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統率近兩萬騎兵衝鋒,分為左右兩翼出擊,以白馬義從為核心,呈三方品字形向著陳到軍陣衝去。
數萬大軍衝鋒陷陣,頓時讓地面宛如地龍翻滾,地動山搖起來,氣勢洶洶,煙塵滾滾,宛如排山倒海的滔天巨浪席卷而來。
光是這股騎兵衝鋒陷陣的氣勢,就足以嚇垮敵軍。更逞論這裡還是騎兵最擅長的平坦開闊地帶,簡直就是騎兵衝鋒陷陣的優勢戰場。
這也是公孫瓚想不通的地方,陳到難道真的是找死不成?!
雙方的距離一點一點拉近!
陳到這邊利用盾牌和長槍兵組成拒馬槍,排列成方陣,戰刀兵躲在盾牌後方,似乎是準備擋住戰馬的時候,對戰馬馬蹄進行斬蹄行動。
宛如方塊似得軍陣中間,則是陳到親自訓練的五千白毦兵,此時這支精銳兵種,手持弩箭,一副蓄勢待發的姿態。
若是公孫瓚擁有上帝視覺,一定會驚奇白毦兵手中弩箭的迥異,完全與現今大漢流行的弩箭有著巨大差異。
簡單來說,正常弩箭是橫射,而白毦兵手中的弩箭,宛如弓箭似得豎射!
這種弩箭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神臂弩!
漢光武帝劉秀靠著三大精銳兵種奪取天下,分別是——幽州突騎、並州兵騎,以及冀州強弩!
劉羽雄踞冀州,自然會組建屬於自己的精銳部隊,冀州強弩正在此列。白毦兵正是冀州強弩部隊之一,這支精銳兵種,不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弩箭絕對是必備技藝!
並且,劉羽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結晶,他在民生經濟科技等方面發明創造,在軍事上面同樣有所建樹——神臂弩就是之一。
神臂弩,又稱神臂弓,北宋神宗時期由李宏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最大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號稱其他器械都遠遠不及,神宗時傳入北宋,成為宋軍弩手的製式標準兵器之一。
完顏宗弼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神臂弩恐怖的地方就在於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神臂弩近距離的威力遠超其他弩箭!
意味著神臂弩是現今大漢其他弩箭射程的兩倍以上!
意味著敵軍不知道,而他們可以借此射程演變多種戰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就像現在!
當公孫瓚命令部下騎兵部隊衝鋒陷陣,來勢洶洶中一點一點靠近到神臂弩的射程范圍之內時,公孫瓚的騎士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戒備。
此時的騎兵部隊,還沒有完全蓄力,因為他們必須要在互相交鋒的瞬間,突然爆發,利用戰馬衝鋒陷陣的衝擊力,配合上騎士的爆發力,形成一種攻擊!
而這種爆發,至少要衝鋒到弓箭的射程范圍之內,比如一百步左右的射程內,這才會突然爆發。一個人的爆發時間是有限的,騎兵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做出進攻!
並且公孫瓚的騎兵部隊中,也有一些騎射手,這些射手可以依靠衝鋒的慣性,在一百五十步左右射箭,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射中敵人,而是火力壓製!
利用這種火力壓製,給己方騎兵衝鋒創造有利條件!總之不管如何,至少在三百多步的距離,他們是沒有太大戒備,沒有心理準備的!
然而!
就在騎士們心中默念著大致距離,
準備到一百多步開始爆發的時候。在雙方距離五百多步的時候,對面敵軍方陣,突然變陣了! 嘩啦——
盾牌兵拉開一小段距離,留出一個可供弓弩手射擊的空隙。
被掩護其內的白毦兵立刻上前,舉著神臂弩對準敵軍陣列,放箭!
千弩齊發!
他們沒有等到射程內的三百四十多步,在雙方距離四、五百步左右的時候,就直接張弓射箭!
因為根據箭矢的飛行速度,以及騎兵的衝鋒速度,他們射出去,騎兵正好迎面撞來,根本不用等到射程范圍內出手,那只是浪費時間,如此還能進行第二輪!
這種變陣,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大部分是看不到的!
因為騎兵衝鋒,煙塵滾滾,塵土飛揚。這不僅遮蔽了敵軍的視線,也會影響到己方騎兵部隊。
他們只能隱隱約約看到敵軍變陣,但不明白他們這麽做的反應和目的到底是為什麽?
從無先例!
他們不少人都是身經百戰,遇到過不少的或棘手、或狡詐、或詭異的對手,但從未見過這麽早就變陣出擊的!
五百步的距離就變陣?!
陳到他們傻了不成?!
這種提前變陣,讓躲在盾牌後的士卒提前看到、感受到騎兵衝鋒而至的來勢洶洶,那對於軍心士氣,將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這種打擊,會出現恐慌、會出現陣型散亂!
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出現這種反常,那等待他們的將是一擊即潰,甚至是未戰先怯,潰不成軍的各自逃離!
以陳到的能力,他不至於會犯下這麽低級的失誤?!
或者此時並非是陳到下令,而是其他將校預判失誤,錯估了雙方之間的距離下達錯誤指令?
這個可能有,但並不大!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公孫瓚、嚴綱、鄒丹等將領,各領一支部隊進攻。畢竟一人統率近兩萬大軍是不可能的。他們會分散成幾個數千的隊伍,配合著進攻。
此時這些將領們,同樣第一時間感受到敵軍的變陣。一些將校沒有這種對戰經驗,一些將校覺得詭異猶豫著要不要改變進攻方向,一些將校覺得敵軍就是故弄玄虛。
就在他們心思各異,猶豫著要不要下達命令的時候,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箭矢射了過來!
箭矢的速度極快,肉眼難以捕捉到。但公孫瓚等將士身經百戰,自然明白這種遮天蔽日的情況,明顯是萬箭齊發引發的效果。
怎麽可能?!
五百多步……就算現在跑到四百多步的距離了,也不至於這麽早就放箭啊?!
公孫瓚等將校心思各異,就連那些策馬衝鋒的騎士,心下都有些狐疑!
這種距離,怎麽可能射得中他們?!
與其說是火力壓製的射箭,還不如說是迎接他們衝鋒而至的見面禮,歡迎儀式!
這些騎士神色有些不屑、有狐疑、有冷笑等等,但下一刻,他們各異的表情,就逐漸凝固下來,化為了一種恐懼和駭然失色!
因為隨著他們策馬接近敵軍方陣,距離一點一點拉近的時候,那遮天蔽日的箭矢,沒有出現拋物線的落地,而是迎面向著他們飛射而來。
這些騎士的瞳孔中,那箭矢由點到面,旋即在他們還未發出質問的時候,穿透了騎士的身軀!
咻咻咻——
雙方拉近距離到三百多步的時候,這些箭矢竟然射中了衝鋒而來的騎兵部隊!
箭矢有射中軀乾的,有射中戰馬的,有射偏的,有穿透鎧甲縫隙的等等。因為距離太遠,大部分沒有一箭斃命。但要知道,這些騎兵正在衝鋒啊!
哪怕只是很小的傷勢,受到戰馬顛簸下,並且還是這種猝不及防,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大意中也會直接跌落戰馬。而後被後方的戰馬踩踏致死致殘!
視線之中,公孫瓚這支衝鋒殺來的騎兵部隊,宛如韭菜似得,直接被割了一茬下去!
並且!
這一茬被割下去的韭菜,或者說倒下去的騎士和戰馬,會形成路障,對後方正在衝鋒中的騎士形成影響。猝不及防下,宛如車禍現場,後車撞前車,成了夾心餅乾!
這一次五千白毦兵神臂弩齊發,真正中箭傷亡的敵軍騎兵不知道有幾百,但這幾百倒下來的騎兵和戰馬,絕對會對後方的騎兵形成更加慘重的打擊。
結果就是,當第二輪神臂弩射出去的時候,死傷的人馬堵塞了正前方的道路,這就宛如肉牆似得,為陳到的步兵部隊形成一種拒馬陣!
公孫瓚的心在滴血!
雖然早在第一輪神臂弩射出來的時候,他已經慘嚎的讓傳令兵下令變陣分散開來。但通過令旗和鼓聲的變陣,這也需要時間的。
況且此時這支騎兵部隊,突遭厄難,正處於駭然失色的懵逼狀態,大驚失色下,根本沒有第一時間反應過來,第二輪的神臂弩箭雨已經接踵而至!
等到這些騎兵根據旗幟命令分散開來,規模和氣勢,已經少了一大半!
公孫瓚一眼望過去,原本整整齊齊的近兩萬多衝鋒陷陣的騎兵,此時陣型散亂,地面上的人馬屍體,宛如路障似得,阻擋著後面騎兵衝鋒的速度。
不少正在奔跑的戰馬,上面的騎士已經不翼而飛了。一些戰馬中箭後,倉皇逃竄,又影響到後續的部隊。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那該死的箭矢,竟然在五百多步外就射出,他們還以為敵軍犯了低級失誤,誰知道竟是他們宛如愣頭青似得,迎頭撞上飛射而來的箭矢!
根據騎兵的衝鋒速度,這箭矢射程起碼有三百多步!
怎麽可能啊?!
三百多步射程的箭矢?!
這絕對不可能的!
只是當公孫瓚回想到趙王劉羽的一項項發明創造,別的不說,他們腳下的馬蹄鐵,就是震鑠古今,足以改變戰場走向的偉大革新!
公孫瓚沉默下來了,其他人做不到發明出三百多步射程的弩箭,但趙王劉羽有可能做到啊!
“劉羽!!!”
公孫瓚此時恨不得將趙王劉羽生吞活剝了,以前沒有聽過這麽遠距離射程的弩箭,直到這一場大戰的爆發,他才親眼見識到。
趙王劉羽這該死的家夥,竟然拿他公孫瓚來當試驗品!
這讓公孫瓚目眥欲裂、怒火爆發,直接一夾馬腹,統率著白馬義從向著陳到陣地衝去!
這一次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如果不將敵軍留在這裡,公孫瓚咽不下這口氣,同樣也會對他的軍心士氣造成極重的打擊!
“將軍!!!~~~”
公孫瓚身先士卒,讓部下將領謀臣大驚失色,嚴綱和鄒丹等將立刻率兵馳援過來。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公孫瓚身為他們的主公,理應處於後方,穩定軍心,避免因為主帥折損而大軍崩潰。但公孫瓚此人,為將向來都是身先士卒,根本沉不住氣!
這與公孫瓚的出身有關,他就是靠著征討塞外異族一步一步起家,戎馬一生,軍伍生涯,突然讓他坐在後方處理內政,公孫瓚根本做不到。
十九路諸侯討董,也只有他這位諸侯跑去挑戰呂布。原歷史磐河之戰,也是公孫瓚兩次單挑文醜,若非張飛和趙雲相救,他估計早就一命嗚呼了。
身為將領,身先士卒必定會受到將士的愛戴。可身為主公,公孫瓚這麽做是不合格的。將自己置放在危險的境地,也是對那些依附他、投靠他的部下的不負責任!
此次公孫瓚直接統率白馬義從殺出去,周圍的將領不得不改變陣型,以拱衛公孫瓚的方式,逐漸的向著陳到方陣衝鋒過來。
原本就因為神臂弩兩輪齊射,以至於損兵折將,此時更因為公孫瓚的出手,而不得不慌忙之中變換陣型,以至於不少騎兵沒有反應過來,出現了對撞!
縱觀公孫瓚部隊,明顯是已經有些混亂起來了!
陳到第一時間發覺這個異常,立刻下令部下眾將士變陣,由方陣變成圓陣,這是避免敵軍利用騎兵機動性,從四面八方出手。
陳到望著公孫瓚部隊的混亂,來勢洶洶的姿態急轉直下,軍心士氣的轉變不過只在瞬息時間,而這一切的功臣,正是他們主公趙王劉羽發明創造的神臂弩!
並且因為這兩輪重創,讓公孫瓚這位身經百戰的將領,都承受不住的失去了理智,可見傷亡之慘重,已經超出了公孫瓚的承受范圍了!
陳到可不管這些,眼看著敵軍已經殺到百步之內,他們立刻命令白毦兵再次出手。這一次不是利用神臂弩的遠距離射擊,而是換成了——元戎弩!
元戎弩,是原歷史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創新,發明的一種連弩,被後世稱為“諸葛連弩”。
根據《三國志》中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駑十矢俱發”。
諸葛亮根據原有的連弩的基礎上,減去不必要的、增加有用的一個改進型連弩,改造完成後授予名號“元戎”,即元帥的意思。
劉羽將諸葛連弩也提前問世了!
甚至劉羽提前招攬了馬鈞,這位可是華夏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靠著馬鈞的研究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
雖然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錢糧消耗無數。但劉羽深知科技變革的重要性,對研發的資金投入一直不曾減少。
不過這個弩箭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此次白毦兵使用的是諸葛連弩,只有十發弩箭。就算是這樣,依舊體積、重量偏大,神臂弩就很大了,諸葛連弩更甚一籌。
因此白毦兵是兩、三人一組使用,五千多名將士,不過只有五百支連弩,並且為其輔助打下手的普通士卒,還有三千人!
陳到之所以自投羅網、自尋死路的在開闊平坦地帶,迎戰公孫瓚的騎兵部隊,自然會做足準備,有足夠的勝算,而不是帶著部下過來找死!
白毦兵,以及神臂弩和元戎弩,就是他的底氣所在!其他的所有安排,都只是奇兵!
奇兵是用來出奇製勝的!
利用大部隊擋住敵軍的衝鋒,並且形成重創。那麽在敵軍潰敗的時候,奇兵就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給予敵軍全殲覆滅的傷害!
“放箭!!~~~”
手持諸葛連弩的白毦兵三人組,從四面八方對著分散衝來的敵軍騎兵部隊放箭。雖然諸葛連弩減少到五百支,但她們是十連發,同樣是整整五千多箭矢,近乎萬箭齊發!
並且是在百步之內,近距離下的萬箭齊發,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當敵軍騎士再次見此情形後,直接身心崩潰,心中已經出現一種怯戰退縮的想法了!
還未等他們做出反應,箭矢已經接踵而至,躲也躲不過去。
雖然因為十連發弩箭,穿透力和準心度被削弱了,但架不住敵軍騎兵多!
這密密麻麻的設計下,不說形成多少效果,只要打傷敵軍數百,甚至只有數十的有生力量,那麽就是一種勝利!
因為這數百或數十的死傷人馬,又會對後方的騎兵部隊形成影響,擴大下,同樣也會形成路障。
若是將視線拉到天空,會發現以陳到為首的圓陣四周,無規則、七零八落的出現障礙物,都是公孫瓚部下折損的騎士和戰馬。尤其在正面方向最恐怖,簡直就是一堵人牆!
並且!
這種戰損率,也會導致部隊出現恐慌懼怕的心理,旋即就會倉皇逃竄,就會沒有戰意!
這些騎兵畢竟是人,而不是機器,戰損率太恐怖的話,他們的精神根本承受不住,會直接崩潰的!
這一輪諸葛連弩設計下,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就有些崩潰了!竟有小部隊不顧一切,直接選擇分散逃離,這是避而不戰,準備撤退了!
這裡屬於開闊平坦的地帶,騎兵打不過,可以從容後撤!
但問題是,連軍令都沒有下達就出現撤退,這明顯是軍隊已經潰敗,已經無心作戰的崩潰征兆了!
“完了!!!”
這是嚴綱等將領的心中所想,只有公孫瓚還在統率著白馬義從衝鋒陷陣,想要發揮奇效,反擊陳到的陣地。
這一支部隊確實是精銳,在其他普通騎兵潰敗逃離的時候,白馬義從三千人,沒有一人退縮。正如他們的誓言——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可問題是!
白馬義從是輕騎兵啊!
公孫瓚雖然失去理智,還沒有傻到讓輕騎兵衝撞敵軍拒馬陣的。
一開始公孫瓚的打算是,利用重騎兵撞開敵軍方陣,旋即利用輕騎兵放風箏似得消滅潰敗的敵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結果卻需要白馬義從來衝鋒,這就是戰場上瞬息萬變的變化!
陳到面對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根本沒有客氣。直接命令白毦兵將火力全部對準公孫瓚這邊。
其他方向雖然還有騎兵衝鋒,但已經沒有威脅。靠著盾牌兵和長槍兵組成的拒馬槍陣,就足以擋住衝擊。
不過像這種可以將敵軍大將誘引出擊,身先士卒,並且還有白馬義從身陷殺局的機會,可絕對很難遇上!
這一次白毦兵使用的不是神臂弩,也不是諸葛連弩,而是普通的箭矢!
咻咻咻——
密密麻麻的箭矢向著公孫瓚這邊招呼,當身邊的白馬義從的兄弟一個又一個倒下後,公孫瓚失去的理智終於驚醒過來,最後在敵軍圓陣前變向,果斷後撤!
這一場兩軍交戰,並且還是陳到率步兵處於不利的地形,在開闊地帶迎戰公孫瓚的騎兵部隊,但最後,竟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收場!
公孫瓚損兵折將,損失慘重!
然而!
陳到還不滿足於此!
就在公孫瓚出現潰敗、退兵征兆的時候,陳到直接下令,通知埋伏在遠處的牽招等人出手!
轟隆隆——
大戰的側方突然煙塵滾滾,遮天蔽日,完全看不透出征的兵力,並且爆發出來的擂鼓齊鳴,聲震十裡,簡直就是千軍萬馬殺來的氣勢洶洶!
這讓公孫瓚等將士以為,陳到還有伏兵,並且還是大量的伏兵。他們本就有些退意,此時更是果斷撤離。並且向著相反的方向逃離。
東北方殺來的牽招,實際上不過只是率軍兩千而已,畢竟他們總兵力只有三萬多,陳到就抽調大部隊迎戰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哪裡還有多余分兵埋伏?
之所以出現這種千軍萬馬殺來的氣勢,也是因為前段時間收到的關於南側戰線的情報——
徐晃利用騎兵拖拽樹木、步兵拖拽樹枝前行,利用煙塵滾滾、遮天蔽日的假象,給敵軍出現一種千軍萬馬殺來的錯覺,以此逼退敵軍!
實際上,這一招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出現,正是“曳柴揚塵,欒枝之橘也”戰術,也是孫子兵法中的經典案例之一。
牽招此時就是活學活用,借此計逼迫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向著他們預定埋伏的方向逃離!
若是尋常時候,或許公孫瓚、或者他部下的將領會看出詭異端倪,這種利用樹枝揚塵的形狀,實際上與真正的千軍萬馬殺來的形狀,是有些細微差別的。
但此時又不是尋常時候,而是公孫瓚與陳到兩軍交戰敗退的時候,此時別說是普通騎士,就連公孫瓚等將校,都有些驚慌失措的感覺。
他們此時迫不及待想要逃離,那裡還有時間觀察這些細節,也沒有這個心思。
因此在牽招佯裝大軍殺來的方向,公孫瓚部下的騎兵逃兵,自然不會去自投羅網、自尋死路。而是向著另一個方向跑去。
這裡地形開闊平坦,但一面環沾水河,一面與陳到大軍交戰地點,一面是如今牽招率軍佯裝大軍殺來的方向,而剩下的一面——
就是特意為公孫瓚的騎兵部隊準備的埋伏!
當公孫瓚等騎兵部隊,零零散散,所剩不多的向著這個方向逃離的時候,埋伏在兩側的田豫和鮮於輔率軍數百,終於對他們出手了!
蒙上虎皮的戰馬,在公孫瓚率軍倉皇而至的時候,直接被他們猛得放出。
“噅律律——”
宛如猛虎下山,並且還是數十頭猛虎,這些虎皮都是他們快馬加鞭從周圍郡縣抽調過來,就為了奇兵出奇製勝。此時突然出現,著實震懾人心!
公孫瓚等騎兵坐下戰馬,更是發出撕心裂肺的嘶鳴聲,這是野獸遇到天敵的恐懼,因為馬匹視線中看到的可是百獸之王!
那來自血脈的壓製,直接讓戰馬都瑟瑟發抖,躁動不安,陣型大亂,不顧騎士的拉扯,宛如脫韁野馬般,向著其他方向倉皇逃竄。
其實別說戰馬,連坐上的騎士都驚慌失措,還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這種“百虎出行”的陣仗,不少人直接嚇得跌落馬下摔死。
而其他方向,是正率軍殺來的陳到大軍、牽招小部隊,以及埋伏的田豫和鮮於輔,三方勢力的合軍,對公孫瓚這支戰敗逃兵形成合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