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因立場不同,想來砸場子的荊州各大世家以外,其他來看熱鬧的人也不少。
周邊鄉亭的百姓,來荊州避禍的普通士人,以及沉晨的朋友。
是的,秦檜還有三五好友呢,沉晨也有朋友。
王粲潘濬他們都來了,雖說宋忠和沉晨也立場不同,但師徒一場,大家只能算是好聚好散,沒鬧什麽太大矛盾。
因此峴山書院也有一些人過來,他們已經在山上和沉晨辯論過,自然也就沒打算過來參加。
王粲他們也只是來看看沉晨今日情況,不至於幫場子,但也不至於砸場子。
除此之外,其他普通士人數量更多,甚至能有三四十人。
如徐庶、石韜、孟建、崔均等人都在。
他們在荊州士林地位不高,只是外來荊州避禍的普通士子,所以即便各自有立場,也難以摻和進來,索性過來觀戰。
而沉晨雖然也是外來普通士子,但他依托於鄧氏,有新野鄧氏和劉表站台,加上鄧洪娶了蔡瓚的女兒,水漲船高,地位自然與他們不可同日而語。
其中也有重量級嘉賓,那就是龐統。
龐統在司馬徽來之前其實名氣不大,要到明年,也就是公元198年司馬徽南下到荊州之後,逢人便誇龐統是荊州名士之首,他才聲名鵲起。
但他背後的家族卻不容小覷。
乃是目前僅次於蔡氏和蒯氏之下的襄陽龐氏。
龐德公的影響力遍布整個荊州,因此他的到來,也令有些人揣摩莫非是龐家要下場參與?
“龐公不是向來不理政務的嗎?劉使君曾經幾次希望讓出仕,龐公都沒有答應,龐統來了,莫非?”
“別瞎猜,龐公德高望重,怎麽可能會來摻和小輩們的爭論。”
“但那不是就說明龐公也覺得劉使君......”
“閉嘴,
你想死別害我們。”
幾個士子低聲談論。
唯有此時站在徐庶身邊的龐統注意到那邊議論紛紛,只是目不斜視,懶得搭理。
龐德公寄情於山水,確實沒有參與時政的意思。
蔡冒和蒯越見他屢次拒絕劉表征辟,以為他是同道中人,也想依附於曹操,去年就去找過他,問能不能勸服劉表歸附,結果龐德公笑著避而不談。
後來也證明他確實隻想做閑雲野鶴,曹操奪取荊州之後,就想征辟他入仕,卻被他拒絕,隱居鹿門山去了,根本沒想出山。
所以龐德公是不可能派龐統來代表龐家表態。
這次龐統過來,也只是以私人身份過來,看看沉晨的才學。
龐統是個喜歡評論別人本事的人,後來才冠荊楚,名氣很大,就時常評論傑出人才。
上次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沉晨的觀點就比較獨特。
大家都以為曹操迎接天子,是周公霍光,能夠以奉天子征討四方賊寇的名義匡扶漢室,唯獨他認為曹操乃是王莽董卓,令人詫異。
不過他雖然和眾人的想法有所出入,但龐統還是想看看,沉晨的才學是否能支撐起他的論點,因此才過來圍觀。
當諸葛亮帶著諸葛均下馬車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們在不遠處的亭舍外搭建的涼棚下休息,於是緩緩走了過去道:“元直兄、廣元兄、公威兄、州平兄、阿統兄......”
他一一向眾人打招呼。
這幾個月來諸葛亮和沉晨也時常會拜訪龐德公,徐庶他們和龐德公關系不錯,和龐統的關系也很好,因此大家互相認識,只是目前還不算熟。
特別是龐統,到現在為止諸葛亮和沉晨也就見過他幾面。
因為潁川名士司馬徽在潁川開設學堂,名氣很大,所以前幾年龐統就去拜訪司馬徽去了,一直到去年才回來,雙方的交情也只能算點頭之交。
不過交情雖然一般,但雙方畢竟是親戚關系,因此肯定要過來一趟。
而且由於龐統不像諸葛亮因為沒有長輩而提前取字,因而諸葛亮只能稱呼今年十八歲的龐統小名,這樣才不算失禮。
徐庶這人比較自來熟,對諸葛亮笑道:“孔明,你也來了?”
諸葛亮點點頭,看著不遠處正站在宅院門口的沉晨微笑道:“阿晨今年要開設學館,我自然也要來看看。”
“你莫非也覺得曹操是王莽董卓?”
徐庶納悶。
今天來這裡砸場子的,大半都是因為沉晨對抗曹操,又慫恿劉表割據,壞了他們的利益,所以才來搞事。
但他們這些底層普通士子,由於沒有背景,也不會因為劉表歸附曹操而得到重用,因此反倒沒有利益關聯,更能從其它角度看問題。
之前沉晨認為曹操是王莽董卓,眾人覺得偏激了一些,現在看到諸葛亮過來力挺他,徐庶才覺得莫非諸葛亮也這麽看?
諸葛亮搖搖頭道:“我不知道曹操是不是,但至少從徐州一路過來,屍積如山,血流漂櫓,令人畏懼呀。”
“曹操確實殺戮過重了些。”
徐庶點點頭,這一點不可否認,只是殺戮歸殺戮,白起還坑殺四十萬降卒呢,只要他能夠匡扶漢室,為朝廷效力,在這一點上就屬於瑕不掩瑜,世人也會選擇原諒。
二人正說著,沉晨就已經從大門口走出來,在門外除了鄧洪和劉先這兩個劉表派來幫忙站台的以外,還從黃門亭調來了二十護衛維持秩序。
此刻門外已經有不少人,粗略看去,約有二三百,其中一部分是帶小孩過來讀書的家長,有部分是周邊看熱鬧的鄉民。
其他的就是砸場子的士子,來圍觀的普通士子,以及像諸葛亮王粲潘濬等來密切關注此事的友人。
沉晨出來後,外面諸多家長喊道:“沉小郎,我帶孩子來讀書了,還帶了束脩禮。”
“小郎,是今日開課嗎?”
“小郎,我家非常貧困,連一根臘肉都沒有,只能帶了兩塊餅過來相送,你能收下我兒子嗎?”
“我家孩子已經十七歲了,不知道還能不能來就學。”
諸多鄉民紛紛上前。
他們身邊都帶著孩子,有的五六歲,有的七八歲,大部分都在十歲左右,甚至還有十五六七歲的青少年。
古代的識字率是非常低的,特別是在紙張都沒有普及的漢代,受限於,人們讀書習字,往往要靠竹簡和名師教導。
所以能夠讀書,最少都要是寒門豪強級別,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人才可以讀書,最普遍的則是世家有自己的家族內部教育。
而廣大鄉民百姓則完全沒有受教育的土壤,因此七老八十都不識字者比比皆是,周邊鄉村平民和貧民子弟,稍微有些卓越見識者,都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因此抓住時機,送孩子過來,哪怕是已經青少年,也希望他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沉晨笑著說道:“諸位放心,先賢孔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不管是任何人,都應該有學習知識的權力,孔子也是十五而志於學,不管任何時候讀書習字都不算晚,而且禮物不在於珍貴,即便是兩塊餅,也能來讀書。”
“那就好那就好。”
鄉民們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情頓時放下來,他們能送自己子嗣來讀書,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就怕沉晨不收。
正在這時,有人忽然說道:“子曰:“有教無類”,然“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既無束修,何談禮耶?如此無禮,耶能收徒,豈不見笑大方?”
沉晨皺了皺眉頭,看了過去,見是個年輕士子,心道你這廝才無禮,遂說道:“諸位要想辯經,待會進來自便,現在請容我招收學生。”
“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那士子強硬道。
沉晨頓時脾氣上來,拂袖道:“束脩,禮之薄者,道尊而後知敬學也,人皆知《禮記》雲:正心誠意。鄉民雖無束脩,乃能失於農而好於學,貧於家而長於志,此莫非謂之心誠否?便是先師亦能免顏回之束脩,你這廝卻只在乎此番俗禮,當真是朽木不可凋也!”
當時收學生需要十根臘肉作為禮物,注意是禮物而不是學費。因此如果沒有給臘肉的話,就會被視為無禮。有句話叫做“古聞來學,未聞往教”,而這束脩,其實就是代表著你誠心求學的一種態度。
所以當時如果沒有給束脩做禮物送給老師的話,老師會很生氣,值不值錢另說,至少會讓老師覺得心裡不舒服,覺得這個學生求學態度不是很好。
而那名士人指責沉晨的地方,就在於鄉民不送束脩,他卻開心地收學生,不管是對鄉民來說還是對沉晨自己來說,都是一種無禮的表現,沒有禮儀的人,又如何能夠收學生呢?必然會被大家嘲笑。
可是他不會去想,底層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十根臘肉對於他們這些世家大族來說不算什麽,但對於一年到頭一塊肉都不一定吃得上的底層來說,拿十塊臘肉做禮物,那是很大的負擔。
因此這種人,完完全全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心態,自己恬不知恥,卻跑來指責沉晨這樣免大家送禮,免費教授百姓讀書的人,顯然是一個只知道死磕禮法書籍的腐儒罷了。
本來沉晨還想著給他點顏面,到時候進去再談,結果他非得在大庭廣眾下繼續追問,那沉晨自然不客氣,上來痛罵他一頓。
這種人簡直是活著浪費空氣,死了浪費土地。
那士子被駁斥得一愣一愣的,還不知道該說點什麽,結果周圍人倒是一片叫好。
“好,說得好。”
“這話倒是不錯,鄉民們雖然沒送禮物,可人家是拋棄了家中農業前來讀書,寧願餓著肚子過來,這難道還不夠心誠嗎?”
“正心誠意,正的是心,誠的是意,人家沉小郎是對的,那人倒有些舍本逐末了。”
為沉晨叫好的大部分都是寒門或者底層人出身的士人。
他們雖然階級要比平民和貧民高一點,但至少是離底層會近一些,知道底層人的生活有多艱難。
人家拿不出束脩,本身就代表了家境已經非常貧困。
即便是非常貧困的情況下,卻願意在這個時候不去從事農業生產,而來沉晨這裡求學,還不能夠證明求學的心有多誠嗎?
所以那人被罵也只能是活該。
這邊沉晨罵完之後,就招呼外面的學生家長們進來,一一登記,寫下姓名、籍貫、年齡等等,送來的束脩都一一收下,因為總有家境稍微富裕一點的,給得起見面禮。
而那些家境特別貧困者,很不好意思地空手而來。沉晨不僅沒有收禮物,還說如果孩子學得好,他還會獎勵一些東西鼓勵他努力讀書。
一時間眾人想法不一,各有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