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當崇禎到北京大學的時候,管教育的一眾大臣都已經在門口恭候多時。
包括禮部侍郎劉宗周,兵部侍郎李邦華等等。
“臣等參見陛下。”
“諸位愛卿不必多禮。”
崇禎下了馬車,在眾人的簇擁下,年輕的皇帝進了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周圍已經被禦林衛圍起來,一隻蒼蠅都飛不進去。
此時,北京大學所有學生都在等候皇帝的到來。
因為皇帝今天要來這裡做一次演講。
據說是指導大明朝未來的方向。
其實是鼓勵北京大學的學生們走出去,適應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抓住機遇。
誰年少的時候不會迷茫呢?
改革的大時代,諸多的陳規都被打破,連王公貴胄們也不知道接下來的路怎麽走了,更何況是普通人。
大家都在迷茫著,也在期待著。
在北京大學後面的校場上,早已圍觀了近萬名學生。
他們都是這些年入學的,第一屆的學生已經卒業,大多數已經進入編制內。
例如第一屆的農業第一名,唐子陵,此時是大興縣的知縣。
魏清歡也進入了遵化冶鐵廠。
軍事學院的諸多學生都被編入了軍隊中,有的成為基層的軍官,有的則進入憲兵司,還有的進了參謀部。
當皇帝在錦衣衛的簇擁下,來到校場的時候,人群發出了熱烈的歡呼:“吾皇萬歲!吾皇萬歲!”
聲音如同海浪一樣此起彼伏。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演講。
早在半個月之前,北京大學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今天能進入到這裡的要麽是北大的學生,要麽是高級官員。
而且每一個人入場都進行了嚴格的檢查,幾乎是搜遍了全身。
當皇帝站到高台上的時候,人群的歡呼達到了最高。
這些年輕人熱情高漲,他們每一個人都像剛剛升起來的朝陽。
皇帝抬起手來,做了“壓”的姿勢,慢慢的人群中的歡呼聲才小下來,最後變得很安靜。
校場周圍都是新的建築,這些建築是東方傳統建築的精華。
他們一反明代的華麗,建築風格簡約而大氣,有一種展翅飛翔九天的豪情。
這很符合這個大時代下的主旋律。
一邊的吏部侍郎成基命在那裡小聲道:“陛下竟然親自來這裡與這些學生對話,讓我沒有想到啊。”
韓爌也感慨道:“現在新學是大趨勢,孔府都已經不在了。”
“我聽說溫體仁快要回來了,還聽傳聞皇帝想讓他入閣?”
“入閣就入閣吧,現在大家還能玩出什麽新花樣呢?”
“溫體仁是禮部尚書,現在新學勢大,他又在南京立了不少功,我擔心他會威脅到……”
韓爌壓低聲音道:“不要說了,小心被人聽到。”
此時,人群已經徹底安靜下來。
皇帝掃視一轉,說道:“諸位學子,今天是一個好天氣,朕終於可以與你們聊一聊了。”
崇禎開口就是大白話,事實上,新學也提倡大白話,大家都易懂。
而且崇禎的語氣平易近人,這讓現場的氣氛很隨和。
由於周圍高大的建築,崇禎的聲音回響在四周,大部分人還是聽得清楚的。
“朕記得第一次到北京大學講話,是崇禎二年七月,北京大學剛剛建立不久,第一批新生剛入學。”
“轉眼五年過去了。”
“這五年,北京大學走出去了許多大明的棟梁之才,你們將來也是大明的棟梁之才。”
“有很多人心中依然有疑惑,朕為什麽要創建北京大學?”
“國子監不是也是朝廷官學麽?”
“為何朕還要多此一舉,再創辦北京大學?”
“朕今日可以明確的回答你們,過去的任何一所學院,都無法滿足大明朝未來對人才的需求。”
“唯有北京大學,唯有南京大學,武昌大學……唯有所有的新學,才能支撐起未來的大明!”
現場一片安靜,無數人的目光都匯聚在皇帝身上。
年輕的皇帝,沉著有力的聲音響徹在四周。
“未來的大明,是一個強盛的大明,是一個富裕的大明,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大明,是一個氣象萬千的大明!”
“我大明朝有兩萬萬人,有兩萬萬辛勤而勇敢的百姓。”
“每一個人,都懷著對未來的向往。”
“未來的孩子,都會像你們一樣,進入學校,飽讀詩書,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這個世界。”
“少年強,則國強!”
“你們有很多人心中一定有疑問,未來,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未來,未來似乎很遙遠,很模糊,看不見,摸不著。”
“朕今日來告訴你們,不遠的未來。”
“新農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否意味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後,就結束了?”
“沒有結束,朝廷依然會全力持續不斷地發展新農政,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清楚地認識到,讓全天下的老百姓吃飽飯,是朕肩頭上的責任,也是朝廷諸公肩頭的責任,更是你們肩頭的責任!”
“朝廷還會大力推動新工業,各省都會大力推行,諸位都是讀過《國富論》的,知道新工業,包括紡織、冶鐵、煉鋼,還有蒸汽機。”
“前不久,內閣剛剛頒布了開放海禁的政令,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無數船隻,從海上運載糧食、水果、香料、布匹到大明朝。”
“同時,對水泥路的建設力度隻增不減,各省都要全面啟動新道路的建設。”
皇帝說的這些話,可以說信息量非常大。
例如農業、工業、貿易、交通基建等等,每一個大的概念下,都蘊藏了無數的商機。
為什麽皇帝要在這裡說出來?
因為政策是朝廷出,新的商業模式是國企來打造,但是,更細分領域的商業,更基礎的勞動力供給,都必須私人商社來完成的。
國企和私企的關系,是相互配合的關系。
國企搭建框架和脈絡,私企細化完善。
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需要這些人,需要他們知道他們將來要做什麽,能做什麽。
這是商業時代開啟的必然。
畢竟,人才是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