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汉祚高门 > 0813 军械重工

汉祚高门 0813 军械重工

簡繁轉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9 23:50:1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汉祚高门 !

郗鉴今次来淮南,除了询问报捷事宜之外,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商议购买军械。

如今这样一个南北局面,可以说是包括郗鉴这种边镇方伯在内,时下许多人都是没有预想到的,可以说是永嘉以来南北局面最优越的状态。人心振奋的同时,难免会有些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比较直白的说法,那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陡然大好的局面。

徐州军甲兵规模是要远胜淮南,但是实战中表现却比不上,除了此前陈述种种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点比较重要,那就是徐州军并不具备淮南军这种庞大、且成体系的军工产业。

其实单纯从军工基础而言,徐州是要优于淮南的,无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资源方面,包括冶铸传统上,徐州的基础都要胜过淮南。但这些产业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分散,很难进行整合统筹生产。

换言之,也就是郗鉴这个刺史能够掌握的军工产业其实不多,大多分散在各个军头手中。而这些军头们,说实话也不具备太高的大局观,而且凭其各自的能力,很难将这些产业长久经营下来,时废时兴,很难形成稳定的规模。正因如此,整个徐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产能甚至比不上沈家独力经营的乌江基地。

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调控和长远的规划,加上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许多徐州军头为了争抢军功而大量扩充部曲,或是将原本的依附人口生产单位转为甲兵,或是直接收降纳俘,徐州军队规模大大扩充起来。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军械储备,许多新卒甚至连兵器都没有,非但没有提升战斗力,反而更增加了养军的负担。

涡口决战之后,徐州军表现要比淮南军进取得多,数路人马纷纷过淮北上,但是战果反而不甚理想。当然也有穷寇勿追,归师勿遏的兵法道理在其中,但徐州军本身的问题也是不小。许多地方豪帅仅仅只是组织起一群丁壮,基本的军械武装都不充足便闹哄哄北上,想要争抢战功。结果战功没有抢到,反而因此颇多败绩。

所以,随着寒冬降临,徐州军也渐渐安分下来。此前的一番强攻,非但无甚事功可夸,反而因为对地方侵扰过甚,几部盘踞地方的奴军溃部尤其是至今盘桓在泗水附近的奴军刘徵所部,因此乱象而有所壮大。

郗鉴对此也真是劳心不已,一方面镇中也在加紧组织军备生产,另一方面也不乏后悔此前太过大方,将涡口奴军遗弃的军械器仗俱都转给淮南军,如今又不得不再次开口请求。寻常军械倒也罢了,类似营帐、舟船、弓刀箭矢之类,经过这一个寒冬的加紧生产,等到明年开春用兵,眼下劣势肯定可以得到扭转。

但是像甲具之类用时偏长的械用生产,绝对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大爆产能。尤其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战车,也是郗鉴最想获得的。淮南军的战车结阵,伴随着沈哲子过江北上,屡次战事都曾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早前两军合作时,淮南军也曾馈赠过郗鉴十几辆战车,投入战场使用后,许多前线战将对此都是赞不绝口。

如果有了成规模的战车投入战场,那么来年徐州军北上尤其是针对刘徵等依靠泗水周遭复杂水路形势防守的奴军溃众的清剿,无疑能够获得更大的主动。

听到郗鉴这一诉求,沈哲子不免便笑了起来。其实淮南军的战车结阵,技术含量并不太高,几乎无甚壁垒可言,只要舍得投入,徐州军也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打造出来,在技术方面并不需要受到淮南的钳制。

其实类似古代整体生产技术环境,沈哲子这里就算有什么领先一步的技术创新,也很难营造出什么技术壁垒,复制性极强。哪怕是包括比较高端的火药,自己关起门来少量生产自娱自乐尚可,可是一旦扩大产能规模,便很容易泄露出去。

因为这一项工艺,本身并不需要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配合,技术壁垒本就不高。尤其是在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人员流动性高,技术交流和扩散也会变得普遍。想要长久保密,那么管理成本将会变得极高。

所以,虽然沈家工坊里也一直在持续着对火药各种配比的研制,但沈哲子也从未将之当作什么决胜天下的胜负手。尤其在没有明显一家独大的优势下,你的技术有多大诱惑,就有人肯付出多大代价。就算可以将一整套技术完整保密,那么未来淮南军的辎重运输队伍将会成为各方竞逐的对象。到了那时候,盟友都会变得不可靠,而且黑手将会下的比谁都要狠。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技术领先就全无意义,先行者有一项绝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规定行业壁垒和标尺。秦始皇之伟大,在于给后世创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模版。而有了这个模版,后世无论怎么纷乱的世道,有志者都会向此努力。

路径依赖惯性之大,以及对人行为的约束,是持续且悠久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决定后世火箭推进器宽度的,并不是一线的科研人员,而是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便被决定。两匹马的宽度,是古罗马战车宽度,而战车宽度决定了道路宽度,而后世发明的电车车轨,宽度同样由此而决定。而这一标准,后来又应用到火车轨距,而运输火箭推进器的交通工具,便是火车。

类似看起来荒谬,实则事实的例子,数不胜数。

淮南军的战车结阵,已经通过累次实战而确定其在军事上的意义。那么后来效仿者想要追逐同样的战绩胜果,首先要想的自然是对淮南军的全面模仿。在这方面,徐州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乏亲眼见证战车结阵的威力,甚至连战车实物都有。

淮南军的战车标准配置是载员二十人,弓、弩、枪、槊、刀、杖、锤等兵器一应俱全,整架战车所采用的是不常见的双轴挂厢结构。其中后车作为主要迎战部分,所采用的是木、铁两层盾防。而且在作战时因为要并拢紧密结阵,所以车轴采用的是圆头车轴而非一般战车的尖头。

其实此前徐州军在见识到淮南军车阵战绩后,也曾经采用过类似的作战方法,将原本军中服役兵车稍加改造投入作战,但是最终的战斗结果与淮南军的战绩却是大相径庭,相差甚远。

当然决定一场战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双方军力对比、地形差异、以及作战时机的掌握等等,林林总总,难以历数。但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自然是双方械用的不同,也是最好纠正弥补的一个因素。

所以当接受到淮南军的馈赠后,徐州军接下来将之投入作战,果然战绩因此改善许多。这无疑更加树立了淮南军战车军械的品牌效应,但事实上原因真的只在于械用不同?没人能说得清楚。

其实沈哲子本人也不知道刘裕的却月阵,战车到底是怎样的样式结构。而淮南军这一战术打磨成熟,其实原因也有很多,有的确实有理依据,有的则单纯只是因俗就简。

比如战车的双轴结构,在战场上活动起来,自然要比单轴战车更灵活一些。尤其淮南军畜力不足,在战场上战车活动还要依靠相当一部分的人力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双轴结构,可以将战车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既增加了单辆战车的载运量,通过舟船运输投入战场的时候,也能更加的方便。

至于人员和械用的配合,当中便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原因。比如各类兵器的配比,淮南军是十杖五锤,其实为什么是这样,包括现在的淮南军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后来徐州军在效仿的时候,仍然严格遵从这一比例。

当然整驾战车也并非全无技术可言,比如后挂车厢的外覆铁甲,首先是整体锻造起来,成型之后再通过坩埚加热渗碳。这种固态渗碳的方法,沈哲子并不知此世旁处有没有,但是淮南所掌握的技术却是乌江冶铸基地自己所实验总结出来。如此铸造的战车铁甲,硬度极高,而且兼具韧性,哪怕遭遇猛烈的冲撞,既不会轻易变形,也不会破裂成碎片。

总而言之,徐州军想要单独打造出和淮南军一样的战车,或许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限制,但却差了一个完整的军工体系。今次郗鉴入镇求告,沈哲子相信也肯定是徐州经过一番试制,结果成品总是差了一些效果,又或者成本高企不下,得不偿失,无奈才要求助于淮南。

沈哲子早就打算在镇中洛涧建设大型的军工基地,徐州军便是计划中的目标客户,如今客户主动上门,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而且不仅仅只是战车,他还要给郗鉴准备更多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