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他堂哥為了應付那日益壯大的朝中文官,先是重用劉瑾等八虎為爪牙,事實卻是有些不盡如人意。
之後重用了武將諸如江彬等人,結果效果還不如劉瑾,人都沒了。
看看他朱厚熜,用文官製衡文官,這才是真正的王道。
之後許多年,嚴嵩都成為了文官的活靶子,為他擋在最前面,抵擋著所有的罵名和火力,讓他能夠安安心心的完成他的大道!
而在嘉靖完成求仙的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時候,另外兩個決定的聰明人也在不斷的努力。
塞外的孛兒隻斤·阿勒坦逐原草原霸主察哈爾部於遼東,成為右翼蒙古首領,基本上管冶韃靼大部分地區。
將自己的控制范圍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後為開辟牧場,將瓦剌趕到科布多,征服青海,甚至一度派切盡黃台吉用兵西藏。
甚至於他帶兵衝入京師城下造成了一場極大的混亂。
而另一個聰明人則是在南方開始了自己的努力,那個人叫做唐順之。
是和朱厚熜同一年出生的奇才。
唐順之和嘉靖很是相像,他出生在常州,還是常州的一個極為豪富的家庭,是妥妥的富二代。
蘇松常三州的豪門那不是一般的豪,那是富可敵國的豪,更不要說他祖上還在仕途上十分的不錯是個真正的名門家族。
其父親唐寶是朱厚熜麾下名臣楊一清的好友,還是非常好的那種。
唐順之從小就是一個奇人,腦子似乎都長得和正常人不太一樣,三天兩頭的做點妖,如果不是有陽明先生王守仁在前面給他當經驗。
他那個脾氣暴躁的爹恐怕打死他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但即便是如此,這個家夥仍然做到了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二歲南京鄉試排名第六。
雖然看似不如嚴嵩,但人家是妥妥的明法科出身,可不是那詩詞歌賦寫青詞能比的。
而且在二十三歲的時候在會試的時候人家看了全國第一,並且在殿試之後仍然如此,俗稱狀元。
只不過因為閱卷的是自家伯父楊一清,所以唐順之在聽到楊一清準備讓他當狀元的時候,他冷笑一聲回絕了。
然後毀了一個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楊一清去了五撥人好話說盡表明自己沒有徇私,但是唐順之就是一句,老子不信。
弄得楊一清差點想一棍子抽死這個三孫子,忍不住莫口大罵,順帶連他爹都捎上了。
老舉人教出來的年輕人都是什麽玩意!
然後無奈之下被內閣訂上了個第四的名頭,但楊一清也沒有辦法,因為朱厚熜看到了唐順之的策論之後也服了。
來了一句條輪精詳殆盡。
成為了大明唯一一個沒有進入三甲但愣是有皇帝批語的主兒,弄得楊一清被人說成顧念自己名聲不肯為國選拔良才。
但如果僅僅如此也就罷了,但這個家夥出生似乎就是在負責打人臉的。
仕途之中雖然算不上一帆風順但也是扶搖直上,但是因為和上官之間的種種問題,所以中年他選擇了回鄉歸隱。
然後開始了他正式掛逼的一生。
當了大半輩子文人的唐順之回到了南方看著倭寇縱橫,
心中實在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憤怒,所以他決定要給這些倭寇些許的教訓。 所以憤怒之下他決定將筆杆子放一放拿起了槍杆子,順帶將唐家槍法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唐家心意六和槍讓他打出來了一尺圈槍不說,更是做到了可扔出毛筆刺入敵人喉嚨的手段。
嘖嘖嘖
天下第一槍術大師,和俞大遒並稱唐槍俞棍,還順帶教了半個徒弟,叫做戚繼光。
順帶還當過戚家軍的槍術教頭。
有時候練武連累了所以順手編了六本書,包含了六個不同的方面。
其中武之一書包含了刀槍劍戟各類武技,還有兵馬操演和選兵練將等等方面的東西,順帶還弄出來了一套陣法。
後來戚繼光在他的鴛鴦伍上加以改良變成了鴛鴦陣。
同時這本書最後給了戚繼光,而戚繼光也承認當一字一拜的評價。
然後練的差不多了順帶親自帶兵去收拾了倭寇成為了胡宗憲的心腹依仗之一,逼得倭寇派出刺客去將他刺殺,然後就讓他用毛筆給戳死了。
然後在這個過程之中,他成功的把陽明先生王守仁的知行合一進化了一下,打到了新的地步。
同時師法唐宋,也成為了一方儒家大師,是公認的一方領袖。
在古文時文上面直接融會貫通,順帶改良了一下已經呆板的八股文模式。
順帶這個家夥算盤還打的特別好
最後還是嚴嵩強逼而出,在各種勸說之後終於在辭官十六年之後再次出山開始抗擊倭寇。
當他再次出山之後雖然名聲不好了,但是這一路上他算是將所有的火氣都撒了出去。
在前往江南浙江的路上,一路那是清理痹症,嚴肅軍紀,等他到了浙江直接找到了胡宗憲開始了對倭寇的反攻策劃。
他上來就給了軍令狀,一月不平拿將官,三月不平那郎官,聽的他麾下的諸多將校心中猶如萬馬奔騰。
同時提出來了改變戰法,不再被動防禦直接開始和對方打海戰。
並在崇明海域親自率軍衝鋒,一戰擊沉賊船十三艘,殺敵無數,俘獲戰利品數不勝數。
也因為這個他升任太仆少卿。
之後又是升遷不斷馳援江北,在姚家蕩繼續打破倭寇賊兵,在這裡戰事幾乎平定之後收到了胡宗憲的公文再次回軍。
然後被豬隊友賣了一次之後他只能再次親自指揮逼迫對方出戰。
也就是因為如此他實在是扛不住了,在修養之後還是沒有能夠堅持住,再一次的出山之後終於病逝在了行軍途中。
一輩子開掛的人生在五十三歲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當唐順之的病逝消息傳回京師之後,朱厚熜只是冷笑一生。
“這便是大明第一聰明人,不過蠢貨罷了,還是朕求得長生,才是第一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