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393章 赵俣VS赵寿:父子矛盾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93章 赵俣VS赵寿:父子矛盾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1:16 来源:源1

第393章赵俣VS赵寿:父子矛盾

阔别东京汴梁城三年多的太子赵寿,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军旅锻炼,回到了京师。

虽说这三年多,赵寿在军队中没有太过惊艳的表现。

但在这段时间内,大宋一直在跟金国和高丽交战。

赵寿担任过运粮官,担任过军需官,担任过军功统计官,担任过监军,担任过统兵将领,担任过医疗营的总管,参与过野战,参与过大型攻城战,参与过大型防守战,在刘法和种师道这样的前线统军大将身边担任过参谋,跟陈遘这样的统帅一块参与了收复箕地的全过程。

从粮草调度的损耗计算,到军营宿卫的轮值排布;从战前侦察的情报核验,到战后伤亡的抚恤安置;从器械修补的成本核算,到士兵士气的提振之法——这三年间,赵寿没有漏掉任何一处军营运转的细节。

赵寿还和将士同吃同住过,也使用过李琳炮丶新型李琳铳等所有军械武器;既听过高阶将领推演战局的沙盘对话,也聊过普通士卒对军饷粮草的真切期盼。

早年间赵寿读过的那些兵书战策上抽象的「治军之道」,全被他化作了亲手处理过的具体事务。

于储君而言,这份经历不再是镀金的点缀,而是能看透军队肌理的实用根基;于未来的帝王而言,他无需再依赖臣子转述,因为亲身走过的每一段军旅路,都足够支撑他对军政要务做出清晰判断。

总的来说,这份完整的军旅历练,已经让赵寿配得上「懂军」二字。

回到汴梁城的第一时间,赵寿就进入皇宫去拜见赵俣。

一见面,赵俣就发现,经过军旅打磨,又已经十八岁的赵寿,再不是三年前那个带些青涩的少年。他脊背挺得笔直,像常年戍守边关的将士般沉稳,说话时语速平缓却句句有分量,再无半分浮躁之气;谈及军中见闻,从粮草损耗到战局推演,条理清晰得仿佛在陈述一份成熟的军政奏报,全然不见昔日需要旁人提点的生涩。

那双曾只映过宫墙柳色的眼睛,如今藏着塞外风沙磨砺出的锋芒,又沉淀着金戈铁马淬炼出的厚重。像是被塞外的烈日灼去了最后一丝稚气,却又在烽火狼烟中淬炼出了独属于将领的果决与从容。

赵俣望着眼前这个脱胎换骨的儿子,恍惚间忽然觉得,他已经不再需要靠礼制来彰显地位,那份从实践里磨出的干练与担当,让他即便此刻站在龙椅旁,也已然有了能撑起大宋江山的帝王气象。

十八岁,可以说是一个储君最适合登基的年纪。

其核心优势在于,既有独立执政能力,又便于接受辅佐丶稳定权力过渡。

年龄太小,主少国疑,容易出现外戚丶权臣专权;

而年龄太大(如超过三十岁)登基,

一来,长期作为储君,容易与现任君主产生权力矛盾,或因等待过久形成政治派系,登基后可能引发内部清算。

二来,自身已形成固定执政理念和班底,可能与朝中旧势力冲突,增加政策推行阻力,甚至动摇政权稳定性,例如:

李亨作为太子长达十八年,期间与父亲李隆基的权力矛盾日益尖锐,还需应对李林甫丶杨国忠等权臣的打压。为自保,他暗中培养了一批支持自己的武将和官员,形成独立派系。

「安史之乱」后,他在灵武自行登基,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本质上其实就是,长期储君生涯积累的政治力量,与皇权爆发的直接冲突,虽稳定了平叛大局,却也造成了唐朝中期「父子分权」的尴尬局面。

朱常洛因「国本之争」,当了二十年太子,期间长期被万历皇帝冷落,还遭遇过「梃击案」等针对他的刺杀事件。

由于等待时间过长,朝中形成了支持他的「东林党」,与反对他的「齐党」丶「楚党」等派系对立。

他登基后,急于推行自己的政策,同时提拔东林党人,却触动了旧势力利益,仅在位二十九天就离奇去世,背后正是新旧派系权力争夺的直接结果,也为后续天启朝党争埋下隐患。

嘉庆做了四年太子,虽未与乾隆爆发直接冲突,但乾隆晚年宠信和珅,形成了以和珅为核心的庞大利益集团。

嘉庆登基初期,乾隆仍以太上皇身份掌权,他只能隐忍;

乾隆去世后,嘉庆立即清算和珅,抄没其家产,看似解决了旧势力,却也导致朝中官员人人自危,不少政务陷入停滞,本质是年长储君在「等待期」无法插手权力,继位后必须通过激烈手段打破旧有权力结构,才能推行自己的统治。

目前,赵俣才三十六岁,正是一个男人干事业的最好年龄,他也不可能因为要给自己的儿子让路,就提前这麽多年退休。

熟知历史的赵俣,太清楚这皇位绝不能轻易传下去,尤其是在自己还活着的情况下。

李渊当年传位李世民,看似是顺应民心,最终却落得个被幽禁在大安宫丶连朝臣探望都要受限制的下场;李隆基在马嵬坡后被迫放权,即便当了太上皇,也得看着李亨一步步削去他的亲信,最后在兴庆宫的孤寂里病逝;就连历史上的赵佶,禅位给赵桓时,满心以为他能就此逍遥快活,结果却被软禁在龙德宫中,想敬自己儿子一杯酒,对方都会拂袖而去。

『皇家的血脉里或许流着亲情,可皇权的棋盘上,从来只有输赢,没有父慈子孝。』

赵俣太明白,一旦自己松了权,今日的中兴之主,明日就可能变成任人摆布的「太上皇」,甚至连安稳度日都是奢望。

老实说,赵俣也曾想过,限制一下赵寿的发展,比如先不给他这麽多锻炼的机会什麽的。

可赵俣又怕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要是没有一个好的继承人,搞不好,大宋就会分崩离析,「二世而亡」。

真不是没这种可能。

赵俣好色如命,无女不欢,哪晚不玩三五个女人?

而好色的帝王,大多都短命。

再说,这个时代的人,平均寿命只有四十来岁,赵俣离这个平均值已经没差几年了。

关键,赵俣前面那几位皇帝,也就是他爷爷丶他爹丶他哥全都短命。

宋英宗赵曙,去世时36岁。

宋神宗赵顼,去世时38岁。

宋哲宗赵煦,去世时25岁。

这麽一看,赵俣像不像已经「时日无多」了?

这让赵俣怎麽能不抓紧培养自己的继承人?

再者,赵俣考虑到,自己收复青唐丶收复西夏丶收复燕云十六州丶收复高丽,灭辽丶很快就会灭金收复东北,不仅让大宋完成了大一统,还对外大大扩张了领土,同时,开启工业革命丶开启大航海时代丶发现新大陆,改良粮食解决大宋民众的温饱问题,彻底实现了大宋中兴,功盖古今中外,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小小的赵寿能撼动得了的。

最关键的是,皇权的本质从来都是「强主则弱储」。

李渊丶李隆基丶赵佶的被动放权,根源并非其儿子的野心膨胀,而是自身已坠入权力的下坡路——他们或因政变失势,或因战乱丧权,或因昏庸而导致亡国的局面。

只要帝王身处权力巅峰时,即便储君年齿渐长丶羽翼初丰,也绝无越界的胆量与能力,这一点在历史中早已被反覆印证。

康熙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他在位六十一年,晚年虽有「九子夺嫡」的乱象,但诸皇子争夺的始终是「未来继承权」,而非「当下夺权」。

即便当时雍正已过不惑之年,在康熙面前仍需恪守储君本分,每日晨昏定省丶奏对谨言,连培植亲信都需藏于暗处。

这只因康熙晚年虽倦于政务,却始终牢牢掌控着军权丶人事权与朝政决策权,既能随意任免大臣,也能随时调整诸皇子的爵位与职权。雍正深知,只要他父皇一日未倒下,自己便一日无抗衡之力,所谓的夺嫡不过是在康熙划定的框架内博弈,绝不敢有半分逼宫之念。

另一个鲜明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登基后立朱标为太子,悉心培养二十五年,即便朱标已成长为能监国理政丶拥有一定政治声望的储君,在朱元璋面前仍需绝对顺从。

朱元璋在位期间,借「胡惟庸案」丶「蓝玉案」大肆清洗开国功臣,朝堂之上无人敢挑战其权威,朱标即便对他父皇的严苛政策有不同意见,也只能以委婉劝谏的方式表达,从不敢试图干预皇权决策。

直至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皇权的交接才得以按朱元璋的遗愿进行。

这正是因为朱元璋终其一生都处于权力巅峰,既无内忧动摇根基,也无外患削弱权威,储君的存在始终是辅助而非威胁,自然不存在夺权的可能。

再看李渊,他被李世民逼迫退位时,早已因「玄武门之变」失去了对核心军力的掌控,太子李建成丶齐王李元吉被杀,朝堂重臣或倒向李世民,或保持沉默,李渊的皇权已名存实亡;

李隆基在马嵬坡后被软禁,是因为安史之乱让他失去了民心与军心,逃亡途中的狼狈与决策失误,让将士们更愿追随能稳定大局的李亨,他的权力早已随大唐的国运一同崩塌;

赵佶禅位给赵桓时,金国的铁骑已逼近汴梁,他既无力抵御外敌,也无法安抚朝臣,只能以「禅位」逃避责任,那时的放权不过是权力崩塌后的无奈之举。

反观那些权力稳固的帝王,即便储君已至中年,也绝无轻举妄动的可能。

这便是皇权的铁律:储君的不敢动,从非源于孝道,而是源于帝王巅峰期无可撼动的权力威慑。

当帝王能牢牢握住军权丶掌控朝局丶震慑百官时,即便储君再有野心,也只能收敛锋芒,乖乖等待权力的自然交接——毕竟,没有任何一位储君,敢在手握绝对权力的父皇面前,拿自己的性命与未来冒险。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考虑与自信,赵俣才大力为赵寿铺路,甚至放任他发展。

……

出去历练了几年,赵寿才彻底知道,他父皇到底有多厉害。

赵寿甚至很没出息的想,穷自己一生,也达不到他父皇的十之一二,哪怕他将来真的继承了他父皇的皇位。

这让赵寿哪敢去想当李世民?

赵寿也不觉得他有李世民的能力和魄力。

甚至,赵寿的内心深度还很怕继承他父皇的皇位。

只因他实在没把握在他接手大宋之后,能把一切都做好。

万幸!

赵寿再见到赵俣后,发现赵俣依旧跟几年前一样年轻健壮。赵俣看起来,甚至比赵寿也大不了几岁,就是说他们是兄弟,都绝不会引起任何人怀疑。就仿佛,时间在赵俣身上定格了一般。

赵寿看了一眼赵俣身边几百个莺莺燕燕,想到赵俣后宫中的一万多佳丽,再想到赵俣那毫不节制却丝毫都没有影响到他身体的生活习惯。

赵寿忍不住去想,『或许我活不过父皇,能安安稳稳地在储君之位上度过一生……』

话说,对于赵俣如此狂热地喜欢女人,赵寿始终都不理解。

在他看来,女人只是生儿子的工具而已,有几个够用就行了,何必弄这麽多?

赵寿有心劝一劝他父皇,不要再贪恋美色,免得她们影响他父皇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可现在仅是给赵俣生过儿女的女人,都已经有一千多了,难道让他父皇始乱终弃不要这些女人?

这显然不现实。

再者来说,赵寿也知道,他父皇好女色归好女色,却从来都没有因为女人就耽误过正事。

关键,身为儿子,身为臣子,又怎麽能去抓住父君的过错不放?

所以赵寿也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见赵寿进来,原本正躺在一众宫人中间,接受她们按摩,听张纯和萧普贤女汇报奏章的赵俣,伸出手叫停了张纯和萧普贤女,然后缓缓坐了起来。

打量了一番自己这个已经比自己还高的长子,赵俣一脸慈爱的说:「高了,壮了,不错。」

赵寿拜道:「儿臣叩见父皇。」

「免礼平身。」

让赵寿起身以后,赵俣问:「此行收获如何?」

赵寿答:「颇丰。」

赵俣问:「哦?都有些甚麽收获?」

赵寿侃侃而谈:「为君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