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311章 三国杀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11章 三国杀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9 15:38:24 来源:源1

第311章三国杀

萧普贤女和萧瑟瑟刚将赵俣扶进卧房,赵俣就松开了她们,然后直起身体,自己走到桌旁坐下,同时吩咐:「给我盛碗醒酒汤来。」

见到这一幕,跟赵俣也算老夫老妻的萧普贤女和萧瑟瑟,又怎麽可能不知道,赵俣根本就没醉,至少赵俣绝不像大多数人想像的那样已经酩酊大醉。

没错。

赵俣根本就没醉。

别说赵俣现在身处刚刚才收复丶随时都有可能有危险的燕京城中,他就是身处东京汴梁城自己的皇宫中,他也从来不会让自己喝醉有误事的可能。

收复了燕云地区,就能「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不能。

真不能。

长江丶黄河这样的天险都挡不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你以为一座长城,真能挡得住辽人丶金人丶蒙古人这样的游牧民族南侵?

人类是智慧生物,总有办法能翻过这座长城的。

有人可能不解,那秦始皇丶朱元璋为什麽要修建长城?难道不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吗?

其实,长城的主要功能不是防御,而是预警。

长城上面的一个个敌楼和烽火台,按照后世的话讲,就是一个个的监控摄像头,敌人从哪来,破墙而入,哪就升起狼烟,在燕京城的城墙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根据敌人入侵的路线有针对性的调兵遣将丶排兵布阵。

如果没有长城,那中原王朝北方几千公里的国境线,游牧民族快马弯刀来如影去如风,你都不知道他什麽时候来的,要到哪去,什麽时候走的。

因此,长城主要是预警用的,如果长城真的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那麽中国历史上,就没有那麽多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事情发生了。

就以大明朝为例。

在大明灭亡时,清军入关,其实那已经是满清第六次进入中原腹地了。

在那之前,清军已经有五次越过长城,进入大明朝腹地进行大规模的劫掠了。

早在大明朝灭亡的十五年前,皇太极就已经率领清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长城第一次进入大明朝腹地围攻当时的北京城。

那次行动导致袁崇焕被杀。

几年后,清军第二次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带为主攻方向,分别破关口而入,再次进入中原进行劫掠。

接下来,英亲王阿济格率军入关,攻克十二城,五十六战皆胜,俘获大量人畜,斩杀明军不计其数。

再接下来,多尔衮作为清军的前线总指挥,率军入关,攻占济南府,将济南城抢劫烧毁一空,俘获人畜四十六万二千三百。

崇祯不顾明军野战不如清军的现实,命令卢象升与清军进行野战,导致明军战败,卢象升战死。

崇祯又紧急调遣正在围剿李自成的孙承宗和洪承畴回师救援,导致仅剩十八骑的李自成逃出生天。

到了满清第五次入关,也就是阿巴泰率领清军入关,杀鲁王朱以派以及乐陵丶阳信丶东源丶安丘丶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攻克兖州丶顺德丶河间三府三十州三十六县共六十六城,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以及大量牲畜,彼时,清军的兵锋一度进入明朝的南直隶省境内的海州,也就是到达后世的江苏连云港,差一点就饮马长江了。

在那五次大规模入关行动中,其中有两次,清军都是头一年秋季入关,在中原腹地转战了一个冬天,到了第二年的开春才返回关外,三次从北京城下通过,犹如无人之境。

清军带着战利品和俘获的人口牲畜大摇大摆的从后世的北京卢沟桥上通过,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十几万明军驻守在通州不敢出战。

天津卫作为北京东部门户,被清军占领长达半年以上,等清军撤退的时候,居然打出了诸公免送的旗号,用来讽刺明军。

而在满清入关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袭扰从未停歇。

大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南下,先是在土木堡击溃明军主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随后长驱直入,接连攻破居庸关丶紫荆关等重要关隘,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

彼时,大明京师危在旦夕,若不是于谦挺身而出,力排南迁之议,紧急调集兵力丶整饬防务,以残兵弱旅死守北京城,恐怕明朝的国祚早在那时便要中断。

即便此次危机暂解,蒙古各部的袭扰也未止息,此后的嘉靖年间,蒙古骑兵还曾再度包围北京,在城郊烧杀劫掠多日才退去。

还有历史上的蒙古人,他们崛起时,从漠北草原出发,以席卷之势横扫欧亚大陆,不仅轻松突破长城防线,更直接灭了金朝,将整个中原纳入版图。在那时的蒙古人眼中,长城不过就是一堆砖石,根本就抵挡不住他们的铁蹄。

由此可见,无论是燕云的险峻,还是长城的坚固,都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游牧民族南下的脚步——生存环境的压力丶对资源的需求,使得游牧民族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即便一时的防线能暂缓冲击,却终究挡不住历史长河中反覆上演的南北碰撞。

大宋的历代皇帝和很多人都认为燕云地区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可事实却证明,占据燕云,也未必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对此,赵俣有着清晰的认知。

所以,即便收复了燕云地区完成了大一统,赵俣仍旧不敢懈怠。

只因赵俣要面对的金国和蒙古,绝对要比历史上的大明面对的蒙古和满清更强,更难以对付。金国的弓箭,蒙古的铁骑,都是令人胆寒的存在。他们如同草原上的狼群,狡诈丶凶狠丶贪婪,时刻准备扑向猎物。

而大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威胁。

赵俣喝完醒酒汤,望向窗外,夜色已深,但燕京的灯火依旧辉煌。这座古老而坚韧的城池,见证了太多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败。如今,它终于成为了大宋的领土,但赵俣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安宁,而是新的挑战。

见赵俣没醉,一时之间也没有要睡觉的意思,萧普贤女便请示道:「蔡参政言,明日朝廷便要于新收复的燕平地区颁布改服令丶留头令及改汉令,必有一些辽人不愿更改旧习,辽廷欲引这些辽人押运粮草辎重北上抗击女真,只是,今辽国既无粮草又缺兵甲,前线粮草也已所剩无几……」

在收复燕地五州丶平滦营三州等燕平地区之前,大宋已经收复了青唐地区丶西夏丶燕云十一州,早就有了很丰富地治理新收复地区的成功经验,如今大宋只要照搬这些成功经验,并且按部就班的实施即可。

事实上,辽国方面一直试图说服赵俣,接受他们制定的南北两院制,来治理燕平地区。

可赵俣鸟都没鸟这些辽人。

赵俣很清楚,这些辽人之所以想让赵俣用南北两院制管理燕平地区,那是因为他们还幻想将来可以收复燕平地区,甚至是收复整个燕云地区。

而一旦赵俣用管理燕云十一州的方式管理燕平地区,辽国就会像彻底失云燕云十一州那样,彻底收复燕平地区。

赵俣又不是善男信女,怎麽可能接受辽国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一码归一码,那些不愿意彻底融入大宋的辽人,离开燕平地区北上,既可以消除大宋治理燕平地区的隐患,又能更好的消耗金国的国力,这赵俣肯定会支持。

所以,赵俣想了想,说:「先给辽国五十万石粮食丶五万兵甲好了。」

萧瑟瑟吞吞吐吐地说:「前线已有大几十万辽军,这五十万石粮食,只怕杯水车薪,无法支撑辽军长久抗击女真。」

不算民众,仅前线那几十万辽军,一个月就得消耗掉三四十万石粮食,这麽一看,这五十万石粮食最多也就够前线的辽军吃两个月的。

这也就难怪萧瑟瑟会觉得赵俣给的粮食太少了。

赵俣说:「今观其行止,察其才器,度其可托与否,而后量以刍粟,方授资助。」

翻译一下,赵俣这就是在说:我大宋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辽军也不是我大宋的军队,是,他们将燕平地区割让给大宋,让我完成了大一统,再加上宋辽两国现在的战略目标都是消灭金国,我愿意给辽国提供一定的帮助,但话又说回来,他们想让我养着他们,是不是也得先打两场胜仗,证明一下他们自己的价值?

萧瑟瑟虽然对辽国很有感情,但她心里很清楚,她再向着辽国,也改变不了她已经是赵俣的妃嫔是不折不扣的宋人的事实,辽人也绝不会认可她是辽人这件事,如果真有一天辽人复国成功了,也会将她当成辽人的耻辱,杀之而后快,关键,没有赵俣力挺她,她不可能坐稳辽国太后的宝座,哪怕她是耶律敖卢斡的生母。

因此,萧瑟瑟还是得将她的屁股坐到赵宋王朝这边。

基于此,萧瑟瑟没有再为辽国争取更多的支持,而是语气一转,请示:「可否在长城外与辽人接触之所设置一些榷场,与辽人公平买卖,助辽国民众渡过这一艰难时期?」

辽金连年战争,加上耶律延禧君臣又没有好好治理辽国,以至于,现在缺粮的可不只辽军,辽国的民众也很缺粮,甚至更缺粮。

这时,如果不给辽人一些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粮食的途径,他们肯定会化身为强盗,劫掠富裕的大宋。

别提大宋如何强大,辽人怎麽敢劫掠大宋。

人在快饿死了的时候,不会畏惧任何人,他们的第一个念头绝对是,谁富我抢谁,反正,饿死也是死,战死也是死,那还不如拼一把。

所以,萧瑟瑟的这个提议,不光是为了辽国争取好处,也是为大宋消除后患。

此事赵俣君臣早就商量过了,而且,他们想得更远,觉得单单是跟辽人交易也不行,毕竟,很多辽人一穷二白,什麽都没有,也没法跟大宋长期交易。

基于这样的现实,赵俣君臣商量,促使辽人发展畜牧业,为大宋提供牛羊等牲畜,同时,招募辽人去云地挖煤,在关外修路,总之,就是给辽人也找事情做,省得他们不事生产,一心打劫。

赵俣说:「此事可教李处温丶萧奉先等去与蔡卞商定。」

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的事,需要全盘规划,毕竟,大宋这边也得为将来彻底吞并这些辽人做好铺垫。

不过,担心辽人可能等不了那麽久了,赵俣说:「可先择些临时之地暂做榷场,先卖些粮食丶盐茶丶生活用品等辽人亟需之物,以便辽人挺过这一特殊时期。」

另一边,萧普贤女也询问:「辽廷希望我大宋派使臣前去金国劝和,给他们争取一些时间,以便他们整军再战。」

赵俣说:「我派人去跟女真议和倒好说,只是辽廷想要甚麽议和条件,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靠议和可得不到。」

就像赵俣所说的,我可以帮你们拉这偏架,但问题是,你们至少得说自己想要什麽样的条件吧?要金国吐出吞并辽国的全部疆土?你们倒是有这样的幻想,可问题是,这也得女真人同意啊?女真人将全族人的脑袋都绑在了腰带上,才打下了这麽多疆土,怎麽可能乖乖吐出来?

辽人其实也知道,他们手上的筹码实在太少了,就算有大宋帮他们,他们跟金国也不好议和,最好还是先打几场胜仗,再说议不议和的事,不然,最终只怕也只能是谈个寂寞。

耶律敖卢斡丶耶律淳等人一商量,决定由耶律淳再率领一些爱国的辽人北上,率领辽军好好跟金人较量一番,最好能先将辽中京给收复了,这样,他们也不用一直寄人篱下了。

于是,在宋辽两国的共同努力下,那些心向辽国的辽人纷纷响应辽国朝廷的号召,离开燕平地区,北上抗击金国……

与此同时,大宋也借着这个机会,迅速消化燕平地区……

宋辽金三国正式进入三国杀阶段……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