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古代种田,老婆孩子热炕头 > 第151章 青州行二

古代种田,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151章 青州行二

簡繁轉換
作者:皮皮的小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4 11:05:2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卫族长让识字的村民将周诚说的都记下来,免得到时忘了。

说完种植,周诚顺带将养殖也说一说,例如劁猪。

最後就是各种农具,秧马丶耧车和曲辕犁。

空间里还有画在布上的图,都给他们。

曲辕犁要用到铁,不但贵还很麻烦,秧马和耧车对他们来说最为实用,但一个村子再穷,做个曲辕犁出来也不难。

青州基本上不种小麦,麦钐也就没什麽用。

彭敬手里有新农具的图纸,他想让所有的百姓都能用上,只不过时机不成熟,他一个小小的县令没法将手伸到其他城镇。

做到禹州知州后尽力推广,但也只是自己管辖范围内。

卫族长光想象一下插秧时坐在秧马上,就觉得心潮澎湃。

周诚讲完该讲的,拿出高产的萝卜和冬瓜种子每家分一些。

“这个萝卜种子种出来的萝卜比我们现在种萝卜个头更大,甘甜水分多。

亩产大概五千斤。

生长周期短,两个月左右就能拔,青州的气候能种三季。

这个冬瓜肉厚,味道微甜,一个重量大概在十斤到十八斤,亩产大约在四千斤。

需要种四个月左右,可以种两季。

当然,倘若土壤肥力不够,受气候和病虫害影响等原因会导致减产。

虽说农民是靠天吃饭,除了天灾不可避免,咱们也能摸出一些提高产量的规律来。”

“周兄弟,太感谢了。”

村民们都激动不已,纷纷道谢。

周诚笑道:“别客气,咱们种地如此辛苦,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吃饱肚子嘛。

相识即是有缘,我会的东西不会藏着掖着,相信各位叔伯兄弟们也一样。

我们照西县连续两年大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我担心大旱之後或许会有水灾,很多庄稼种下极有可能歉收,便想来种莲藕慈姑。

照西县没有这两样庄稼,我便来青州找一找,同时也将我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种田方法丶新农具以及优良的种子带给大家。”

周诚的善意和慷慨收获了村民的好感,众人纷纷表示明年能为他提供莲藕慈姑。

卫族长答应周诚,此次提供的萝卜和冬瓜种子产量能达到他所说的一半,卫家村免费提供莲藕慈姑。

能省下一笔钱,双方共赢当然好。

周诚欣然同意。

“本来还有其他高产作物,因为乾旱的原因保留下来的种子太少,有机会我在送过来给大家。”

“多谢多谢。”

周诚仔细讲了种萝卜和冬瓜的方法丶时节等等。

卫家村的莲藕淀粉含量很高,炖小半个时辰又粉又糯,跟腊排骨简直是绝配。

虽说细了点,皮的颜色不够白,但这口感周诚爱了。

隋玉瞻也很喜欢,吃的一脸满足。

慈姑还不到挖的季节,得再等一个月,口感如何周诚不在意。

翌日一早卫族长还是让儿媳杀了一只鸡招待两位客人。

卫家就几只鸡下蛋换点盐和针头线脑,杀一只少一只。

周诚不占这点便宜,加上买藕的钱共留下五百文。

卫族长三番推辞,周诚倾囊相授,别说收钱,就是把家里的鸡全都杀了招待也是应当。

在周诚的坚持下卫族长只得收下了铜钱。

告别卫家人周诚与隋玉瞻继续往青州州府去。

青州远不如有海运和内河的禹州繁华。

州府规模只有禹州城的一半大小,因为严重的地动导致许多房屋垮塌,多少百姓跟黄家一样财物被抢,能重新将房子盖成昔日模样的人家不多。

过了两年仍然很是萧瑟。

周诚腹诽难怪逃荒的百姓都不愿往这儿来,这青州知州挺没面子的。

不过也不是坏事儿,太过贫穷没人惦记,就连北狄人都不愿来,地动后幸存下来的百姓也能继续过安定的日子。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