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一千一十七章:因果论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一千一十七章:因果论

簡繁轉換
作者:雪泥鸿爪ad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23:15: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进入河南,柳常青的正教就进化得这么快。就跟病毒似的。

而且看文风,绝对是一个老练的儒生写的。要么是代笔,要么是润色过的。

就是归有光吗?

但记得应昌之前信里提到过一嘴,是京城的原儒爱好者来着。而且这里看着才去河南彰德府半月,不至于这么快就有这么多文章流出来。

想不通问题出在哪一环,出在哪个人身上,也不想去想这些细节。该来的总是要来,来早点对于其他非河南的大明百姓来说,很显然应当是个好事。

放下帖子,高翰文回到衙门,再也没心情闲逛了。就连天理大学堂的教材高翰文那部分的编辑也暂停了。而是专门关在书房,打算把因果论一文先倒腾出来。

逻辑学确实足够让人推导出因果,但这中间的应用就可能因人而异了。必须要总结成更简洁实用的模型才行。

高翰文作为后世会计审计学专业学生,选修课主打的就是一个驳杂,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因果,但老师曾经讲的几个要点已经足以应付当前的大明情况,不至于将来全社会被柳常青这帮神棍带歪了。

因果论无非是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直接解析,什么是因果。首先得能观测、识别到。无法观测识别的东西,自然不存在可靠的因果关系。

其次,便是因果事件的可干预性。即行为人可以选择加重或者减轻行为甚至不做,会不会改变结果,怎么改变?很明显,如果结果不可变,那么任何行为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构成,那一定是在神的领域而不是在人的领域。

高翰文还贴心地举了个元朝的例子。如果无论如何,元朝统一华夏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那么其原因绝无可能是鞑靼瓦剌人都能英勇善战,更跟成吉思汗、忽必烈的英明神武无关。唯一可能得潜在答案就是他们的长生天可能是真的,或者说至少那段时间内比汉人的上帝好使。

最后,就是反事实思考,也叫做反思自省。反思无非是反结果事实问行为,或者反行为事实问结果。比如历史上元朝统一了华夏。在分析其英明神武与统一华夏的关系时,就会反问,如果元朝没能统一华夏,会认为是因为他们不够英明神武吗?很显然,如果元朝没有统一华夏,是个人都会回答,哪怕再英明神武,蛮夷都不可可能统一华夏。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当然,这个回答已经揭示了至少在当时或者在现在天下人心里蒙元统一华夏的关键压根不在蒙元一侧了。这个想法对吗?

当然,也可以换个思路来。比如,如果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不够英明神武,蒙元还能统一华夏吗?

当把前面的几项结合起来,剔除不可观测的长生天,那么蒙元夺取天下的原因自然挥之欲出,第一个就是汉人觉得不可能,低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觉得蒙元会步金朝后尘,胡人治理不了汉民,胡人无百年国运。这份盲目自信,让南宋舍不得放弃祖宗重文抑武的国策,让宋高宗皇帝以为可以划江而治,以拖待变,让时间与繁华腐蚀蒙古人的血性,直到双方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

第二就是恰好蒙古出了成吉思汗、忽必烈这两大英主,且整个蒙古部落都英勇善战。

所以,蒙元统一华夏并不是什么必然。只要南宋的警惕心足够高,只要谁多派些美女、金钱、山珍海味、美酒歌谣去腐蚀蒙元的上层,那么一切都可以避免的。好在蒙元也搞不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所以只能在建政时宣称蒙元代宋的必然性,归因于长生天的神学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高翰文突然想到后世记录中,大清朝似乎就是这么做的。一边收编蒙八旗军官,一边分封蒙古王公各种香车美酒华服美人赏赐。麻蛋,这清朝爱新觉罗一家子也不读书啊?更别说学因果论了。努尔哈赤这家伙恐怕三国演义都没听别人念完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