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也只能是內心對各人的人品有一個大致的預設刻板印象後,後續就通過實戰中觀察各部的表現,看誰勇於任事,誰想保存實力出工不出力、不肯打硬仗,來進一步辨別眾將的忠奸。
抵達奉節縣後次日,他就又私下召開了一場小規模的軍議,單獨只是找了秦良玉、馬祥麟和方國安三人,了解眼下的前沿最新戰況、敵我佔區勢力分布、各部兵馬實力。
這些匯報不需要基層將領參加,朱樹人就讓其他人先歇息休養,抓緊為大戰做準備。
從秦良玉等人處,朱樹人得知:如今夔州府境內全部的朝廷一線戰兵,大約在兩萬四千人左右。
秦良玉和馬祥麟的白杆兵嫡系,原本滿編在兩萬左右,但是跟張獻忠部也交戰了數場,肯定有死傷逃散各種損失,暫時沒法上戰場的傷兵也要臨時扣除,所以實剩一萬七千人可以隨時調用。
剩下的六七千人裡,王光昌、王光興兄弟佔了一半左右,他們每人有一個營,戰兵各約兩千人,都是當過幾年流賊、被朝廷詔安後又當了四年官兵。
再剩下的一半,就是譚文、譚弘、譚詣的兵馬,他們實力更弱,都只有剛剛勉強千余人的戰兵。
但他們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們是本地大族,在當地有一定的號召力,如果真忠於朝廷,願意出死力,可以從萬縣、達州這幾個縣抽調本族壯丁臨時從軍,
只要朝廷給軍餉裝備,再拉出幾千人也是可能的。
不過秦良玉也補充了一點情況:譚家勢力范圍之一的萬縣,因為地處長江沿岸,在重慶府治巴縣和夔州奉節縣之間的交通要道上。所以朱樹人抵達之前,張獻忠留在重慶的那部分人馬,在嘗試逆襲奉節時,就把沿途的萬縣佔領了,那兒如今是敵佔區。
聽說張獻忠破了重慶府後,只在府治的巴縣大肆燒殺搶掠,但對於周邊其他縣則采取了招撫抽丁為主。
畢竟巴縣最富,把那兒的存量財富全拿了之後,就該在其他地方收買人心擴軍了,要是一味燒殺,兵源地就沒了。
所以,目前聽說譚家留在萬縣的族人,頗有一些被張獻忠部拉走從了賊。
譚家這三支人馬,也是在萬縣淪陷後,翻越萬縣以北的譚家嶺,才撤退到了達州,保住了有生力量——
其實,從譚家嶺這個地名也可以看出,譚家在萬縣和達州一帶,勢力有多麽龐大,連那兒的山都是用他們家的姓命名的。
看看後世百度地圖的重慶地形就知道,在重慶境內的長江和渠江流域之間,有一道道的山梁將兩道平行的江水隔開,
一直要到後世的合川區、古代的合州釣魚城附近,才有缺口讓嘉陵江、涪江和渠江突破群山南下,三江合流成新的嘉陵江,最後再往南奔流近百裡,在重慶核心城區的巴縣朝天門一帶,匯入長江。
所以,譚家嶺就是萬縣和達州之間、長江和渠江之間的分水嶺,一直要綿延到合州釣魚城。
而那兒的山勢當然也很險要,否則如果能夠輕易翻越、甚至能維持糧道,那當年蒙古大汗蒙哥也沒必要死磕合州釣魚城三十多年,打到蒙古大汗本人都被宋軍擊斃在釣魚城下的程度了。
重慶周邊的山區,那真不是外地人能隨便爬的,簡直是地獄級噩夢。
只是譚家人就是當地土著,世代居住在譚家嶺兩邊,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這才算是有點這方面的異能,張獻忠打來時他們能翻山跑掉。
而張獻忠的追兵當然沒有輕松翻越譚家嶺的異能,也就沒法追了,只是覺得他們放棄了萬縣、放棄了長江航道上的要害節點,不再有威脅,也懶得非得花大代價斬盡殺絕。
朱樹人順著秦良玉解讀官軍各部兵馬的分布、佔領區,也大致摸清了如今的敵我態勢。
……
“所以,如今本地官軍兩萬四千余人,其中兩萬人,也就是白杆兵和方參將的人馬,都在奉節正面,一部分分布在周邊的雲陽、開縣。
大約四千人的本地武裝,分布在譚家嶺以北的達州,而達州以下的渠江沿岸,張獻忠部也不曾來分兵圈佔,達州下遊的渠縣、廣安縣,名義上仍然是朝廷官員控制,只是缺乏駐軍?
張獻忠的部隊,在拿下重慶府之後,只是分兵逆嘉陵江北上,守住了合州的釣魚城,確保朝廷在譚家嶺以北的部隊,無法從釣魚城這個缺口,突破嘉陵江防線南下?
剩下的張獻忠留守部隊主力,全部都集中在重慶府核心的巴縣,和巴縣下遊的萬縣?知道張獻忠留下的部隊,有多少人馬麽?”
朱樹人梳理完己方部隊分布後,最終確認了一遍,還追問了一下敵方規模。
秦良玉年紀大了,說話有些喘,回答也有些慢:“正如國姓爺所言,張獻忠留下的部隊,主要便分這三處駐扎。號稱麽,依然是有十幾萬之眾,實際上當然不可能有。
老身估計其從黔中道帶出來的人馬,能留在重慶的,絕對不超過兩萬。剩下大部分,應該都在沿著長江、岷江逆流而上,剽掠成都等地。
但他靠著屠城後亂發錢糧拉丁,拉到十幾萬新附百姓,倒是真有可能的,張獻忠太擅長裹挾平民了,不過這些人戰力應該不足懼,連武器都未必配得全。”
朱樹人聽完,沉吟地點點頭:“如此,我就知道該怎麽打了,重慶果然還是要爭取速戰速決,只有打破了重慶這個缺口,才能徹底洞開沿著長江、嘉陵江、涪江輻射川中腹地的道路,
跟張獻忠搶時間,盡快跑馬圈地限制其禍害范圍。就算張獻忠孤注一擲,我們來不及救成都,好歹別讓張獻忠糜爛太多其他地方。張獻忠留在重慶留守的主將是誰,有情報麽?”
秦良玉:“聽說以白文選為主,留守巴縣,他幾個義子,倒是一個都沒留下,看來他並不太重視後路,隻想著盡快圈地擴軍。
不過,白文選曾與李定國過從甚密,聽說張獻忠最近對於其諸子,最不信任的就是李定國,也不放心隻讓李定國的人留守。所以還從孫可望舊部中,選了兩名級別較低的將領狄三品、張明志輔助,白文選讓他們分守合州、萬縣。”
朱樹人揣摩了一下,這些人裡,除了白文選,其他都是歷史書上聽都沒聽見過的垃圾,估計沒什麽本事。
如此,先快速剪除巴縣以外的賊軍羽翼,倒是更有把握了幾分。
朱樹人拿著玉骨折扇,在手心輕緩地拍打著,一邊慢慢來回踱步,又偶爾看一眼地圖,低頭冥思。
沒多久,他就想出了最基礎的打法:不管怎麽樣,先強攻拔掉萬縣和合州,順便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四川本地各部的戰意和為朝廷出力的誠意。
就算要用攻心方面的計策,比如詐降,或者離間,也得等最後攻打巴縣的時候,再水到渠成、順勢而為,看誰表現不好,就推出去苦肉。
畢竟這些計策,短時間內不可能成功兩次,也就沒必要大計小用,一開始就拿出來了。就留到對付白文選本人時,再用不遲。
否則弄了半天,就算無損乾掉狄三品、張明志,也太浪費了。
“既如此,本官之意已決,秦將軍聽令。”朱樹人臉色瞬間也從和顏悅色,化作了肅然。
秦良玉也一改此前的隨和,正色應諾:“末將在。”
朱樹人:“本官命你以夔州本地人馬為前部,先攻萬縣、合州。其中對於萬縣,要強攻,徹底打通長江航道,就讓王光昌、王光興為前部,您自率白杆兵為後援,我會增援你紅夷大炮用於破牆破門。
而對於合州,可以從達州順流而下,肅清沿途,圍而不打,繞城而過,堵截合州賊軍突圍、穿越潘家嶺南下回巴縣的嘉陵江水道即可,就以譚文等三路人馬為前部,令郎可率一部白杆兵為後援。”
秦良玉想了想,先表示領命,然後才請示:“如果對合州繞而不攻,只是肅清沿途,那達州南下這一路人馬的糧道還如何保障?合州自古是川東兵家要地,當年蒙元大汗蒙哥,都不敢繞過此地,唯恐合州城內的守軍斷其糧道。”
朱樹人一抬手:“合州到巴縣不過百余裡,讓繞城而過的人馬隨身攜行十日乾糧,路上肯定夠吃的,只要打通肅清嘉陵江沿途其他地區,抵達巴縣之後,我軍自然能從萬縣逆長江而上,給他們運送糧草。
所以,合州和萬縣這兩路人馬,其實都是從萬縣就糧。我軍有水師之利,巴縣城內的白文選,也掐不斷長江和嘉陵江航道的。”
秦良玉覺得這個計策已經比較穩妥了,也就沒再質疑,只是提醒了一句:“國姓爺,您是外地人,或許不了解川東地理。這嘉陵江在隆冬時節,水量本就不大。
哪怕是最後匯入長江的巴縣朝天門一帶,旱季時匯入水流都只有數十丈寬,深度有時還能徒涉而過,如果我軍只有吃水深的大船,未必能在臘月駛入嘉陵江。”
朱樹人:“這點不必秦老將軍擔心,老將軍只要開出條件來,想要大船就大船,想要小船就小船,本官都有,還管夠。我沉家數代海商,家父還為朝廷承包漕運,別的不多,就船最多。”
……
朱樹人的將令,很快層層下發了下去,各基層將領倒也不敢抗命,但那些川軍本地人士,有怨言也是難免的。
無論是王家兄弟還是譚家兄弟,原本都以為朝廷大軍主力入川,肯定能跟著搭搭順風車,大樹底下好乘涼。
朱樹人有張煌言部兩萬人,還有嫡系部隊五萬人,自己這幾千小魚小蝦,跟著搖旗呐喊混混就好了。
誰知,朝廷主力來了,還是要他們打先鋒、拚消耗,先去死人受苦,那朝廷主力不白來了嘛!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逮著本地軍隊可勁兒用嘛!
“朝廷大軍足足六七萬,加上秦總鎮的人馬,一共八萬多都不止了!怎就可著咱這幾千人當攻城先鋒!”
幾乎是同樣的話語,在王家兄弟這邊,是由兄長王光昌吐槽質疑,在譚家兄弟那邊,則是由弟弟譚弘、譚詣向譚文吐槽,都想琢磨個相對出工不出力,但又能混個苦勞的辦法。
與之相對,王光興和譚文算是比他們那些兄弟更有點遠見,所以態度也近似:
“朝廷大軍主力雖到,我們東川各軍丟失土地,本就有責,國姓爺應該是想給我們將功補過的機會,賣點力也是應該的。何況合州、萬縣總比巴縣好攻,我們打前陣剪除賊軍外圍羽翼,最後主攻巴縣的時候,說不定就不好意思讓我們先上了。”
那群偷懶派一聽,似乎也有道理,為了換取最後打重慶主城時少出力,現在先在打外圍縣城時出點力,再多報一點傷亡損失,
隻說打到巴縣城下時、部隊已經失去戰鬥力了,國姓爺應該也不好意思專門盯著他們兩家薅羊毛。
不管懷著怎麽樣的心思,這些本土部隊,總算是開拔出擊了。朱樹人倒也不差餓兵,對於出擊前的部隊,他還是先酒肉犒賞了一天,還給人準備了乾糧,也都比平時吃的軍糧要好。
最後,朱樹人還讓張煌言監督北路達州出擊的部隊,並且帶去一些火槍隊,作為火力支援,幫助譚家兄弟的部隊。
而朱樹人自己則帶著主力,跟著方國安和王家兄弟,並且以紅夷大炮給他們助戰。
……
經過一日準備,兩日行軍,臘月十九這天,南路沿著長江主航道逆流進兵的官軍,率先抵達了萬縣。
張獻忠軍守將張明志,帶了兩三千張獻忠從外省帶來、流竄入川的老兵,以及一萬多本地抓的壯丁,駐守在萬縣城內。
張明志的部隊武器裝備方面也不是很齊全,只有流竄數省的老兵能確保全員有正規的兵器甲胃。
而壯丁連刀槍都湊不齊,只有大約半數有正規兵器,剩下的只能靠農具作戰,著甲率更是低得可怕。
不過這些人在守城的時候上城牆丟丟滾木礌石還是可以的,反正拿重物砸人不需要技術含量,也不需要精良武器。
看到城外有數萬官軍,水陸並進而來,張明志心裡也是頗為膽怯,有點後悔白文選白將軍當初為什麽讓他突前守衛此地。
萬縣其實並不是很適合重兵防守的地方,還不如全軍龜縮死守巴縣的。只是當初張獻忠速攻重慶得手後,妄想順勢把夔州府也佔了,徹底封鎖瞿塘峽防止官軍從長江三峽水路增援入川,才一路攻到萬縣。
如今奉節白帝城拿不下,隻拿下了萬縣,又舍不得丟掉,反而進退維谷,成了一個分散自己兵力的陷阱。
不過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了,張明志也隻好先想辦法守住,因為跑也未必來得及。他只能是在被圍城之前,派出快船快馬回巴縣給白文選報信,讓白將軍想辦法,要麽來增援他,要麽接應他後撤到巴縣會師。
——
ps:這幾天中午的一更沒法保證了……就下午一大更,四五千字吧。熬夜看球起床就快中午了。
還有一點導致寫得慢的,是我發現我這人寫戰損太寫實了。主要是六七十章之前、也就是在湖廣打張獻忠時,把張獻忠麾下的歷史上當過漢奸的將領殺了太多了,五軍都督殺了仨。
現在我發現自己在寫李自成張獻忠相關時,小節奏有點崩,npc不太夠用了。
我現在算是徹底理解,那些寫書時反派不能輕易死、好不容易塑造了一些反派後,要可勁兒用用到剩余價值榨幹才殺,“不殺留著過年啊”,是一種什麽樣的心態了。
我自問對明末歷史還算有點了解, 知道的npc也不少,但被我這麽殺這麽消耗,也有點不太夠用了,隻好花很多時間再發掘更多相對不知名的小npc的資料
(偏偏還要注意歷史上李張手下哪些人當了漢奸哪些人沒當漢奸,當了漢奸的才能作為被殺資源,沒當漢奸堅持抗清的,我還得盡量保證他們活下來,這就寫得更慢了)
最後,在這裡投點小懶,開點小掛,借助一下萬能的讀者大人們的群策群力,說不定能讓這兩段寫得快點過去——
大家肯定讀過的明末這段時間的比我多得多,有誰知道李、張手下還有哪些當過漢奸、我書裡還沒死的將領謀士npc,可以在這段後面流言。我列個死亡清單,後面劇情中可以好好籌劃一下,分別在哪些劇情段落裡,分批挨個兒排隊斃。
反正基本上確保寫到李自成張獻忠死時,他們手下當過漢奸的走狗,也一起斃完。
s_148155/53320584.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VIP中文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