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七十八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七十八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簡繁轉換
作者:墨守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16 23:17:0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胡惟庸与宝钞都提举司的提举赵鼎,说了这么一句之后,便拿着几张制作精美的新宝钞,起身就从中书省出去。

径直前往武英殿,亲自去见皇帝禀告这件事了。

端的是雷厉风行。

任谁看到后,不夸赞一声好丞相。

但刚刚还笑容满面的赵鼎赵提举,这时候却异常心塞,心中对胡惟庸这个丞相,报以最真挚的问候。

连十八辈的祖宗都没有落下。

原因无他,本来他想着亲自前去找皇帝汇报来着。

话说,自从去年设立宝钞都提举司之后,赵鼎就汇集工匠,绞尽脑汁的为制作宝钞而努力。

宝钞这种纸币,需要的东西极其繁琐。

连制作的纸张,要求都非常高。

既要柔韧度,又要结实,还要尽可能做到哪怕遇到了水也不容易烂掉,颜色也不容易掉。

同时,宝钞上的花纹,也需要极尽繁琐,尽量达到让人无法仿制的程度。

但在保证精美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压低宝钞的造价……………

天知道自从接下了这个任务之后,赵鼎为之掉了多少头发。

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弄出来了好几版的宝钞了,但都被皇帝给打了回来,说还是不够好,给出意见让进一步改进。

这最新的一版宝钞,不论是纸张,还是花纹等各个方面,都完全满足了皇帝的所有要求。

甚至于还有所超越。

所以这一次,赵鼎是信心十足。

他按照以往的办事流程,先来到中书省这里,把事情汇报给丞相胡惟庸。

而后就准备经过丞相同意,亲自前去见皇帝,给皇帝送上最新的宝钞,等着迎接来自于皇帝的夸奖。

毕竟前几次的时候,胡惟庸都是让他去的。

可谁能想到,这次胡惟庸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竟是他自己拿着宝钞去见皇帝,把自己这个宝钞提举司的提举,真正负责干活的人给撇下了!

赵鼎要是不在心中,给胡惟庸送去最真挚的问候,那才是怪事!

吃苦受累的是自己,先前拿着制作出来的宝钞,被皇帝打回来重做的是自己。

结果这次终于超常发挥,有十足的把握皇帝会认下这一版的宝钞,并能得到皇帝的夸奖了,却被胡惟庸这个丞相给摘了桃子!!!

真憋屈!

胡惟庸这狗东西真不要脸!

但......他还真没有别的办法。

谁让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宝钞都提举司的提举,对方却是丞相,位高权重呢?

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这都不知道高了多少级了。

而且,事情真的闹将起来,对他也真没好处。

反倒不如忍气吞声,如此胡惟庸事后还能给些补偿,不至于什么都捞不到......

中书省内的一些官员,见到这位赵提举离开之后,大多都面有异色。

自然不是因为,他们丞相方才做出来的那举动,而是宝钞这个事情本身。

自从去年皇帝组建宝钞都提举司,准备制作并发行宝钞后,许多当官的心里就压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

他们的俸禄本身就不高,依照当今皇帝的性子,宝钞弄出来后,肯定会用宝钞给他们发俸禄。

这东西,经历过元朝的都知道,别提有多坑。

这等于说,他们那本就不高的俸禄,将会变得更少。

此时,既然胡相亲自拿着宝钞前去见皇帝了,那说明这次的宝钞做的很不错,只怕会被皇帝通过。

接下来就会大举印发宝钞。

这在头顶悬挂了许久的剑,终于要斩下来了,他们没有长松一口气的感觉,有的只是满心沉重。

户部之内,户部尚书刘歆面露讥诮。

朱元璋这家伙,只顾眼前利益,竟然敢动用宝钞这东西。

他这是嫌大明的国祚太长了!

朱元璋就是虚伪,之前口口声声说什么百姓万岁,说要对百姓好,说痛恨贪官污吏,都是糊弄鬼的。

嘴上说的有多好,接下来用宝钞这东西,割起百姓就会有多狠!

他的这种掠夺,可比官员们的贪腐厉害多了。

不过,如此也好。

这样的话,他们在伸手捞取好处的时候,将会更加心安理得。

你当皇帝的,都干出这等事情来了,那自己等人稍微动用手段,补贴一下家用,也没有什么不好吧?

最好是朱重八这个啥也不懂,却偏偏防他们这些官员,如同防贼一样的要饭花子,赶紧把大明给折腾死。

让北面的大元重新回来坐天下。

元主坐江山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他们才是真正的官。

要什么有什么。

每日只需随便应付一下政务就行。

哪像朱元璋这狗东西,根本不把当官的当官看,一点当官的体面和特权都不给。

还一年到头只有三天假,天天把人当成骡子使。

在元朝做官,十年处理的政务,都没有现在一年处理的多!

“上位,宝钞都提举司那里,做出来了新宝钞,臣觉得这次挺不错,就亲自送来请上位您过目。”

武英殿内,胡惟庸面带喜色的,望着朱元璋说道。

说着,就将手中拿着的宝钞,交给了王公公,由王公公转呈给皇帝。

朱元璋伸手接过,目光落到最大的那张宝钞上。

只见最上面印着‘大明通行宝钞”六字,中部顶端,印着‘一贯’的钞额,其下则有着十串铜钱的图案。

两侧则分别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下端则有注文,为: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八年二月十四。

宝钞纸张为上好的桑皮纸,拿在手中分外舒服,整体很精美。

而朱元璋也知道,这正是上辈子时,自己发行的第一版宝钞。

上辈子,自己见到这一版的宝钞时,心情别提有多好。

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都舍不得放下来。

还对宝钞都提举司那里的人,以及拿着宝钞给自己看的胡惟庸进行了奖赏。

而后就让宝钞都提举司那里,加足马力制造宝钞。

自己这里则颁布钞法。

并在一个月后,开始在大明发第一轮的宝钞。

当时自己的心情多好啊!

宝钞一发,大明严重钱荒的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官府手里有了钱,很多事情都能做了。

民间有了钱,加速了商品的流通,百业开始兴盛。

整个大明,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好起来。

但是,却也有一个大坑,随着宝钞出现。

对于发行宝钞带来的危害,自己那个时候,也并非一无所知。

毕竟有着元朝的前车之鉴。

但一来国家闹钱荒,二来则是自己对于宝钞想的太简单,也太过于自信。

觉得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能把宝钞变得不值钱的事,给避免。

后面觉察到宝钞开始贬值后,自己还通过暂停印发新钞来应对。

在自己洪武一朝,宝钞虽有所贬值,但并没有那么离谱。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自己去世那年,也就是宝钞发行了二十三年时,一贯钞还能兑换铜钱将近七百。

真正让宝钞迅速贬值的,是朱允?这畜生在位的四年,还有后面老四当皇帝的那些年。

毫无节制的大发,滥发,宝钞就这么硬生生被玩坏了.......

上辈子吃了这上面的大亏,在现代时接触到了一些相关的金融知识,这才明白,上辈子自己的做法有多粗糙。

才明白金融有多复杂,门门道道又有多少。

上辈子踩过的坑,这辈子自己自然不能再踩……………

胡惟庸在把宝钞交给朱元璋之后,就没多说话,但心里却很美。

作为总揽政务的丞相,他自然知道大明缺钱的问题。

也知道皇帝,对于宝钞非常上心。

一心想要赶紧发行宝钞,以此来解决钱荒的问题。

所以才会第一时间,亲自来送宝钞。

为的就是皇帝欢喜,改变一下皇帝心里对自己的看法。

自从上次弄死刘伯温失败,自己招惹了一身骚后,胡惟庸在皇帝这里,都显得很老实。

并想要通过一些办法,来进行弥合那次捅出来的篓子。

在他看来,这最新制造出来的宝钞,就是最好的契机。

皇帝见到后,肯定心情大好,会夸赞自己。

“这宝钞制作的真不错,很精美,远超过之前的宝钞,用心了。”

心中念头飞速转动之余,朱元璋开了口。

胡惟庸闻言心中一喜,带着一抹得意。

这事情,果然和自己所想一般无二。

“都是上位您指导有方。”

胡惟庸面带喜色的说道。

“有了这等精美宝钞,接下来便可着手准备印发了,我大明钱荒的问题,将被一举解决!

此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倒也未必是社稷之福,万民之幸,也有可能是万民齐哭,社稷动荡。”

嗯?!!

胡惟庸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剩下的好听话,也都尽数堵在了喉咙里。

这事情,怎么和想象的完全不同?

皇帝怎么突然间就这态度了?

自己拍马屁拍马蹄子上了?

“胡相,这宝钞暂时别印发了,缓一缓再说。”

丝毫不觉自己说出了惊人之语的朱元璋,望着胡惟庸语气平淡的吩咐。

像是在说一件理所当然,且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样。

胡惟庸压下满肚子的懵逼与错愕,迅速调整心情,出声将之应下。

而后望着朱元璋,显得谨慎的道:“只是上位,这.......若是不印发宝钞,那缺钱的事,又该怎么解决?”

大明如今严重缺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一就是,当年蒙元朝廷,见到大势已去,朱元璋这里平定南方后,又誓师北伐,气势如虹,自觉不可抵挡,便干脆利落的选择了跑路。

这得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收拾金银细软。

再加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走,只怕再也回不来,所以下手特别的狠。

直接来了一个挖地三尺般的搜刮,连佛祖道祖身上的金子,都给刮走了。

大量的金银财宝,都被北元的流亡朝廷,给带到了草原上。

其二就是盛产铜的西南,如今还未收复,被北元的梁王所把持。

其三就是,经历了元末乱世,百业凋敝,不仅人口流失严重,钱财也一样如此。

其四就是,新兴的大明已经稳定下来,正在迅速复苏,对于钱的需求量,也随之急速增加。

这主要的几条,再加上其余一些不算重要,但同样切实存在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大明出现了厌恶钱荒。

而这件事,也非常难以解决。

不论是灭掉西南梁王,夺取铜矿大量铸钱,还是进军北元王庭将之一举覆灭,把众多的金银财宝这些给夺取回来。

都不是一朝一夕间,能够完成的事。

且想要做到这些,还需要诸多钱粮进行支持。

不解决钱荒的问题,许多事情处理起来,都不顺畅。

钱荒的问题,已经在事实上,影响到了大明的诸多方面,制约了大明的发展。

也是因为,皇帝之前才把主意,给打到了宝钞上面去。

忙活了大半年,如今终于弄出合适的宝钞了,可以大规模发行了,皇帝居然突然喊停了!

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皇帝不过日子了?

不发行宝钞,哪里来的钱?凭空变出来吗?

“钱总归会有的。”

朱元璋出声说道。

胡惟庸听的暗中狂翻白眼,这不说的纯屁话吗?

钱肯定是有的,比如接下来夏粮一收就是钱。

但根本上的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

他倒是想要看看,这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解决钱荒的问题。

朱元璋倒并非如同胡惟庸想的那般,说的是屁话。

关于如何来钱这事,他也有所考量。

比如废除海禁,重设市舶司,发展对外贸易。

比如拿下倭国,把那石见银山这些地方,都给收归大明。

这些都是很好的。解决钱荒的办法。

只不过,这些事情和灭掉北元梁王,收复西南,用那里丰富的铜矿来铸币一样,都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事。

所以,现在只能是另想他法。

“现在还剩下多少钱?”

“给中都的众劳役们,进行了足额的补偿之后,还剩下不足三十万贯。

扣除掉日常开支,以及往边塞那边送去的一些钱粮,至多支撑到三月底,就会彻底没钱。

夏税六月才开始收,最快的一批钱粮,也得六月半之后才能送到应天这里………………”

中书省居于六部之上,作为中书省现在唯一的一位丞相,胡惟庸可谓是大权一把抓,诸多事情,都有权过问。

对于户部的情况也很清楚,此时皇帝询问,他对答如流。

按照原本的预算,朝廷这边留下的钱财,其实是够用的。

不仅够用,还能多出来一点的盈余。

但出了中都城的事后,皇帝为了补偿中都城的众多劳役,花费了太多的钱财。

导致钱财上,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缺口。

“也就是说,按照这样来算,至少还需要二十五万贯,才能渡过这次饥荒?”

“差不多,有二十五万贯钱财,再勒一下裤腰带,这段儿时间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可以成功挺到夏税收上来。”

按照胡惟庸之前所想,皇帝之所以敢在中都城劳役上,出手这般的阔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道宝钞都提举司那里,快把宝钞给弄好了。

马上就要开始发行宝钞。

印钱可比通过收税等手段,来钱快太多了。

只要宝钞一开始发行,这点缺口根本就不是事。

结果哪能想到,现在皇帝瞎搞一气,居然出人预料的,喊停了宝钞的发行……………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陷入到沉思之中。

二十五万贯,说多不多,却偏偏卡在了这个关键时刻里。

必须将之给解决了才行。

只是......该用哪个办法来解决好呢?

朱元璋在心里衡量想到的几个解决办法的利弊,一时间没有言语。

“上位,要不......先暂时把移民的事情给停下来?

这样的话,基本上钱也就够了。”

见到皇帝为此而苦恼,作为丞相,胡惟庸自然要充当贴心小棉袄,将皇帝不好开口的话给说出来。

这是他经过急速的思索之后,觉得最为可行的事。

移民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工作,北面荒芜的地方太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而如今的皇帝,对于移民的百姓,给的又稍微多了点。

导致这个事,成为了财政的一大支出项。

而且还是持续不断的支出。

现在钱财出现缺口,先暂时把这事停下一段儿时间,让朝廷稍微缓口气,也不是不可以。

从各方面来考虑,这都是影响最小的,属于可以付出的代价。

只不过,唯一不太好办的,是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总是喜欢把百姓给挂在嘴上。

此前还不止一次的说过,往北面等人烟稀少的中原腹心之地等地方移民,乃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做好云云。

如今遇到了事,被架在了这里,不好拉下脸。

那么在此时,自己这个丞相,就需要很懂事了。

“移民乃是百年大计,极其重要,一刻都不能停,看起来只是停下三四个月的时间,不算太长。

但至少会导致少移民五万百姓。

五万百姓,可是能发展出不少东西来的。

这个时间段移民,不耽误百姓来到新地方,赶紧耕田,种些粮食,从而保证接下来的口粮。”

朱元璋果断摇头。

“上位说的是,但这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虽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也不会那般大。”

胡惟庸还在继续劝。

这等不好言说,明显和皇帝之前的说法背道而驰的事,皇帝肯定不会一口答应。

三辞三让嘛!

自己多劝几次,皇帝才会顺水推舟,勉为其难的答应。

这点他还是懂的。

“咱说的是实话,移民的事,的确不能耽误,更不能因为区区二十五贯钱财而耽误。

移民的事不能停,而且对于移民的安置这些,也同样不能降低标准。

一切照旧!

胡相,咱与你说的是真的,非是要搞什么辞让的把戏,咱不是那种人。”

还要再说些什么话,对朱元璋接着进行劝说的胡惟庸,顿时闭嘴。

自己又会错意了?

皇帝到底怎么了?

最近一段儿时间,做事情怎么往往不按照常理出牌?

这般难伺候了?

一向自信的胡惟庸,都自信不起来了,禁不住的在怀疑人生。

“是臣想错了,臣必然会按照上位的吩咐来,盯紧下面的人,让他们在这事情上,不出任何的差错!”

胡惟庸立刻沉声表态,态度非常坚决。

“只是......这钱财的缺口,又该怎么填上?”

朱元璋道:“这个不着急,咱来想办法,绝对不会耽误正事。”

胡惟庸得到皇帝的准话,便不在这事情上多言语。

很快就从武英殿这里离开......

返回到中书省,进入到独属于自己的公房内,坐到那张红木桌案前,回来时还笑着向与他打招呼的人点头示意的胡惟庸,猛地一巴掌拍向了那红木桌案!

不过,手掌即将和桌案接触时,忽地又收了力道,只是发出了一声不大不小的声响。

这是担心动静被其余人听到。

胡惟庸面色阴沉的,在这里坐了好一会儿,忽然一笑,满满都是讥讽。

他倒是想想看看,朱元璋这家伙,到底能用什么办法,填上这二十五万贯的缺口!

可别窟窿越弄越大,最终还是选择了发行宝钞,或者是暂停移民就好笑了!

“P?P?P?......”

宝钞提举都司这里,赵鼎来到没有人地方,再也憋不住笑了起来,心情格外的畅快。

胸中的郁闷之气尽数消失。

让胡惟庸这狗东西不当人,抢夺自己的功劳,前去找皇帝表功!

现在直接撞马蹄子上了,舒坦了吧?

圣明无过于上位!

不过,赵鼎的开心很快就消失了,因为皇帝那里来人了,传来消息说,宝钞还要接着改。

如今的宝钞太大了,不便于携带,需要大幅度缩小,面额最大的一贯宝钞,改为长五寸,宽两寸。

其余面额的宝钞,也都要缩减。

除了这些外,其余图案这些倒不必再进行改动。

已经进行过多次改版,改的想要吐的赵鼎还能说什么?

只能接着开始掉头发的路程了。

好在胡惟庸这个丞相在这次的事情上,又吃了一个亏,能给他带来很大的安慰。

其余官员,得知皇帝推迟宝钞印发的消息,诧异之余,很多人也禁不住长松一口气。

他们又能少遭受一些损失了。

户部尚书刘歆明显也有些意外,但意外之后,却也没有太多其余反应。

宝钞终究还是会印发的,只要印发,那些致命的问题就会出现,根本无法解决。

不是说推迟印发就可以的。

而他此时也从胡惟庸那里,得知了皇帝对于二十五万贯银钱缺口的态度,亦是心中冷笑不止。

等着看皇帝能弄出什么‘高明”手段,将之给补齐了。

不是说他看不上皇帝,实在是皇帝在财务上的水平,低的让人想要发笑。

不过,也正是因为皇帝在财务上胡乱搞,才能让他这个户部尚书如鱼得水,在哪哪都是窟窿的财政里遨游......

朱元璋没有让这些人久等,三日之后,就给出了属于他的解决办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