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前的最後十天,他每天依然是騎射健身為主,日子好不快活。
不過,董小宛那個“願意先以寫寫算算、織繡打雜侍奉他”的表態,倒是啟發了沈樹人。
讓他意識到眼下也不是無事可做,可以先安排些種田攀科技的閑棋,為將來做地方官提前布局些資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嘛。
流賊猖獗,說到底是太多百姓沒法溫飽,一切能提升生產力的事兒,能提速就要盡快提速。
而且沈家雖然有錢,但沈樹人希望的立功買官升遷速度,絕對是父親沈廷揚難以想象的。所以家裡給他準備的那些錢財,將來也未必夠用。自己攀科技弄點私房,也很有必要。
如今的沈樹人,對自家的家底規模也基本上摸清了。沈家的家財,無非在區區兩三百萬兩之間,還不到隔壁鄭家的十分之一。
做過生意的都知道,家產裡面一大半都是固定資產。比如沈家那一百多艘大海船,每艘平均造價數千兩,所以光是船就佔了三成家產了。
再把其他莊園田產工坊這些刨除掉,流動現金最多不超過五十萬兩。父親自己今年為了試點漕運改海,還要留下相當一部分資金上下打點、墊資運作。能撥給沈樹人這邊十萬兩買官運作、補貼任期,就很不錯了。
之前沈樹人入國子監,雖是楊嗣昌打了招呼的,但錢還是得給,花了兩千多兩銀子——這錢不是楊嗣昌收,也不是吳偉業收,是朝廷明碼標價的。
至於未來買官所需的錢,沈樹人也打聽過了,監生捐官,哪怕是毫無實權的從八品虛銜官,也要大約四千兩。因為白銀大量流入、物價上漲等因素,明末的官還是比較貴的。
如果要副縣級掌握實權的,那就至少五六千兩起步。
正縣甚至副府級別的,根據權力大小油水多寡,幾萬兩的都有。
……
沈樹人前世是文科生,對煉鋼造炮燒玻璃這些也不在行。
不過他知道君子不器的道理,自己只要學會找人才,重視人才,具體研發工作可以交給下面的人做,自己只要把控好大方向就行。
所以,每天騎射鍛煉完後,下午回到府上,他就雷打不動抽出兩三個時辰,宅在書房裡做規劃,把眼下相對緊迫、適合布局的種田項目,都羅列出來。
沈樹人首先想到的是發展一點煉鋼、造新式火藥之類的軍工技術,畢竟這玩意兒見效最快。但琢磨了兩天之後,還是暫時擱置了。
在南京城裡搞這些研究,動靜太大,監生的身份也不合適延攬人才。還是等將來有了根據地,天高皇帝遠,再攀軍工科技比較好。
何況,他已經定下了小目標,將來做地方官後首先要對付的,只是革左五營,這些流賊武器也不好,對付他們不用多厲害的軍火。
不搞軍工,眼下能搞的也就是百姓日常衣食方面的科技,這些門檻比較低,沈家自己的資源也能盡量用上。
沈樹人梳理了一遍後,第一階段首先把目標定在了兩個大方向上:布局引進各種高產物種,以及改良紡織勞動效率。
前者是最容易想到的,明末本就是美洲作物傳入的爆發期,可惜歷史上的大明沒能快速普及、充分享受到這塊紅利,反而被滿清撿了個便宜。
玉米傳入中原已經有七八十年,
土豆傳入也有近二十年了。不過其他果實容易腐爛的美洲蔬菜,如番茄之類,國內目前還沒有,辣椒倒是有,主要是辣椒易於曬乾海運。 但即使是中原已經有的美洲糧食作物,繼續引進優選品種、雜交培育提升產量,也是有好處的。
除此之外,沈樹人熟讀歷史,知道明末這個節點,還有不少動物類的物種值得引進。
比如明朝的豬普遍還是黑毛土豬。雖然後世黑豬肉比較貴、更香更好吃,但生長速度和產肉效率顯然是不如英國白豬。
哪怕17世紀的歐美白豬也沒經過科學選育,但是把品種引進來,雜交處理、提供更多的基因多樣性,優中選優,肯定是有幫助的。
同樣的道理,也對雞的飼養品種適用。明末的地球上,雖然還沒有產肉效率極高的白羽雞,但白羽雞的某些自然基因源頭,肯定已經有了。
歷史上英國人是1800年代,在印度鬥雞的基礎上,弄出了雞胸肉特別肥厚、生長較快的品種。
沈樹人雖然不知道具體去哪兒找這些品種,但只要方向思路對、專門盯著跟後世肯德基吮指原味雞塊那樣雞胸肉特別肥厚的品種引進,總能找到。雞要產肉效率高,唯一的出路就必須是雞胸肉肥厚,其他部位不可能再發達了。
至於中國人不愛吃雞胸肉、覺得太柴太乾,這不是明末亂世該考慮的,能讓更多百姓活下去是第一目標,口味是可以犧牲的。
除了豬和雞鴨,魚類也有一些可以改良的品種。沈樹人稍微想了想,後世吃到的那些大塊肥厚魚排肉、還沒什麽骨頭的品種,只要是如今大明不養的,都要想盡辦法引進。
不管是東南亞的龍利魚、沙巴魚,還是非洲的羅非魚,美洲的清江魚。不管肉好不好吃,只要符合長肉快、沒有生態危害,都要想盡辦法引進。
而且這個領域,可以操作的空間也是最大的。因為跨大洲運輸淡水魚,是之前的航海家們幾乎不會考慮的事情。在海船上要讓活魚不死、經常換淡水,成本太高了。
只有沈樹人理解物種引進的巨大價值,一開始哪怕不惜血本,只要種進來了,後續幾何級數繁殖,絕對一本萬利。
一圈羅列下來之後,谷物、蔬菜、豬雞鴨魚全部在著力引進之列,唯獨牛羊他沒考慮。
牛在大明是用來種田的,吃肉太浪費了。而羊價格高昂,比豬肉貴很多,明末羊已經不算是平民食物了,犯不著引進。
何況牛羊都是北方草原畜牧民族的強項,沈樹人也怕太早把精力花在牛羊改良上、萬一擴散開來之後,先便宜了韃子,那就劃不來了。
把這方面要做的事情都整理好之後,沈樹人也不客氣,一方面找到鄭森,跟鄭家商量,讓他們想辦法尋找符合這些條件的海外物種,一旦找到,沈家願意出重金購買,或者雙方一起開發,分享其利。
另一方面,沈樹人也琢磨著讓自己家裡弄幾條新式大海船,甚至可以問鄭家或者紅毛洋夷買,然後再雇一些鄭家的水手做領航、配上沈家自己的人手,出去貿易探險。
這條路如果是倒退半年,沈家也是不可能走通的。因為自崇禎初年以來,大明的海貿版圖就已經劃分得很清晰了,長江口以北歸沈家,長江口以南歸鄭家,互相不撈過界,井水不犯河水。
不過現在麽,鄭森已經被沈樹人勸誘,還弄到了南京做人質。恩威並施之下,要求鄭家允許沈家的少量海船去南方探險,想來鄭芝龍也不敢拒絕。大不了沈家也給點船旗銀子,讓鄭芝龍面子上過得去就行。
算算航程,就算一切順利,去印度尋找新物種,至少也要大半年才能回程,去非洲的話至少一年多,歐美可能要兩三年。
沈樹人列好計劃之後,一方面給父親寫信買新船、調水手,一邊就跟鄭森商量。
鄭森如今也是熱血少年,知道這種事情利國利民,便全力借用家族資源幫沈樹人一起弄。
反正鄭家也不虧,新物種弄到手之後他們自己也能繁殖的。
……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有些事情雖然見效慢,但不開始就永遠不會有結果。
安排完物種引進這步閑棋後,農業方面的創新,暫時也就沒什麽可做的了。剩下這點時間,沈樹人把目光重新投回手工業方面。
煉鋼造炮不會,那就從手頭資源、人才最充足的領域做起。
沈樹人手頭目前也沒有別人可用,就一個董小宛,是開繡莊出身的,閑著也是閑著,沈樹人就把目光盯到了紡織業上。
明末小冰期,氣候比正常環境更寒冷一點,窮苦百姓的紡織品肯定也是不夠穿的,不存在產能過剩。如果能提高一點生產效率、解放出勞動力,就能讓更多人手去打仗和種田。
當然,沈樹人不會再讓董小宛去琢磨那些高端的蘇繡,那些奢侈品技術的進步,對亂世毫無價值。要改良紡織業,也得從松江棉布這些普通窮人的衣服面料上動手。
沈樹人讓人拿來家裡販賣的各色面料樣品,還有現有的織機,每天觀摩生產工藝和成品。短短幾天之內,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明朝的棉布普遍比較窄,正常的棉布才一尺八寸的幅面寬,松江棉布中有一種叫“三梭布”的,也只能達到四尺寬,但是需要非常繁瑣的織機才能織出來,一個女工還搞不定。
一尺八寸寬、五丈長的一匹棉布,要銀子兩錢。
四尺寬的三梭布,面積大約是普通布的二點三倍,但售價可以達到六錢銀子,也就是普通布的三倍,可見多出來的零點七倍溢價,就是為布匹的額外寬度買單的。
更寬的布做衣服做被子的時候需要的裁剪縫合工序會更少,邊角廢料也少,利用率高。
見到這個現狀後,沈樹人也免不了讓董小宛想想辦法,每天跟他一起切磋,看能不能改良一下機器。
畢竟沈樹人在21世紀時也找裁縫定做過衣服、看到過21世紀的布匹。後世的紡織品根本不存在寬幅限制,想織幾米寬一卷的布都行。
按歷史書的說法,是1730年代英國率先出現了“飛梭”,才把布匹寬度受手工投梭長度製約的問題解決了。
只要把布匹加寬,織工在同等投梭、提經勞動頻次下,可以生產的紡織成品就能成倍提升,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沈樹人把發明“飛梭”的思路大致安排了一下,他自己就當起了甩手掌櫃,任由董小宛自行琢磨。
……
把一圈種田攀科技任務全部交代下去之後, 十幾天時間很快就過完了。
崇禎十二年的鄉試,也在沈樹人的忙碌中過去。直到張榜貼成績的日子,沈樹人才想起這事兒,陪著張煌言和顧炎武、歸莊去看榜。
張煌言原本歷史上應該崇禎十五年才中舉,但或許是跟沈樹人結交後,沈樹人給他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讓張煌言的答題風格、政見態度更符合了這一年的錄取傾向。
總而言之,張煌言陰差陽錯,還真就提前三年中舉了。
歸莊學問本來就不錯,也沒顧炎武那麽驚世駭俗,一切如常考中。
而顧炎武則是跟歷史上一樣落榜了,落榜之後,顧炎武還非常憤慨,覺得如今的八股風格太死板,跟沈樹人抱怨說將來再也不考了。
沈樹人心中暗喜,顧炎武不考了,正好拉他去給自己做幕僚。
至於表哥張煌言考中了,也可以想辦法給張煌言買個官,先去史可法那兒謀個差事,幫沈樹人先在安徽地區建立一個立足點,作為未來跟流賊作戰的根據地。
“恭喜表哥高中,顧兄你也別氣餒,考都考完了,咱去秦淮河上痛飲幾日散散心。如今這亂世,不管中不中,都有機會報國救民。”
沈樹人一邊琢磨,還一邊安慰落榜的顧炎武。
——
PS:因為有些見效慢的瑣碎種田情節,就一股腦兒流水帳塞進來了。快速過掉。看歷史文的讀者,基本上科技種田都看了幾十幾百遍了,我寫多了肯定會被嫌灌水、拿資料湊數。所以只寫個布局思考邏輯,其他都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