細思片刻,同意了許攸的提議:“既如此,就依子遠之策,先遣人去許都招攬孟德!孟德若見本將誠意,想必也不會再留戀許都。”
並州。
因為高乾和匈奴單於的回援,鄭平放棄了搶奪並州城池的想法,而是以搬空並州城池錢糧為主,用於黑山軍民的耗用。
高乾雖然很惱怒,但對鄭平的遊擊戰術卻是無可奈何。
不論什麽時候,遊擊戰術都是最令人防不勝防的。
沒有固定的戰略目的,只有隨心所欲的出擊。
有高乾的地方,鄭平不去。
高乾來了,鄭平就走。
高乾敢分兵,就將最弱的兵馬擊潰。
有黑山這個大後方在,鄭平可以從黑山的任何地方出兵。
最令高乾鬱悶的事,鄭平還玩起了“劫富濟貧”。
搶糧食的時候,打的是黑山軍的旗號,送糧食的時候,打的是劉備的旗號。
以至於仁德劉備的名聲,漸漸的在並州傳開。
哪怕高乾大罵鄭平的無恥,張貼告示揭露鄭平的險惡用心,也改變不了得了“劉備”好處的士民態度。
立足亂世,誰能給好處,自然就支持誰。
這是大部分普通士民的心態。
論玩心計,十個高乾都玩不過鄭平。
到了最後,高乾索性不出城了,隻守著幾個重要的城池,靜看鄭平在並州給劉備揚名。
畢竟出城耗費錢糧不說,一不小心還會遭到鄭平的伏擊,平白的折損兵力。
“高乾當了縮頭烏龜,想憑遊擊戰術擊潰高乾的有生力量,就不奏效了。”
見高乾不出城,鄭平也不打算繼續戲弄高幹了。
畢竟出兵並州,本就是為了讓高乾撤兵,引動許都的局勢變化。
如今目的達成,鄭平也不準備繼續留在並州了。
“張渠帥,具體的戰術,想必這些日子,你也看明白了。”
“接下裡,就由你們在並州牽製高幹了。”
“記住核心: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本質亦是欺騙。所以,能打,要裝作不能打;要打,要裝作不要打。要去近處,就要裝作去遠處;要去遠處,就要裝作去近處。給敵人以小利,去引誘他;迫使敵人混亂,然後攻取他。”
孫子兵法有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張燕也曾讀過這段話,但並未能如鄭平一般,將其活學活用。
而這段時間,張燕跟著鄭平,親眼目睹了鄭平是如何將高乾這個在並州善於進攻的大將打成了縮頭烏龜的。
再有鄭平這粗淺的白話講解,張燕對“兵者,詭道”的精髓,逐漸領悟。
“鄭軍師要離開並州,準備前往何方?”張燕謙恭的立在鄭平身邊,語氣也十分的恭敬。
鄭平搖扇而道:“去許都!順便給張渠帥討一個平北將軍的職位,也給張渠帥封個侯。今後就不再是黑山賊寇,而是大漢的將侯了!”
張燕目光一喜。
誰又願意終身為賊呢?
身逢亂世,是身不由己;當黑山渠帥,亦是身不由己。
倘若能讓黑山軍民都能過上好日子,而自己也能封侯拜將,那這一生也不悔了。
“燕,謝軍師厚愛!”張燕激動而拜。
鄭平輕輕揮手,示意張燕起身,道:“張渠帥,話不多說,他日再見之時,希望張渠帥能給左將軍,奉上高乾的人頭。”
作別後,鄭平勒馬轉身,招呼趙雲孫策南下。
看著遠去的鄭平,張燕鬥志昂揚:“高乾的人頭嗎?若是以前,燕無甚信心,但是現在,高乾不過是縮頭烏龜罷了!”
河內郡。
鄭平率兵抵達溫縣。
河內郡雖說是郡,但因為是袁紹和曹操的戰略緩衝地,故而各個縣都相對獨立的。
故而也沒人來主動攔截鄭平的騎兵,畢竟誰也不想沒事去尋死。
“軍師,為何要繞道來溫縣,這裡有軍師的故人嗎?”趙雲不解詢問。
本來是要在最短時間抵達許都的,結果鄭平臨時改了主意,繞道來溫縣。
“嗯,故人談不上,應該,算是仇人吧。”鄭平托著下巴,隨意答道。
孫策頓時來勁了:“仇人?既然是軍師的仇人,那就交給末將吧!軍師什麽想法?是全殺了還是隻殺一半?”
趙雲有些疑惑的看向鄭平:“軍師在溫縣還有仇人?雲為何從未聽過?”
鄭平嘴角微微一抽。
這種主觀性的仇人,還真不好說。
難道要告訴趙雲,因為司馬懿在後世名聲太差,所以今天故意來尋司馬氏的麻煩嗎?
“早知道孫策如此積極,就直接讓孫策假裝強盜了。”
“有子龍在,不太好辦事啊。 ”
鄭平暗暗琢磨。
畢竟趙雲三觀太正,肯定是不會支持孫策這種滅了司馬全家或者一半的方式。
良久。
鄭平暗暗搖頭,選了個折中的方式:“殺人就不必了,征點糧草吧。另外,聽說司馬家的二公子,頗有才略,讓其隨軍聽候。”
孫策大笑:“原來是司馬家的二公子跟軍師有仇,策明白了!軍師稍待片刻,策這就去司馬家,一定讓其痛快的將糧草獻出,再將司馬家的二公子,帶到軍師跟前。”
趙雲見孫策笑容有些凶悍,連忙提醒道:“伯符,司馬氏是河內大族,行事謹慎些,切勿壞了使君名聲。”
孫策揚了揚手:“放心放心,策有分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