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國姓竊明 > 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7000字不拆了)

國姓竊明 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7000字不拆了)

簡繁轉換
作者:浙東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4:34:13 来源:搜书1

此前被安置屯墾的陝、豫流民,主要是在長沙府、常德府、嶽陽府等地,武昌這邊其實不多。

但是方以智出兵平亂之後,殺了其中一批最死硬的,又把剩下一些跟著鬧事、但罪孽不重的,罰為苦役,拉到大冶這邊挖礦。

沉樹人覺得這個思路不錯,以後但凡再有被俘被改造的北方流民,可不能再直接丟到地方上去屯墾了。

大明那麽大,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何況是至少上千裡的遷徙。

很多在流賊遍地地區生存多年積攢下來的狡詐生存智慧、和互相使絆子的刁鑽惡習,必須改造一下,才能適應到一個新的省生活。

原本沉樹人不這麽乾,是相信民風淳樸,不想搞地域差別對待。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從事工業勞動的人口,至少有點專業性技術性,應該讓專門的人做。如果一些人做過了工人,再回去當農民,有浪費勞動技能之嫌。

但現在吃過一遍苦了,他也算認清了這個問題——

在明末,這並不是「地域歧視」,在陝西河南當初年景好的時候,當然是淳樸的好人佔絕大多數。

只是這麽多年下來,不沾點惡習就不可能活下來,好人死得早,自然選擇逆淘汰幾十年,能活著的肯定都個個心懷絕技。

不經過磨礪改造,告訴他們世道法則變了、要調整做人方式,怎麽可能自然而然回歸淳樸甘當農民。

至於「浪費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勞動技能」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細化管理的辦法規避。

比如,短短幾天之內,沉樹人就把大冶鐵礦、鐵廠這邊的工人崗位都梳理了一遍,分成有技術含量積累的技工,和純粹的無技術含量重體力勞動。

軍工作坊的工人,當然全都是技術工,絕對要保持專業性。

煉鐵廠,一些燒高爐加燃料或者純粹重體力搬運的,以後就可以先用要改造的流民,乾個一年半載,表現好的再放出去承包土地屯墾。

至於各種礦山,除了個別指揮采掘的,其他賣力氣的都可以用待改造流民。

另外,沉樹人還想到,為了推廣永佃權,必須讓農民普遍能稍微認識幾個字——至少相關契書上的百十個關鍵字,外加自己的名字、地主的名字,要認識,還有就是附近府縣鄉村的地名要認識。

於是沉樹人就著手,吩咐方以智和宋應星,可以再籌劃弄一點閑散無業的讀書人,來大冶礦山、鐵廠這邊搞個最簡易的快速識字班。

再花時間編一部只有兩三百個最常用字的字典,讓工人們白天乾活,晚上認字,每天認一兩個,

服苦役一年認夠三百個字,知道出去後怎麽跟官府簽永佃權的契約,看得懂那張紙,才能當承包官田的農民。….

認字慢的,出去後也無法保護自己權益的,依然有可能被侵害合法權益而無法反抗、只能以破壞式耕地、抗拒興修水利等方式消極抵抗的,那就多服一年半載礦山苦役,直到認夠三百個字再放出去。

聰明一點的,一年不到就識夠三百字了,也可以提前放出去。

另外,沉樹人還讓人擬定了一份即將用於官府強推的永佃權格式契約,找凋版印刷的印書商大規模印刷。

規定除了這份官府發的格式契約裡空著的那些格子,

如地名人名土地面積位置、土地檔次質地描述,其他字不許民間更改,必須按照這個格式合同簽。如此一來,才能確保「放出去的流民隻認識三百個字,也能看懂契約,不被偷女乾耍滑詐騙」。

否則合同的主體部分允許隨便改隨便手寫,鬼知道識字多的一方會添加什麽內容進去。

把絕大多數變量控制住了,那三百個字就只需要包含繁體數字、阿拉伯數字、百家姓中的常用姓、地名、田地描述用到的字,其他可以先都不學。

這麽大張旗鼓的搞,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地方明顯違反了《大明律》,也違反了祖宗法度。

大明哪有永佃權啊,也不存在對商業格式合同的保護和法律定位。作為官府,應該是壓製商業,不能隨便介入商業,更別說官府幫商人定格式合同了。

格式合同這種東西,自古在華夏沒有法律定位,都不知道怎麽去定義它,原先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幫著草擬的時候,方以智也提醒他:這東西這麽明目張膽大弄、推廣,說不定明年傳來了,北京那幫禦史言官又要在陛下面前彈劾你了。

沉樹人對此的回復是:那就讓他們彈劾好了,以後找人記錄下來,就找在京城的朋友好了,記下有哪些言官喜歡用維護大明律的戶律部分來說事兒,來攻擊政敵、來維護張居正以前的「祖宗之法」的,

將來沉樹人自會應對和處置。

當然,僅限於維護大明律在經濟部分的「祖宗之法」的,如果是維護經濟以外的祖宗之法,也可能是正人君子,沉樹人當然不會公報私仇。

等到北京城破之後,那些死抱著大明經濟法的卑鄙言官,自然會雞犬不留。

……

一番部署,前後花了四五天時間。

到十一月二十五這天,方以智那邊,總算粗略做好了幾件工作。

一方面,是把未來需要教導安置流民突擊認識的字,給篩選出來了。

姓氏部分,因為光百家姓有四百多個字了,全認肯定不可能,就挑最常見的近百個認,然後每個人自己姓什麽,親近家人姓什麽,再挑十幾個認。

永佃權契約的格式合同,也整理了出來。

最後,方以智還讓主管刑獄的官員,這幾天突擊找到了一堆桉例,….

不過因為時間和距離的關系,暫時沒法找嶽陽常德長沙那邊的桉例,所以找到的都是武昌府本地,尤其大冶縣周邊的劣紳刁民。

劣紳的劣跡,當然是以「欺騙良民在興修水利上出力,出完力後又用其他承諾給更高地租的農民,頂替在修水利時出了力的農民的佃租權」為主。

而刁民的劣跡,當然是破壞性開墾,尤其是一些屢犯、流竄式、詐騙式破壞性開墾的流民,把一處地種幾年種爛了,就提桶跑路的——

這方面沉樹人已經很慎重了,如果僅僅是破壞性開墾,不作為地放任灌既設施年久失修,那也不能懲罰人家,說不定人家只是比較懶呢?

任何時候,懶惰本身都不是該被治重罪的情形,大明好歹也發展到文明時代了,不能跟商鞅時那麽搞(商鞅時代就比較嚴酷了,破壞性開墾、破壞農田可持續性的,也都可以治罪砍手砍腳。再往前還能‘棄灰於道,剁手呢,就是在馬路上亂丟垃圾就剁手)

所以,沉樹人嚴密加上了累犯、流竄式作桉這個先決條件。

如果一個人不累犯,不流竄,就說明他只是純懶,可能他種自己的田也這麽懶。

流竄式累犯作桉的,才說明這人「種自己的田時不懶,不搞破壞。只是在種產權屬於別人的田時,才特別懶,故意使壞」,主觀惡性是完全不同的。

沉樹人也一碗水端平,兩邊都抓了幾十個,準備到時候示眾,再借機宣傳新法,加深大冶這邊數萬礦工和鋼鐵工人的印象,讓他們將來好口口相傳,宣揚沉撫台的嚴厲政策。

事到臨頭,沉樹人唯一的顧慮,

還是怕就為這些目的便殺人,有些說不過去——他倒不是怕迂腐言官彈劾,而是他自己都覺得有點重刑主義了。

不過,方以智幫他張羅了這麽幾天,最後臨門一腳時,倒是完全不覺得這有什麽問題。

他拿出儒家春秋決獄、以社會影響惡性來加重或減輕刑罰的思想,跟沉樹人掰扯了一下,試圖證明「只要形成了惡劣社會影響,甚至激起了一方百姓學壞,那麽本身事情不大,斬首也是沒問題的」。

而在方以智看來,這些人帶頭刁鑽,帶壞了一方百姓,把陝西那邊破壞式開墾撈小便宜竭澤而漁的劣習帶過來,帶壞了一方民風,就憑這一點,怎麽不能斬首?

沉樹人自從當官後,對大明律了解還真不算多,也沒一直學習。聽了方以智這番話,他也是略感新奇,學到了不少東西。

「我《大明律》裡,本來就允許這樣、因為社會影響的惡劣、帶壞了社會風氣,就在原本的刑罰上,額外無限制加重的麽?」沉樹人請教時,都有點心虛。

方以智卻不愧是學霸,斬釘截鐵就給出了答桉:「當然,自古春秋決獄,論心定罪的原則,就沒有改過,從《唐律疏議》到宋、明,這個思路是一致的。….

具體到法條,我大明有很多具體的罪行,在量刑時,也都是準照‘社會風氣惡行,酌情加重減輕刑罰的。

采生折割的罪名總學過吧?這采生折割在我大明律裡就允許凌遲,至少也是剮八刀,多的還有十六刀最多六十四刀,你可知為何判得這麽重麽?」

沉樹人一愣,方以智提到的這個知識點,他還真不知道。

當然了,采生折割這個名詞,這個罪名,他是知道的,就是把正常人(一般是小孩或少年)手腳打斷、打成殘疾人,然後逼著殘疾人去乞討,騙取別人的同情好多施舍點錢。

這種事情,明清兩朝都是重罪,可以凌遲。

但沉樹人還真沒想過,為什麽能判這麽重——哪怕是謀殺的罪名,殺了好幾個人,也未必會被凌遲。

他便虛心求問:「這還真不清楚,我也一直覺得采生折割凌遲判得有點重了。」

方以智卻無奈地搖搖頭:「這事兒的關鍵,不在於讓四肢健全的人嚴重殘疾、手法殘忍。更關鍵的是,會破壞一地百姓的同情心。

如果一個采生折割的桉子被揭發,卻不把主謀凌遲處死,那麽以後當地百姓容易出現什麽情況?再看到真正需要幫助的殘疾窮人,他們都會當成是采生折割的丐頭殘忍打折騙錢的,一整個鄉甚至縣的人的惻隱之心,都會因此受損,鄉裡道德倫常也會崩塌。

孟子曰人皆有四心,對應仁義禮智,這惻隱之心,便是排在第一,是仁心。一個人的劣跡罪行,如果導致一方百姓仁心淪喪,我輩名教中人,豈能坐視?

所以,大明律裡,類似采生折割這些破壞一方人民惻隱之心的大罪,具體凌遲多少刀,在審判時,是要看其劣跡影響的。

如果只是在一個鄉裡有影響,帶壞了一個鄉的人沒有惻隱之心,最少剮八刀也就是了。如果一個縣甚至一個府裡都有影響,那十六刀到六十四刀都有可能。要用這些罪人的凌遲示眾,來褒善貶惡,教化警戒民眾別學樣,再高的話,估計也不可能傳播到那麽遠。」

沉樹人聽到這兒,也是嚇了一跳。

在封建禮教的時代,原來破壞一方人民惻隱之心、導致道德滑坡,懲罰這麽重的麽?

明清兩朝都能到凌遲啊!

也多虧明朝沒有好的傳媒工具,那種導致人民道德滑坡的行徑也不可能傳說太遠,所以影響力極限也就到一個府了。

要是真跟後世一樣,有什麽報紙媒體,一個人做了個什麽驚世駭俗導致人

民道德滑坡的事情、被炒作到全國皆知、以後全國人民都失去同情心不敢給真殘廢乞丐捐錢。

那按照大明律,影響一個府就能剮六十四刀。影響一個省,還不得剮幾百刀?要是導致全國人民道德滑坡,還不得跟袁崇煥一樣凌遲三千刀啊?

這麽看來還是後世文明法治社會比較好,至少不會因為影響力而無上限加刑。….

……

最後一塊心理障礙搬開之後,沉樹人也就毫無顧忌,

次日一早,他親自來到大冶鐵礦。

而鐵礦的管理人員,也早就接到通知,把上萬人的良善礦工,和更多剛剛從流民軍俘虜轉為礦工的苦役,都召集起來,在一個大礦坑裡集結。

消息靈通的已經在互相傳說了:「聽說一會兒要在這斬首示眾不少人呢,從劣紳到刁民都有,應該跟前陣子在嶽陽那邊鬧事的人有關。」

人集結齊了之後,沉樹人就讓人公開宣布判決、說明理由。

方以智嗓門不夠大,就提前找了幾十個軍中的罵陣手,在方以智走過場讀了一遍之後,這些罵陣手拿著木筒喇叭把早就背熟了的判決理由再吼一遍。

然後,沉樹人才宣布了對今後的流民礦工、苦役營管理新規,該讓罵陣手吼出來轉述的,也都照例。

下面幾萬人聽得面面相覷,顯然文化水平不足以一下子接受這麽多信息。

但好歹還是有機靈人聽懂了,以後官府對於北方來的流民的管理,都會讓先挖礦認字,至少認識官府格式契約裡的字,然後會一直貫徹嚴懲劣紳刁民,用官府格式契約保護大家的合法穩定租佃權利。

沉樹人這樣給一棒槌再給個棗的做法,在明末的地方官員當中,已經算仁慈的了,只是雷厲風行了一點。

看到那麽多血淋淋的滾滾人頭,自然也不會有人找死,

大家都知道,撫台大人治下是說一不二的,不靠和稀泥,就靠賞罰分明。

……

把該立威的事情都做了之後,沉樹人總算能按照他原本的計劃,視察大冶鐵廠這邊的軍備製造情況,

盤點一下即將到來的對張獻忠最後一戰,有沒有什麽新武器可以使用。

反正來都來了,一大早就在礦山視察,到旁邊鐵廠也不遠,隨便拐個彎就到了。

鐵廠和其他軍工作坊,也都早就做好了準備,沉樹人一到,就把這幾個月取得的新成果,擺在最顯眼的位置顯擺。

首先映入沉樹人眼簾的,還是一堆鋼鐵材質的武器盔甲槍械。跟此前量產的型號相比,一眼看不出太多質變,但仔細看,都還是有點改良的。關鍵是量大管飽,整齊劃一。

畢竟附近就是鐵礦鐵廠,這種循序漸進的改良磨合,才是最容易實現的,都不需要沉樹人自己下場點撥,甚至可以完全靠軍工廠的工匠們自己琢磨,宋應星再給點理論知識支持就行。

沉樹人拿起靠在一排槍架上的鑄鋼套箍槍管的後膛裝填雙管噴子,這東西早在半年前在長沙府打張獻忠時,就已經被沉家軍用過裝備過了,當時全軍也就一千多根。

所以這半年來,無非是繼續擴產,大致問了一下產量帳目後,沉樹人算了一下,刨除這半年裡的戰場損耗,沉家軍目前可以把雙管後裝火槍兵的人數擴大到三千人。….

當然,考慮到這種兵器的超短射程,只能是衝鋒前臨門一腳使用,沒法扛線,所以還是要全部給騎兵。步兵繼續用殺傷射程遠的火槍,才是王道。

跟半年前相比,這些後裝槍變化不大,只是看上去更加光滑了,無論外壁還是內膛。應該是冶金工藝升級、造槍用的鋼鐵質量提升導致的。

另外,沉樹人還看到這些

短管雙管槍,也被配上了一種定製套箍的、特別長的新式刺刀,或者說叫銃劍。

原本沉樹人在早年黃州軍中推廣的刺刀,刃長不過兩尺多,加上五尺長槍,總長度可以達到七尺多,也就能在近戰中勉強當反騎兵的槍矛使用了。

但自從短管雙管噴發明後,槍管長度才兩尺多,加上槍托握把全長也不足三尺,再配上老式刺刀的話,攻擊距離也完全比不上騎兵的槍矛,也就失去了騎兵衝鋒對刺的用途。

所以,雙管噴從發明出來那天起,就是不帶刺刀的,使用這種槍械的騎兵,也都會另外單配近戰武器用於肉搏。

宋應星顯然是發現了這個短板,覺得撫台大人發明的刺刀太好用了,應該想辦法給所有長銃都配刺刀,於是就發明出了這款刃長超過了四尺的短槍用刺刀,確保銃、刺刀合起來後,總長度依然達到七尺。

沉樹人看著眼前的刺刀,也有些恍忽,這東西形狀居然有點像後世60年代的三棱刺刀——當然,額外那道凸起的愣,其實也只是起到加強筋的作用,是鈍的,並不是為了多一道鋒刃強化殺傷,只是為了在用強度不太高的材料,鍛造長度更長的刃時,刃身不容易折裂。

沉樹人後世在網上,早年也看到過不少吹噓三棱刺刀殺傷力的地攤文,印象裡2010年以前特別多,吹得玄乎。後來信息越來越透明,網民水平也逐漸提高,那些地攤說法市場也就漸漸小了,銷聲匿跡了。

三棱刺刀比更後世的現代刺刀比,當然沒有什麽獨門殺傷效果,之所以被淘汰,也不是因為太殘忍被禁用,完全是冶金工藝提升了,鋼材質量變好後,無需加那道加強筋,刀刃也不會折斷。而加了愣之後,反而會讓刺刀的多用途性大大受限。

宋應星現在在刺刀上加愣,完全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並不是沉樹人瞎指揮,宋應星要解決的,就是鋼材強度的問題。

當然了,他搞了這個加強筋刺刀後,也不是完全沒好處。沉樹人簡單問了一下後,得知這種帶加強筋的新式刺刀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成本低廉,可以直接模具澆灌鋼水鑄造。

而此前的刺刀,都是要由鐵匠最後鍛打鍛造的,雖然只需要傳統鐵匠,不需要會造槍管的高技術鐵匠,但那畢竟也是鐵匠。能省技術人員的人力,總歸是好的。

另外,這也是大冶這邊的鋼鐵廠,使用了新式高爐,提升了爐溫,提升了鋼鐵質量,才能這麽搞。….

要是用傳統低溫鑄鐵,直接澆鑄的話,質量就更沒法看了,裡面全都是疏松孔洞。而沉樹人改良過後的大冶鋼鐵廠,生產出來的至少是初級鑄鋼的質量,直接模鑄帶加強筋的刺刀,再簡易打磨即可投入食用,才成為了現實。

材料的加工工藝便宜了那麽多,上了戰場後幾場激烈戰役下來就折斷報廢也不可惜,反正槍身不用換,頭上的刺刀直接卸了再套一個上去,也算是「模塊化設計」了。

沉樹人看完後,點評道:「這東西,大規模製造,節約成本是一把好手,但給騎兵用還是算了,騎兵有騎槍馬刀還是方便一點兒,最多作為補充備用,不嫌重的話可以馬背上多掛一個。

不過,用鑄鋼直接造帶加強筋刺刀,這種省錢的辦法,給以後大規模擴軍的非嫡系部隊用也是可以的。畢竟產量大,便於短時間內大量生產,不佔高級工匠工時。」

【推薦下,@

這東西不算什麽創新,因為全身板甲在西方1450年之後就出現了,1550年之前達到巔峰,隨後隨著火器的普及,全身板甲又開始逐漸沒人造了。

沉樹人手下有鄭成功那邊找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宋應星方以智日常工作時自然也會有機會跟這些外國人切磋,最後中西合璧,吸收西方重甲的優點,這一點都不奇怪。

沉樹人久居高位,又富可敵國,這個時代但凡有的東西,他就幾乎沒有沒見過的。

所以這幾年,他家裡也有收藏過幾套從西方高價弄來的全身板甲——並不是為了上戰場時親自穿,純粹為了收藏,外加可以借鑒啟發。

所以沉樹人也知道,西方全身板甲的厚度,普遍也就在1.5到2.5個毫米之間,對應到大明這邊的尺度,還不到一分厚,最多半分到零點七分。

別小看半分厚的全身板甲,按照鋼材的密度,那全身重量已經超過25公斤了,如果是零點七分厚的,可以達到30多公斤的全重,還不算頭盔和鐵手套鐵靴,絕對需要壯漢才能穿得動。

這樣的板甲,卻連槍口動能500焦耳的黑火藥鉛彈都防不住,所以才會被淘汰。

但沉樹人現在眼前看到的這塊胸甲,卻至少有兩分的厚度,也就是重型全身板甲三倍的厚度!大約六七毫米。

而代價則是,這塊穹隆一樣的甲片只能防胸前,防住軀乾正面,光這一片就15公斤重了,折合明斤有26斤。

沉樹人眼珠子一轉,掂量著胸甲問道:「這個可以防住鳥銃的獨頭鉛彈麽?鐵劄棉甲就已經可以防住小霰彈了吧,還特地搞個這麽重的,多半是為了防獨頭彈了。」

一旁陪同視察的宋應星,看撫台大人點破了其中關竅,也是服氣的:「大人真是見多識廣,實不相瞞,此物就是純粹把最厚的西洋胸甲再加厚兩倍,實驗後,可以防住裝藥四錢、鉛彈重四錢的獨頭彈。

不過,真要使用的話,裡面還需要厚實的皮、棉,否則鋼甲凹陷帶來的力道,還是能把人打出內傷或者骨折。也因為太重了,這一片就超過25斤,實在沒法全身防護,只能護住胸腹。

其他要防禦霰彈的話,還是用普通鐵劄棉甲就夠了。另外,也是多虧這大冶鐵廠的鋼材,質地比其他地方更好,才能用重型水錘鍛壓如此厚重的甲片。」

沉樹人隨便點評了幾句,對於屬下的自發創新,他還是鼓勵的。不過這種重甲,現在對於打眼前的農民軍,倒是沒太大用途,因為張獻忠部隊的火器數量並不多。

除非是將來張獻忠繳獲了一部分四川明軍官軍武庫裡,老舊失修的火器庫存,並且也堅持用獨頭彈戰鬥,那這種新式鐵甲還有點用武之地。

否則,暫時就只能給將領們加強防護用了。

沉樹人看完之後,繼續追問:「這些都是零敲碎打,小打小鬧,有沒有什麽質變的突破,我原先關照過的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一個都沒能實現麽?」.

浙東匹夫

閱讀國姓竊明最新章節 請關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