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戰,是蕃賊屢屢挑釁,我大唐被迫迎敵,結果十萬兒郎葬身高原,痛失四鎮!”
“今西域諸國,草原部落,乃至小小新羅,都在冷視。”
“此番不經戰事,重立安西四鎮,我大唐的恥辱無法洗刷,不將蕃賊氣焰壓下,勢必寇掠日甚,後患無窮!”
李彥坐下,就聽到李治的聲音,從上方傳來。
裴行儉開口道:“陛下,吐蕃欽陵並未被一場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清楚兩國差距,此人乃大患!”
安元壽也道:“此賊清楚贏得僥幸,選擇見好就收,等到我唐軍西征,撤回寒荒地境,我們還真無他法。”
李治問道:“難道我大唐天軍,就打不進那區區苦寒之國嗎?”
安元壽無奈的道:“陛下,高寒之地,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恐難以深入。”
李治這些天也看了奏章:“那冷瘴真如安公所言,那般可怕?”
安元壽鄭重的道:“絕無半分誇大……”
李彥精神一振。
這其實是他的手筆。
冷瘴是指青藏一帶的缺氧綜合症,包括高原反應、水土不服、瘧疾、傷寒等等。
這點歷史上也發現了,卻是人命堆出來的,死得多了才察覺。
而李彥入安府拜訪,特意將後世高原病的種種反應,用這個時代的“瘴氣”來解釋。
安元壽是涼州出身,對於高原之地本就有一定了解,對此更加重視,調查後寫成奏章上稟:“臣以為冷瘴之害,正是大非川之戰,我唐軍大敗的主因,非戰不利,實乃不得地勢!”
李治露出沉吟之色:“冷瘴之害……薛將軍避戰……”
大非川之戰十萬唐軍全員覆沒,有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勳貴子弟郭待封,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行動,提前率糧草輜重出發,被吐蕃大軍圍住。
第二個原因就是薛仁貴沒能及時救援,其實就是中了高原反應的招。
大非川之戰的戰場海拔,在3600米左右,薛仁貴不知厲害,帶領從內地來的部隊,一上青藏高原就狂飆突進,犯了大忌。
結果在後方輜重部隊,被吐蕃大軍圍殲時,薛仁貴所率領的前鋒,居然眼睜睜看著,按兵不動。
所以歸朝後李治大怒,斥責薛仁貴【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爾】。
打了敗仗可以,但你眼睜睜看著友軍被吞掉,自己卻不去救援,絕對容忍不了。
這點李治還真沒錯,如此行徑太惡劣,可薛仁貴也冤枉啊,他根本不是報復友軍,他就是動不了。
中過高原反應的都知道,心跳加快,力不從心,知道該往前走,腿就是邁不動,正是薛仁貴前鋒軍隊的症狀。
薛仁貴自己都懵了,不明白為什麽會產生無法動彈的反應,最終用星象來解釋,說老天爺要他失敗。
李治那時震怒,將薛仁貴貶為庶人,此時看了安元壽的奏章,描述了冷瘴之害,不禁半信半疑起來。
考慮到薛仁貴的為人,他選擇相信,但想到與吐蕃的戰局,又不願意相信。
因為如果真有這種大害,將意味著接下來吐蕃可以攻,大唐卻很難打回去,太被動了。
李彥挺期待薛仁貴能被正名,但等了半響,上面也沒有反應,暗暗歎了口氣。
果不其然,李治的話題一轉,不再討論舊事,目光看了過來:“元芳,朕聽安公和裴侍郎有言,你早早就擔心那吐蕃大將欽陵,會耗我軍需,不戰而退?”
李彥道:“回稟陛下,臣確實有此擔心。”
李治頷首:“不愧是李公的嫡孫,你可有針對的法子?”
李彥其實考慮過好幾種辦法,但目前都不夠完善,便回答道:“陛下,欽陵這一退,自身威望也必然大損,西域諸國見吐蕃退縮,同樣也會隨風而倒……”
李治點頭:“你與裴侍郎所言,倒是不謀而合,大非川一戰後,我大唐與西域的商業往來,便日漸萎靡,西域都是見利之輩,不沐皇恩,如今見蕃賊撤了,四鎮重立,必定又會俯首,但下次吐蕃再攻,又當如何?”
李彥的計劃還未成熟,不能多言,低下頭去。
李治目光掃視,沉聲道:“朕重立內衛,視為國之重器,要你們為朕分憂,如今就無一良策?”
階下群臣,沉默無語。
我們想打,人家要跑,能怎麽辦啊?
實際上,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都是這麽過來的。
中原王朝像是一個胖子,有時候強壯,有時候虛弱,但無論如何,每動彈一下,都要耗費巨大的力氣。
反觀對手則是靈活的小偷,重量上不是一個量級的,跑得卻快,失敗了也無所謂,大不了以後再來。
目前的大唐和吐蕃,也延續了這個節奏。
吐蕃已經跳出來,朝大唐身上狠狠砍了一刀,你不打回去,對周圍勢力的威懾力將越來越弱。
到時候一個個賊子跳出,四夷不平,永無寧日。
李彥想到剛剛認的便宜阿舅,謝氏商會那龐大的財富,扎根於江南的勢力,正默默思索著茶道計劃,就見坐在最前面的李義琰,突然起身。
這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拱了拱手,聲音宏亮的道:“陛下,吐蕃是否請我大唐出使?”
李治道:“吐蕃使節團入朝後,就有此請,李公之意是……”
李義琰道:“老臣願往!”
眾人動容,丘英趕忙道:“李公不可,吐蕃使節團回歸後,大肆宣講正使遇害之事,激起群憤,那勃倫讚刃更是立志報復,這個時候我大唐若是派出使節團入吐蕃,必遭羞辱!”
這段時間丘英的工作,就是負責收集吐蕃國內情報,所言不會有假。
李治也道:“李公不必犯險,對待賊寇劣民,和談換不得太平,待我大軍勝之,再出使也不遲!”
自從渭水之盟後,李世民深以為恥,發憤圖強,滅了東突厥,從此大唐的對外態度,是不服就乾,打疼了對面,再行外交之策。
但李義琰卻道:“陛下,欽陵既息兵戈,就求和平,他不敢與我大唐天軍正面交鋒,卻欺辱使節,老臣倒還願他如此!就怕此賊隱忍,那便揚我天威,此時出使,正是合適!”
此言一出,眾人眉頭一動。
李義琰接著道:“何況吐蕃國內局勢複雜,並非上下一體,那欽陵出身噶爾家族,此前大戰,投入兵力半數是征發的吐谷渾人,如此兵源,卻是繞開了讚普,此等權臣豪族可謂空前!”
李彥知道,歷史上別說以前沒有,以後也沒有。
噶爾家族相當於把原本的吐谷渾整個國家,當成家族的領地割據下來了。
一個家族割據一個國家,掌權到了如此地步,是真的空前絕後。
李治微微點頭:“李公是想與讚普結盟,共遏此族?”
李義琰道:“老臣確有此意。”
李治皺眉:“怕是不易,此族盜權奪勢,已有二十載,而讚普勢弱,如何能治?”
李義琰道:“陛下,昔日齊國公在突厥內離強合弱,以夷製夷,也非一日之功,老臣願往第一次,若身體能支撐,便多去幾回,如若不行,自有接替!”
李治語氣裡透出敬重:“李公,此次出使即便不會受辱,也異常艱辛,那吐蕃似有冷瘴,你真的決定了?”
李義琰堅定的道:“內衛自設立以來,分裂突厥,經略西域,威行海外,雷霆壯哉,老臣既為內衛閣領,自當盡忠守職,老臣願往!”
李彥心中欽佩。
類似的話,丘英也說過。
那時丘英的語氣,是榮耀。
此刻李義琰的語氣,則是責任。
內衛的本職,其實就是外交家。
第一任大閣領,是齊國公長孫晟,在突厥內部遠交近攻,以夷製夷,最終將突厥成功分化。
在那個過程中,內衛徹底成型,專職收集諸蕃情報,遠近皆明。
等到第二任裴矩繼位,進一步分裂突厥,甚至在王帳安插諜細,同時經略西域,打擊吐谷渾,奠定了此後根基。
到了長孫無忌時才歪了,後來又孕育出了梅花內衛……
而在內衛五大閣領裡面,李彥原本以為李義琰是來養老的,沒想到在這個時刻,是這位老人家出面,堅定無比的貫徹初心。
李治起身,從禦幄內走出,親自扶住李義琰:“好!我大唐有此良臣,何愁不能滅蕃賊!”
殿內氣氛一變,眾人立刻以出使吐蕃為思路,開始制定計劃。
李彥參與討論的同時,也默默查看自己的成就點。
【名望:名動涼州(涼州),名動長安(長安),名動一方(大唐),蝴蝶翅膀(位面)】
【成就點數:1356】
看起來不少,但考慮到不老夢結案,直接加600,而上次提升體質抽了天賦後,還剩下300多點,這個數目就不多了。
沒辦法,名望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升的速度會越來越慢,他在長安也到達了一個瓶頸。
因此李彥此時目光閃動,心頭喜悅:
“大唐使節麽……”
“多謝李公,真是好思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