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昉誠懇認錯,鄭重拱手作揖道:“兒子錯了,竟然讓此曲流傳出去,請父皇責罰。”
趙禎擺擺手道:“算了,只要我兒曉得道理,一首曲子罷了。”
一直在看他兩父子爭論的幾位大臣,此時開始紛紛稱讚道:“官家教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為天下表率也。”
趙禎開心的合不攏嘴,趙昉卻悄悄的給那些人白眼,反正在座的只有兩三個是他喜歡的人,其他的他才無感呢。
前文說過,宋朝的宰輔大臣不能一直擔任,如今的宰相還是晏殊,那是因為他比較遲才上位的。
樞密使龐籍也才兩年多,其余的范仲淹、韓琦這兩位,一個去了西北,一個去了北方。
當然也是因為這次軍改,需要他兩親自去坐鎮,頭銜還保留著樞密使,但實際工作已經是安撫使了。
包拯升為禦史中丞,龍圖閣大學士,比歷史上的直學士高了一級。
王拱辰為知諫院也升官了,富弼為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去了六部,負責具體工作,才沒時間在這陪著趙禎呢。
眼下在場的丁度等人,趙昉對他們看不順眼,還是因為這些人當初對自己落井下石,他可記的牢牢的。
“對了爹爹,兩浙路從去年入秋就開始乾旱,今年開春還是滴雨未下,恐怕災情已經發生了,不知可有奏章上來言此事?”
趙昉本來想走了,可想到范仲淹突然想起皇佑二年的吳中饑荒,歷史上是他在杭州,才解決了大批百姓餓死的慘劇。
可現在老范人在西北,沒有他那舉重若輕的手段,誰知道別人有沒有那能力呢。
古代交通不便,百姓又沒有余糧,一個季度沒收成就可能餓死人,要是連著乾旱一兩年,絕對是餓殍滿地。
這下他急了,趕緊詢問這事,人命關天不敢懈怠呀。
參知政事梁適眉頭一皺道:“敢問魏王從何得知兩浙路消息的?去年的乾旱倒是有奏章,可並未發生災民逃難,今年這才開春,應該不至於吧。”
嚴格來講北方現在還沒到開春季節,但杭州可是江南氣候,清明之前就綠葉滿山了。
福建廣東更早,正月桃花就開了,浙江遲一點,二月份也算開春了,雖然跟江蘇在同一緯度,但氣候比江蘇更溫暖,因為浙江是沿海。
“你們都不看報紙嗎?本王創辦報紙這麽多年了,難道你們認為那東西只是宣傳用的嗎?各地民生、發生的事都可以從那得到信息,難道你們都以為那是故事不成?”
一連三問,把大家問的面紅耳赤,從慶歷初辦的報紙到現在已經成熟了,大家其實也有看報的習慣,可就是沒人重視報紙的其他功能。
大家想當然的認為,報紙只是一種宣傳政策的載體,以及市井小民娛樂的故事,再有就是商家廣而告之的地方罷了。
對於報紙上登的各地新聞,大家並沒有放在心上,還是習慣以朝廷官方的邸報為準。
當然兩浙路的新聞,只有那邊的報紙會登,可汴京是什麽地方啊,各地人員流動最頻繁的,幾乎每天都有外地人進入。
那些行商幾乎人手一份,帶著在路上消遣,而且人們的獵奇心裡,
也讓行商們願意多帶一些,到這後賣給當地人,或者送給交往的對象。 趙昉前幾天還看到過廣東來的報紙,正是袁勘北上科舉時帶來的。
而且今春是進士科,各地士子幾乎都會帶著報紙上路,這已經成為一種消遣習慣了。
當然,趙昉也賺得不少,這東西是他創辦的,各州分社開張都會留一份利潤給他,同時也是借他的名頭,省的被當地官府和土豪劣紳敲詐。
皇太子的產業誰敢敲詐,不要命還差不多,所以趙昉現在很有錢,弟弟妹妹們的開銷,都經常被他包了。
趙禎這下也急了,他是仁君,最看不得百姓餓死,趕緊的催促政事堂盡快查清事情,準備賑災物資。
“父皇,兒臣覺的是時候在各地建儲備糧倉了,這幾年財政寬松不少,邊境戰爭也消停了,民生這塊要抓緊普惠才是。”
這事趙昉前幾年就想過,只是鑒於條件不成熟,大宋其實是有儲備糧倉的,但並不普及。
只在重要地區才有,廣大的地區並沒有做到,這一點還不如隋朝。
聽他這話趙禎忙問道:“大哥有什麽具體的建議,說出來大家參詳一下。”
趙昉點點頭道:“其一,各州乃至各縣都應該建造大小不一的儲備糧倉,每年更換新糧,保證天災來臨時,至少本地人口兩個月的口糧。”
“其二,各州應該建立收容孤寡老人、失怙孩童的贍養堂,讓老有所養,少有所依。”
“其三,鼓勵民間遊醫,由朝廷編輯發行一部草藥、偏方的醫典,著重收錄民間土方,鄉野到處可見的草藥,讓百姓有病不用長途跋涉,小病在本鄉本村就能得到醫治。”
“大王仁德!此議大善!”
龐籍第一個站出來大聲稱讚道,迎來丁度的白眼道:“策是好策,但龐相可知需要花費多少錢糧嗎?”
晏殊沉吟一下,點頭說道:“勒緊腰帶幾年,把這些事落實了還是可行的,畢竟這是惠及萬民之事。”
梁適皺眉反對道:“話是沒錯,但開銷巨大,恐怕不是勒緊幾年能辦到的。”
趙禎想了想,開口說道:“可以一件件來,我覺的大哥說的三件事,第三件可以馬上辦,編撰醫典不用花費很多吧。”
丁度等人不敢反對,這件事的確花費不多,大宋最好的醫者都在汴京,而且都是拿俸祿的,讓他們編醫書是份內之事。
趙禎見他們不反對,繼續說道:“第一件事可以先從富裕地區先辦起,也可以先建儲量的糧倉,花費也不需要太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