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不是袁术 > 一百三十六 袁树的瞒天过海

我不是袁术 一百三十六 袁树的瞒天过海

簡繁轉換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6 22:38: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他们开始和宦官讨价还价,把司空的位置让了出去,问宦官要了几个中央的官职,其中就包括执金吾。

这个控制雒阳武库的职位在他们看来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他们的确拥有一些私藏起来的武器装备,但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如雒阳武库的。

如果能获得雒阳武库的武器装备,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虎添翼。

另外,他们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的和雒阳城里掌握一定职权与兵权的门生故吏进行情感交流,注重维护双边关系。

其次,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所属的有兵权的官员们,他们也在尽量不惹人注目的前提下进行交流,慢慢为之后的拉拢进行铺垫。

袁树很想帮上忙,但他毕竟没有官职,还是少年,不方便在这种事情上出面,所以他只能把精力用在了雒阳城内的讲学与雒阳城外一心会大本营的建设之上。

袁逢和袁隗不约而同的嘱咐袁树要把一心会大本营建设好,尤其要把那一千多人的武装给操练好。

他们觉得袁树手底下的武装人员虽然不多,但毕竟是有战争经验的,这在整个袁氏家族体系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关键时刻,袁树手底下的这群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种事情袁树当然不会懈怠。

他比谁都清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所以他这边安排了卢植带着保卫部大部分精英赶赴雒阳,那边又安排茂陵良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大部分老庄户前来雒阳。

为了不引人注目,除却有大义名分在的求学学子们,大部分老庄户都是以商业运输为名义而来,运输凉州那边的货物,比如葡萄酒。

那些接受过军事训练的老庄户就跟着商队一起来,扮作商队成员,等交割完货物之后,再和雒阳良庄里的新庄户交换一下。

新庄户跟着商队去茂陵落户,老庄户就此安家落户留下来,成为袁树最坚实的军事保障。

在一心会高效的运转之下,这一切都运行的非常妥当。

在这样的安排下,一次来回就有三五百老庄户能跟着商队一起来,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从建宁四年七月到建宁四年十一月,四个月不到的功夫,袁树就把二千五百受过军事训练的老庄户给安排到了雒阳来,又送了一批新的去茂陵良庄安家落户。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茂陵良庄的安全,袁树又安排了邵原带着一百保卫部精英前往茂陵,重新拉起茂陵那边的军事训练任务,继续训练那边的庄户,持续训练,不要让良庄的武德有所下滑。

在茂陵那边进行军事训练就简单多了,且几乎等于是公开的秘密的性质,还能在度则的配合和掩护之下直接得到正规军的帮助,用正规军的方式进行训练,完全就是袁树手底下的“预备队”。

如此一来,袁树通过四个月的时间就把他自己所能掌握的最强武装力量基本集合在了雒阳良庄之中,老保卫部和茂陵老庄户,加在一起有三千两百人。

但这已经不是袁树所能掌握的全部力量。

另外,在雒阳扎根落户之后,将近五个月的时间里,袁树又给保卫部增加了二百名额。

这部分新加入的保卫部成员都是新人,是参加过帝国政府“三河五校”主力部队经历的三河本地人,他们都有军旅厮杀经验,是传闻中的良家子,多数都是被袁树鼓动的心潮澎湃然后加入一心会,因为其特殊经历,很快就被袁树安排到了保卫部里。

于是一心会专属干部团——保卫部的成员增加到了一千人。

另外,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茂陵的一心会员和袁氏门生弟子们也有六千五百人通过各种方式抵达了雒阳一心会总部,只在茂陵分部留下了一千人左右对良庄进行管理和保卫。

对于这部分人,袁树进行了挑选,把所有凉州出身的门生弟子与一心会员们也被袁树视作可以仰仗的力量,也纷纷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名义开始了军事训练,练习马术、刀术、弓术。

这些凉州士子和大族子弟都有军事技能的底子,会骑马,会射箭,会使用环首刀和长矛,有些还有家族军事背景,具有一定军事才能。

训练起来,还挺省功夫的。

为了让他们更加具备和雒阳正规军交手的能力,袁树再次利用了董宣的关系,从步兵校尉营里拉来了十个董宣的亲信搞军训,传授一些正规军的战术战法。

所以真要算起来,袁树要是真的搞一次总动员,能拉出接受过军事训练、有一定战斗力的六千四百人的作战力量与宦官们打生打死。

这一波操作下来,建宁四年十一月的时候,袁树也正式完成了对雒阳一心会总部和茂陵一心会分部的改制。茂陵那边常驻一心会员一千人,剩下的会员和弟子门生全部转移到雒阳总部来。

雒阳总部这边则有老一心会员四千人,老弟子门生三千人,新一心会员一千八百人,新弟子门生则已经超过了六千人。

等于在建宁四年年底的这个时间节点上,一心会正式成员已经有了七千八百余人。

而还没能加入一心会的新老弟子门生们则有九千余人,人数突破一万只是时间问题。

说实话,这已经是袁树在有意控制人数了,不想让组织膨胀的太快,他想要更多的时间培养出足够的干部,将一心会会规弄得更加完善一些,以便于后期的大扩张。

所以才没有大开一心会的方便之门。

只不过雒阳这边确实是条件得天独厚,光一个太学就是三万多太学生,更别说那些在野嘴炮们,适合加入一心会的潜在人员数量实在是天下之冠。

这群人里还多是不愁吃穿的士族、豪强地主家族出身的年轻人,没有基础的生存问题,理想当先,理念在前,被袁树激情四射的演讲一鼓动,哗啦啦全部涌了过来,恨不得明天就实现致良知大和谐的美好世界。

人口基数在这里,一心会和袁氏心学门派的人数扩张就是理所当然的。

要不是袁树有意控制卡流程,估计四个月,一大半太学生都要被他薅过来加入知行学府,到时候袁氏心学门派的人数分分钟破两万、追三万。

不过袁树没有被冲昏头脑,还是冷静的维持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标准,先是卡一心会的会员资格,接着没办法,又卡心学门派的资格。

我可没搞什么防自学机制,学习的方法就在书本里头,救赎之道就在其中,所以,先自学,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加入门派。

至于一心会,那就更要优中选优,首要的一点就是下地耕种。

袁树巧取豪夺、钱购买的土地正等待着他们的努力耕种!

不通农务者,一心会不收。

尽管如此,短短四个月,这些雒阳公子哥儿们还是有一千八百人硬生生冲过了选拔门槛,带着农业知识进入了一心会,成为一名光荣的一心会员。

另外还有六千多人通过了心学门派的门槛,初步掌握了心学基本要义,并且加速学习农业知识,一批一批的下田地,一批一批的加入到夏收、秋收的工作当中。

那些被转让来的土地中的第一次秋季收获就在这些学子的努力下很快收获完毕。

只能说理想的光辉撒遍雒阳,良知的力量催促着他们成长和改变,对于年轻人来说,接受新思想、发生新变化的速度还是比老登们要快得多了。

说实在的,指望这群年轻人搞点什么现实的改革,比如查一查土地问题,搞搞土地再分配什么的,估计很难。

大部分人都是知易行难,触犯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还没那个觉悟,还没有被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学说腌入味儿,还需要时间,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的做到“致良知”这三个字。

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优势和可以利用的地方。

比如要是指望他们聚在一起作为夺取权力的冲锋队,那绝对可以,甚至是绰绰有余,现在立刻马上进行号召,他们都能扛着大刀向前冲,然后挥动着大刀向宦官们的脑袋上砍去。

但是这也并不是袁树的终极追求,只是追击追求道路上的一些节点罢了。

就当下来说,袁树不仅在学派建设、一心会建设上大下功夫,还在经济建设层面大下功夫。

虽然知行学府是要按照一定标准收取学费的,伙食费和住宿费也要自己解决,但是一心会会员是可以免除这些费用的,每个季度还有生活补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给自己的人提供军事训练之类的,那也是需要钱和粮食的大笔支出,这些都是费用。

袁树不能完全指望依靠袁逢给他的转移支付,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所以才会同步建设良庄,在农业生产层大下苦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