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弄到幾張通行證?”
白翻譯決定實話實說:“最多只能搞到六張,再多就不行了。”
史大凡威脅道:“那好,給我六張通行證,實話告訴你,我們是獨立團的,你應該知道欺騙我們的下場。”
白翻譯點頭哈呀道:“明白,明白,您放心,明天在這裡,我給您送過來。”
..........
百團大戰結束的時間,是以日軍全面撤退結束的。
獨立團參加的反掃蕩戰鬥其實也是百團大戰的一部分。
如果說第二階段是40年十月上旬結束,那麽百團大戰的正式結束就是四一年的日軍全面撤退了。
鬼子為了摧毀十八集團軍的生存條件而進行的“三光”政策,使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巨大的摧殘;鬼子進入根據地“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見房屋就燒。
和順縣石拐鎮先後被燒了五次,村莊成為一片焦土;在平西馬家莊,日軍將百姓逼到一所大房子裡,一把火燒死二百九十多人。
沁源縣就被日軍殘殺數千人....這種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百團大戰沉重的打擊了鬼子在根據地實施的“囚籠政策”即鐵壁合圍,
毫無疑問,百團大戰也暴露了作戰預想中的某些問題:戰役的規模過大,對日軍實力估計不足,連續作戰的時間過長;特別是第二階段作戰,采取了攻堅戰術,過分消耗了八路軍的有生力量;在日軍大規模的反擊和掃蕩中,抗日根據地遭到了嚴重破壞。
對此,老總很快意識到,百團大戰的時機可能有些超前:“再熬上半年時間,或者等敵人迸攻長沙、衡陽、桂林以後,兵力更加分散,咱們八路軍再舉行這次大規模的破襲戰,其戰果可能要大得多。
好在129師的戰果頗豐,獨立團更是幾乎全殲了第九旅團。
在妥協投降風潮蔓延,正面戰場沉寂的情況下,深深嵌入敵後的八路軍抗日武裝,在並不具備作戰實力的情況下,毫無保留地暴露自己極其有限的編制規模、駐扎地點和活動軌跡,放棄與實力相適應的分散式山地遊擊戰,幾乎讓所有的軍事力量傾巢而出,采用大規模聯合出擊的運動戰方式,在廣闊的區域裡向日軍發動了全面攻擊,這使得八路軍的出擊看上去確實如同以卵擊石的決死一戰。
——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如果著眼於中華民族命運的大局,而不是僅僅從局部利益上考量,有誰還會指責八路軍對入侵者發動的殊死作戰呢?
張偉在團部聽著史大凡和成才的匯報,摸清楚了代縣的情況,周邊的路野也是他的目標之一,但是同時發起進攻可以,沒什麽問題,可是這麽大的防區,僅僅是憑借獨立團,是沒有能力控制住而且防守好的。
這時候的張偉就開始有些煩惱了,要知道,百團大戰之後,就鬼子會不會在中國陷入困境這一問題,參謀總長杉山元找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商量如何回答天皇。
商量的最終結果是:必須繼續對中國實行全面的軍事壓迫,特別是華北治安問題嚴重,要集中陸軍和航空兵在該地區作戰。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鬼子的東京大本營每年頒布“對華作戰指導計劃”時,都規定該年度(1941年)為“解決中國事變”的最後期限,可龐大的日軍仍陷於中國戰場上。
因此,這一次,陸軍省次長阿南惟幾在會上明確表示,他本人“對積極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更加憂慮”,加上歸國的筱塚義男對八路軍的高度評價,以至於西尾都有一些懷疑他給大本營發回去的書面回應指導內容,是不是應該再次改一下。
西尾壽造的核心觀點是:想要結束在中國的戰事,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作戰。
急於“取得顯著成果”的情緒,已經演變為侵華日軍普遍的焦躁。
焦躁源於這樣的矛盾:不能不作戰,不作戰就等於原地消耗,既不能得到日見短缺的給養,也無法掠奪國內緊缺的資源,更無法談及“給敵人以更大的壓力”從而結束戰爭。
但是,又不能大規模作戰,且不說大本營要縮減在華兵力,僅就現有兵力來講,如果大規模作戰就無法鞏固佔領區,且數次作戰證明,中國軍隊一打就跑,是無法捕捉到他們的主力加以殲滅的。
西尾壽造決定,鬼子今後的作戰方式應為“短距離截斷作戰”。
即為節省兵力和減少消耗,不與中國軍隊遠距離大縱深作戰,而是取短促突擊的方式。
而華北方面軍的負責的任崗村寧次,對於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想法,要比西尾的指導要純粹的多,直接自己拔掉了釘在根據地裡面的三顆釘子, 接著全面退出抗日根據地的范圍,龜縮縣城,以正太路為輻射地區,隻防守距離正太路近的縣城。
像安化,萬化,羅昌,都屬於被放棄的地方,所以129師才能夠這麽容易的攻堅並且站穩腳跟。
上高會戰剛取得的勝利的KMT已經有一些飄了,張偉也聽到了不少的風聲,八路軍和晉綏軍的摩擦也越來越多,好在他們隔壁防區的是358團,楚雲飛倒是沒什麽動靜,估計也沒什麽心思惹張偉。
畢竟張偉這個人吧...有仇不喜歡隔夜...楚雲飛這種聰明自知沒有必要給自己樹立起這麽個敵人。
41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這一點八路軍剛剛結束百團大戰,皖南事變的結束給了合作帶來的重大的決裂風險。
張偉一琢磨,這腦袋都要大了起來,這糧食的問題剛要解決,這代縣和路野,是拿還是不拿,張偉也是沒什麽把握。
一個人想不明白,那他娘的就不想了,大家夥一起來想,想好了,咱就去煩旅長。
然後張偉就把營級幹部包括一些軍事骨乾都叫到了團部。
三個營長,政委,還有史大凡,成才二人。
(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