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性格耿直,又以孝道出名,因此好朋友還真不少,尤其是文彥博,跟包拯還是兒女親家。
上文說過包拯命好,還真是,天聖五年進士科被譽為北宋龍虎榜,光是後來當宰相的就高達七位。
北宋另一個龍虎榜,是後來嘉佑二年的進士科,那一榜是群星璀璨,三蘇加上曾鞏,唐宋八大家就佔了四位。
更有名揚千古的兩位大宗師,程顥和張載,程朱理學的奠基人,為往聖繼絕學的橫渠先生。
這豪華的陣容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榜,可問題是這一榜的同科關系並沒有天聖五年那榜好。
由於王安石變法,嘉佑二年這一榜的幾乎都參與其中,而且是對立面的居多。
天聖五年這一榜則是好朋友居多,包拯那麽能噴人,一聲彈劾高官四十多人,偏偏他的同科僅有兩人被他彈劾。
當然這不是說包拯徇私,而是說這一屆的同科少見的正能量居多,而且團結。
仁宗要是晚幾年再變革,等這一屆官員真正掌控大權後,慶歷新政或許不會那麽草草結束。
兩天后包拯完成交接,正是出任開封府權知,兼殿中侍禦史官職,當場就上了一道奏折。
“臣彈劾判大名府、同平章事夏竦,身為外任重臣,入京述職後逡巡不去,滯留京城,實乃怠政行為……”
趙禎第一次見識到老包的剛硬,夏竦留京不去的確別有心思,可大宋並未違反律法,只是拖延了幾天罷了。
這問題完全可以搪塞的過去,比如身體抱恙等等,又不是拖延很久,一般不會有人那這說事,但老包不僅說了,還直接噴他怠政。
王拱辰等據理力爭,可老包就是抓住一句話,你述職完成了,又沒有醫者證明你生病,憑什麽賴在這邊。
“大名府乃北方重鎮,肩負抵禦遼國的大本營位置,身為主官不在當地,爾等想置我河北百姓於何地!”
老包上綱上線,開始發揮超一流噴子的水平,把禦史台諸人都看傻了。
人家這話有道理呀,大名府之所以被升為北京,不就是作為對抗遼國的大本營,雖說宋遼已經盟誓了可萬一呢。
當天夏竦上書請罪,並拿出醫者的證明,說自己已經臥床數日了。
醫者給出的理由是他在西北守疆勞累,這次突然回京松懈後病來如山倒,有理有據大家以為這事可以結束了。
可沒想到包拯緊接著上了一道奏折,說夏竦既然病倒,大名府不能缺人太久啊,建議朝廷重新考慮,換一個判大名府的主官上任。
“臣看病歷說明覺的很有道理,夏相公總理陝西四路軍政,判河中府多年,的確勞苦功高,吾皇應該體諒功臣,讓其多休息,不如解去他的職位,讓其寬心修養,待其病好後再行任用……”
一份奏折洋洋灑灑的,說的好似他多關心人家一樣,可把夏竦氣的七竅生煙,這是弄巧成拙了。
萬一皇帝腦子一抽筋,答應了他這建議,那自己等於提前致仕了,還爭個屁的宰相啊。
無奈之下,他隻好再次上書,說經過這些天的調養,病快好了,馬上就能恢復上任去。
事情到了這一步,夏竦再也沒有希望爭奪相位,這是北宋官場的潛規則,一旦退一步你就得等以後了。
改革派大獲全勝,章得象以過錯致仕,
上書引咎辭職被通過,宰相位置落在晏殊身上。 身在應天府的晏殊,收到消息的同時,還接到女婿富弼、學生歐陽修等人的信件,他也頭疼了。
“新政啊!唉……”
晏殊的確不反對變革,但也不支持這次變革,在他看來改革的條件還不夠成熟,怕引發動蕩後不可收拾。
其實像他這樣的官員很多,北宋慶歷年間,其實許多有識的官員,都認為必須改革了,只是怎麽改意見不同。
范仲淹、韓琦等人,包括包拯屬於激進派,甚至認為軍隊都要改變,這從宋代留下的奏章中可以看出。
他們甚至認為兵不知將這規矩要改掉,這等於是動搖了宋太宗以文製武的國策,因此連同是改革派的歐陽修等人都不同意。
歐陽修、王堯臣等人屬於改革溫和派,提倡由吏治入手,懲戒貪官汙吏後改良土地制度,增加朝廷的稅賦。
更多是晏殊這樣的,心中想要改革,有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的,在慶歷新政中選擇觀望。
現在他要去中央當宰相了,不僅要面對支持不支持改革,還要做好被自己女婿、學生翻臉的準備。
一旦自己選擇反對,以自己對富弼、歐陽修的了解,他兩絕對不會看自己是他們長輩的面子。
可選擇支持自己有沒把握,而且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支持改革,力挺范仲淹等人,會對自己宰相的權威造成威脅。
到時候即使自己支持,皇帝也同樣的更看重范仲淹那些人,這一點讓他很不甘心。
“爹爹在想什麽呢?是不是快要見到阿姊了,爹爹很開心是吧?”
正當晏殊獨自算計之時,小屁孩晏幾道蹦蹦跳跳的進來,開心的問道。
比趙昉還小一歲的晏幾道,是晏殊的老來子,加上聰慧像晏殊小時候,因此最得他的寵愛。
這對父子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會讀書的親父子了,晏殊十四歲中進士,被譽為神童,而他的兒子晏幾道,後來也是十四歲中進士。
這是上下五千年絕無僅有的一例,只是晏幾道生不逢時,等他進入官場時,正逢王安石變法,而他卻是反對派。
因此一生仕途坎坷,沒有他父親那樣順風順水,一路登上宰相之位,富貴中長大,富貴中死亡,而他卻是死在窮困潦倒中。
看到自己寵愛的兒子,晏殊露出慈祥的笑容,摸摸他的小腦袋笑道:“七哥想你阿姊了,放心,很快就能見到了,只是你做好準備了嗎?你姐夫可是要考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