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七百二十三章 这可是个大项目!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七百二十三章 这可是个大项目!

簡繁轉換
作者:羁中马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2 10:21: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次收苇把子的活,节奏快的出奇,在四小队所有人几乎都在努力干打算多扎多挣钱的时候,李建国宣布结束了。

九天时间,也算打破了这两年扎苇把子活的极限。

当然也不全都是四小队扎的,四小队有些人家...

李建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打瓜的丰收固然令人欣喜,但明年的种植方向却成了心头的一块大石。他深知,农业生产的计划性至关重要,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小哥,你说咱们明年到底种什么好呢?”李建一边压着打瓜籽,一边和陶大勇讨论起来。“你看这打瓜籽的价格,今年虽然不错,但明年肯定要跌。要是大家都跟风种,那市场就饱和了。”

陶大勇点了点头,手中依旧没有停下。“你说得对,这事儿得提前谋划。不过现在市面上可供选择的经济作物也不多,棉花、辣椒、小葱这些倒是可以考虑。”

“棉花啊……”李建皱了皱眉,“我记得兵团那边很早就开始种棉花了吧?但是人工采摘的成本太高,而且管理难度也大。除非我们能找到更好的种植方式,比如薄膜覆盖之类的。”

“这个主意不错。”陶大勇眼睛一亮,“薄膜覆盖确实能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不过技术上还得摸索,毕竟咱们这儿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过。而且棉花的收购价一直不太稳定,风险不小。”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村里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田埂上飞驰而过,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李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要不咱们去趟县城,打听打听最新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李建提议道,“也许县里的农业站会有新的思路。”

“嗯,这个建议好。”陶大勇赞同道,“反正收完这一茬打瓜也没多少事了,正好可以出去走走看看。顺便再去供销社问问有没有适合的新种子。”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家和邻居家都在忙着处理最后一批打瓜籽。李建则利用空闲时间整理了一些关于棉花种植的资料,准备到时候和陶大勇一起去县城考察。他知道,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获取第一手资料尤为重要。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建开着吉普车载着陶大勇向县城出发。一路上,两人聊起了这些年农村的变化。自从实行包产到户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

到达县城后,他们首先来到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名叫张站长的老同志,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听完李建他们的来意后,张站长热情地介绍起最近几年引进的一些新技术:

“现在最热门的就是地膜覆盖技术,不仅适用于棉花,还可以用在辣椒、西红柿等作物上。这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那成本会不会很高?”陶大勇关心地问道。

“初期投入确实比传统种植略高一些,主要是地膜和人工费用。但从长期来看,收益是非常可观的。以棉花为例,采用地膜覆盖后,亩产可以增加30%以上。”

“听起来很不错。”李建点头表示认可,“那我们这边有现成的地膜供应吗?”

“有的,县物资公司就有专门销售农用地膜的窗口。而且政府为了鼓励大家使用新技术,还出台了补贴政策,购买地膜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优惠。”

离开农业站后,李建和陶大勇又去了供销社了解种子情况。经过一番挑选,他们最终决定先试种一小片棉花,同时搭配一些辣椒和小葱作为辅助作物。这样一来,即便某一种作物遇到问题,也能通过其他作物弥补损失。

回到村里已是傍晚时分,夕阳将整个村庄染成一片金黄。李建望着自家院落,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信心。他知道,未来的路虽然充满未知,但只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建和陶大勇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划出一块试验田,按照学到的技术精心耕作。每天清晨,李建都会早早起床,仔细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随着时间推移,试验田里的棉花苗逐渐茁壮成长,这让李建感到十分欣慰。

与此同时,村里的其他农户也开始关注起这对兄弟的举动。看到他们认真钻研的态度,不少人都动了心。尤其是那些曾经因为盲目跟风种植打瓜而遭受损失的人,更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条稳定的致富之路。

一天下午,几位村民来到李建家里请教经验。面对乡亲们的信任,李建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其实关键在于科学种植,合理规划。不要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自身的实际情况。”

村民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受益匪浅。其中一位叫王二柱的中年汉子感慨地说:“以前总想着赚快钱,结果反而吃了亏。现在听你们这么一说,才知道稳扎稳打才是正道。”

随着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新技术的行列中来。李建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于是,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成立了农业科技小组,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前来指导。

转眼间,春天再次来临。经过一个冬季的筹备,李建和陶大勇带领村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这一次,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选择了合适的作物组合。除了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外,还增加了部分特色蔬菜和水果的栽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努力逐渐显现出成效。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品质也得到了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化经营策略,村民们有效规避了单一作物带来的风险,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这个过程中,李建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他知道,农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学习创新,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建和陶大勇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棉花产量逐年递增,品质也越来越好,受到了市场上广泛好评。与此同时,其他特色作物如辣椒、小葱等也成为了村里的招牌产品,远销周边城市甚至更远的地方。

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许多家庭盖起了新房子,添置了现代化家电。孩子们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对未来充满憧憬。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李建和陶大勇的引领以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

然而,成功并没有让李建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农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保持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得知了一种新型灌溉系统??滴灌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准控制水量,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提高作物吸收效率。

心动不如行动。李建立即前往相关企业考察,并带回了详细的资料。经过一番研究论证,他认为滴灌技术非常适合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于是,他又一次走在了前列,率先在自家田地里安装了这套系统。

起初,一些保守的村民对此表示怀疑,担心新技术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当他们亲眼目睹了滴灌系统的神奇效果后,态度发生了转变。只见原本需要大量浇水才能维持生长的作物,在滴灌系统的滋润下变得更加健壮,而且用水量大幅减少。

事实胜于雄辩。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效仿李建的做法,纷纷引入滴灌技术。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新的挑战悄然降临。由于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波动。面对这种情况,李建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分析形势,寻找解决之道。

他发现,虽然普通棉花价格有所下降,但有机棉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于是,李建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转型种植有机棉。这个决定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对,认为风险太大。但李建坚信,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开辟新天地。

为了说服大家,他四处奔走,搜集有关有机农业的信息,并邀请专家到村里举办讲座。经过耐心解释和实际案例展示,村民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个理念。随后,在李建的带领下,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管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七大队产出的有机棉以其优良品质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订单纷至沓来。不仅如此,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更多高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洽谈合作事宜。这使得村民们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李建回望过去几十年走过的路,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单纯依靠体力劳动谋生,到后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再到如今成功转型为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汗水与智慧。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则是全体村民众志成城、不懈奋斗的结果。

展望未来,李建坚信,只要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这片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而他自己也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新一代农民的辉煌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