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伏波录 > 第三十九章 大道至简

伏波录 第三十九章 大道至简

簡繁轉換
作者:人间诗酒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0 10:57:5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研制火药的困难确实非同一般,因此历代以来都是集师兄弟众人之智共同研发。除了祖师爷止止上人以外,还没有仅凭一人之力获得成功的先例,自“武功”和“火药”两派之争后更是如此。

陈家旺为了替父报仇,为了不受窝囊气,为了不负莺梦的青睐,下定了决心排除万难义无反顾,但一路走来备尝艰辛。好在他本来就意志坚定,得到邓敬华的扶持,更加沉心定力,韧性十足。

星辰交替、日月如梭。不管陈家旺如何费尽思量,火药研制工作举步维艰。邓敬华看他日夜辛劳,心疼之余也只好劝他尽人事听天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

京师沈太师叔传了信,约定一个月后举办霹雳堂大考。定下来的日期正衔接着秦敬泉的五十岁大寿,霹雳堂在准备大考的同时,广撒请帖替帮主庆生。

大考临近,陈家旺的心里滋味复杂,宛如一张紧绷到极致的弓,一下子滑了弦。

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个山重水复,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放弃努力,但还是一事无成,时耶、命耶?其实这也是世间常态,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可与人言,百无二三。

随着大考日子临近,陈家旺也逐渐接受了眼前的事实,再怎么拼命,也不可能在大考前研制成功。好在背后不乏邓敬华和莺梦的慰藉安抚,纵然心中仍有遗憾,但陈家旺已能控制内心的情感。既然已经尽力拼搏过,接下来无论是什么结果,那也只能坦荡接受。

这次大考显然不一般。三年一次的大考虽然是帮内事务,但除此之外,恰逢掌门秦敬泉五十大寿,也正值千金小姐莺梦含苞枝头、待字闺中。因此尽管时辰尚早,但各色人等来来往往的已不绝于路。

距离大考还有半个多月,府里上上下下已开始洒扫庭除,里里外外擦亮了匾额,挂起了灯笼等各种装饰。

陈家旺忙完手头上的事,已是夜色沉沉,也不知道是不是忙累了,躺在床上只觉得胸口十分沉重郁闷,浑身没有一丝力气,连一根手指头也动不了。

恍惚中夜色浓稠如墨,深沉的化不开,四周像死水一般沉寂,窒息不畅。他张嘴欲呼,但一口气上不去下不得,全堵在了胸膛里;他浑身燥热,但每一滴汗都闷在了皮肤之下,发泄不得。

他无法出声、无法动弹,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进入了梦乡。

梦里他就如同是案板上罩着的一尾鱼,又如同是蛛网上粘着的一只小虫,被无边无际的压力重重包围,这压力无边无垠,仿佛是低垂压下的天幕。

天幕搅动挤压,仿佛要他放弃、要他认命。

不过在天幕的那一边,有娘亲、有莺梦,还有师父、无念、喻昌,有好兄弟有好山好水好光景,又怎能俯首认命?

他心有不甘,全力挣扎、拳打脚踢,要冲破这重重的压力。

一次次的嘶吼、一次次的冲击,就在压抑憋闷到了极点的时候,终于撕开了一道口子。

清凉的气息透体而过,他贪婪的大口喘息。但还没反应过来,转瞬间一阵狂风骤雨猛然砸在了身上。抬眼望黑云漫空,狂风怒号,浊浪滔滔,脚下不知何时踩着的一片小小渔舟,也几乎湮没在滔天巨浪之中。

他早已耗尽了全身的力气,面对眼前的天地之威,不由得灰心失望。

正在此时,忽然身后传来温厚的语声道:“你这孩子,不能独自偷偷跑来这里啊。”

他闻言转身,身后站着一条大汉,半是宠爱半是责备的看着自己,不是父亲是谁?

对了,这里是长江瓜洲古渡“沉箱亭”边的含江口,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处所。因为这里的江面风高浪急,等闲渔民很少来此,但周边水域鲥鱼等名贵鱼儿很多。

父亲病了欠了很多钱。这是自己第一次偷偷的来这里下网,没想到天气水文比传言中的更加恶劣。

“风闪开,雨闪开,腾云驾雾放渔排啰。雷闪开,电闪开,百丈大浪脚下踩啰…。”

狂风暴雨大浪掩不住父亲粗犷的歌声,听了父亲的歌声,仿佛心里就有了底。不过心里踏实下来之后,又大为不安,凭着一己之勇轻涉险地,不仅一条鱼儿没捞着,连渔网也丢了。

父亲好似看出了自己心事,站在随波涛起伏的渔舟上道:“别灰心,人生许多事,都是这样起起落落的。”

“一次不成,不与它死磕,回去养精蓄锐。这次好歹也长了经验,等收拾好渔网,改日再来。”风雨中他挺直身子,唱道:“一根竹篙一壶酒,哪怕那江上浪滔天啰…。”

他跟着父亲的歌声,张开嘴也大声吼了起来。迎面江水扑来,呛了好多水,忍不住咳嗽起来。

“好了,好了,咳出来就没事了。”陈家旺睁开眼,陡见身前围了一圈人,身后还有人在轻拍自己的后背。

面前一位少女俏脸涨得通红,神情是又喜又恼,正是小纤。她的胸前衣服湿了一片,衬的胸前曲线玲珑。

武长信叫道:“小姑奶奶哎,让你别往前挤,你非不听,这下吃亏了吧。”

陈家旺顿时醒悟过来,看来自己梦到呛了一大口水,原来真的喷到了小纤身上。连忙道:“小纤姐,对不住啦,真不是有意的。”

小纤脸上红晕还未褪去,哼了一声道:“先记你一笔账,今天暂不计较了。”想了想又担心的问道:“他又是笑又是唱,把药都咳出来了,不会有事吧?”

陈家旺身后有人接话道:“放心吧小纤姐,保他没事。”嗓音清亮,正是好友喻昌。

陈家旺定了定神,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小纤、单思南、武长信、喻昌围成了一圈。单思南道:“你感觉好些了吗,还有哪里不舒服?”

陈家旺嘴上应道:“没事、没事”,转头打量四周,还依稀记得自己是晚上上床的,但是看照进室内的阳光已经西移,此时应该已是未时左右了。

小纤见他醒来,高兴之余还是有些不放心,道:“早上你没去书房,哪里都没见到你,原来你发了低烧,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的。大家都很担心,你到底怎么啦?”

陈家旺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昨晚睡着后只觉得手脚不能动弹,而后又做了场梦,是不是‘鬼压床’?”

武长信退了半步,咽了口唾沫道:“怕是有什么不洁的东西,北街的郑瞎子法术高,要不请他来去去邪?”

单思南不屑的道:“咱们霹雳堂是什么地方?这种话别乱说,小心被师父责罚。”

喻昌道:“‘子不语怪力乱神’。《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依之前脉象的诊断,恐怕是家旺兄神机紧张,焦虑熬夜所致。”

小纤奇道:“熬夜?晚上你还做什么事?”

个中原委当然不能如实讲,陈家旺含含糊糊的道:“就是常常晚上读书吧。”

喻昌沉吟了一下道:“你眼下的病是过于操心耗神所致,这段时间你最好不要读书。”

陈家旺苦笑道:“漫漫长夜不让读书岂不是要人性命?少读些成不成?”

喻昌道:“本来倒是没什么,我担心你虚耗精神诱发身体的痼疾,那可就十分棘手。”

小纤眼睛一瞪陈家旺,佯怒道:“人家是小神医,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又转过头问喻昌道:“他刚才药没怎么喝进去,都咳了出来,要不我再多煎煮两剂?”

武长信促狭的道:“你已经出来这么长时间了,而且这煎汤熬药也不是你份内的事,还是由我来吧。”他边说边笑,脸上表情生动。

被武长信这么当众一使坏,小纤登时脸色通红,好在室内其他人都没在意。

喻昌道:“让陈师兄休息吧,我们也该走了,我也要把治疗的情况禀报掌门。”

众人散了之后,过了不久,秦敬泉和几位师父带了莺梦、周心勤、孙兵卫等人来探望他。大家说了些场面上的话,让他安心养病云云。莺梦和他四目相对,彼此有很多话要倾述,却丝毫也不敢流露出来。

当晚陈家旺去邓敬华住处,把生病的情况简单的说了几句,邓敬华也让他遵照喻昌的嘱咐,把研制火药的事先搁一搁,不能消耗脑力伤了精神,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这几天中,府里上上下下都在忙接下来的大考和掌门生日两件大事,再加上未加证实的要替莺梦选婿的事,可谓是大事连连。

人人都在忙,陈家旺却闲了下来。这一闲下来,他反而不习惯。别人都有事,自己当然也不能四处闲逛,只能呆在书房里。

闲下来无所事事,实在无聊之极。他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有好几次把手伸向书架,想起喻昌和邓敬华的话,又忍了下来。

不过是人就不会被尿憋死,陈家旺也是一样。他在书架间转来转去,忽然想到,喻昌让他在这段时间不要读书,是担心他操心耗神,而这与读火药书籍后思虑过劳有关。那么自己看些闲书消磨时光总是可以的,总好过向天发呆。

这样一想心中大定。他随意从身旁书架抽出一本书,却是一本《南华经》。这是本道家经文,他随手翻阅,只见书中庄子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陈家旺心生感慨,这几句话倒有几分合乎自己当前的心境,不过读来略显孤寂。翻了几页就丢到了一旁。

他又随手拿了一本书来翻阅,书中讲的是道家养生延年之术。什么“天地既判,清炁上升,在天成象,浊炁下降,在地成形…,道至虚无生一气,玄关窍开性空灵…,练气化精,练精化炁,练炁化神,练神还虚…。”

翻了几页,内容似懂非懂,遂丢到一边,又抽了一本书,翻开一看,还是道家养生类书籍。源于霹雳堂开山祖师止止上人的缘故,故书房的藏书中有不少此类书籍。

陈家旺漫无目的的东看一本西看一本,遇到感兴趣的便多瞧上几眼,纯粹以此来打发时光。

几天内各种书籍着实看了不少,甚至类似于《山海经》、《搜神记》这样的志怪书籍、《备急千金要方》等医书也有所涉猎。

这一天,他无意之中拿起了一本画册,正要将其放回,转念一想:“莺梦雅擅丹青,不妨趁此机会读一读增加见解,日后和莺梦更有共同话题。”

一连翻了几页,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色水景,画作或笔底春风、或匀红点翠、醉墨淋漓,水准极高。有的画页旁还有批注,看墨色久远,也不知是何人所留。

翻到末页时,是一副江景图,左上角题有“月涌大江流”五个字。

但见画作简洁有力、构图大胆,摒弃了中景布局,上方留出大幅空白,只在画面一角进行大胆取舍裁剪,以边角入景,描绘江水之一涯。画家笔下墨色或轻或重,展现出江水奔腾、盘旋、汹涌、激撞的种种姿态。在沧浪的峰顶之上,两只海鸟破空飞向远方的一轮明月,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向画外,在有与无之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落款处写着“无名氏”三个字,旁边一行批注:“寥寥一角、微微一隅,意境不在马一角、夏半边之下”。

马一角、夏半边是指宋朝大画家马远、夏圭,后人并称“马夏”。两人画作常取画纸的“一角”、“半边”,但却能展现出全景式的宏大。无名氏能得如此推许,殊为难得,但可惜未能留下姓名。

陈家旺仔细鉴赏,看到妙处,忽然心中若有所思,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但是始终想不起来那是什么。就仿佛眼前似有一颗流星划过,但等到你睁大双眼时,天空却一切如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星虽然已不见,划过天空的刹那,却已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这种感觉让陈家旺惴惴不安了很久,甚至睡了一晚,第二天仍然如此。

这一天上午,陈家旺坐在书房的椅子上,翻着一本《宣和画谱》解闷,听到门外有人喊道:“家旺、家旺。”

他抬头一看,是门房老崔,忙站起来招呼。因为规定下人不得进入书房,老崔便规规矩矩站在书房外不进来。

陈家旺起身迎上去,老崔递过一本精致的线装书,道:“这是送到书房来的,你收好。”自从他把薛乙开给陈家旺的药方弄丢了之后,见到陈家旺便有些不自在,书一递到陈家旺手上,匆匆就往回走。

书房近期并未购置新书,几位师父也没有交代,老崔突兀的送本书过来,倒让陈家旺有些疑惑。

送来的这本书印制精美,古色古香的封面正中印着《古今诗苑集》五个字。

看这书名好似有些印象,陈家旺想了想,恍然回忆起来,这正是第一次遇见师父邓敬华时,被他撕坏的诗集。

那时邓敬华空手将书撕成两截,断面如同刀切一般齐整,以此来威吓考验他,结果自己应对沉着得体,赢得了师父的首肯。这期间一直忙于练功、研制火药,差点把这事给忘了。

再看手中的书,用的都是宣城白棉纸,装订考究,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书香味。想当初在乡下读私塾时,条件极为有限,书不仅少,大多数都是缺边少角、陈旧不堪的。难得看到一本好书,便如同掉了魂似的,于是想尽办法去借。十次有九次要碰壁,偶尔一次借到手,第一件事却不是看书,而是抄书。宁可饭不吃也得赶紧手抄下来,但很多时候被催的急,难得能够完整的抄录下来。

想起往事,陈家旺一时兴起,随手翻开了书。翻了几页,看到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是当初私塾先生所教的第一首诗,自然是耳熟能详。诗句旁边有一行八个字的批注:“千古旅情、自然偶语”。下方又附了几行小字道:“友从扶桑来,云倭人亦喜太白此诗,然诗中文字略有出入。倭人云‘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余以为倭人自汉唐以来,仰慕我中华文化久矣,断不敢私改诗仙文字,故倭人所传应为真版。然闵刻本诗文更不着色相,浑然天成。”(注1)

不看不知道,原来熟悉的《静夜思》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流传至今、朗朗上口的诗句竟然不是原版。这一看,不禁看出了趣味。这本《古今诗苑集》对注释、用典都有介绍,分析和阐释亦庄亦谐,十分生动。

陈家旺本来嫌闷,这本《古今诗苑集》正可聊做排遣之用,一时兴致盎然,当即仔细品读起来。

翻开下一页,还是太白的一首诗“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相思天山上,愁思雪如花”。陈家旺一见之下,顿时想起当年私塾老夫子一读起这首诗便摇头晃脑,长嗟短叹的模样。

诗后的批注道“此诗在甘、掖地方有八句版本,据传是太白原诗。其后又有四句:‘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陈家旺反复吟哦,觉得四句版本胜过原八句版本,后面那四句似乎是蛇足,删去后,文字更见精炼,既朗朗上口又意境融彻。

事实也的确如此,经历了若干年岁月长河的洗涤,全诗只留下了最精华的四句部分,如今流传最广的也只是四句版本,后四句几乎已不为人知。

临近傍晚,一本书看了一小半,已经读到了曹魏时期“建安三曹”的诗集。

陈家旺站起身给自己泡了壶茶,一杯香茗在手,半卷诗书在握,心情大是畅快。

他翻开下一页,是曹植的五言绝句《七步诗》。原文之下,又附录了另外一个版本:“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后面又有一行批注:“曹子建的诗赋以文采华茂绮丽见长,然《七步诗》浅白直叙,读来却笔酣墨浓,令人动容。千载传承至今,其诗演变成四句,而流传益广。窃以为文不必长,文从字顺、妙处通达即可。”

其时四句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民间流传更广,陈家旺在私塾就是学的这个版本。相较于六句版,四句版文短情深,简洁流畅之外更便于传唱。

初入私塾,陈家旺便学了这首诗,如今回首重温,倍觉亲切,不知不觉又反复默念了多遍。

念着念着,他忽然心中一动,如同八荒鸿蒙之外化生出一道佛光,刹那间点亮了他的千慧心灯。一个念头横亘而出:《七步诗》短短的四句话即辞达则止、不贵多言,那么制作火药又何必堆砌那么多辅料?前人皆追求材料越多、越奇、越毒越好,焉知不是舍本求末?

陈家旺灵台通透,前天潜藏在心中的那颗种子瞬间发芽、抽叶、开花,种下的“因”,今日终于产出了“果”。

就在这刹那之间,陈家旺想到了“大道至简”,想到了“多笔即败笔”,想到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想到了“十分学七分抛三分存”…,这些道理如今串连在一起,仿佛帮他打开了天眼,令他豁然开朗。

陈家旺坐在椅子上,双手紧紧抓住扶手,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一刻,谁能体会他的心情?

好不容易熬到书房关门,他一刻也不耽误,就去找邓敬华。邓敬华见他脸色古怪,还担心出了其它的事情。陈家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之前大家绕来绕去,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该添加什么辅料,该怎么调和辅料的配比上面,弄的自缚手脚、烦不胜烦。而这些辅料如同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一般,相互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复杂,纵能起到一星半点作用,整体无益。

陈家旺建议大胆去除所有辅料,就保留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味主药,然后寻出主药之间的最佳配比,以充分发挥火药的爆炸性。(注2)

邓敬华越听神色越是凝重端庄。

陈家旺一口气说完,忐忑不安的道:“大考在即,本来弟子已经觉得无望了,也没再去多想,却没料到这个念头不请自来了。”

邓敬华喃喃的道:“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天意、天意啊!”

他猛然站起身,眼中精光闪动,道:“为师这就去试验”,说走就走,竟然一刻也不等。

---------

注1:尽管现在一些日本人有些看轻当代中国,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可是十分的向往和敬仰,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诚惶诚恐的虔诚。日本保存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静夜思》作为盛唐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日本人是不可能造次改动的。而一般认为,明人最喜欢改动前人的文字,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曾写道“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这样看来,反而是流传到日本的《静夜思》版本可能是最初的样子。

2、火药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宋朝时就已认识到以硝石、硫磺和木炭为主要成分构成的三元火药体系配方。但直到明朝时期,火药中的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比例还不科学,尤其是长期对火药药性缺乏科学认识,一直都在火药中掺杂少则几种、多则数十种辅助成分。这些辅助成分虽然有一定的助燃性或毒性,但不能充分发挥火药特有的爆炸性能。近代黑火药的最佳配比是硝石约占75%、硫磺占10%、木炭占15%,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记载了一种鸟铳发射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硫磺1钱4分、柳炭1钱8分,这个比例已经很接近黑火药的最佳配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