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七百零八章: 高翰文的奶爸时光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七百零八章: 高翰文的奶爸时光

簡繁轉換
作者:雪泥鸿爪ad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23:15: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翻过来相当晦涩的公孙龙,高翰文终于看到了最后一个名家大能,魏国宰相惠子,号称合同异的名家异端。

在濠梁之辩中,惠子继承了名家的名实相符,在《庄子·历物十事》中则能看出其虽属名家,却又与前人明显不同。历物十事,分别从大小厚薄等看出事物的无限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微观粒子的无限性在程度上是相当的。又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连环可解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子的世界是一个有限个体的无限连续。正是由于无限连续,微观往小宏观往大了看,往厚往薄了看都是无限的。但当我们明确事物名实之后,能够看到的中观个体又是有限的。所以正是天地一体,泛爱万物。这里与墨子因交相利而兼爱天下不同。惠子则是因为天地一体,万事万物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连续的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会相互影响。任何事物都不是孤零零的。因此要泛爱万物,并不仅仅是交相利的问题。不交相利也应该兼爱天下。

整体而已,惠子的时空观是名家最好的注解。虽然惠子的记录相当稀缺,只能在庄子中窥得一二。名家自然是开放的世界观与积极的认识论的结合。无论是差异性还是同一性都分别有所强调,并且看待世界并不像法家那样悲观。法家其实很矛盾对世界很绝望绝盲目相信自己能行。名家的世界本有其秩序,只要做到名实相符世界自然竟然有续。所以处于一个乐观的右上位置。是比法家的世界观更开放,认识论更积极的学问。是先秦诸子至今最右上角的学问。

配合的章节问题是:“举反例是否有比名家更世界观开放认识论更积极的学问?”第二问则是“万事万物是连续的吗?是相互影响的吗?”第三问则是“你相信做到名实相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如何一点一点做到呢?”第四问:“前文儒家有礼制神,那名家这里算不算名实相符神,名实相符与礼制有什么质的区别?”第五问:“语言文字制约了名家发展与思维深度,请问语言文字需要如何改变?”

名家结束,剩下的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则好写多了。基本一家一页纸就搞定,再配一个小问题。当然杂家还是得多提几笔。

事实上,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天龙八部》里出现的主角乔峰所在的杂家了。当然,先秦的杂家可不是话本那样的,而是不愿意对世界,对人的认识能力做出先验假定的学派。对于杂家而言,真实世界开放与否不知道,人的认识能力有没有边界,也不知道。既然如此,那就走经验主义路线吧,凡是在已有假定下证实的,只要假定不变就值得信任。当然,如果未来假定变了,或者假定没变突然证伪了,自然也可以抛弃。

因此,当初秦朝吕不韦可以综合运用儒墨道法等多家人员。谁有用用谁。学问只是手段而已,绝不是目的,更不能颠倒目的与手段,而被当前的某一学问所桎梏,削足适履。否则这王朝不就成了某一学问的嫁衣,皇帝也只是某一学问的背锅人罢了。只要王朝更替就说前朝违背了这一学问就行了,简直躺赢。如果这样,皇帝都像是学问之下的打工人了。说到底这是要建立一种对自己海纳百川的自信,而不是偏执于对某一种学问或道路的自信。有史以来,强调相信别人学问理论的太多了。但强调相信自己的却少得可怜。杂家之后也就只有心学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杂家这种谁都要用,却谁都不依赖的样子,导致缺少核心凝聚力,吕不韦之后便一蹶不振。到汉宣帝时才又重申“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其中“霸王道”只是以儒道法代指诸子百家,而其中“杂之”则更表明了汉宣帝的态度。可惜吕不韦至汉宣帝也就两百年时间,明明实行杂家的汉宣帝缺连曾经这个流派的名称都不知道了。

吕不韦用杂家应对了秦始皇初年的六国联合围攻,而汉宣帝则更是凿空西域,使得胡人不得南下牧马,天山南北首归王化,低战损拓地千里,远超其祖父汉武帝。相对于这些功绩,杂家真的是可惜了。

总结下来,从四格象限图来看。儒家左下,墨家右中下,法家右中上,道家右中上,名家极右极上,阴阳家右下,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均为右上。杂家无左右无上下,处于最醒目的原点位置。统计下来,右上最多,即认为世界宇宙是无限的,以及每个正常人都有相当的认识能力的占绝大多数。左下一个儒家,右下两个阴阳家与墨家,无一个学派处于左上。即使最后看似获胜的儒家,其实也不过是儒皮法骨而已。宋人赵普说半部论语哄天下。只要抑制住百姓的学习能力,儒家还可以有相当长的适用寿命。

所以在最后的诘问高翰文还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没有学派是左上呢,即相信世界是封闭的,有限的,人是普遍具有足够认识能力。如果存在会怎样?能举例一下当前存在左上的学问吗?”第二问:“纯粹的儒家治国会是什么样子呢?会成功吗?”第三问“名家鼓励辩论,儒家却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二者为何截然不同?”第三问“为何杂家的思想总是昙花一现,并不长久?”

------------------

高翰文看完这些,已经是一天的时间就没了,腹中空空,双鬓虚汗相当吃力了。

要不是大明的士子都喜欢给自己思想找祖宗,才懒得做这些。但现在做下来竟然也发现颇有助益。

高翰文绕到后院,却看到徐有知在哄自家娃娃。

“苗苗,苗苗,你那书呆子父亲过来了,早上过了就不见人,现在你认不认得到啊?”

听着徐有知这半是责怪的生意,高翰文只好赔笑,赶紧一只手抱起孩子弥补。另一只手不停地拿桌子上的零食弥补自己的肚子。

吃了两口才坐下。

孩子还不能说话,但已经长下门牙了,咯吱咯吱地笑得很开心。

稍微弥补了不肚子,高翰文突然有点为自己的孩子鸣不平了。自己那么多时间都耗费给大明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关注女儿反而少了点。

高翰文一边哼起前世的各种儿歌,逗弄着孩子,一边想着给自家哇也弥补弥补。之前的布娃娃之类的还是太常规了。还是要卷一卷乐高玩具之类的才行。要不然,怎么让娃通过素质教育赢在起跑线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