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329章 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29章 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7 04:31:00 来源:源1

第329章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重门

众所周知,金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而辽东是女真人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其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完颜阿骨打正是在夺取了辽东之后,才奠定了金国的基础。

因此,说辽东是金国的龙兴之地都不为过。

若丢失辽东,会削弱女真各部对金国的归属感,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离心,影响政权凝聚力。

辽东地理位置险要,东接朝鲜半岛,西临蒙古草原,南连中原,是金国抵御外部威胁的天然屏障。它阻挡了蒙古部落的南下和辽东其他势力(如高丽)的侵扰,保障了金国核心统治区的安全。

若辽东的地理屏障作用丧失后,金国可能直接暴露在大宋丶辽国丶蒙古草原部落丶高丽等势力的威胁下,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辽东还是金国向南扩张的跳板。从辽东出发,金国可直取辽朝腹地(燕云地区),进而南下进攻大宋,是其实现对北方广大地区统治的战略支点。

金国一直都是以辽东为基地向南推进,最终灭辽丶逼宋。若丢失辽东,金国失去战略后方和扩张跳板,不仅无法继续南下,甚至可能被辽朝残馀势力反扑,丧失已占领的部分区域,沦为区域性小政权。

辽东地区农业丶畜牧业丶渔猎业发达,盛产粮食丶马匹丶毛皮丶矿产(如铁)等资源,为金国的军事扩张和日常统治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尤其是马匹和铁器,对以骑兵为主的金**队至关重要,可以说,辽东的资源供给直接关系到金军的战斗力。

失去这一区域,金国将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难以维持统治机器的运转,甚至可能因经济崩溃引发内部动乱。

东京路辽阳府一带是女真人口重点分布区,其辽阳丶鹤野丶宜丰丶石城四县和长宜镇共有民四万多户,若每户按五口算,约二十馀万人。

而算上东京路猛安谋克户及州县汉丶契丹丶渤海等各族人口,大致能达一百四十多万人。

这里绝对是金国的聚居区之一,金国通过控制辽东,能够稳定本民族的人口基数,保障兵源补充。

没了辽东,金军将面临兵源枯竭丶装备和后勤补给中断的困境,难以支撑对辽丶宋的持续战争。

所以,辽东是金国的根本之地,从政权起源丶军事安全到经济支撑,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金国维持统治的重要保障,若丢失辽东,金国的崛起进程会被彻底打断,甚至可能在与辽丶宋的对抗中迅速衰落,难以成为统治北方的强大政权。

总之,辽东是金国无论如何都不能丢的一片区域。

大宋与残辽联手图谋辽东,对金国而言无异于存亡之战。

即便在兵力丶装备看似处于劣势的绝境下,金国也必然以死相搏,完颜阿骨打等人没得选。

而游击战术恰是其抵消宋军大炮优势丶拖垮宋辽联军的核心策略。

已经吃过大亏的金军,深知宋军的李琳炮的威力。

完颜阿骨打等杰出的金国将领,通过与宋军这些场战斗,已经总结出来,这些能轰开城墙的重型火器,虽然能在正面战场形成压制,却受限于两点致命缺陷:一是自重惊人,需数十人甚至牲畜拖拽,在辽东多山丶多林丶多沼泽的地形中寸步难行,从辽西走廊到辽阳腹地的数百里路途,光是翻越高句丽故地的山地丶穿越辽河下游的泥泞湿地,就足以让炮队日行不过十里;二是后勤消耗极大,每门炮每日需消耗大量火药丶炮弹,运输队伍还得携带粮草丶工具,稍有迟缓便会陷入「炮在阵前,弹在途中」的窘境。

针对李琳炮的弱点,金军采取了「袭扰为纲丶避实击虚」的游击策略:

也就是,女真骑兵化整为零,依托山林熟悉的地形,昼伏夜出专攻宋军粮道。他们不与炮队正面交锋,而是盯着运输火药丶粮草的辅兵队伍,在林间设下陷阱,用火箭点燃粮草车,或趁夜突袭分散的护卫小队,让宋军的李琳炮时常处于「有炮无弹丶有弹无炮」的尴尬境地。

一次宋军的炮队行至萨尔浒山谷,金军先以小股兵力佯装袭扰,诱使护卫队分兵追击,再派主力突袭后方火药车,一声巨响后,十馀门大炮瞬间因无弹可用沦为废铁。

还有,辽东多辽国旧寨,这些依山而建的堡垒虽不及州城坚固,却能卡住要道,金军将主力藏于寨中,任由宋军大炮轰击外围土墙——反正寨内储粮充足,士兵熟悉地道丶暗堡,待大宋的李琳炮因弹药耗尽或后勤中断后撤时,再从寨中杀出,夺回失地。

不久前,辽阳外围的石城寨之战中,宋军大炮轰塌了一半寨墙,却发现墙后是深壕与鹿角,金军从两侧山岗用弓箭压制,待宋军士兵架梯攻城时,又从地道绕至后方袭扰,拖至大宋弹尽粮绝撤退,始终未能夺下石城寨。

同时,金国用从高丽掠夺的资源和女人对残辽的军队进行招降。

残辽现在是一穷二白,连军饷都不发,粮食都是大宋给提供的,还打不了胜仗,没有缴获。

短时间行,大家有爱国情怀,为了复国,为了报仇,为了雪耻丶雪恨,可以不要任何回报苦撑。

可时间长了,肚子的空响盖过了复国的口号,冻裂的手指握不住复仇的刀枪,爱国情怀在日复一日的饥寒交迫中被消磨得只剩薄薄一层。

再眼瞅着身边的宋军士兵每月能领到沉甸甸的饷钱,身上穿的是能扛零下三四十度的棉袄,睡觉时有上好的帐篷和棉被,帐中还能点煤和木炭取暖,逢年过节丶打了胜仗还有酒肉罐头,受伤了有军医诊治,战死了家人能拿到足以糊口的抚恤。

辽军将士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

同样是为国而战,凭什麽宋军能吃得饱丶穿得暖,自己却要饿着肚子啃冻硬的豆子?就这豆子,还是大宋给辽国提供的。

同样是抛家舍业,宋军身后有朝廷兜底,生老病死,大宋朝廷都管到底不说,大宋朝廷还给立功的将士分房丶分田丶分女人,而自己战死了不过是荒野里一抔无人问津的黄土。

那些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复国雪耻」,在饿到发昏的夜里,渐渐变成了对「一顿饱饭」的朴素渴望。

经常有辽军将士偷偷向宋军借粮。

对此,大宋方面也大方,不论谁来借,都有监军对接,客客气气地多给辽军的将士拿些吃的,辽军将士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都会帮助,比如帮辽军将士救治伤员。

在闲聊时,宋军将士都会说,这打仗,打的是国力,而非只个人勇武,你看我们这边,大炮一字排开,将金狗轰蒙了,上去就是砍,战功就跟白捡的差不多,再看看你们,兵甲都不全,只能拿命拼,这也就罢了,还吃不饱,穿不暖,怎麽打胜仗,分明就是在送死。

听宋军将士这麽说,辽军将士感到深深的不甘丶深深的不平衡。

有个辽军小兵,拼死击杀了两个金兵,换来的赏赐不过半袋发霉的谷子,这要是在宋军中,立下这样的功劳,都够换二亩良田丶两贯赏钱丶一个婆娘了,还能吃顿庆功酒,酒丶肉罐头管够。

有个辽军的小校望着自己磨得露趾只能塞点乌拉草才不至于冻掉脚趾的靴子,再看看宋军小卒脚上都穿着厚实的毡靴,那点「辽人当战死」的骨气,像被雪水泡过的柴火,再也燃不起火星。

辽军士兵凑在宋军借给他们的火炉旁抱团取暖,没人再提「复国」,都在想,投了大宋,衣食无忧,什麽都有人管;留在辽军,说不定明天就冻毙或者饿死在战壕里,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有个老兵啐了口唾沫:「大辽至此,乃皇帝之过,为何要我等殉葬?!」

又有个老兵说:「投了大宋,依旧可以杀女真报仇雪恨,我等何必留在辽国白白牺牲?!」

更有甚者,直接指出,什麽家国?连肚子都填不饱,谈何雪耻?

这些话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量的辽军将士,转投了宋军。

大宋方面早有指示,不愿意投大宋的辽人,一概不勉强,并且赞扬对方对大辽牺牲的精神,能帮就帮;而愿意投大宋的辽人,只要留起头发,改左衽为右衽,一律接纳。

大宋方面甚至提出一句口号:不管你原来是什麽人,只要你投了大宋,就是宋人。

留头发能换来暖和的棉衣,改衣襟能端起盛满热粥的饭碗,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虚无缥缈的「复国大业」更能安抚饥肠辘辘的肚皮。

这使得大量的辽军主动投了宋军。

耶律淳丶萧干丶耶律大石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只能装作看不见。如今的辽国,粮草要靠大宋接济,军队要靠大宋撑腰,一切都靠大宋支持,哪有底气去斥责大宋挖他们的墙角?

再者说,大宋从不勉强辽人,投不投大宋全凭自愿。

大宋还鼓励甚至是激励那些爱国的辽人去与金人交战。大宋朝廷发出公告,哪怕是辽人诛杀了金人,一颗金人的头颅都能在大宋控制区找衙门换一贯钱,帮辽国给这些爱国的辽人发奖励。

当然,辽国都名存实亡了,还坚持帮辽国复国的人也真不多了。

说到底,情怀这东西,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能暖一时,却暖不了一世。当生存都成了问题,所谓的家国大义丶血海深仇,终究抵不过一碗热饭丶一件棉衣丶一份能让家人活下去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辽人偏执地认为大宋虚伪,一边跟辽国联合灭金,一边又挖辽国的墙角,宁可选择去投金国,也不投大宋。

人心不同,各发其面。

总之,在宋金两国的瓜分下,辽人越来越少,靠着吸纳辽人和高丽人,金国的实力迅速恢复,至少表面上的数字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随着金军开始适应大宋的火器,宋军的大炮虽能在局部战场取得优势,却难以适应辽东的复杂地形与金军的游击战术。金军以逸待劳,依托熟悉的山川村寨不断袭扰,让宋军始终无法彻底掌控辽东的村落与要道。即便偶尔攻占辽阳等大城,也会因周边据点仍在金军手中丶粮道持续受袭而难以固守,最终只能在「攻而不克丶守而难久」的循环中没有任何进展,眼睁睁看着金国凭藉对辽东的韧性坚守,将这场拉锯战拖入持久战。

对金国而言,辽东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容退让的根基,游击战术虽显被动,却精准击中了宋军的软肋,让宋辽联军的攻势始终停留在「夺取一城一池」的表面,无法动摇金国对辽东的根本控制。

面对这种情况,赵俣跟臣僚商量过后,决定「结硬寨,打呆仗」。

也就是,自从大宋夺取了辽东半岛以后,就开始修建港口丶修路,到哪儿都先扎营,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不贸然出击,等着敌人来犯,然后稳扎稳打,一点一点蚕食掉金国。

这个战略是张纯提出来的,也是一众宋臣根据当初大宋消灭西夏所用的浅攻进筑战略提出来的稳胜不败的战法。

其核心优势在于「以稳制快,以耗克敌」。

金国的游击战术虽能依托地形袭扰,却终究是小股力量的流窜,难以撼动大宋步步为营的根基。

大宋每修一座营寨,就如同一颗钉子钉在辽东大地上,将控制区稳稳锁住;每修一段道路,就像一条血管延伸过去,让粮草辎重得以源源不断输送,再不必担忧金军袭扰粮道的困局。

同时,大宋对金国进行经济封锁,逼得金军不得不来打草谷。

一旦金军来攻,大宋便凭坚固工事死守,以火器优势消耗其有生力量;金军退去,大宋便继续向前推进,蚕食一寸是一寸。

这种打法不追求速胜,却能让胜利的天平在日复一日的对峙中,稳步向大宋倾斜。

而金国最致命的短板,就是其人口太少。

本就人口稀薄的金国,经宋辽联军连番打击,青壮劳力与士兵已折损大半。

即便金国能从辽国和高丽掠夺人口补充,一来数量有限,二来被掠夺者多怀抵触之心,难以真正转化为可用的战力与生产力。

大宋的消耗战,恰恰瞄准了这一点——每一次小规模的冲突,每一次对据点的围攻,金国损失的都是难以再生的人口。守一座城,要消耗一批士兵;袭一次宋军粮道,又要折损一批青壮。大宋人口基数庞大,损失些士兵可以迅速补充;金国却经不起这般消耗,每损失一人,就意味着防线多一分松动,生产力多一分衰退。

如此往复,金国的人口缺口会越来越大。

到那时,农田无人耕种,粮草便会愈发匮乏;士兵无人补充,防线便会处处漏风。

到了后期,或许金国连守城的士兵都凑不齐,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宋的营寨与道路一点点推进到其腹地。

更关键的是,大宋的战略早已埋下更长远的伏笔。随着「结硬寨」推进,修路筑港的工程不断延伸,为未来的交通革新铺平了道路。

若是大宋的火车研发成功,铁轨便能顺着修好的道路一路铺向东北,将东北与大宋腹地紧密连接。

届时,军队调动丶物资运输的效率将呈几何级提升,大宋对东北的控制力会如磐石般稳固。

如此一来,金国纵有顽抗之心,也无回天之力。人口消耗殆尽,土地被逐步蚕食,最终只能在大宋稳扎稳打的推进中走向覆灭。东北的广袤土地,也将彻底纳入大宋版图,成为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穿了,大宋这就是在仗着国力欺负金国,对着金国最薄弱的软肋,打出的一场必胜之战……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