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頂的華蓋、車尾的旌旗包括流蘇,都采用了皇家專用的金黃色與杏黃色,車上所有杆頭的頂端,包括車轅與旗竿的部位,都以龍頭裝飾,此時由獅子驄拉著車,李彥立於其上,更顯得威武華貴,不可直視。
倒不是特意講究排場,而是早在方臘投降時,百官就進諫,請他稱帝。
自從趙宋亡國後,這個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大家都急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
但這位君上顯然讓他們不要急,在選擇良辰吉日的時候,就真的是最適合祭天登基之日,並宣告四海,各國來朝。
這場登基大典,由禮部和太常寺領頭,準備了這麽久,在細節方面自然做到了極致。
比如龍袍。
宋朝皇帝的袍服是較為樸素的,平日裡就是一身紅色朝服,正式的龍袍也只是頭戴通天冠,身穿心形曲領袍服,上面沒有繁複的龍紋。
實際上龍紋樣式,初步流行起來,是要到元朝,後面再被明清發揚光大,電視劇裡面,但凡大明之前的朝代,出現穿著滿身龍紋的服飾,都是沒有考究。
這也難免,畢竟後世許多天子畫像都有誤解,比如李世民流傳最廣的一幅畫像,穿著龍紋衣袍,其實就是明朝時期畫的,服飾風格明顯根據當時的龍袍樣式所作,充滿了誤導性,好像唐朝就那麽穿了,真正想要了解唐初時期的穿著模樣,要去看閻立本的《步輦圖》。
此時李彥身上的龍袍,則是龍紋樣式,為江南織造,連經斷緯,色用明黃,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
具體來說,就是龍袍上繡有九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一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一條,袖端正龍各一條。
這種龍袍無論是從正面看,還是從側面或背面看,都能看到五龍蜿蜒,正合九五之尊的寓意。
除了龍袍外,最醒目的自然是十二旒的冠冕,所謂“天子麻冕,朱綠藻,垂十有二者,法四時十二月也”。
十二之數既合天象變化,日月流轉,同時也象征四時月份之最,朝夕時辰之最,寓意天子地位至高無上。
所以李彥身穿龍袍,頭戴冠冕,手持鎮圭,走下輅車,那儀態當真無可挑剔,顏值瞬間飆升。
【顏值:20(英姿勃勃,王者氣度)】→【顏值:30(英偉威嚴,至尊之相)】
禮儀官上前,高聲道:“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燕王為帝,以主黔黎,勉狥輿情,乃祭告天地於圜丘。”
同時祭祀官檢查祭品。
此時圜丘壇第一層,有兩位祭祀神位,昊天上帝居東,皇地祗居西,各奉祭品。
第二層則列星辰、社稷、太歲、嶽鎮、海瀆、山川、城隍,各用祭祀。
緊接著開啟祭祀儀式,宣告天地眾神,人間天子將要登基:“三靈垂象,山川告祥,人神和協,歲月茲著,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
李彥靜候片刻,拾階而上,來到圜丘壇正中的天心石上立定,面向昊天上帝與皇地祗的神位。
天心石又名億兆景從石,“億兆”是形容百姓之多,“景從”是緊相追隨,此時這位大燕天子開口,聲音隆隆,仿佛真有億兆百姓景從:
“自唐運告終,趙宋承祚,其君父子及孫百有四十余年,今運亦終,豪傑分爭。”
“天賜英賢,為吾之輔,用乾戈而討逆,本仁義而納降,今偃兵息民於田裡,國業日隆,幅員萬裡。“
“臣下皆曰,神器不可久虛,生民無主,欲尊帝號,吾不敢辭,於圜丘設壇,受天明命,肇造弘基,備儀昭告上帝皇祗,定天下之號曰大燕,建元歲安。”
聽得國號與年號,臣民都露出振奮之色。
宋祚已終
大燕立國,年號歲安!
這個“大燕”是真正的國號,前面大一統朝代的國號都是一個字,秦漢晉隋唐宋,所謂大秦大漢大唐,其實是習慣了後世叫法的尊稱,歷史上直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才變為兩個字的國號,即大元、大明、大清。
至於年號,倒沒有那麽多的講究,基本是祈禱吉祥、希冀國泰民安和顯示天子威嚴的意義,早年先秦至漢初都是沒有年號的,從漢武帝繼位後才開始使用,歷代帝王遇到特別的大事、要事,才要更改。
當然也有皇帝換得很頻繁,比如李治武則天夫婦,李治有多達十四個年號,武則天正式年號有十三個,登基前還用過四個年號,加起來十七個,可謂歷朝之最……
李彥其實比較喜歡明清那種一人一個年號,後世能夠以年號作為皇帝稱呼的形式,但現在這個年代不太合適,所以他第一個年號定為“歲安”,是個希翼年歲平安的年號,既有意義,又十分溫和。
宣讀祭詞,供奉祭品,向昊天上帝、皇地祗乃至整個天地祭祀,整個過程中,一直貼身收藏的天書,輕輕震動,流轉光輝。
李彥眉間一跳,生出奇特的呼應感,似乎在無窮高緲的某處,現出瓊樓金闕,無邊盛景,遙遙呼應。
兩者之間,又隔了一層屏障,卻是道行未滿。
李彥目光看向北方。
這一刻的他,仿佛有種無遠弗屆的神覺,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頭赤金色的凶惡長龍在北方盤踞,張牙舞爪,遨遊虛空。
當時九天玄女贈予天書時,有言這份氣數是“天樞化真龍,執鬥柄,得地所鍾,不可撼也”,在詢問下,更是承認留給一百零八魔星的路有兩條,依附宋廷,輔國安民,可完道行,可避此劫,不然赤金龍禍亂中原,罪下酆都,萬劫不複。
李彥選擇了困難的路線,每一步走得都思慮周祥,該穩健的時候穩健,該激進的時候激進。
此時此刻,當他正式稱帝,並且是在國力強盛,中原王朝再度有威服四海之勢的時刻下稱帝,所誕生出的國運,已是化作了一頭紫金神龍,居於神州大地之上,平靜地凝視外面那頭張牙舞爪的赤金惡龍。
【運道:40(運勢天成,蛟龍氣數)】→【運道:49(得天獨厚,真龍氣數)】
李彥收回目標。
無論是他個人的歷史目標,還是天罡地煞的道行圓滿,都不遠了!
“告祭禮結。”
當祭天大典結束,李彥緩步走下圜丘壇,捧寶官迎上,雙手托舉盒子,裡面正是寶璽,也就是俗稱的玉璽。
寶璽一般來說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有一方寶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傳國玉璽”。
不過真正的傳國玉璽,在漢末應該就遺失了,孫堅得到的那塊傳國玉璽,很可能就已經是偽造的,後面的那些可信度更低,當然最晚的官方記錄,是在五代十國,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傳國玉璽在戰亂中徹底遺失,至於宋哲宗時的所謂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蔡京造假。
面對這位君主,蔡京萬萬不敢乾那種事,而李彥對於傳國玉璽確實不是很在意,天子的權力來自於自身,而非一方小小的玉璽。
就不說追逐傳國玉璽的行為上是不是舍本取末,中國古代其實是越往後君主越集權的,到了明清傳國玉璽早就沒了,但皇帝的權勢卻遠不是前面朝代的絕大部分君王可比。
由此可見追求傳國玉璽的天命虛名,是真的沒必要,他就命人打造了基本的六方寶璽,此時接過後,轉而交給尚寶卿。
接下來終於到了臣民見禮的環節。
李彥重新回到輅車之上,獅子驄邁著優雅的步子,繞著整個祭天台
緩慢行走。
一路之上,在禮儀官的帶領下,所有臣子包括覲見的外國使臣,都開始一絲不苟的行整套大禮。
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出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萬歲、再三呼、跪右膝、出笏。
而老百姓沒有那麽繁複的動作要求,只是在這個莊重威嚴的時刻,也真心誠意地拜倒。
在小國使臣震撼的注目中,在萬眾一心的氣氛感染下,眾人山呼海嘯,齊聲高頌:
“吾皇千秋萬歲,大燕國祚綿長!”
“吾皇千秋萬歲,大燕國祚綿長!”
“吾皇千秋萬歲,大燕國祚綿長!”
……
與此同時。
原遼國上京,現金國開京。
城北壘出的土台前,由薩滿教祭司和漢民官員的共同主持下,完顏阿骨打穿著耶律延禧的華服,奉上牛羊美酒,祭祀天神,祈禱上蒼的保佑。
士兵巡邏,祭祀周圍不允許百姓出現,也沒有一國使臣來訪。
唯有女真、漢、高麗、奚、阻卜、渤海、室韋、達魯古、兀惹、鐵驪等各族,或擁戴或歸降的首領作為見證。
當完顏阿骨打穿上袞服,戴上冠冕,拔出腰間的金刀,直指遠方時,眾臣子露出敬畏之色,齊齊拜下叩首:
“陛下戰無不勝,大金國祚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