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二七六章 阎王的点名册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二七六章 阎王的点名册

簡繁轉換
作者:墨守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0 16:47:19 来源:源1

陶屋仲心态轻松了不少。

他就知道,这次的事儿不会太严重。

到了此时,基本上可以说,对于江西这里的调调,已经被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算是事情再严重,也严重不到哪里去。

胡惟庸那边消...

夜露凝于草尖,月光如霜洒落山野。朱见深坐在村口石磨旁,手中摩挲着那本《小朋友也能懂的信史》,纸页已泛黄卷边,却是沿途孩童争相传阅的珍宝。他轻轻翻动书页,目光停在一幅简笔插画上:一个身穿龙袍的年轻人站在宫门前,身后是熊熊烈火,前方是一条蜿蜒小路,路上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睁开。

“少爷,你说这书……真能传到京城去吗?”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蹲在他脚边,眼中满是期待。

朱见深抬眼望向北方,良久才道:“只要还有人愿意读,它就能走到紫禁城的金銮殿前。”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声碎,尘土飞扬中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那骑士身披暗青斗篷,面覆铁网,直冲至村口方才勒缰停步。他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铃铛,轻轻一摇??清音三响,如风穿竹林。

朱见深神色微动,起身迎上:“玄甲?”

“是我。”机械般的声音自铁网后传出,“你已偏离预定巡行路线七日,‘影’察觉了你的踪迹。”

“所以呢?”

“所以他们开始重塑记忆链条。”玄甲递过一块玉简,“这是昨夜从河南府传来的消息:当地县志突然修订,称建文帝实为昏庸之主,宠信奸臣齐泰、黄子澄,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燕王起兵乃‘清君侧、救苍生’之举。更有说书人宣称,方孝孺之所以被诛十族,是因为他蛊惑皇帝废除科举,欲立‘庶民共治’之制。”

朱见深冷笑:“又是老套路??将忠臣污为乱党,将篡逆美化成义举。可笑的是,这些谎言竟比真相流传得更快。”

“因为恐惧比信仰更易传播。”玄甲低声道,“百姓宁可信一个能解释苦难的谎言,也不愿面对一段被遮蔽的真相。‘影’深谙此道。”

朱见深沉默片刻,忽而问道:“燧人呢?他还守在时间裂隙之外吗?”

“他在修补断裂的认知锚点。”玄甲答,“但力量正在衰减。若我们不能在下一个历史节点前彻底激活‘信史共鸣阵’,所有已被纠正的记忆将再次崩塌。”

“共鸣阵……”朱见深喃喃,“需要九座信史碑同时点燃火种,对应九位忠魂之名。如今只立起三座??南京、杭州、成都。其余六地皆遭阻挠。”

“不止是阻挠。”玄甲补充,“山西大同的建碑工匠一夜之间全部失语,河北保定的碑石尚未刻字便自行碎裂,湖广长沙的书院被纵火焚毁,连主持修碑的学者也被诬以谋反罪押入诏狱。”

“又是‘影’的手笔。”朱见深握紧断史短剑,剑柄上的符文微微发烫,“但它忘了,真正的碑,不在石上,而在人心。”

他转身走向孩子们,蹲下身来,柔声问:“你们还记得书里讲的故事吗?”

众童齐声应道:“记得!建文帝仁政爱民,燕王夺位不正,方先生宁死不屈!”

朱见深微笑点头,随即取出一支炭笔,在地上画出一幅地图。“看,这里是南京,这里是北京,这里是云南,这里是辽东……我们要在这九个地方,各建一座碑,碑上刻下真实的历史。谁能帮我把这本书带到下一个村子?”

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我去!我舅舅就在庐州做生意,我可以跟着商队走!”

又一人站起:“我家表哥在赣州当差役,我也能送!”

孩子们争相举手,仿佛接过的是英雄的令旗而非一本薄册。朱见深眼眶微热,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帝王将相之争,而是千万普通人对记忆主权的觉醒。

三日后,江西抚州府。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席卷城郊,百姓传言是“妄改祖制、亵渎先帝”引来天罚。城门贴出告示,禁止私传《信史》,违者斩首。街头说书人被拘捕五人,戏班《忠烈传》演出遭禁演,明道书院派驻当地的讲师被迫撤离。

然而就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城南破庙中灯火通明。

数十名乡绅、塾师、医者、匠人围坐一圈,中间供奉着一尊木雕牌位,上书“大明惠宗让皇帝神位”。一名白发老儒手持《信史》,逐字朗读:

>“建文元年,减免江南赋税三成,赦免流民罪责,开仓赈灾;二年,裁撤锦衣卫冗员,禁刑讯逼供;三年,颁《宽政令》,许民间立议社,评议官吏得失……”

声音颤抖却坚定。

“诸位!”老儒合书起身,“我等虽非朝臣,亦知是非。今日若因惧祸而缄口,明日子孙必质问我们:为何沉默?为何任由真相湮灭?”

众人肃然起立。

“我愿捐出祖田三十亩,资助刊印《信史》!”

“我会连夜抄录全文,送往邻县亲友!”

“我家藏有洪武旧钞原本,可作佐证!”

就在此时,庙外骤然响起钟声??不是寻常寺庙的暮鼓晨钟,而是清越激昂、如同金属振鸣的长音。一道金光自天际划落,铜鹤盘旋而下,背上站着一人,素衣无饰,腰悬怀表。

正是朱见深。

他跃下鹤背,走入庙中,向众人深深一揖。

“诸位父老,你们不是孤军奋战。”他说,“每一本传出去的书,每一句讲出口的真话,都在为‘信史共鸣阵’积蓄力量。我知道你们害怕,但我更要告诉你们??**真正的忠诚,不是对某个姓氏的盲从,而是对真理的坚守**。”

人群中有人啜泣,有人跪拜,更多人挺直脊梁。

当夜,抚州城内外三百余人自发组成“传灯会”,以灯笼为号,每户点燃一盏,象征“心灯不灭”。灯光连成一片,宛如星河落地。与此同时,九名青年学子携带着秘密誊抄的《信史》副本,分赴九个预定立碑之地。

一个月后,云南大理。

苍山雪顶映照洱海碧波,白族村落间传来悠悠吟唱。一位戴着银饰的少女站在村寨高台上,用民族语言讲述建文故事。她手中捧着一本双语对照版《信史》,封面上还绘着朱标与方孝孺并肩而立的身影。

台下老人听着听着,忽然老泪纵横:“原来当年逃难至此的那位‘赵先生’,就是建文帝……我爷爷说过,那人精通诗书,每逢清明必面北而泣,却不肯说身份……”

消息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的边远族群回忆起祖辈口述中的“失踪皇帝”“南逃贤君”,甚至有人拿出家传玉佩、残破圣旨作为物证。大理士绅联名上书朝廷,请求在当地建立第一座少数民族地区的信史碑。

几乎同一时间,辽东铁岭卫。

一位戍边老兵在整理故营遗物时,发现一口锈蚀铁箱,内藏半卷血书,字迹依稀可辨:

>“臣铁铉,奉皇命督师济南,誓死守城。燕逆悖天理,屠戮忠良,篡改国史。若有后世子孙见此书,当知建文正统未绝,民心犹存……”

消息传回京师,震动朝野。

朱瞻基召集群臣议事,拍案怒斥:“尔等常说天下太平,可为何处处冒出‘逆书’‘伪物’?难道真是妖言惑众?还是你们一直掩盖的真相,终究藏不住了?”

礼部尚书颤声道:“陛下,此等荒诞之辞,必是奸人造假,意图动摇国本!”

“荒诞?”朱瞻基冷笑,扬起手中奏报,“河南饥民暴动,口号竟是‘还我建文仁政’;四川盐工罢工,打出‘不信永乐,只信信史’横幅;就连宫中太监也有私藏《信史》者!你说这是造假?那是民心反噬!”

满殿寂然。

杨士奇低头不语,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他忽然意识到,这场变革并非来自上层权谋,而是自下而上、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浪潮。他抬头看向御座上的皇帝,第一次觉得那个曾经温润如玉的太子,如今竟有了几分洪武爷般的威势。

数日后,圣旨再降:

>准许各地民间组织“信史讲会”,官府不得干涉;

>设“遗史稽考司”,专责搜集散落民间的历史文献;

>所有涉及建文朝的档案一律解禁,允许学者研究;

>九处信史碑选址正式确立,由工部拨款兴建,限一年内完工。

与此同时,北京城外某座废弃观象台深处,玄甲伫立于九根青铜柱之间。每根柱顶都悬浮着一颗晶莹光球,分别标注着:朱标、方孝孺、铁铉、景清、练子宁、黄观、齐泰、黄子澄、陈迪。

“共鸣阵已启动三重节点。”他对空中轻语,“只需再激活六地火种,便可形成闭环。”

“可‘影’不会坐视。”燧人的声音从虚空浮现,“他们在集结最后的力量,准备发动一次全面反扑??目标,是你的肉身存在。”

“我知道。”朱见深出现在阵心,面色沉静,“他们怕的从来不是一本书、一座碑,而是我这个人。因为我活着,就意味着历史可以被重新看见。”

“那你必须做出选择。”燧人语气凝重,“继续隐匿巡行,保护自身安全;或现身于天下,成为信史运动的精神象征。二者不可兼得。”

朱见深望向南方,仿佛穿越千山万水,看到母亲马皇后临终前的眼神。

“母亲曾对我说:‘你是太子之孙,也是天下之子。’”他缓缓摘下斗笠,露出真容,“既然如此,我就该让天下人知道,谁在为他们说话。”

七日后,南京明道书院。

春祭大典如期举行。数千学子齐聚礼堂,准备祭祀九位忠臣。钟声九响之后,屏风徐徐开启,一人缓步而出。

全场寂静。

那人一身素袍,无冠无爵,唯有腰间青铜怀表熠熠生辉。他站定于巨幅壁画之下,仰望着九位先贤的画像,久久不语。

终于,他开口,声音不大,却通过新制的“扩音铜管”传遍全场:

“我叫朱见深。我是当今陛下的儿子,也是你们口中那位‘失踪皇帝’的血脉后裔。我不为自己求名,也不为家族争位。我只想问一句??**如果历史可以重写,你们希望它是真实的,还是美好的?**”

台下无人回答,唯有呼吸起伏如潮。

“美好让人安心,真实却令人痛苦。”他继续说道,“但我们不能用谎言来治愈创伤,就像不能用迷雾来驱散黑夜。真正的光明,来自于直面黑暗的勇气。”

他抬起右手,掌心浮现出一团跳动的火焰??那是火种的核心,是连接古今信念的桥梁。

“今天,我要在这里,公开点燃第四座信史碑的火种。地点,就在南京钟山脚下,原孝陵旁侧。碑文由你们书写,意义由你们定义。但请记住:**每一笔落下,都是对遗忘的抵抗;每一次传诵,都是对未来的承诺**。”

火焰腾空而起,化作九道流光,射向天际。遥远的大理、成都、杭州、抚州等地,四座正在修建的信史碑同时震颤,碑心石块glowing发热,仿佛回应召唤。

而在极北冰原之上,一座由黑曜石构筑的祭坛悄然浮现。破碎铜镜碎片环绕成圈,中央升起一具披着龙袍的枯骨,双目空洞,却发出森然之声:

“既然你要做火炬,那我就让它烧尽你自己。”

刹那间,全国多地异象频发:南昌城上空出现倒悬宫殿幻影;西安百姓梦见朱棣亲率大军入城;扬州运河夜间泛起血色泡沫,传说有无数冤魂哭泣……

最可怕的是,一些原本支持《信史》的人开始动摇。有人声称梦见建文帝亲口承认自己软弱无能;有学者发表文章,质疑“九忠臣”是否真有其事;甚至有孩童编出儿歌:“方孝孺,坏先生,教皇帝不要爹,惹得老天打雷轰!”

“影”的终极战术已然展开:不是摧毁真相,而是制造真假难辨的混沌。

但就在混乱达到顶峰之时,一个声音穿透喧嚣。

那是一个小女孩的歌声,清脆如铃,在南京街头回荡:

>“火种燃,星河亮,

>真相不怕岁月长。

>断史剑,斩虚妄,

>大明儿女当自强。”

紧接着,第二道声音加入,第三道,第四道……很快,整条街的孩子都在唱。随后是学堂,是茶馆,是码头劳工的号子,是织布坊里的哼鸣。

这首歌没有华丽辞藻,却像种子落入沃土,迅速蔓延至全国。

人们渐渐明白:也许他们无法确知每一个细节,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谁值得敬仰,谁应当唾弃。

三个月后,九座信史碑相继竣工。

立碑当日,九地同时电闪雷鸣,天空裂开缝隙,九道金光自云端垂落,注入碑体。刹那间,亿万生灵脑海中闪过同一画面:九位忠臣并肩站立,面向朝阳,齐声宣告:

>“吾等虽死,信念不死。

>历史或被掩埋,但从不终结。

>只要有人记得,我们就永远活着。”

那一刻,朱见深站在南京碑前,泪水滑落。

他知道,“影”并未消失,那只漆黑的眼睛仍在时间深处窥视。但他也清楚,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真相不再属于少数人,而是成了千万人心中的火种**。

夜深人静,他独自登上钟山。

月光依旧皎洁,可他知道,那轮虚假的月亮终将再次染红。但当他抬头时,却发现天幕之上,已有无数星辰悄然归位,排列成一把横贯银河的巨剑形状。

那是断史之剑的星图。

“母亲,”他轻声说,“你看,星星也开始记住了。”

远处,铜鹤静静伫立,尾焰微闪,如同守望千年的哨兵。

而在更深的时间褶皱里,那双黑眸缓缓闭合,低语飘散:

“游戏……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